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教科书式的关中保卫战,体现出宇文泰与高欢才具的差距

公元534年七月,北魏孝武帝元修不堪受制于权臣高欢,投奔镇守关中的宇文泰。九月,高欢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将国都从洛阳迁往邺城。

立国近一百五十年的北魏正式一分为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东西对峙,在辽阔的北方大地上演。

迁都邺城的东魏,继承了北魏绝大部分国土,包括人口的稠密的河北与山东地区,山西全境,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及南阳盆地。与西魏沿着传统的地理边界,即黄河、潼关、武关一线形成军事对峙,其国力在当时鼎足而立的三国之中(包括南方梁朝)最为雄厚。

一场教科书式的关中保卫战,体现出宇文泰与高欢才具的差距

公元534年,两魏疆域示意图

西魏国都长安,疆域包括关中,陕北高原,陇右和河西走廊,从地理面积上来看,似乎与东魏相差无几。但由于地广人稀,相隔悬远,西魏能够有效控制的区域仅有关中与陇右一带。其国力与东魏相比,处于明显劣势。

公元537年正月,东魏奇袭西魏北方重镇夏州得手,在西魏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不久之后,西魏灵州、凉州两镇将领先后向东魏投降,西魏顿时丢失了半壁江山。

一场教科书式的关中保卫战,体现出宇文泰与高欢才具的差距

西魏丢失北方三州

同年十二月,东魏的实际掌控者高欢,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期望,亲自统兵西征,东魏大军兵分三路杀向关中。

自古以来,无论是从中原进入关中,还是从关中挺进中原,只有三条通道可供选择。第一条是从洛阳沿黄河河道向西抵达华阴,潼关坐落在这条通道的尽头。第二条是从南阳盆地经过上洛,翻越秦岭,进入关中蓝田地区,武关控遏着这条通道的咽喉。第三条是从山西的河东地区,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的河西地区。

历史上,进攻关中的势力往往会选择其中的一条或者两条通道进军。如魏武帝曹操选择的是潼关,强攻不成,而折向河东。汉高祖刘邦进攻洛阳不克,从武关攻进关中。宋武帝刘裕则是潼关与武关两路并进。

东魏因为控制着南阳盆地、洛阳和山西,三条连通关中的通道都毗邻国境。加之远远凌驾于西魏的军事实力,选择了罕见的三路并进。高欢统帅主力从晋阳出发,逼进黄河沿岸。大都督窦泰进攻潼关。司徒高昂从荆州向武关进军。

一场教科书式的关中保卫战,体现出宇文泰与高欢才具的差距

西魏兵力处于劣势,且需要在北至黄河龙门渡,南至武关数百里的防线上,阻挡东魏进攻,处境十分被动。

面对咄咄逼人的高欢,宇文泰意识到被动防御将使局势越发险恶。他决定集中兵力,主动出击,目标锁定在了进攻潼关的东魏军队。

为了确保出其不意,宇文泰刻意带领西魏主力返回长安,同时散布退保陇西的假消息,迷惑对手。随后带兵连夜离开长安,向潼关方向疾行,在第三日清晨,出现在了潼关东魏军队的眼前。

东魏主帅窦泰慌忙部署防御,但阵型尚未展开,西魏的铁骑已经冲杀上来。窦泰临阵战死,东魏军队被全数歼灭,万余人成为了西魏的俘虏。

一场教科书式的关中保卫战,体现出宇文泰与高欢才具的差距

窦泰的迅速溃败让高欢猝不及防,虽然东魏主力尚存,但缺乏潼关一线的掩护,从河东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的军队,将会遭到西魏军队来自后方的进攻,处境将十分凶险。权衡利弊,高欢下令烧毁已经搭好的黄河浮桥,迅速撤军。

而此时武关方向的东魏军队已经成功拿下上洛,打通了进入关中的通道,无奈于主力撤退,也只得迅速后撤,上洛得而复失。

高欢声势浩大的进攻,从出征到撤军,仅仅维持了三十几天,大都督窦泰战死,折损精锐万余,未拿下一城一地。与之相对的,是宇文泰教科书式的关中保卫战。

东西两魏当时的情况,与三国时期曹操出征关中时极为相似。不同的是,曹操最终拿下关中,而高欢输得灰头土脸。

究其原因,要先从关中地形说起。关中盆地内部,是大面积的平原与丘陵地区,几条河流分布其中,从与上洛隔秦岭相连的蓝田到北面龙门渡不过三百里路程,从长安到潼关也不过三百里路程。按照古代行军速度,两三天内即可横穿这片区域,这样的地形,给防守方提供运动战的可能。

由于关中向东三条通道间有黄河、中条山和秦岭阻隔,导致进攻方即便是三路进军,也无法相互呼应,同时因为兵力分散,有被防守方集中兵力消灭的危险。

曹操看透了这一点,集中兵力从洛阳进攻潼关,强攻不成后,绕道河东渡过黄河,最终拿下关中。而高欢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些,尽管三路并进,看似攻势凶猛,结果却使得潼关方向的东魏军队全军覆没。

一场教科书式的关中保卫战,体现出宇文泰与高欢才具的差距

曹操进攻关中示意图

宇文泰依靠对关中地形的熟悉和卓越的战略思维,赢得了一场教科书式的关中保卫战。他与高欢才具的差距在这场战争中展现无疑,关中宇文氏最终能够战胜实力远胜自己的高氏,实非偶然。

值得一提的是,宇文泰这种集中兵力逐个击破的运动战,在一千多年后,被另外一位少数民族统帅发挥到了极致。

明万历四十七年,明军十一万大军兵分四路,向后金国都赫图阿拉进发。努尔哈赤带领六万士兵,五天内疾行数百里,击溃三路明军。明军阵亡五万,损失军资器械无数,彻底失去了在辽东与后金角力的实力。这场战争史称萨尔浒战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