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駕崩時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歷史一書生


肯定是不合法,李亨先繼位,李隆基後傳的位。雖然只是先後順序不同,但意義完全不同。不過當時李隆基因為楊玉環被殺已經心灰意冷,也是為了大局穩定,認可了李亨繼位。但是李亨對待他父親這個太上皇很不好,在這裡不細說了。李亨繼位的具體過程前面幾個回答很詳細了。我說一個跟此事件相關的事件,李白入獄差點被斬。

李隆基有一個兒子永王李磷,李隆基不戰而逃,在路上發了數到詔書,任命幾個皇子平亂,李磷被任命為山南節度使奉命在江南平亂,當時李白正在江南,因為很有名氣,被永王請去,李白覺得平亂是正義的事,就很高興的答應了,誰知道永王李磷竟然謀反。

李磷雖好跟李亨是異母兄弟,但是關係很好。謀反原因除了擁兵自重外,估計李亨的非法繼位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就這樣李白莫名其妙的成了反叛者,李磷的謀反被平定後,李白被捉要被問斬,據李白自己說,找了很多朋友,都沒人原因幫忙,這也很好理解。在古代謀反是大罪,幫著開脫很可能被株連,救不了別人自己也搭進去。最後某位大人物說情,李白才由死罪改為流放。這位大人物是誰?沒有記載,據推測,敢給李白求情,李亨還能答應的,很有可能是郭子儀,郭子儀是平定安史之亂第一功臣,皇帝也要給點面子。

還有一種說法,李磷沒有謀反,是李亨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有意陷害的。不管怎麼樣,反正李白為這件事情中太倒黴了,參加的是平叛的軍隊,結果變成了叛軍被捉!


加菲喵miao


沒有什麼不合法的。

首先,李亨是太子,關鍵是唐朝的太子。

李亨是太子,而且是當了十八年儲君的太子。當然了,皇帝還沒有退位,太子搶班奪權,這聽上去並不合法。但是不要忘了,這可是唐朝啊。

有唐一代,大概是李世民開的好頭,又或許是李氏家族血液裡流淌的北方少數民族基因,一場“玄武門之變”後,唐朝的太子、皇子們,常常會不按常理出牌,會搶班奪權。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粉飾了自己殺害兄弟,逼迫父皇退位的歷史,將其“合法”的描述了一番。這就給後來的繼承者們有樣學樣、如法炮製建立了基礎。比如:

武週末年,張柬之逼武則天退位,令太子復位,也就是後來的中宗;

李隆基雖然是李旦主動退位當了太上皇后,但他的皇帝之位很虛,甚至一度與李旦爭權,他是殺了太平公主之後,逼迫太上皇交出實權,自己才掌握大權的;

唐肅宗自己還沒死,彌留之際,就看到宦官拖走皇后,維持了太子李豫登基的局面;

唐順宗中風說不出話,宦官和太子合謀,逼迫他當了太上皇,太子即位,是為唐憲宗……

總之,在唐代,皇子、太子搶班奪權,讓父皇退為太上皇的戲碼太多了,如此頻繁的“不合法”即位,也就談不上不合法了。

第二,這可是安史之亂的特殊時期

安史之亂,誰之過歟?

李隆基啊。

安史之亂剛開始時,唐王朝雖然一時被動,但很快穩定了局面,固守潼關,關外河北山東江淮等地,忠於唐王朝的各地人馬蜂擁而起,如果再堅持一段時間,叛軍自消。是誰,殺了封常清、高仙芝,導致軍心動搖,從而選了殘疾的哥舒翰守潼關,又是誰逼著哥舒翰主動出擊,大敗被俘,潼關失守,逃離長安?

李隆基啊。

安史叛軍逼近長安的時候,是誰拋下百姓,甚至連普通大臣、皇室都不通知,自己帶著楊貴妃和太子等悄悄逃離長安?只顧自己逃命?

李隆基啊。

李隆基幹了這麼多的事兒,他心裡沒數嗎?

所以,我相信是李亨策劃了馬嵬坡的政變,殺掉楊國忠、楊貴妃,從而為自己掌權創造了條件。同時,按照史書所寫,當時老百姓都苦勸李隆基不要去蜀,去了就失掉民心,而李隆基堅持要去。所以,李亨北上靈武,這其中的民心向背,當時就已經見分曉了。

有人說,這是不是李亨自己導演的?

