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棒奔霸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农夫有个小伙伴,在四川重庆那边读了4年的大学,回来以后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现在只会说四川话了,居然连家乡话都不会了。开始的时候,我们以为他是装的,后来我们发现他和家里人说话也是“洋话”夹杂着土话。对此,他的父母开始也有点不理解,认为儿子是:出门三天半,就猪吃冰草——学起了“洋”。但是我们在和他聊天的时候,他很严肃又认真的告诉我们,其实并不是他在装,而是真的已经不习惯说家乡话了。因为女朋友也是四川那边的,每天说的都是四川话。所以想要说家乡话,都要先在脑海里把这句话用四川话翻译一遍,然后才能用家乡话说出来。因为长期没说家乡话,四川话说习惯了,舌头也不听指挥了,有很多家乡话的的发音也就说得不准确了。这样不仅听的人不习惯,就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很别扭,是很不习惯的。

有些人估计就很好奇了,年轻人出去几年回来之后就乡音变了,那很多的农民工在城市里打拼几十年,回到家乡以后,依然还是一口流利的家乡话,丝毫没有一点“城里口音”,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的原因也是很简单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农民工虽然常年在外面打工,但是他们的周围还是有不少人说家乡话。我们都知道,农村里出去打工的农民工,普遍是成群结队的,他们都是和家乡人在一起,基本上每天说话也是用家乡话,如此一来就没有了说“洋话”的语言环境了,自然就难以被其他的语言所同化掉。而年轻人好些都是在一些陌生人的环境中上班,周围的人都是说普通话,潜移默化中就受到了影响。有些甚至连下班回到家也是说普通话,因为老婆是外地的。这样时间一长,就会淡忘自己的家乡话。

第二个原因就是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比如有些人因为读大学的时候就出去了,这个时候是他们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是非常容易就学会第二语言。并且随着在后期的生活中高频率使用,就越来越熟练了,如果不用反而不习惯了。而农民工好些都是在二三十岁以后才出去打工,乡音对其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了。即使多数时间用普通话和人交流,但家人、朋友好些还是本地的,他们要经常回家,经常和家人电话沟通等,所以使用家乡话的频率依然很高,乡音就很难改掉!


农夫也疯狂


年轻人在城里打工,几年就变成城里人口音,而农民工在外打工,口音咋就没变呢?

说一件事,孩子的姥姥家是山东的,孩子四岁那年,我们到孩子的姥姥家过年,孩子在家是说普通话的,到了姥姥家,和孩子们一起玩,几天口音就有了当地口音的味,打电话跟奶奶说话,奶奶当时都没听出来,和奶奶说了几句就又回到普通话了,在姥姥家住了一个月,从口音你都不能一下分辨不出孩子不是山东人了,回到家,孩子经过几天的适应,很快就又是普通话了。

我就不行了到那都是一个腔调,普通话,就是到了媳妇家呆上十几天,一句山东话也没学会,媳妇责不同,和我说普通话,和娘家人用家乡话交流,普通话说的很好,家乡话也没忘记,就是现在和娘家人打电话,也是她们的家乡话,就这么简单。

那么为什么年轻人会在城里打工,口音会变的这样快,从我们一家人的口音变化,我认为,年轻人各种适应能力,接受能力都很强,自己的口音发声应该没有定型,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调整,一但在一个环境形成固定发音,在外面大环境下也很难改变,就如同我自己,学也学不会,改也很难。

有的人家乡话和城里话两不误,就是因为他们在形成固定发音期经常接触两地发音,没有选择性失忘,就如同我们学外语,母语是汉语,以根深蒂固,外语是学,如果没有好的外语环境学过不经常用,也会渐渐的淡忘,而如果大环境是外语,那你会熟能生巧,运用自如,但母亲是不会忘,因为已经长在记忆里,遇到环境就能应用。


东72607259


其实,还是接触的群体有差异,还有就是心态的问题。

我也是农村的,高中毕业之后,就读的是省外的大学,曾经还因为口音的问题闹过笑话。因为,上大学之前,从来没出过省,也没说过普通话,所以,第一次尝试说的时候,特别别扭,而且根本都不知道怎么说。所以,我就少说话,大多数时候,就只专注听同学怎么说,然后私下里再偷偷练习。当然,结果喜人,很快,我也能说的很好了,基本上没带口音了。

我认为,农村年轻人很容易或者说很主动地,被城市同化。

农民工,出来打工,接触的也多是农民工,甚至直接接触的是本村的村民。接触的大多是这一群体,口音怎么变呢?而且,也没变的必要吧。而且,农民工到城市打工,基本上不会选择在城市扎根,多数还是要回到自己老家去的。


HI蜗牛先生


其实我对自己的口音这玩意,一点感觉都没有的。

毕业之后去了上海,待了2年不到。 在上海做销售,接触的人基本都说普通话,不管标不标准,说就完事了。偶尔会遇到说上海方言的,但是不多。

现在回老家省会了。过年期间在老家和人说话,都是一口正宗的方言,没人说有问题呀。来省会这边,城市里面嘛,还是以普通话为主。 交流的时候,经常有人说我不是本地人吧,是江浙沪那边吧? 口音不像安徽人。。。

我懵了,别的不说,黄山那一片,十里一方言,你是怎么听出我不是安徽口音的啊!!!!

我就是普通话不标准啊啊啊啊啊啊啊





一个写辅助论文的选手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成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没有变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出门打工,虽然出去没有几年,但是回到故乡以后却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是有很多岁数比较大的农民工不管打工多少年,还是地地道道的家乡话,这是为什么呢?


