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從應試的角度來說,數學是所有學科中最不能偏科的一門。

因為數學有兩個特點:一個是環環相扣,開頭沒打好基礎,後面就很難追上;

另一個是拉分明顯。他不像作文,寫得不好也多少能得點分。數學題是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一點灰色地帶都沒有。對於總成績的影響十分明顯。

所以,數學成績歷來是家長心中的重中之重,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掌控好數學,起碼不能掉隊。

不過現實情況也普遍感到力不從心,不知道該怎麼引導孩子是常態。尤其是一些媽媽,可能從小就受過數學的傷害,在教育孩子時更顯得沒有信心。

跟大家一樣,孩子小的時候,我也有過這種擔心,擔心他以後數學不行可慘了,所以一直比較重視數學啟蒙的方法。

現在他已經上了小學,從他在數學上的表現來看,目前效果還不錯。基本上能夠做到反應靈活,也習慣自己思考不同的解題方法。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學界推崇的數學思維模式,以及我用過的數學啟蒙小遊戲。

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啟蒙不同,結局不同

其實,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是非常喜歡數學的。他們會對物品的個數感興趣,喜歡積木的不同排列。

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一些錯誤的學習理念會導致孩子逐漸失去興趣,甚至討厭和恐懼數學。

舉個例子。現在雖說各地都不允許在小學之前進行超前教育。不過,我想絕大多數孩子都通過各種途徑,在上學前學習了一些數學的基本知識。

尤其是那些上過幼小銜接的孩子,我知道有的甚至把一年級的數學課都學完了。

這裡就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很多培訓機構為了滿足家長需要乾貨的焦慮心情,都是直接從加減乘除的運算法則教起。

這雖然讓孩子每天看起來都有滿滿的收穫,但也給孩子建立了一個錯誤的認知——數學就是一系列指令和規則的集合。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很多孩子對數學的討厭和恐懼都可以追溯到這個起點。

斯坦福大學教授喬·博勒之研究發現,擅長和不擅長數學的孩子之間,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他們同數學打交道的方式和思考模式不同。

擅長的孩子面對數學時,總是擁有想要理解數學的渴望和能夠理解數學的信心。

他們會努力尋找事物之間的規律和模式,認為數學是一門發展的科學,而他們的任務就是努力去思考。

不擅長的孩子,卻缺少對理解數學的渴望,也沒有信心去理解。

他們覺得數學是一門僵死的科學,自己的任務就是死記硬背記住規則和套路。

也就是說,擅長的孩子是主動的,他們能體會到思考帶來的快樂和成就;而不擅長的孩子是被動的,數學只不過是一遍遍驗證套路的正確性而已。

這兩種對數學截然不同的態度,導致了結局不同,而最開始的差別就來自於啟蒙不同。

好的開始應該是讓孩子自由地探索數字與形狀,培養他們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

可是,大部分孩子們的數學之旅都是在記憶加減乘除的規則中稀裡糊塗就開始了。

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數字直覺和意義建構

我們在個人的學習階段都會有過這種體驗,數學好的同學彷彿天生就能夠很快找到最恰當的解題方法,對很多複雜公式的使用條件也能輕鬆掌握。

而差一些的同學,總像是腦袋不夠靈光,隔著一層紗在看事情。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斯坦福大學教授,研發了谷歌地圖和眼鏡,發明了自動駕駛汽車的塞巴斯蒂安·特龍覺得,是否具有“數學直覺”和“意義建構”的能力,對學習數學有很大的影響。

塞巴斯蒂安寫過很多關於數學的書籍,他給孩子的建議是數學啟蒙要重視數字直覺和意義建構。

所謂數字直覺就是對數字的敏感性。在用公式或某個方法解題時,一定要讓這個公式或者方法在直覺上說得通。

他本人的工作方法也是先在直覺上找到一個認可的解決方案,然後再用數學知識和方法去證明這個方案的可行性。

意義建構是指通過既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某一情境、背景和概念進行理解。

拿各種加減乘除的法則來說,意義建構不僅需要孩子把這些法則記住,更重要的是需要通過生活中的經驗來真正理解這些法則的原理,賦予這些法則意義。

通俗的說,就是需要孩子知道這些法則能夠在生活中有什麼幫助。找到它的使用場景才能深刻去理解法則。

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數學啟蒙小遊戲

那麼,如何讓孩子一直充滿對數學的激情,讓他們願意以意義建構和直覺的方式來學習數學呢?

