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告白》:犯罪心理的背后,是对教育的反思

《告白》是一部2010年日本电影,根据同名小说《告白》改编而成。电影讲述了某一天森口悠子发现其爱女被杀害在学校的游泳池中。尽管该起事件被断定为意外死亡,但森口却向学生们宣告犯人就在班中,并展开了自己的复仇。

一位中学女老师在校园游泳池内发现自己的四岁女儿意外溺毙,後来经她私下调查,原来是班上两位学生谋杀的,但杀人动机实在荒唐。痛失爱女的老师辞职,不向警方申请重新调查,而在结业式那天向全班学生告白真相,并透露了她的复仇计划,在学生们的心底种下恐惧的种子。

《告白》表面上看虽是一部犯罪片,而影片却从多方面反映出师生之间的复杂关系,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的重要性。今天,我将从“叙事手法、情节设计、教育探讨”三个方面来解读这部影片的价值和魅力。

《告白》:犯罪心理的背后,是对教育的反思

01、反推理手法来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园犯罪,使观众沉迷故事剧情中

当伦理和正义出现分歧,怎么选择才不会错?校园犯罪的故事令人震惊,教师、家长、学生,谁才是罪恶的源头?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心理演进,轮番敲击著我们内心的道德尺度。

第一,创造性的手法运用,使故事充满新意

作者利用反推理手法来心理分析新世代教育和校园犯罪,各篇章由受害者亲人、嫌疑犯学生、嫌犯的家人及女同学等主观视角分别告白,一步步逼近犯罪动机的核心,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女主人公森口的女儿意外溺水死亡,而背后的真相是他学生的谋害。森口通过严密的推理知道了两个真凶,竟然是她的学生,而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不会给学生判刑的。森口通过教育的手段,将他的学生逼近崩溃,看似正当的手段却又将学生推进深渊,实在细思恐极。

学生的犯罪动机,老师的教育引导与复仇心理,犯罪过程中的一系列故事,是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

而影片中学生的对话,老师的表情,镜头都给予了大大的特写,例如,植树精神崩溃,拿刀挥舞的场面,森口老师平静却不露声色的眼神,缓慢的镜头突显出人物的动机的细节。

影片以其一惯蒙太奇的方式构筑全篇,大量的特写与高速慢镜的运用,情节上各种意识流似的拼贴,都很有新意,该电影运用了一种非常新颖的剧情推进手法——镜头反复利用法,每一次相似镜头的播出都是不同角色观察的同一画面,不同的角度来看就代表了不同的真相,十分震撼人心。

第二,多处强烈对比,塑造人物形象

影片镜头投向教室,其喧闹的同学和平静讲课的森口老师形成鲜明对比。森口老师用平和的语气讲着课堂内容与一系列故事,顺便说到了自己将要离职,教室中同学们不听老师讲的内容,自己玩的嗨,直到听说老师要离职的消息便纷纷拍手称快。

在我看来,老师安静又认真地讲述课堂内容,是她的专注与敬业;而那些同学,上课哄闹,与老师唱反调,都是对教师的极其不尊重。两种人物在安静与喧闹的对比下,突显出人物个性。

镜头指向人物内心,森口老师对孩子的爱与对凶手的恨形成对比。

森口老师的女儿爱美被自己班里的同学陷害、谋杀,知道凶手的她没有将凶手交给警方,她采取了教育孩子,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这也突显了她对自己的女儿的爱,压抑着失去一个小小的生命的痛苦。而森口一手计划了复仇并取得成功,不直接攻击凶手,用智慧使其退步,并让对方陷入无限的痛苦中,突显了她对凶手的恨意,这使得森口的人物形象更加复杂

《告白》:犯罪心理的背后,是对教育的反思

02、情节设计独特性与逻辑性相结合,环环相扣,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告白》作为日本的一部惊险犯罪片,以独特的情节设计符合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又以严密的逻辑步步推进,成功将观众拉进剧情中。

