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圣人无为故无败”,为什么?

南萝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无为故无败”大意是:按无为原则办事,其结果是不求而自应。

首先,“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为什么一个人太懂得有所作为,反而会失败?是因为有些人想通过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躁动来达到目的,这样的有所作为其结果肯定失败!所以成功不是偶然的,有时需要分秒必争,有时需要慢慢的等待,有时则分秒不可争。

所谓必争者,是我们对自己的热情努力来说是分分秒秒都要去做到的;所谓必争者,是我们对于自己品质的量化是分分秒秒要去觉知做到的。

不可争者,是因为生命有三层楼,我们生命的二层楼是神性意识时光隧道,当我们的品质有厚度有高度,和神性意识同频共振时,神的力量才会流经您,心想事成才会伴随您,所以“时”、“空”这两个因素是无法忽略的——时间和空间要通过品质的厚度和分秒才可以迎接神的恩典地不求而自应。如果忽略时间与空间的因素,非要立刻做到某种程度不可,结果只有“失之”了。这是因为有为而失败,不是“为无为”,所以是“执者失之”。


其次,“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这里所说的圣人无为,不是他什么都没有去为去做啊,而是他在事情没有出乱子的时候就做到了按规律去办事,就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圣人就是在还没有闯出大祸时,能够在事情小、微、近的时候去谋之、泮之、散之、为之、治之,所以,这时候的“为之”只是个小动作,这时候的“治之”也不费力气,这时候的“为之、治之”好像完全“无为”。因为您没见他为,所以他没有失败。因为按无为原则办事,其结果是不求而自应。


再次,“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如果我们自己以为自己很能干,看到乱来了,就去把乱理好了,其实这是末端的能干。就如做针线的道理一样,所谓的早缝一针,就是后来的少缝十针。如果开始发现一个小口嫌麻烦,如果开始这一针不早缝,呆会儿要缝十针。如果能够早预备,就事半功倍;等到乱成了,事发了,再去做,就事多而功少,事倍而功半。所以,如果我们一定要有所作为,任着自己性子来做事,结果反而会生出事端来了,这个就叫无事而生败事。


水殿风来暗香满


如何理解老子的“圣人无为故无败”,为什么?

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是不完整的。

要理解“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我们其实应该了解64章整篇,以及整部《道德经》来读,甚至要站在老子所处的时代来解读,才具有完整的意义。

《道德经》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私。民知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释文】

任何局面在安定的时候容易把持掌控;事情还未萌芽时,容易谋划;比较脆的东西,容易打碎分散;微小的东西容易耗散;处理问题应在事故未萌发之前;处理事情要在未乱之先。

参天的合抱大树生于微小的芽苗;九层的高楼,从一筐筐的土筑起,千里的路程,从脚下开始。不顺应自然,主观妄为注定要失败。强制执行一定会失去。

所以圣人尊巡自然不妄为,所以也就没有失败。

很多人做事,常常是在快要成功之前失败了。处世的法则是如履薄冰从开始到最后都谨慎小心,就不会有失败的事发生。

所以圣人不执着己有,不珍贵难得的财物。行不言之教,反众人之过失而行知,所以圣人能顺应万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变化。而不轻举妄动,破坏自然规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整六十四章理解下来了之后,我们就知道“无为”并非无所作为。

老子“无为”的意思是,道有它的自然规律。万物的生、长、消、亡,自有冥冥中的某种力量在推动它,循环往复。

圣人因为有足够的智慧,他能洞察因果规律,合乎自然之道,循迹而行。所以没有所谓的成功,也就没有所谓的失败。

而人人往往想走捷径,妄加干预,执着结果,干预自然规律。所以就会失败。

圣的人不败与人的失败这是相对来说的,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江南义陈志在文武


“圣人无为故无败”经常被庸人理解为“不做不错,多做多错,不如不做;难得糊涂之类”,被懒惰、世故和悲观者拿去做自己无所作为的挡箭牌,但这绝非老子的本意,而是相反!

以下从全文做一剖析:

(1),【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

第一段,老子先举了四个例子:花瓶安稳的时候好拿,要倒下时再去抓,就容易失手了;敌人还未露征兆时,就要谋划怎么消灭矛盾,这时当然容易成功;事物还在脆弱的阶段时,当然容易破开;事物还在微细的的时候,当然容易使之散乱。

这四个例子都在说同一个问题:就是在事情初始萌芽阶段就要处理。

(2),【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接下来老子总结说:为事应当在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开始处理——为之于未有;治乱应该在乱还没发生时就采取手段——治之于未乱。

老子还警告我们:就算是难以合抱的巨树,也是从毫末的树苗开始生长——意思是说,应该在毫末之时就要处理,否则生长到合抱之木,就难以处理了;同样的道理,九层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都是在说要阻止一件事情,就要从还在“垒土,足下”的初始阶段就要动手。不要等到“九层,百仞”,那时就难以收拾了。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对上一段理解了,就不难明白。所谓“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说的其实是:应该在未有,未乱的时候就要处理。不安了再去执,已有了再去为,已经过了最佳处理阶段了,自然会败之、失之。

所以,你看着圣人好像没有为,因为未兆之时,他就处理好了,哪里来的机会去为?当然也不会败。花瓶还没有翻倒之前,圣人就把它要摇晃的隐患消除了,又哪里有机会给你去扶?又哪里会摔烂呢?

【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

接下来说反面的例子:

有的人做事,往往就是在他快要完成的时候失败了。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隐患和征兆,他没有在萌芽的时候就处理掉。等事情快完成的时候,这些隐患也已经成了“九层之塔、合抱之木”,你已经拿它没办法了,这时候你除了失败,还有什么选择?

【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所以,老子总结:要慎始慎终。一开始就要谨慎对待一切隐患,这样才能够无败。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所以圣人的欲求就是无欲,他不会想要难得之货。堂堂一国之君,偶尔腐败一下会怎么样嘛?这就叫起于毫末,这个国家腐败的种子就悄然种下了。人君如果不懂得消除自己不当的欲望,很快这个毫末,就会成为合抱之木,九层之台。

【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

学不学,圣人也不要去学习那些治乱的本领。因为他要的是修复众人的过错——众人不能治于未乱,反而总结了大量的去解决动乱的知识,圣人能够治于未乱,何须学习平乱之术?

【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这里的弗敢为是指:不敢在微末之时不去关心和处理,等到问题大如九层之台、合抱之木才去为——这当然是能够按万物自然之道而辅之的老子所不愿为,不敢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