是,又怎麼樣?李隆基去蜀這是事實,李亨到靈武堅持抗敵,險些失敗,這是冒險,也是事實。這就夠了。

也就是說,安史之亂的背景,也賦予了李亨臨危登基的合法性。

三、李隆基也只是不得不認可

史書上還是粉飾了一些,說是李亨北上,李隆基已經有託付他登基的意思。但其實並沒有。

李隆基到了蜀地,還是發號施令,沒想到兒子會登基。

李亨登基後,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聖旨到了四川,李隆基很不爽。但是他知道自己理虧,也很清楚當前的局勢下父子相爭於大局不利,也看的出李亨登基後,對當時的士氣是有很強的提振的,而且很多節度使紛紛上表祝賀,承認李亨。所以,李隆基不爽也沒辦法。

但李隆基並不甘心,所以他才故意發佈命令,讓各位皇子兼領天下節度使。這不是分權嗎?這不就是要提防李亨嗎?正是他這條命令,才釀成了後來永王的事變,導致李亨和永王內鬥,還波及了李白。

所以,李隆基是被迫接受,而且還為李亨製造了麻煩。


danyboy


李亨是名副其實的造反,但是李隆基已經管不了他了。李亨造反分三步。



第一步,發動馬嵬驛之變,找機會擺脫李隆基。楊國忠和楊貴妃是李隆基的代言人,李亨通過支持自己的禁軍發難,幹掉了李隆基的忠實擁護者楊氏兄妹,然後跟李隆基提出去隴西招兵勤王,李隆基根本攔不住,只好讓李亨單幹了。



第二步,自立為皇帝,尊李隆基為太上皇,徹底把李隆基架空。此時李隆基手裡沒牌,只能承認既成事實。其實李亨此時就是赤裸裸的造反了。即使他想當皇帝,也得讓李隆基下詔才行,就如李淵把皇位傳給李世民,李旦把位子傳給李隆基,自己當太上皇一樣。雖然都是逼著父親讓位,但是程序很重要。程序反了,就是造反。



第三步,把父親控制在自己身邊。李隆基晚年不想回長安,因為那是他的傷心地,就想老死蜀地。可是李亨怕他不在身邊出么蛾子,就以盡孝為由把他弄到自己身邊,臨死前派人把李隆基毒死了,跟慈禧臨死前毒死光緒一樣。



最是無情帝王家。


唐風宋月


李亨在靈武登基可以說是時勢所推動的,馬嵬坡之變後,心灰意冷的唐玄宗只想入蜀躲避戰亂,這時候就需要有人留在關中,豎起一面旗幟,指揮平定叛亂。如果從法理的角度來看,肯定是不合法的,但是從當時唐朝的國情來看,確是最正確的選擇。

安史之亂爆發後,由於平叛不力,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潼關陷落,唐玄宗拖家帶口的帶著皇子妃子等人,匆忙出逃。逃到馬嵬坡之時,士兵譁變,打死了楊國忠,並逼迫唐玄宗賜死楊貴妃。此時的唐玄宗才發現自己已經無法控制這個帝國了,就連身邊的人都保護不了。

此時的唐玄宗只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再也沒有了當年誅殺武氏,開創開元之治時的意氣風發了,就像一個病入膏肓得到老人,只想安安穩穩的了此殘生。所以接下來,唐玄宗放棄了北上靈武,那裡還有大唐精銳的部隊,足以平叛。而是選擇了向南入蜀,那裡沒有叛亂,而且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稱號,那裡叛軍很難攻入,可以說是最安穩的選擇。就這樣唐玄宗放棄了他的江山,放棄了他身為一個帝王應盡的責任,而是選擇了逃避。我們很難去苛求這個在古代基本上可以說是半邊身子入土的老人,但是安史之亂確又是他不得不去被批判的!

面對著關中父老殷切的眼神,唐玄宗只能讓太子李亨留下。留下的李亨北上靈武,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人樹立起平叛的大旗,而最能代表的無疑就是皇帝,這也是為什麼古代會有御駕親征的原因。皇帝的號召力在古代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說,唐肅宗李亨登基雖說不合法理,但確是大勢所趨,蜀中的唐玄宗也不得不發下詔書,承認此事。


