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為何那麼怕李林甫?

浮生半日閒yylsg


這個問題沒有什麼難以理解的。不要說安祿山,就是楊國忠看到李林甫都汗流浹背。“笑裡藏刀”“兩面三刀”可不是白叫的。老百姓有句話叫“神鬼怕惡人”就充分說明這一點。

(1)李林甫依靠唐朝成熟的管理制度,已經完全不需要治國能力,只需要“替皇帝作惡”的水平

唐朝從立國到李林甫時期,因為一直處於上升階段,其政治管理制度在當時的全球都屬於較為先進的階段。

因此,唐玄宗疲倦了、成為昏君。先有武惠妃,後有兒媳婦楊貴妃。那麼,既然是昏君就需要有人“鎮”著百官做事兒,只要按照規章制度做事兒基本就不會出現什麼大問題。這就是李林甫得寵15年的根本所在。

李林甫作為權相的最後歲月,受到楊國忠侵蝕,有些不如意。但總體上,李隆基把天下大權交給李林甫由其行政處理。像安祿山這樣的人,雖然受李隆基寵信,但也不過是“玩物”,李林甫要殺他、降他很容易。

(2)安祿山是倖臣,但並非信臣,李林甫、高力士、陳玄禮這些才是他的絕對親信。因此,安祿山在叛亂之前對李林甫等人都非常尊敬

李林甫為了更好地控制朝廷,李林甫之所以受到李隆基重用主要防止兩類人:

其一:世家豪門。唐朝“五姓七家”為代表的門閥家族,這些人不管你有沒有能耐,都可以在政府中當差。你屬於世家豪門,就會有好的升遷路徑。因此,李隆基也一直對這類人進行抑制。李林甫則屬於皇族,皇族大家長是皇帝,因此,李林甫沒有這個危險。

在7月30日回答的:“口有蜜,腹有劍”,唐玄宗為何任用奸詐的李林甫為丞相,這一問題時,我們就說過,就是唐玄宗之前最後一位有作為的丞相張九齡,也是廣東韶關的世家豪族。

其二:李隆基性格張揚,這點很類似唐太宗。再加上他已經成為昏君,那麼,儒士的道理很耽誤他的享樂,因此,對於儒士相對比較反感。當然,這也與其宗教信仰有關。所以,李林甫這個並非“儒家”待見的人很受寵幸。

更重要的是,李林甫透析人性、對於人際關係地把握非常好。正是因為這一點,他得到李隆基的信任,也“鎮得住”安祿山等邊關武將。


坐古談今


首先我們先解下安祿山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上崛起的,他的崛起又和李林甫有什麼內在聯繫,再說一說安祿山為什麼害怕李林甫。

我們先了解一下安和李的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

安祿山原本叫扎犖山沒有姓,後來安祿山母親嫁了一個姓安的人,安祿山就姓了安,改名為“祿山”,這在突厥語中是“光明”的意思。用現在的話講安就是草根一個,但安非常努力據說精通六門語言,所以說不管出身怎樣,人都要努力學習一但有機會就能把握住機會。

李林甫身份特殊,他是唐朝的宗室,他的曾祖父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所以李是皇親國戚。

兩人一天一地但歷史總是這麼奇怪總能牽扯到一起這得說一說李林甫向唐玄宗的兩項建議。

一,唐玄宗熱衷與對外擴張導至唐朝初期制定的軍事制度以不能滿足當時的戰爭需要,即府兵制(是一種兵農合一即平時務農,農閒訓練,遇戰事就上陣打戰。戰後將帥歸朝,土兵回府,士兵和將帥沒有太多的情感聯繫戰力不強。)被募兵會門(由國家按期發軍餉招老百姓參軍即出現職業軍人符合當時戰爭需要)所取代。那麼募兵制是誰提出來的呢就是當時宰相李林甫並,在全國設九個節度使。這就為後來安祿手握重兵提供了平臺。

第二就是唐朝的第一項制度叫作“出將入相”