虽然我也是常年在外说普通话,但是回到家乡以后,家乡话立马就变了回来,相信有很多人和我是一样的,一到了故乡,家乡话立马就会回来。但是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即使回到家乡后,还会说着普通话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种回到家乡还说普通话的人太装,太嘚瑟,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大城市”上班。

虽然年轻人在外面工作和别人沟通都是说普通话,即使说普通话说的再多,也没有说家乡话的时间多吧,所以不要说说普通话说的太多把家乡话忘了,个人觉得就是忘本。


很多农民工在外地打工,但是最常接触的都是老家的人,平时沟通说的也是家乡话,再就是岁数大了以后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差,所以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还是会说家乡话。

虽然现在倡导说普通话,但是不管你在外面多么的威风多么的厉害,回到家乡还是说家乡话比较好。家乡话不仅是一种语言,个人觉得家乡话还是联络感情最重要的语言。我们在外面工作,当听到熟悉的乡音时,立马就会感觉亲切,这就是家乡话的魅力。


小马话三农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这个问题是因为农名工跟年轻人接触的不一样。

农名工接触的都是工地的人,不在乎是否需要普通话,所以一直都是用家乡话说话,后期也就不会改变口音。

年轻人上班,接触的都是上班族,上班的都是高学历的人,所以很多人都是讲普通话,导致年轻人也都说普通话了,时间一久,就习惯了说普通话了。

我上班也说普通话,但是如果比较熟悉了,能听懂的情况下,那我就说家乡话,不会一直说普通话。

我的朋友有一个出去后,回来就说普通话,很别扭。

我感觉朋友之间说普通话,关系总感觉有点远,还是说家乡话来的比较实在。

不知道你们怎么感觉!


我是“氵主啶菰獨蔠銠ぐ”,喜欢就关注一下吧,你的支持是我不懈的动力!谢谢!


氵主啶菰獨蔠銠


接触的人群不一样,年轻人一部分是去上学的,哪里人都有各种口音,说普通话或城市口音比较方便,一部分是去工作的多数是超市或小店,同样也是说普通话或者城市口音比较方便的,我就是这后者,做营业员店面销售,是需要跟客户介绍产品的,说家乡话别人是听不大懂的,而我接触的同事也是各地方都有,也会带有他们的口音,我一北方人,同事也是北方人,但是很多人都听我说话南方口音,这都不是像有些村里人觉得,去大城市了连话都不会说了,是长年在外地,回去几天口音还没改回来就又回去了,而农民工就不同了,没有歧视意思,他们多数人都是干建筑工地,菜市场,各种并不是特别需要说普通话的工作,再加上都是老乡拉老乡去的,在一起天天说家乡话,口音一般不会变


o第几个一百天o


农村年轻人出去几年就变城市口音,而农民工打工几十年,为什么口音却没变呢?

说起这个口音来,姐姐自己就闹过笑话儿!

二十年前从农村上了大学,半年后带一个外地同学回到家乡,下了火车就到了一个小吃摊,我一边跟同学聊着,一边让老板上菜,竞没有觉察自己一直说的是普通话!



等到结账的时候,一碗面的价格惊到了我!我才回过神来,这小贩看我和同学说的都是普通话,就按外地人要价了!我赶紧改成家乡话跟老板砍价,他一听是当地人,立马就便宜了!还质问我怎么不说家乡话?!周围的人也都看着,我一下子感觉到羞愧难当,好像自己是忘了本了!

后来我就十分地注意起来了,提醒自己回到家乡一定要讲家乡话!

可是,刚刚回到家乡工作的那几年,只要我的身边有人讲普通话,我就可能要被带偏了!后来在家乡呆的时间长了,也就没有这回事了!

所以,个人觉得这个口音的事,主要决定于语言环境!

农民工出去打工大多数是由当地的包工头带出去的,他们成群结队地在一个工地上打工,包括做饭的厨师都是自己带着。所以从老板到工友,到所有的服务人员,都是一个地方的人,所以他们的乡音就没有那个改变的环境!



而题主所说的年轻人,那是指那些到外面上学的孩子们,在大学里,四面八方的不同口音的人在一个班里,在一个宿舍里,所以必须讲普通话才能够沟通,几年下来也就改了口音。

现在不少出国留学的孩子是冲着学外语出去的,因为到了外国这个环境中,语言环境就决定了你必须说外语!这与在国内学习外语是有本质不同的。

而且,语言这个东西对人来说也有敏感期,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不同的语言。这是人的生理科学决定的。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如果一个人长期脱离社会,单独生存在一个孤岛上,他的语言功能也是要退化的。这都表明了语言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

所以针对题主的提问,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乡亲们往后在遇到本村的年轻人改了口音的时候,大可不必责怪他忘了本!因为他不是故意的!


表里乡村


有些人口音容易受语言环境影响有些人不容易吧,这也是人学习语言能力强的反映。。带一些外地口音无可厚非,故意不说方言就有点矫情。,比如有些人因为读大学的时候就出去了,这个时候是他们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是非常容易就学会第二语言。我觉得学说普通话是好事,回到家里跟家乡人就没那个必要了。会显得出去了几年很装的感觉。像我一直在外面上学,特别是工作后基本都也是普通话,但回到家后跟家乡人说话我从来都一样使用家乡话。而且有的人还一直夹杂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唉,反正我是有点受不了那种。别人回来跟我拽着那样话我根本就不想理


冬可君


我不信乡音几年这么快就会改变,但是人是会变的我信,老一辈的农民工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要回哪里去,没必要特意或刻意去改变,生活给自己看,而现在的年青人就不知道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里,要回哪里去,不能坦然面对真是的自己,只想过眼前的生活。逢年过节,回到自己长大的地方,讲点自己从小讲的语言其实挺好的,也许我们的方言就靠我们这个时候来传承了,说不定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方言就会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全国一个发音的普通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