楓葉0829


皇太子是個高危職業,貌似和皇帝一步之遙,但是很多人就沒有等到屁股坐上龍椅就摔得粉身碎骨。所以,唐肅宗李亨就瞅準了時機主動出擊,幸運得是他成功了。

史書明確記載,唐肅宗李亨靈武稱帝在先,其後再派人告知唐玄宗,有清楚的先後順序,所以程序上說他的繼位是違法的,是先上車後補的票。

天寶十五年七月玄宗“詔以皇太子諱充天下兵馬元帥,都統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等節度兵馬,收復兩京”八月癸未朔宣召中“仍令太子諸王蒐兵重鎮”“癸巳(十二日),靈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十九日),上用靈武冊稱上皇,詔稱誥。”,也就是說,唐玄宗逃離長安時於明確封太子是“天下兵馬元帥”,到了四川向天下檢討自己還是明確了二人天子和太子的關係,是接到靈武來的使者才知道李亨繼位,“始”字非常重要,明確說明玄宗之前並不知情。



面對兒子的先斬後奏,遠在四川的玄宗也只能承認既定事實”用靈武冊稱上皇,詔稱誥。”但是,老謀深算的唐玄宗也留了後手“候克復兩京,朕當怡神姑射,偃息大庭。”這話意味深長啊,既可以理解為你收復兩京,我就退休,也可以說,你先收復兩京,我才承認……

對於經歷過“唐隆政變”,踩著親人屍骨登上皇位的唐玄宗來說,太清楚帝王家權力遊戲的規則了。所以,父子二人暗中的權力角逐一直沒停息。只是,此時的玄宗也力有不逮,能在兒子手中又活了六年,以七十八歲高齡去世,已經很不錯了。


俳語雜說


謝謝你的精彩提問。我是千千千里馬。天寶十五年七月十二日,法定身份是唐玄宗太子的李亨在樸固懷恩等人的擁立下,在今天的寧夏靈武宣佈登基,改元至德元年,正式宣告唐玄宗的天寶十五年結束。

這就是唐代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皇帝唐肅宗的時代開始了。

唐肅宗登基的時候,唐玄宗還不知道。但是,唐肅宗也在向老爸唐玄宗通報消息。

而唐玄宗在逃往四川成都的途中,於七月十五日,也在以皇帝的身份籌劃指揮全國的軍事部署,發佈了一個“制置”,就是關於目前領導人事安排的意思。

根據這個“制置”,李亨是天下兵馬大元帥,這已經被安排在國家實際最該指揮者地位了。

唐玄宗派重要大臣房琯,把他的部署向已經是皇帝的李亨送去。

估計房琯到達靈武,大約八月底了。

那麼,唐玄宗的指令與唐肅宗登基兩人的信息,從七月到八月,有一個失衡了一個月左右時間的情況。

也就是說,從唐玄宗與太子李亨在馬嵬坡一別,他們兩人的信息互相失聯了一個月多月。

但是,唐玄宗得知太子李亨已經即位以後,立刻表示同意了。

這是因為,唐玄宗在馬嵬坡事變以後,就口頭表示過把皇位要傳給太子李亨的話。

而且全國政治形勢非常複雜,如果內部爭鬥,國家的動亂將會更加嚴重。

不過在唐玄宗非常落難情況下,李亨接過皇位,恐怕也不是一件好事,至少不是一個好日子吧?

所以,李亨當時並沒有接受,而是選擇了在朔方集合了軍事力量以後即位的。

李亨這樣做,有利於指揮和調集西北的軍事力量。

現在,李亨在為危難之際即位,看起來程序有點不合法。但事實已經完全是合法的。

理由是如下:

第一,唐玄宗已經在馬嵬坡有明確口頭傳位承諾。

第二,李亨是毫無爭議的太子。他也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

第三,大敵當前,唐玄宗有嚴重過失,他不但縱容安祿山發生了安史之亂,而且錯殺了高級將領高仙芝、封長清,錯用了哥舒翰,而且背叛百姓逃亡四川,這是國都長安失守的重要原因。

唐玄宗的這些嚴重錯誤,不能不說朝臣和老百姓都是不滿的。

第四,新君主地位的確立,有利於號召全國軍民對唐王室的希望和信心。

第五,沒有朝野爭議。唐玄宗及時承認太子李亨的合法地位,唐玄宗的舊朝也積極支持,把皇位立即傳給了太子,說明這已經是合法合理的事情。這就沒有引起更大的內部分裂。

第六,民心所向。《資治通鑑》曾生動記載了長安老百姓,只要說一聲“李亨太子”就會嚇得安史叛軍亂跑。

再例如,我們偉大的詩人杜甫,聽到李亨即位,也表示歡迎,並且衝破安祿山叛軍的重重封鎖,去尋找了唐肅宗,還做了唐肅宗的左拾遺。

以上千千千裡馬的個人觀點,歡迎你的補充和批評指正。


千千千里馬


從法理的角度,唐肅宗李亨靈武登基稱帝,肯定是不合法的,本質上就是一次政變,而且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政變。但基於國情,年邁的李隆基難得恢復了一下英明,他默認了這個事實,並下旨給李亨的登基,補辦了手續。如此一來,靈武登基事件,由非法的政變,變成了溫情的合法的權力交接,也為大唐重聚人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靈武登基始末