唐朝前期熱衷於對外擴張於是規定文官可以擔任武將,立下卓越戰功的高級將領可以入朝擔任宰相,出將入相的制度保證了文官武將之間的相互轉化。但李林甫對唐玄宗建議應該多用那些寒門出身的人和胡人擔任武將,寒門沒有政治背景,不會內外勾結,胡人作戰勇猛能打。唐玄宗採納了他的建議,從此唐朝湧現了大批少數民族出身的名將,比如高句麗人高仙芝等名將。這個建議為安祿山升遷提供了政策保障,好像是為安祿山量身打造似的,安即是寒門也是胡人兩樣都佔了。

因李林甫在擔任宰相時期著重提拔寒門子弟和胡人,所以安祿山出現在李林甫的視線中,所以李林甫看安祿山也覺得特別順眼,你看這小子,濃眉大眼,憨態可掬,毫無背景,大頭兵出身,靠軍功上位,應該特別好控制。於是,在李林甫的庇護下,安祿山官運亨通。正是李林甫擔件宰相期間安祿山從平盧節度使,發展為身廉平盧,范陽和河東三個藩鎮的節度使。當然李林甫也不是毫無防備。為了制服安祿山,李林甫是用心思的。安祿山原本對李林甫是不太恭敬的,後來安祿山為御史大夫,按規矩要進宮朝見皇帝。李就故意安排安祿山和同為御史大夫的王鈺一起進宮。安和王鈺之前就認識安覺得王鈺很了不起,對他很尊敬。進宮以後李林甫嚴肅地召喚王鈺上前行禮,王趕緊跑步上去,彎腰作揖,非常恭敬。安祿山看到王鈺這麼害怕李林甫,心裡也很恐懼,也趕緊跟著彎腰。後來李經常約安談工作,每次交談時,李總能摸準安的心思,安以為李是神仙,對李就更加敬畏。有一年冬天,安和李交談時緊張的汗流浹背。安回別駐地後仍然害怕李。經常派親信去打聽消息。親信回來安就會問:“李說了此什麼”?如李說好話,安就會跳起來。如李對安有責備,安就會愁眉不展,自言自語“哎呀,我死定了”。安對李的害怕可能就像我們學生時代害怕班主任一樣發自內心。也有人說因辦安祿山害怕李林甫所以安祿山在天主十二年(735年)李林甫病逝後才敢發動叛亂。以上有不足之處望大家見諒。非常感謝!


81號門


安祿山很害怕李林甫,甚至直到李林甫死後才敢造反。這個說法本身就是有些偷換概念,安祿山初始可能有些害怕李林甫,但若要說連皇帝以及文武百官都不怕,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在唐初之時,朝廷對番將是有一定地提防的,包括在玄宗中前期也是如此,而在李林甫掌權之後,為了防範從邊關返朝文武兼備的大將入朝為相,和他爭權,便向玄宗建議說:蕃將熟習邊疆它異族的生活、習俗,又勇猛善戰,可以使朝廷及早完成統一大業,可以任用他們擔任邊關大帥。玄宗聽從了他的意見,開始放手任用番將。


這樣一來,原本就很受寵信的安祿山就更受到無比的恩榮,高官厚祿重權源源不斷。而安祿山心裡也清楚自身能有這些恩寵是和李林甫有很大關係的,對李林甫更是恭敬。李林甫見這個極為倨傲的人能對他如此恭敬,心中自然是得意萬分。一來二去,李林甫和安祿山的關係慢慢地就便的十分親密。

所以,就安祿山來說,對李林甫恭敬是有好處的,而以安祿山的恩榮以及權勢,李林甫也不敢輕易去得罪他。

至於有說法說安祿山直到李林甫死了才敢造反,這明顯是給李林甫這等奸臣臉上貼金,李林甫只是政治手腕高,他迫害的名將邊將數都數不過來,可以說安史之亂能夠危害那麼大,賊兵能長驅直入長安,玄宗要負有主要責任,而李林甫也脫不了干係。