喬·博勒之認為,在他們上學之前,這個答案非常簡單,只需要讓他們在玩耍中去接觸數學謎題、形狀和數字,並引導他們思考之間的關係即可。

按照這個思想,下面我把自己用過的一些撲克牌小遊戲分享給大家,所有遊戲都適合學齡前3~6歲的孩子,按照難度不同我劃分了一下級別,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調整和發揮。

  • 一、初級階段:

1.按正面顏色和花色挑牌

材料:4種花色A~K共52張牌

玩法:打亂順序,要求孩子按照不同顏色和花色將A~K分成4列。如下圖:

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作用:訓練孩子對顏色和形狀的辨識能力。

2.兩個數字分類遊戲

材料:四種花色的2和10共8張撲克

玩法:將牌打亂,讓孩子將10和2單獨分成兩組。

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作用:訓練孩子對數的認知和分類集合的感覺。

升級版:家長也可以選取其他兩個差別較大的數字,或者同時分類4個數字,不斷變化選取的數字,最終達到讓孩子熟悉所有數字的效果

3.10以內數字認知遊戲

材料:A~10一種花色共10張撲克

玩法:家長將10張撲克正面平鋪在桌面上,同時點數上面的花色和數量。等小朋友熟悉後,發出移動位置的指令。比如4和7互換。

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作用:鍛鍊小朋友的數字認知和點數的能力。

4.10以內正向排序遊戲

材料:A~10一種花色共10張撲克

玩法:家長先挑出A,然後將手中的牌打亂,讓孩子按正向順序排列撲克。

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作用:提高孩子對數的認知和10以內數字順序。

5.大魚吃小魚遊戲

材料:4種花色A~K共52張牌

玩法:洗牌後,家長和孩子各一半。每次每人拿出一張比大小。數字大的贏得另一方撲克,並存放在固定的位置。

如果數字相同則放在一邊,由下次的點數決定輸贏。最終手中的牌全部出完後,固定位置的牌多者勝利。

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作用:掌握數的認知和大小比較。

  • 二、中級階段:

1.數獨之10缺1遊戲

材料:A~10一種花色共10張撲克

玩法:將10張牌抽出一張後交給小朋友,讓孩子確定少了哪一張。

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作用:提高對數的認知和了解數列的基礎概念。

2.正面有參考定位遊戲

材料:A~10四種花色共40張撲克

玩法:橫向將其中一個花色的A~10擺放好,豎向將其他花色的A順序擺放,要求孩子按順序填補上其他位置的撲克牌。

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作用:提高孩子形狀識別,數字排序及前後關係。

3.背面無參考定位遊戲

材料:A~10四種花色共40張撲克

玩法:將4張A正面擺好,其餘撲克打亂,背面朝上擺放。由小朋友將翻開的牌按照花色和順序進行定位和位置調整,直到每種花色的撲克都按順序擺放。

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作用:讓孩子掌握形狀識別和排序知識。

4.花色記憶遊戲

材料:4個花色各兩張,共8張撲克

玩法:8張牌打亂後背面向上平鋪桌面,每次翻開兩張,如果花色一樣則拿走,花色不同則翻回。家長和孩子可以輪流翻牌,最後以誰拿走的多為勝。

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作用:鍛鍊孩子形狀、位置的記憶能力。

升級版:可以每個花色增加為4張牌,來提高難度。

5.湊4宮格遊戲

材料:A~4四個花色共16張撲克

玩法:拿出一個花色的A~4交給小朋友,家長將其餘3個花色按照4×4宮格位置擺好(如圖),讓小朋友將缺失的數字補填好。規則是每一行和每一列不能有重複的數字。

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作用:鍛鍊數字排序和邏輯思維能力。

  • 三、高級階段:

1.組合相加湊十遊戲

材料:A~9四個花色共36張撲克

玩法:洗牌後,家長和孩子輪流摸牌。手中的牌能夠湊到10則可拿出,可以多張拼湊。最終手中的牌少者獲勝。

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作用:鍛鍊數字認知和加法組合運算。

2.摸牌湊相鄰數遊戲

材料:A~10四個花色共40張撲克

玩法:洗牌後背面朝上放於桌面,家長和孩子輪流摸牌,如果摸到牌與手中已有的某一張相差為1,比如手中有8,又摸到9,則可以將兩張都拿出。最終,手中牌少者獲勝。

娃將來數學會好嗎?12種學齡前啟蒙遊戲,用1副撲克幫娃建立數感


作用:提高數的認知和相鄰數的知識。

升級版:將相差為1改為相差為2,不斷提高難度。可以訓練孩子減法的能力。

以上12種方法,可以從集合與數列、顏色識別、形狀識別、觀察記憶能力、數的概念和運算等不同角度提高孩子對數字的感覺,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省心理諮詢師協會親子教育研究會成員,用通俗語言普及育兒知識,關切兒童成長,解決育兒難題。歡迎關注,育兒路上不求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