第一,以森口内心戏的正反对比,正面与负面的角色设定,使整个剧情独特新颖

普通的犯罪片剧中主角大多是正面形象,而在此部影片当中,这个主角由正面形象变成了负面形象,描述了森口老师的教育反思,并通过不正当的教育手段,毁了一个老师的职业形象。演员背负这样的角色是一个巨大挑战,对观众来说也十分新颖独特。森口如何在罪犯面前面对自己的学生,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如何复仇,是观众一直提心吊胆的事情,吸引住了观众的视线。

同时,学生渡边与植树的痛苦设定也对比明显。一个是聪明绝顶、懂得套路、有点轻狂却缺少爱的少年;一个是胆小懦弱、内心自卑、被母亲溺爱的少年,都因为犯下罪恶而丧心病狂,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两人的遭遇都值得同情,同情中却显得可恨,使整部剧带着一点暗黑的气质。

这样的一种非正剧的反套路人物设定,让观众耳目一新并使其深受吸引,让观众几乎沉浸剧情的构建之中,伴随角色一起探寻故事结局。

《告白》:犯罪心理的背后,是对教育的反思

第二,情节设计逻辑严密,剧情发展联系紧密,环环相扣

看似平淡的主线剧情下,还有细细密密地交错。每一个告白者,都有让人瞠目的秘密,这些告白者集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读者不知不觉就落入圈套,踏破第一层表皮后,接连踏破接下来的第二、第三层,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整个情节的设计当中,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森口老师的告白,是对自己痛失女儿与没有教育好学生的悲哀;班长美月的告白,是看清了周围的一切,不说破,保持内心的善良;植树的告白,是对母亲的爱与希望得到其肯定……

本片采用了转换视角的手法,将故事以五个角色的“告白”的形式铺展开。在剧情的推进上,根据人物的告白来完成一个人物案例,同时在前面一个故埋下悬念,作为后面故事推进的铺设。整体的框架设计上,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随后一系列的揭秘过程,由此引出人物之间的主要矛盾,最后以悲剧作为结尾,环环相扣的同时,人物的悲惨结局,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矛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令人赞叹的逻辑严密的思维,满足了观众的胃口,使观众对整部影片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告白》:犯罪心理的背后,是对教育的反思

03、师生关系的探讨,学生心理的映射,让我们反思教育的意义

第一,学校教育

课堂是学习的地方,学生应该重视课堂纪律。影片中嘈杂的课堂环境,学生无视课堂纪律,对老师的言行嗤之以鼻,让我们不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学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全神贯注?根据切身经验,恐怕不能。

一个教室的环境,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一个学生想认真听课学习,而周围其他学生却不断干扰,这样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很大的。而老师一个人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这就要靠学生的自觉配合,积极配合老师上课,形成集体效应,才能学好知识。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书本,还有身心健康,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仅影响学习,还影响其成长。影片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很突出,有的学生课堂表现良好,内心却自卑、胆小,教师要尤为关注这类同学,给予其积极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从而走向自信。

《告白》:犯罪心理的背后,是对教育的反思

第二,家庭教育

影片中学生们大多都不学无术,校园暴力充斥在学生的周围,究其本源,其实是家庭教育不够到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伴随着孩子每一步成长。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跟平时在家里的习惯息息相关,但是很多人却认为是学校对孩子的影响,一个人的习惯是否良好,会伴随其终身,而不只是当下的环境。

有些家庭里面,父母觉得孩子读书是家庭继续下去的希望。可是父母不明白,父母对孩子的良好教育更是孩子读下书去、发展自己的希望。

孩子长大是一个跟家庭、跟父母渐行渐远的正常离家过程。离家的本质是孩子心理上根本的独立。而家庭里没有解决的冲突,则是孩子离家时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和难题,厌学的孩子多半是如此。

因此,父母要重视其家庭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有人格魅力的孩子。

总结一下:

作为一部惊悚的犯罪片,剧情的发展细思恐极,悬念的设置恰到好处,让人看完全程都神经紧绷。故事情节和内容都别出心裁,表面上看,虽然是一部犯罪片,实则将学生的心理、师生关系的发展、教育的意义都包含在了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的教育一直是当下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老师和家长都格外重视。老师和家长不应只看学生的成绩,还有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忽视了这一点,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失败的,这便是影片给我的最大启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