安祿山其實不是怕李林甫,而是怕玄宗,安祿山看著玄宗和李林甫年事已高,想用歲月耗死他們再造反,哪知李林甫耗死了,玄宗卻命硬的很,直到安祿山身上生了瘡,生怕反過來被玄宗耗死了,為了夢寐以求的大唐江山,安祿山也想在臨死前坐一坐這頭一把交椅,結果大業未成還是被玄宗耗死了。


小南讀


‘’安史之亂‘’讓大唐由盛而衰,‘’安史之亂‘’的主人翁就是安祿山,安祿山(703~757年),唐朝營州(今遼寧朝陽)人,安祿山本來並不姓安,原姓康,胡人。

由於從小家裡很窮,造就了安祿山頑強的性格,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成為了有一定勢力的地方政權。唐朝是一個大融合的時期,為了穩固邊防,唐王朝經常採取和親的政策,著名的文成公主就是通過和親的方式輸出的。

唐高祖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和隋煬帝楊廣的母親獨孤伽羅是姐妹,李淵也有胡人血統,因此胡人在唐朝還是很有地位的。

唐玄宗是個才情高手,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也是被後人傳頌。朝政有很多都是李林甫幫他打點,李林甫確實也是個人才,雖然他獨斷朝綱,卻也讓唐玄宗信任。

於是乎李林甫把安祿山引薦給了唐玄宗,憨厚敦實的安祿山,猶如一尊彌勒佛,十分滑稽可愛,對於安祿山,唐玄宗剛開始只是覺得好玩,後來安祿山認了楊貴妃做乾媽,乾爸唐玄宗就慢慢對安祿山重視起來,並不斷的給安祿山加官進爵。安祿山有了特殊的身份,進入皇宮也就容易啦,於是和楊貴妃也傳出了緋聞。豪華的宮殿,後宮佳麗無數,尤其是乾媽楊貴妃風情萬種,那真是迷死人啦。

徜徉在花花世界,安祿山的心也不是石頭做的,心裡有太多的不安,他想要的東西太多。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過:有善有惡意之動。心動了,就會在言行中流露出來。

而在朝廷上有一個能人,他就是李林甫,李林甫懂識人之術,宦海生涯的歷練,造就了李林甫的火眼金睛。在安祿山還不認識李林甫之時,安祿山雄赳赳,氣昂昂,自從他們之間接觸久了。安祿山知道了李林甫的厲害,於是乎在李林甫面前變得乖巧了,再也不敢放肆。

李林甫也是個知趣的人,他知道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他也知道安祿山不是一般的人,於是對安祿山的點點滴滴都非常關注,安祿山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李林甫的眼睛。兩個人各懷鬼胎,於是又相互利用,關係走得越來越近,安祿山竟然稱李林甫為‘’十郎‘’。而且每一天會念叨‘’十郎‘’。李林甫自然也是時時牽掛安祿山。

回到問答,要說安祿山害怕李林甫,這個說法不夠準確,安祿山既然可以不把唐玄宗放在眼裡,何必害怕李林甫呢?但我個人認為安祿山對李林甫還是很畏懼的,李林甫的那雙火眼,時時盯著安祿山,讓安祿山如芒在背,實在難受。李林甫的眼睛可以穿透人心,安祿山在他面前如玻璃人一樣,毫無隱私可言,無論是誰都會感到害怕。

安祿山不可能是天生的反將,他也想跟著唐朝好好幹,可唐玄宗一味地誇他,權力太大了,安祿山就有想法了,於是摧毀唐朝的‘’安史之亂‘’終於爆發了。有人說安祿山是為了乾媽楊貴妃,這也不是沒有道理。要是李林甫不死可能安祿山會老實點。






史道驛站x


提起安史之亂,我們都知道是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原因,也都對這位安祿山有所耳聞,知道他一生驍勇善戰,但是偏偏畏懼一人,甚至怕得不得了,公然對別人說天子都不怕只怕一個人,數九寒天見了這個人,也能害怕到汗流浹背,這個人就是李林甫。

