天生惡魔,要警惕!

12月2日晚9點,湖南,泗湖山鎮。

六年級學生小吳,用菜刀砍死親媽。

經民警訊問,小吳承認殺人,但毫無悔意。

他說:「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他還說:「學校不可能不讓我上學吧?」

指認現場時,小吳面帶笑容,看得鄰居毛骨悚然。

案件曝光後,全國輿論沸騰。

這個殘忍、冷血的12歲少年,令人不寒而慄。

更可怕的是,因為不滿14歲,小吳很快被警方釋放。

他的父親和爺爺奶奶,一度要將他送回所在學校,繼續上學。

經政府協調,父親將小吳送往長沙的一家機構,進行為期3年的管束教育。主要內容,是心理疏導、法制輔導和文化教育。

沒有楊永信的電擊,也沒有豫章書院的毒打。

殺母重犯受到的懲罰,還不如網癮少年來得深刻。

遙想3年後,小吳依然是未成年人。

他會改過自新,還是報復社會?

想起那個持刀弒母的夜晚,他會追悔莫及,還是洋洋得意?

面對老師、同學、鄰居、路人,他會謹小慎微,還是有恃無恐?

這些問題的答案,大家無從知曉。

透過一部電影,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究未成年殺人犯的世界。

日本導演中島哲也,代表作《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擅長呈現極致人物的悲劇命運。

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告白》,講的就是未成年殺人犯的故事。

《告白》


天生惡魔,要警惕!


片中,自負少年A和懦弱少年B,聯手殺死一名4歲女孩。

女孩的母親,是他們的女老師。

為了復仇,女老師逼瘋少年B,又跟少年A鬥智鬥勇。

過程中,毒殺全家的少女L,死於少年A之手;瘋癲的少年B,亂刀砍死親媽。


天生惡魔,要警惕!



最終,女老師瞄準少年A的弱點,一舉將他擊垮。

而這位復仇成功的母親,也成了遊走於法律之外的惡魔。


天生惡魔,要警惕!



單看劇情,似乎是個快意恩仇的爽片兒。

實際上,它非常壓抑。

人性深處的本源之惡,蔑視生命,冷漠無情。

少年A和少年B,都曾私下面對女老師,毫無悔意甚至頗為驕傲的描述殺人細節。


天生惡魔,要警惕!



無論日本還是中國,未滿14歲的殺人犯,都可以毫髮無損的回到社會中,繼續快樂生活。

未成年人保護法,似乎成了未成年犯罪者的庇護傘。

對此,少年們心知肚明。


天生惡魔,要警惕!



無論新聞還是電影,我們都希望那些慘劇只是個例。

但事實上,未成年人犯罪、殺人,早就不是新鮮事兒了。

2015年7月1日,央視《新聞1+1》做過一期未成年人犯罪的報道。

節目引用《檢察日報》的數據,直言青少年犯罪佔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


天生惡魔,要警惕!


2006年3月,黑龍江一名13歲少年強姦同村女孩,被釋放後,入室殺死女孩的母親,僅判勞教1年6個月。

2016年6月,四川一名13歲少年為搶手機,將路過的女教師燒成重傷,未追究刑事責任。

今年7月,湖北一名13歲少年持刀猥褻、刺傷女同學,未追究刑事責任。

10月,廣西一名13歲少女因嫉妒同學漂亮,殺人分屍,未追究刑事責任。

11月,山西神木6名未成年人綁架女初中生,強迫賣淫、毒打致死、肢解掩埋,按現行法律不予重判。

類似案例,比比皆是。


他們的作案動機,用《告白》中女老師的話說,「單純得近乎愚蠢」

為了搶錢,隨手殺人。一時興起,就去強姦。

他們沒有必須作惡的理由,更不認為自己是在作惡,甚至不認為殺人是錯的。


天生惡魔,要警惕!



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年紀輕輕就肆意踐踏法律,在新聞報道中「揚名立萬」,是一種高尚的榮譽。

反正,大人們又不能拿我怎麼樣。

反正,我不滿十四歲,不滿十六歲,不滿十八歲。

湖南弒母案,引爆了輿論對未成年人量刑的強烈質疑。

人們擔心,這些殺人犯、強姦犯還會繼續作惡。

人們更擔心,一次又一次的「不追究刑責」,會誘發更多青少年模仿作案。

看他不爽,要不要殺了他?

我未滿14歲,要不要大幹一場?


就算小孩子為非作歹只是少數,但退一步講,成年人教唆未成年人殺人,黑社會驅使未成年人打劫,也能大幅降低法律風險。

《湄公河行動》裡的娃娃兵,就存在於現實社會的某些角落。


天生惡魔,要警惕!



這樣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已經與今天的社會脫節。

相比之下,國外的少年法,顯得更加合理。

少年犯罪,由陪審團決定是否判刑。

評判標準,是罪犯的作案過程、庭審表現、智商測試、認知能力測試。

犯了罪的孩子,一旦被認定具有成年人的心智水平,就會淪為真正意義上的少年犯。

雖然其中也存在諸多弊端,例如人為因素操控判決,或是在測試時裝傻充愣。

但至少,它可以保證未成年人不敢輕易犯罪,犯罪後要走很複雜的司法程序,而不是像亞洲國家一樣淨想著保護孩子。

人有惡人,法有惡法。

目前,我們只能無奈的看著未成年殺人犯迴歸校園,不能把他們怎麼樣。

推進法制改革這種事,只能交給法律專家。

我們也不能像《告白》中的復仇母親一樣,親手設計戲劇化的復仇過程,在法律之外嚴懲兇手。

但是不用沮喪,我們並非什麼都做不了。

弒母案曝出的一個細節,讓我苦思良久。

小吳殺母前,曾寫過一篇作文,內容是他的父親沉迷打麻將,對他不管不顧。

結尾處,小吳悲痛的寫道——

「您少打麻將吧,我失去的愛太多了!」


天生惡魔,要警惕!



從小缺愛,是未成年人犯罪者的「通病」。

被大人忽視的孩子,內心深處對這個世界充滿憎恨。

《告白》中的三位殺人少年,都是這樣。


天生惡魔,要警惕!



這種「通病」,不是孩子造成的。

大量的單親子弟和留守兒童,在我國數以千萬計。

小吳的父親前腳離開管束教育機構,後腳就去外地繼續打工。

我們永遠無法得知,這位可憐的喪妻之夫,是否已經懂得反省自己。

我們更不敢定論,這個男人肩上承擔的養家重任,是否間接殺死了留守的妻子。

對孩子毫無耐心、動輒打罵,扔個平板任孩子安靜玩耍,自己放浪形骸不堪父母之重,以工作之名逃避教育責任……

這些遍地流行的「父母病」,就是我們必須戒除的毒癮。

法律會隨著時間不斷進步,我們作為成年人,絕不能原地踏步。

人之初性本惡,《春夏秋冬又一春》早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有些人,天生是惡魔,我們需要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