長安失守後,唐玄宗帶領太子李亨一行,逃往四川,路經馬嵬坡時,發生了士兵譁變。他們殺死了宰相楊國忠,並逼死楊貴妃。

當唐玄宗以為事情已經結束,一行人馬準備繼續西行之際,當地老百姓攔住了太子李亨,強烈要求太子留下來,帶領大家平定叛亂,恢復江山。

現場的氣氛很熱烈,聚了一千多百姓,李亨的馬行進不得。這時,包括廣平王李俶、李輔國等在內,都勸太子順應民意,不要西行。唐玄宗得知情況,長嘆一聲說:“這是天意啊”,然後從禁軍中抽調2000人留給李亨,對他們說:“太子仁孝可以奉宗廟,你們好好輔佐他吧。”

就這樣,父子倆一路繼續西行,一路隨李亨北上。

李亨一路艱難前行,抵達寧夏靈武,受到當地官員的歡迎,一路又收攏招募了五萬士兵。抵達靈武后,裴冕、杜鴻漸等人,以唐玄宗在馬嵬坡說過,讓太子即位為理由,勸李亨登基稱帝,李亨拒絕了。於是裴冕等召集眾大臣,集體上書勸進,李亨才答應。

在達到靈武的第四天,李亨在眾人的擁戴下,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將年號由“天寶”,改為“至德”,同時,將這一消息告知千里以外的唐玄宗。

唐玄宗見到奏報,高興地說,太子繼位是“順天應人”,並讓宰相韋見素、房琯、崔渙三人,攜帶金冊聖旨,前往靈武,正式冊封李亨為皇帝。

文字掩蓋下的篡位

從上述經過可以看出,李亨靈武登基前,並未得到唐玄宗的允許,更沒有任何正式文件,本質上講就是一場政變。不光如此,從馬嵬坡事變,到李亨順利“脫單”,再到靈武稱帝,這一系列的過程,明顯就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變。

馬嵬坡事變

史書記載,馬嵬坡事變源自於士兵的譁變。士兵沒人組織,怎麼會發展成對皇帝的逼宮行為?一般情況下,偶發的譁變事件,不會有明確的政治訴求,但馬嵬坡事變,其目的很清晰——誅殺楊國忠及其黨羽。沒有人組織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發展到逼死楊貴妃,而且事件還能以和平的方式畫上句號。

這顯然,這是太子李亨策劃的第一場政變,目的就是剷除政敵楊國忠。李亨戰戰兢兢當了幾十年太子,先是受到李林甫的排擠打壓,後來又受到楊國忠的不斷陷害,差點丟掉太子之位。

李亨在這些事件中,表現得相當的“隱忍”,既不求助於父皇,也不做反擊。這就是李亨的高明之處,他知道連續兩位宰相,敢明目張膽地排擠陷害他,如果沒有唐玄宗的默許,是做不到。

李亨隱忍的態度讓唐玄宗很滿意,所以,他雖然備受打擊,但絲毫沒有影響太子之位。但隱忍不等於永遠被動挨打,李亨對楊國忠的反擊計劃,一定早就在制定中。

馬嵬坡事件,看起來像李輔國勾結陳玄禮所為,但實際上李亨才是幕後總指揮。陳玄禮雖然同意除掉楊國忠,但他對唐玄宗的忠誠不打折扣。所以,我個人很懷疑,馬嵬坡事件最早的圖謀,很可能是剷除楊國忠,同時逼唐玄宗立刻禪位。因為陳玄禮的反對,只能將第二個目的刪除。

李亨“脫單”

李亨被百姓阻攔,不得已與唐玄宗分道揚鑣,這分明也是一場戲。除掉楊國忠後,李亨沒有實現登基的目的,如果跟隨唐玄宗入川,這個計劃將徹底泡湯。為了實現下一步計劃,他必須“單飛”。

其實,我覺得唐玄宗此時已經看穿一切。但面對因為自己造成的山河破碎局面,他多少有些追悔,也有些力不從心。連陳玄禮都已經被李亨收買,唐玄宗這時候如果跟李亨翻臉,他能控制得了局面嗎?