安祿山畏懼李林甫之深,除了公開表示“我安祿山出生入死,天不怕地不怕,當今天子我也不怕,只是害怕李相公”,甚至連造反,都要選在李林甫去世之後。為什麼安祿山對李林甫如同老鼠見貓呢,李林甫和安祿山有什麼關係,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安祿山對李林甫的態度,不算是全然的害怕,應當算是害怕之中帶著敬畏。一方面因為李林甫已經有的權勢,一方面則是因為李林甫本人的一些特質與才能,也讓安祿山不得不忌憚這位城府極深的宰相。

據說安祿山早期還是看不太上李林甫的,大抵覺得自己諂媚皇上的手段已經不錯了,一個權臣而已,自己算是寵臣,外廷的權臣,如何比得上自己這位內宮的寵臣。所以他曾經想要在李林甫面前擺擺譜。

歷史記載,安祿山有一次與李林甫一起上朝,故意讓當時的權臣王鉷過來,卻看到後者對著李林甫無比恭敬,安祿山這才覺得自己要收斂,而李林甫也適時的敲打他,說“皇上雖春秋已高,但宰相不老。”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精明婆婆對拜金女媳婦兒說的,“雖然兒子糊塗看上你了,但是我還能看得清的,你想做什麼我明明白白的”。

我們都知道李林甫是一個奸臣,但是也絕不能否認他的政治才能,他建立的制度體系,甚至說他是當時帝國統御全局之人,即便是唐玄宗也已經慢慢退居二線,由此可見當時李林甫的重要和他的才能。而歷史記載的安祿山“性巧黠,人多譽之”,他善於偽裝,這位左右逢源的人會不會直接去和李林甫起正面矛盾呢,當然不可能了,在李林甫面前,他刻意收斂自己還差不多。

因為安祿山知道,李林甫的心機是勝於自己的,他的才能也是勝於自己的,他在李林甫面前幾乎是光著的,所有的小心思都能被對方看透,手段可以說是相當老辣。安祿山每次和李林甫談話,總有一種被看透了的糟糕感覺,他心裡想什麼還沒有等說出來,李林甫已經察覺出來並搶先說了出來,這讓安祿山不得不佩服,同時也覺得特別的可怕,所以安祿山每次見李林甫都很緊張害怕,即便是冬天也能流下汗來。

李林甫對於安祿山呢,則是很溫和的,從歷史記載他是如何接待安祿山的就可以看出來,“林甫接以溫言,中書廳引坐,以己披袍覆之,祿山欣荷,無所隱,呼為十郎”,溫和的言語、讓人如沐春風,還拿自己的衣服給安祿山披上,這種殷切的行為,表面看起來周到備至,但是對於安祿山來說無異於酷刑才對。

也因為對李林甫的畏懼,安祿山很怕自己造反的小心思被李林甫看透,所以在李林甫活著的時候,他不敢造反,等到他去世了,這才急匆匆地拉著史思明造反,只可惜時運不齊,造反沒多久自己的眼睛就瞎了,最後死在自己的兒子手中。


歷史的影子


“口有蜜,腹有劍”的李林甫能夠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剝開安祿山的偽裝,戳穿他的謊言,揭露他的野心。因此安祿山只怕李林甫。

奸相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玄宗時期的丞相,靠著巴結權貴,一路升遷,平步青雲。可以說為了能夠升官兒,李林甫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收買後宮的妃子觀察唐玄宗的態度,讓自己在朝堂上說的每一句話都能符合唐玄宗的意思。


李林甫最擅長的就是玩弄權術,他欺上瞞下,十分迎合唐玄宗的心意。但對於自己的政敵,他表面上甜言蜜語,背後卻各種網羅罪名,製造陰謀陷害他們,因此被人稱為“口有蜜,腹有劍。”

安祿山的剋星。

唐玄宗天寶九年,唐玄宗封安祿山為東平郡王,開創了唐朝將帥封王的先例。此時朝中大臣都紛紛前來巴結已經位極人臣的安祿山,唯獨宰相李林甫能夠壓制安祿山。李林甫批判安祿山的每一句話都令他如坐針氈,如芒在背。


