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在中國,房子是家的載體。因此,無論是11年前,還是11年後,關於買房的話題,以及其背後牽扯出的家庭矛盾與人性本惡,始終影響著想要在大城市“安家立命”的家庭。

· · ·

沒想到,《蝸居》的熱播已經是11年前的事了。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11年後,同樣是六六作為編劇,又一部圍繞買房主題展開的《安家》,憑藉著中國人對家的執念,屢屢衝上熱搜,引發討論。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編劇六六聲稱,她一開始不願意接手這個改編劇,但出品方有一句話打動了她:

——到2019年《蝸居》播出就十年了。這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不覺得該回顧一下嗎?

《蝸居》之後寫《安家》 六六:中國人自己的買房故事

而當年《蝸居》中的海萍跟蘇淳,11年後再次出演《安家》中的宮蓓蓓夫婦時,他們的買房需求與理念也發生了變化。

1.

/ 蝸居時代:不惜一切,

拼命也要上船 /


每一個離開家鄉到大城市打拼的人,都幻想著自己能有一個安穩的家,郭海萍也不例外。

本來和蘇淳都是來自小城市,畢業之後就決定來大城市打拼,剛參加工作的他們只能租得起弄堂裡十幾平的小房子。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衛生間和廚房都是和鄰居共用,他們會因為誰偷用了誰的調料據理力爭,也會因為今天輪到誰刷馬桶而破口大罵。

原本浪漫的愛情變成了一地雞毛,再加上上海不斷攀升的房價、孩子的出生,都讓海萍買房的慾望越來越強烈,但即便在上海打拼七年存了8萬塊,他們依然交不起首付。

在劇中,海萍在一家日企做文員,每月工資3600元左右,丈夫蘇淳在一家船廠是一名普通技術性員工,每月工資5400元左右,夫妻兩人每月一共賺9000塊。

而當年,海萍想要在上海買一套兩居,預算是八十萬。於是,夫妻兩人就開始絞盡腦汁的想辦法省錢。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他們可以一週連吃5天掛麵;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坐公交車浪費錢,那就買自行車上下班,按海萍的說法,這樣每月能省33塊;

還要求老公不許抽菸、和女兒打長途都要爭分奪秒……平時僅僅是點頭之交的同事結婚,她躲,就為了節省份子錢;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甚至會因為蘇淳弄丟1塊錢,和他吵架。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可能海萍生氣也並不是出於本意,頂著生活的壓力,或許是積攢了太多委屈與怨言,但沒辦法,現實總是有著重重鎧甲,我們總是赤手空拳,充滿無奈。

但在買房這件事上,海萍和蘇淳夫妻兩人從未停止努力,即便這個過程異常艱辛:

買房子的人會像菜市場甩賣一樣哄搶;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隨便一個老破小要價38萬,還有人爭著搶著加價。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兩人終於看上了一個,加價4萬付了定金,還沒到家呢就被告知又不賣了,簡直是扣了一盆涼水。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現實告訴了他們,甭管房價多高,都有人削尖腦袋去買,身邊所有的人都在談論房子、炒房、囤房,你要是沒有一套房子,就會覺得被邊緣化了,會有一種恐懼感,特別不穩定的感覺。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最後,夫妻兩人差點反目,搭進去了所有的存款,自己的妹妹還成了別人的情婦。終於買下一套126平的房子,總價90萬,均價7100元/平。每月還著6000塊的月供,成功躋身“房奴”。

在《蝸居》大結局中,海萍有這樣一段獨白:

“這城市多奇妙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生活。

別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度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三四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也就是說,從我甦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至少……

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來不及細想未來十年,我哪有什麼未來,我的未來就在當下,在眼前。”

想必這也說出了不少人想要紮根大城市的辛酸。

生活的瑣碎、房價的壓力、家庭的矛盾……都是站在一般平民的角度,《蝸居》註定能引發普通人的共鳴。播出之後,關於買房、賣房、炒房的話題就引發了一系列的討論,很多人說郭海萍的買房之路不僅真實,更現實。


2.

