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每天都吃什麼?可不是像“滿漢全席”那麼簡單

在清代,皇帝每天吃飯的時間稱為"用膳",而且時間並不是我們現在的一日三餐。因為要上早朝,所以皇帝的早飯時間都吃的比較早,一般安排在早上6~7點;另一餐是"晚膳",並不是我們所說的晚餐,皇帝的晚膳一般都是下午12點至14點之間。

這兩餐是皇帝的固定的吃飯的時間,除此之外,皇帝還會在晚上6點左右,加一個"晚點",只要皇帝在宮中沒有外出,這三個時間是不會輕易改變的。

皇帝吃飯的地點也不像我們電視上看到的清宮劇,皇帝寵愛誰就和誰一桌用餐,為了皇帝的人身安全,清代皇帝大部分時間,還是自己一個人孤零零的吃飯的。沒有特殊情況,妃子、皇子、太后都是在自己的宮中用餐。

清朝皇帝每天都吃什麼?可不是像“滿漢全席”那麼簡單

清朝雖受蒙古族的影響很深,在飲食上以牛羊肉、奶茶為主,但是入關之後,特別是康熙、乾隆皇帝對於漢族文化的接納、吸收,極大地改變了清朝皇族的飲食。

康熙、乾隆兩任皇帝都很喜歡下江南巡視,而當時最富庶的地方就是江浙一代。因此,江蘇菜在康熙、乾隆時期非常火熱,甚至乾隆還在宮中供養了蘇州廚師,為的就是能吃到正宗蘇州菜。

清朝傳統的食物是以麵食為主的,統稱為"餑餑",這種食物在許多清宮劇中都被忽略,其實這才是清朝最常見的食物,清朝最早的時候是用餑餑來作為祭祀食物。

清朝皇帝每天都吃什麼?可不是像“滿漢全席”那麼簡單

除此之外,米粥、各種發糕也是清朝常見的食物。"滿漢全席"應該是清朝最有名、規格最高的宴席,所謂的全席,就是滿族的餑餑和漢族大菜的集合宴。

在雍正時期已經初具規模,經過乾隆、嘉慶兩任皇帝的增加修改,達到了最鼎盛的時期。

漢族的"漢菜"主要有5中:第一種以海鮮為主,海參燴豬皮、燕窩雞絲湯等10樣;第二種以水陸八珍為主,鯽魚燴熊掌、糟猩燴豬腦等10樣;第三種是以時鮮肉菜為主,甲魚粥、豬腦羹等10樣;第四種主要是蒸烤類菜餚等20樣;第五種是下酒菜,具體數量不詳。

這樣對比看來,"滿漢全席"還是漢菜撐起了大局,清朝傳統食物過於單調。

提起古代的皇帝,我們肯定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錦衣玉食。每天的飯都是滿漢全席,其實也有一些清朝的皇帝是非常節儉的,比如順治、光緒等。

清朝皇帝每天都吃什麼?可不是像“滿漢全席”那麼簡單

但是,皇帝無論怎麼說也是皇帝,吃的東西不會少,除了每天的正餐,一次飯後水果的糕點就有二十四樣。例如:糖大扁、糖桃佔、花生佔、大西瓜子等等,雖然樣子多,但都是小零食。

清朝紫禁城裡的"御膳茶房"代表了宮廷御膳的風味特色,隨著時代的變遷,君王的口味也大多都不一樣,御膳房提供的美食也有著各自鮮明的特色。

滿族早期主要是遊牧生活,以打漁、打獵為生,也會採集山貨野果,食物的種類比較單一,大多為牛、羊、馬、以及狍子等各種山珍野味,乳製品也有很多,蔬菜就比較少了,烹飪方法也簡單,水煮、燒烤居多。

東北部地區寒冷,所以滿族很喜歡吃火鍋,這樣的習慣也在清朝保持著。

各種甜食、餑餑、蔬菜蘸醬也是滿清皇帝以及宮中妃子、皇子最喜歡的美食。隨著清王朝逐漸走向強盛,滿漢也進一步融合,到了康熙年間,滿漢一家更是成為一項國策,康熙在到山東曲阜祭拜孔子的時候,當地官府就獻上了滿漢大餐,歷史上的康熙對中外各民族的文化習俗相當包容,這頓飯深得康熙的歡心,滿漢同席的情況也逐漸盛行,這便是滿漢全席的雛形。

清朝皇帝每天都吃什麼?可不是像“滿漢全席”那麼簡單

讓我們來看一下溥儀皇帝豐富的飯食吧

早膳:大碗清蒸驢肉、大碗熬白菜、小碗溜雞絲、小碗溜海參、五寸碟烹紫蓋、五寸碟酥火燒、五寸碟醬肉、五寸碟素炒白菜、豇豆粥一罐。晚膳:大碗燉櫻桃肉、大碗熬凍豆腐、小碗蘿蔔、小碗油爆肚、五寸碟炒芽韭、五寸碟抄疙瘩纓。這樣看起來,溥儀吃的也還算不錯的。

而與溥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質平庸的道光皇帝,他最出名的不是鴉片戰爭,而是他的節儉與吝嗇,宮裡所有的消費都要仔細計算出最低標準,然後從上而下的執行。道光皇帝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後宮妃子、王公大臣、都極其寒酸,開個宴,二十多個人擠在兩張桌子邊,每個桌子上只有五六道菜,僧多肉少,參加宴會的人都不敢動筷子,生怕兩口就吃空了盤子,讓皇帝的顏面何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