每當有人從朝廷回來,安祿山都要向他打聽李林甫說了什麼。如果李林甫說了他的好話,安祿山就歡呼雀躍、得意忘形。如果回來的人轉述:“宰相讓你檢點一些。”安祿山就會瞬間頭昏眼花,癱倒在床上說“我死定了”。

李林甫打壓安祿山的原因。

中國有一句很諷刺的話:“我討厭和我一樣的人。”李林甫為相十九年,巴結權貴,任用奸佞,排斥忠良;安祿山不斷的討好唐玄宗和楊貴妃獲得升遷。這兩個人自然是水火不能相容的。


李林甫打壓安祿山只是出於一己私慾,不想看到另一個小人因為受到皇帝的信任而平步青雲,進而危及自己的地位。而且安祿山和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走得很近,兩個人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由於楊貴妃的得寵,李林甫也想拉近和楊國忠的關係,對於安祿山,他自然將其認為是自己的政敵,李林甫趁著自己佔優勢的時候打壓安祿山也不足為其了。

李林甫死後,不學無術的楊國忠接替了宰相的位置。此時有人說安祿山必反,但唐玄宗根本不相信。最終安祿山范陽起兵的消息傳到了長安城,安史之亂的烽火徹底燒碎了大唐繁榮盛世的美夢。


趙公


據說安祿山每次進京的時候,總說斜著眼不停地在觀察左右,甚至要把周圍都看過好幾遍,才肯進殿去。由此可見,安祿山其實打從心底裡就一直在覬覦著大唐的錦繡河山。

安祿山仗著唐玄宗對自己的無比恩寵,自以為無人能出其右。當初見李林甫的時候,他很沒把李林甫的那個老頭放在眼裡。李林甫不動聲色。當時大夫王鉷在朝堂上和楊國忠齊名,身兼二十多職,混得風生水起。李林甫就把王鉷叫過來問話,王鉷對李林甫態度甚是恭敬。這讓安祿山很是意外和驚恐,從此以後,他見到李林甫就再也不敢放肆了。

而在此之後,李林甫和安祿山的每次對話,彷彿李林甫都可以摸透他的心思,這更讓安祿山驚懼不已。安祿山把滿朝文武都不放在眼裡,唯獨對李林甫是畢恭畢敬。據說在和李林甫對話的時候,哪怕是數九寒冬,安祿山也會大汗淋漓。安祿山甚至直言:他這一生誰都不怕,就怕李林甫。而李林甫自己也知道,安祿山對他的忌憚,所以兩個人就這樣互相掣肘牽制。


縱論天下歷史


按理說安祿山是不應該懼怕李林甫的,自己身居高位,從來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安祿山其實早就要發動叛亂的,宰相張九齡也說過安祿山必反,但是安祿山自己卻說要等到宰相李林甫和唐玄宗去世之後才能謀反,李林甫是被他等死了,奈何唐玄宗壽命長,別到時候唐玄宗沒死自己卻先死了,於是便發動了“安史之亂”。

(口蜜腹劍)

這樣看來安祿山還是比較懼怕李林甫的,其實在一開始安祿山並沒有把李林甫放在眼裡,一個老頭子有什麼好怕的,事情還得從李林甫和心腹王鉷演的一出好戲開始說起。

一:由不屑轉為懼怕

李林甫當時已經是宰相,深知安祿山仗著唐玄宗對他的信任和恩寵,就氣宇軒昂,誰也不放在眼裡,但是這哪能逃的過李林甫的法眼,一日在朝堂之上,李林甫特意把王鉷叫過來用命令的口氣說:“你過來,我有點事要問你”!當時王鉷的地位已經不低了,和楊國忠差不多,安路上一臉詫異,看著他們談話間,王鉷對著李林甫連頭也不敢抬一下,一直點頭稱是,不禁讓安祿山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到頭腦,經過這次安祿山便開始注意李林甫了。經過調差發現很多人都對他畢恭畢敬,甚至言聽計從。