所以,唐玄宗只能長嘆“天意如此”。

靈武稱帝

李亨抵達靈武后僅僅四天就登基稱帝,如果說這件事沒經過事先謀劃,誰能相信?應該是在馬嵬坡事件,僅僅實現了一半目標後,李亨集團就立刻制定了修正案,先脫單,以全國兵馬大元帥身份,召集勤王之兵。兵權到手後,下一步的計劃就是政變登基。

靈武登基的現實意義

靈武登基雖然是一次非法的篡位,但它對大唐江山意義非凡。安祿山造反後,朝野對唐玄宗的昏庸充滿了失望,正是他一步步促成了安祿山的叛亂,也正是因為他的昏聵,導致長安陷落。

安祿山此時兵峰正旺,兩京已經陷落,如果再有幾位封疆大吏的投靠,大唐基本上就宣佈報銷了。關鍵時候,唐玄宗不是積極組織抵抗,而是第一時間逃亡四川,這無疑給雪上加霜的局勢,又重重地刺了一刀。

李亨登基,正好可以向天下宣示,大唐的昏聵已經成為歷史,新的核心力量已經誕生,這個核心力量,正在前線,領導著全國人民,以必勝的信念跟叛軍決戰。

可以想象,靈武登基,給搖擺不定的大臣們吃了一顆定心丸,也深深地打擊了叛軍的士氣。從這個角度看,李亨政變奪位,做得好!雖失了父子情,卻全了國家大義!

篡位變傳位

年逾七旬的唐玄宗,晚年昏庸得讓人直跺腳,但在李亨搶班奪權這件事,顯得很開明。為了全父子情,也為了讓李亨有一個合法的身份,同時也讓全國臣民,不至於無所適從,他給李亨補辦了登基手續,宣佈正式禪位太子,從此自己當太上皇。

唐玄宗的這個決定,雖然有迫不得已的成分。假如他丟不下這個臉,不承認李亨的皇位,大唐立刻會禍起蕭牆,分崩離析不可避免。好在唐玄宗還沒昏聵到那個程度。

綜上所述,李亨靈武登,基本質上就是一次非法的政變行為,是唐玄宗幫李亨修補了漏洞,讓篡位變繼位,由非法變合法。也因為靈武登基的正面意義,所以歷史對李亨的這次政變行為,表現得非常寬容。


尋根拜祖


先簡單回顧一下唐肅宗李亨得到皇位的過程。

李亨是唐玄宗的三兒子,開元十五年被封為忠王,擔任朔方節度使、單于大都護,開元十八年擔任河北道行軍元帥。

皇太子李瑛被廢,不久又被殺掉。開元二十六年六月,唐玄宗冊立李璵為皇太子,給他改名為李亨。

這以後李亨百般小心,誠惶誠恐,躲過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陷害,在皇太子位置上做得十分辛苦。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反叛,揮師殺向長安。天寶十五年六月,潼關陷落。唐玄宗帶領皇子、貴妃和一些親信逃向四川。

隊伍行進到馬嵬,軍士譁變,殺死楊國忠,逼迫唐玄宗賜死楊貴妃。

事變之後,幾千民眾攔住皇太子李亨,請求他留下來。皇太子最初不肯,一定要追隨父皇前往四川,卻被兒子李倓、李俶和太監李輔國拉住,勸他前往西北,收拾民心,召集守邊的將士,與河北的軍隊遙相呼應,以圖收復河山。

唐玄宗聽說之後,無奈地撥出兩千將士和一部分馬匹分給皇太子,還想立刻傳位給皇太子。李亨不肯接受,面向西南號啕大哭,然後上馬,帶著自己的親信和兒子們奔向西北。

七月,皇太子李亨成為天下兵馬元帥,統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使。七月的甲子日,在裴冕等人的勸請之下,李亨在靈武繼位,就是唐肅宗,遙尊父皇李隆基為“上皇天帝”,同時大赦天下,改元至德。

八月,唐玄宗得到消息。

有一個詞叫做“既成事實”,在事實面前,選擇只有兩個,一是接受,二是反對。

對於唐肅宗即位這個事實,唐玄宗的心裡肯定是有一萬個不爽,問題在於,現在他根本就沒有反對的資本。自從安祿山反叛,山河破碎,生靈塗炭,讓唐玄宗威信掃地,早已經無法號令天下,掌控局面。如果這個時候他還想以皇帝的身分擺譜,恐怕自身難保。

所以,除了接受既成事實,他沒有別的選擇。於是他派人前往靈武,給兒子送上皇帝冊。

那麼,唐肅宗的做法是否合法?