/ 安家時代:置換優質

房產成另一難題 /

11年後,《安家》中第一個關於買房的故事,還是由海清和郝平飾演,只不過他們的身份變成了宮蓓蓓和劉斯里。

兩人都是博士學歷,在上海打拼七八年,宮蓓蓓是一名婦科醫生,老公是一名IT男。

根據丁香人才網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婦科醫生無論在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收入排名都僅次於兒科醫生。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況且宮蓓蓓還是在上海做了七年的婦科博士醫生,月收入和平均值相比肯定是隻多不少。

至於她老公的收入,隨便在招聘網站上搜索一下上海網絡工程師的職位,薪資平均都在20K以上,更別說他還是個有著八年工作經驗的博士。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這樣的家庭無論在哪座城市都算得上是中產家庭了吧?可一家五口依然住在60平米的房子裡,如今又有了二胎,換房子便成了他們的頭等大事。

在劇中,三代同堂一家人住房辛酸,在宮蓓蓓下班回到家裡的那一瞬間,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也特別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家裡的東西堆得滿滿的,老人帶著孩子在臥室睡覺,丈夫只能睡在客廳的地板上。為了幫學生修改論文,她也只好拿著電腦進了廁所,坐在馬桶上工作。

抬頭就能碰到掛在衛生間裡的各種衣服,也正是那一刻,宮蓓蓓決定必須要換個大房子。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但她也不得不承認,學區房、交通便利的房子並不好買,還得把第一套房子賣掉才能買得起。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一句“工資漲得沒有人口漲得快,人口沒有房價漲得快”也說出了現實中很多人的真實寫照:即使是博士畢業的高薪酬,在房價面前,也顯得蒼白無力。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就連宮蓓蓓自己也自嘲:“我覺得我們倆挺可憐的。倆博士畢業,兩個人在這個地方,辛辛苦苦七八年,連一套像樣的兩句室都買不起,可笑吧?”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直到遇到房似錦,給他們介紹了一套單價5.51萬/平的跑道房,並且被輔以“詩和遠方”的感情牌營銷概念。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雖然有人會質疑現實中怎麼可能有人賣這樣戶型的房子?但仔細想想,房似錦能把房子賣掉並無道理,因為戶型的原因,均價相比其他房型更低,又有足夠的總面積,正好符合了宮蓓蓓換房難的需求。

有人說,十多年過去了,海清兩口子成功把房價從5000/平看到了5萬/平,從38萬/套熬到了320萬/套。但很明顯,十年後,有房的人都開始拋棄老破小,想要置換更優質的房產資源,可沒房的人依舊為能擁有自己的小家而奮鬥。


3.

/ 從《蝸居》到《安家》,是六六的

買房史,也是時代縮影 /

六六也曾在自己的微博中透露:自己95年參加工作,2010年才買的房,自己也從沒有因為買房找過父母求助。可見即便是知名作家、編劇,同樣會受到房價的困擾。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也會因為兒子的上學問題,購買學區房。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也會和普通人一樣,驚訝於猛烈上漲的房價。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其實回顧上海這十年來的房價變化,從2007年到2015年,漲幅和收入漲幅基本是一致的,買房難度並沒有變大。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2008-2017年上海平均工資漲幅9.5%

但經過2016年的暴漲,到現在上海均價超5萬+/平的房價,讓很多人只能“望房興嘆”,這是現實比電視劇更魔幻的一點。

《蝸居》到《安家》,身價過億的六六買房觀變了嗎?

所以,無論是《蝸居》中的月月還房貸,還是《安家》中全家擠在“老破小”裡,很多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中國人買房的意義以及帶來的家庭矛盾,也成了這類以“房”為話題的電視劇最關注的問題。

從《蝸居》到《安家》,我們都可以說是六六在借 “房子”為主題,呈現出不同時代的本地化熱血買房記,但十年歲月蹉跎,成了“雙博士”的海清夫妻,依然還在買房路上。

知識能改變命運,儘早買房也能?讓時間來證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