二:由懼怕轉為驚恐

前面也只是讓安祿山覺得李林甫有點能耐,但是真正讓他害怕的是他們兩數次的交談,據說每次交談的過程中,安祿山嘴巴還沒張開,李林甫就知道他心裡想的是什麼,要的是什麼,甚至還暗示安祿山有謀反的嫌疑,這不由得讓安祿山驚出一身冷汗,跟這樣的人打交道誰不怕?跟有讀心術一樣,根本沒有一點點秘密能瞞得住他,加上做賊心虛,本身就有叛亂的想法,被他一說更怕了,誰知道他背後會不會捅我一刀?

三:李林甫位高權重,唐玄宗也聽他三分

安祿山懼怕李林甫,除了李林甫的洞察人心、口蜜腹劍之外,還有就是強大的基礎支撐,李林甫一直排擠有才之士,身邊全是一些唯他馬首是瞻的人,這些人也不可小覷,加上唐玄宗很多情趣也聽宰相李林甫的,安祿山更怕了,甚至還會因為李林甫的誇獎或者責罵而影響自己的情緒。

以上所述,就是安祿山為何會懼怕李林甫的原因。


貓眼觀史


安祿山是個胡人,《舊唐書》說他本來不姓胡,也沒有姓氏,安祿山的母親阿史德氏,是突厥巫師,突厥人“鬥戰”一詞的發音是軋犖山,就用它作為安祿山的名字。

安祿山父親早死,母親改嫁安延偃,安祿山以與他的哥哥及後父安延偃生活在一起為恥。約定同安思順等人結為兄弟,就定為姓安,這才叫安祿山。


安祿山首先攀附上了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成為張守珪的義子,後來買通朝廷官員為其說好話,獲得唐玄宗的喜愛,唐玄宗後來在平盧設置節度,任安祿山平盧節度使,從此安祿山可以進京面聖,隆恩愈盛。
天寶六載(747年),安祿山提拔為大夫。他經常委派劉駱谷進宮稟奏政務。安祿山和王鉷都是大夫。李林甫擔任宰相,朝臣中沒有誰敢違背宮廷禮儀,安祿山仗著深得唐玄宗寵愛,對李林甫也不怎麼尊敬。
我們都知道李林甫口蜜腹劍,他也不動聲色。就命令王鉷好好禮拜,王鉷快步上前彎腰作揖恭敬得很,安祿山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於是對李林甫尊進起來。

李林甫每次與安祿山交談,李林甫總摸準了安祿山的心思並先說了出來,安祿山是胡人,哪能理解中原人的察言觀色,以為李林甫是神仙,可以未卜先知,對李林甫更加的尊敬和害怕。每次見到李林甫,即使是隆冬天氣也惶恐得汗流浹背。

李林甫用溫和的語言接待他,帶領他到中書廳就座,用自己的披袍蓋在他的身上,安祿山欣然接受,沒有顧忌,喊李林甫十郎。劉駱谷從宮廷回來向他彙報情況,他先問:“十郎說了些什麼?”有好話就喜得蹦跳,如果只是說“大夫必須好好地查核一下”,他就反手撐著床說:“哎呀,我死定了!

可以說李林甫是抓住了安祿山的三寸,這才讓安祿山如此害怕李林甫。

歷史百家爭鳴


有個成語叫做“口蜜腹劍”,這個成語的來源就是說的唐玄宗李隆基時的宰相李林甫的故事。它的意思就是,嘴上說的好聽,但暗地裡下黑手,肚裡琢磨人。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隴西,唐朝宗室後代,可以說是官二代、官拜宰相。李林甫擔任宰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李林甫的政治生涯,主要三大罪:一是擅權亂政,獨攬朝綱。二是重用胡將,他的謬論是:胡將朝中沒做根基和黨援,不能夠結黨營私。重用安祿山,這就使得安祿山做大,後來的安史之亂是最終使盛唐轉衰的主要事件。三是嫉賢妒能,阻礙人才上升,這也是他重用胡將,害怕邊將因功踢了他宰相的飯碗。