回答是肯定的。皇太子本身就是皇儲,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當皇帝因為某種原因無法正常掌控國家時,皇太子可以代行天子的權力。

現在唐玄宗跑到遙遠的四川,自然無法統帥軍民,皇太子臨危受命,順理成章。


於左


開始不具備合法性,是背父自立,但遠在四川的李隆基處置得宜,才沒有使事態惡化,還追加詔書,使李亨的上位合法化。當唐朝天下苦於安祿山之叛而陷入戰火時,李唐朝廷上下惶惶不安,玄宗在潼關失守後便西奔入蜀。在這場大亂事中,李亨無意中成了受益者,在馬嵬驛兵變後,不但擺脫了十多年傀儡太子朝不保夕的困境,還逐步走到前臺,成為皇帝。

李亨未當皇帝前的處境岌岌可危,在玄宗一日殺三子後,本有意立武惠妃的兒子李瑁為儲君,被眾臣阻止作罷,改立三子李亨為太子,李亨接到這個燙手山芋,立馬陷入困境。成為後宮武惠妃和朝堂李林甫後是楊國忠攻訌的對象。唐玄宗經歷過武則天朝、中宗睿宗朝,又深度參與宮廷政變,對朝堂得失深諳於心。當上皇帝后注意剷除破壞皇權的隱患,殺太平公主以免再次出現女主之患,又廢王皇后架空後宮實力,殺三子排除玄武門之虞。(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國家大事則扶持宦官高力士做大,對壘朝堂重臣,帝王手腕多術齊下,在這種環境下,權臣揣摩上意,加大對合法儲君李亨的壓制打擊,未必不是玄宗不願意見到的。長壽皇帝的太子難當,當了十八年太子的李亨,接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攻訌,受盡驚嚇,寶座搖搖欲墜。安祿山之叛給他帶來轉機,兵變逼殺楊國忠兄妹之後,玄宗繼續入川,李亨在李輔國等人的分析下,覺得入川萬一棧道被燒燬,再出難於登天,等於拱手讓出李唐天下,不如先收西北諸兵,再號召天下討賊,形勢大有所為,便半推半就不隨其父入四川,遠走靈武。(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李亨在756年七月九日到靈武,十二日就在手下的簇擁下登上皇帝位。說明早有預謀,可能在馬嵬兵變時就有這個想法。登基後,改年號為至德,把在四川的父親升級推尊為太上皇,並立即派使者向太上皇報告這一消息。李亨之立,可以說是形勢所迫,凝聚人心的需要,二來也想造成既定事實,奪取皇權,以免玄宗日後清算馬嵬兵變等事,掌握主動權。當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的李隆基,也不糊塗,明白山高皇帝遠,形勢比人強,馬上就坡下驢,派出韋見素、房琯、崔渙奉皇帝冊於靈武,至此,李亨的皇帝位才算合法化。


南方鵬


從求全責備的角度看,唐肅宗自立為帝,有違禮法;唐玄宗其實是不願放權的,他只給李享一個元帥的虛名,後來,唐肅宗,唐代宗平定了安史之亂,有些史家美化說肅宗稱帝是唐玄宗主動提出讓位的安排,有些可笑,據《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癸已,靈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靈武冊稱上皇,詔稱誥"。這證明肅宗篡權,然而亦是玄宗戀權之過。

但當時平叛形勢所迫,皇太子本身就是皇儲,是法定皇位繼承人,皇帝因緊急情況避走四川,無法正常掌控國家,皇太子可以代行天子權力,臨危受命,順理成章,而且,得到玄宗送來皇帝冊接受既成事實;承認合法性了。

史實說明,不受制約的皇權貌似強大,其實是脆弱的,安祿山正是看透了玄宗的脆弱才敢於起兵叛亂,玄宗失土失民、差點被捉;客觀地看,玄宗躲入四川不管事,有如君主立憲制的皇上,肅宗則如君主立憲制的全權全責丞相,卻能重新統一分裂了的國家,這樣一個政體結構卻是強大的,也說明一個延續法統的人,雖然失去權力,但正確攴持全權全責的君主立憲制的丞相,不僅人身安全不成問題,地位是受尊崇的,是有益有功於國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