李林甫生性陰柔,精於權謀,他與宮中宦官、妃嬪交情深厚,對玄宗的舉動了如指掌,每逢奏對都能符合玄宗的意旨,深得賞識。因此,李林甫位高權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說到陰險狡猾,就連當時唐玄宗的紅人三鎮節度使安祿山都懼怕他三分。安祿山初見李林甫時,仗著皇帝寵信,神色倨傲。李林甫不動聲色,當著他的面召見王鉷。當時王鉷與安祿山都是御史大夫,而權勢僅次於李林甫,但在李林甫面前卻卑詞趨拜,態度恭謹。安祿山被李林甫的威嚴所懾服,態度也逐漸恭謹。他平時飛揚跋扈,對朝中公卿多有侮慢,但卻唯獨忌憚李林甫。李林甫每次與安祿山交談,都能猜透他的心思並搶先說出,讓安祿山驚懼不已,即使數九寒冬也會惶恐得汗流浹背,不敢有絲毫隱瞞。安祿山返回范陽後,每次有人從長安回來,他都會問:“十郎說了些什麼?”聽到美言則心中歡喜。如果李林甫說:“告訴安大夫,讓他老實一點!”安祿山便會拍著床榻,憂愁懼怕的道:“哎呀,我死定了。這難道就是傳說的“一物降一物,滷水點豆腐。”


李林甫身為宰相但對唐玄宗廢立太子之位,關係國本大事時,卻一言不發。而私下卻說“此乃天子家事,何必與外人商議。李林甫身為百官之首,在提拔官吏時,不是唯才是舉,而是重用無能之輩和陰險小人。比如他在提拔楊國忠時,李林甫起初認為楊國忠才學淺薄,不會威脅到自己的宰相地位,況且他又是楊貴妃的族兄,因而對他善加禮遇。楊國忠與王鉷同為御史中丞,李林甫卻舉薦王鉷為御史大夫,楊國忠懷恨在心。天寶十一年(752年),王鉷之弟王焊與刑縡圖謀作亂,欲殺死李林甫、陳希烈、楊國忠,卻遭到鎮壓。唐玄宗命楊國忠與陳希烈一同審訊。楊國忠奏稱王鉷也曾參與密謀,並藉此案牽連李林甫,稱他暗中勾結王鉷。陳希烈則從旁作證。最終,王鉷被賜死。李林甫雖未獲罪,但逐漸被唐玄宗疏遠。


同年十月,南詔寇邊,劍南告急。當時,楊國忠兼任劍南節度使。李林甫便奏請玄宗,建議讓楊國忠到劍南赴任,想借機把他調離朝廷。楊國忠哭著對玄宗道:“臣一旦離朝,必為李林甫所害。”唐玄宗安慰道:“你暫且先到劍南處理軍務,朕很快就會召你回來,讓你當宰相。”李林甫得知,憤憒發病。不久,李林甫隨唐玄宗前往華清宮,結果病情加劇。

楊國忠剛到劍南,便被唐玄宗派宦官召回朝中,併到華清宮謁見李林甫,拜於床下。此時,李林甫已無力再對付楊國忠。他流著淚對楊國忠道:“我很快就要死了,你一定會繼任宰相,我的後事就託付給你了。”楊國忠對李林甫仍非常忌憚,汗流滿面,連稱不敢。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753年1月3日),李林甫病逝,由諸子護靈返回長安,發喪於平康坊府邸。


不久,楊國忠拜相。

天寶十二年(753年),楊國忠與安祿山合謀,誣告李林甫與叛將阿布思約為父子,同謀造反。唐玄宗命有司審理。李林甫的女婿楊齊宣擔心自己受到牽連,便附和楊國忠,出面證實。當時,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沒家產。諸子被除名流放嶺南、黔中,親黨中則有五十餘人被貶。唐玄宗還命人劈開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內含珠,剝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禮安葬。一代奸相落得個可恥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