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为何在身上绣花?

琅琊叶南薰


鲁智深俗名鲁达,准确的讲,应当是鲁达为何在身上刺花。因为,鲁智深在五台山半山亭吃了一桶酒,身上燥热,脱光膀子便露出了脊背上的花绣。此时,鲁智深来到五台山做和尚只有四五个月时间,书中非常详细的记录了花和尚所做的几件事情,包括睡觉翻身打呼噜,到佛殿后撒尿撒屎等等劣行,可谓细致入微。但却没有讲到刺花绣的事情。半山亭上抢酒喝,则是鲁智深第一回出山门,尚未到集镇上,也不可能平白地生出脊背上的花绣来。

所以,鲁智深的花绣应当是在当和尚之前就刺好了的。那么,为什么在做提辖的时候鲁达没有露出花绣,而做了和尚之后,鲁智深却在初冬寒天里展示了身上的刺绣呢?绿野老道试从与众不同的角度,讨论一番这个问题。

鲁达前生与佛有缘

《水浒传》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因史进走错了路,来到延安府,引出了小种经略相公府提辖鲁达。这鲁达一出场,便显得气场很足,施耐庵说他是“军官模样”,虽然是一身武将打扮,但这鲁达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相貌却极显佛缘。这其实是施耐庵的伏笔,为此后上五台山出家张目。

不过,施耐庵接着说鲁达“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哪有和尚长这副德行的?

这也是为后来的故事伏线。鲁达犯了欧人致死之最,没奈何出家当和尚的。虽然心在佛门,却心在江湖,并不安分做一个出家人。因而,把个五台山闹了天翻地覆。眼见得进了东京大相国寺,渐渐的适应看护寺院菜园的菜头生活,朝着真和尚的方向发展,有望清修正果时,偏偏又遇见了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冲。野猪林中,鲁智深仗义救了林冲。没想到,林冲到了安全之地,竟然出卖了救他的兄弟。于是,鲁智深又做不成和尚了,不得不选择了上山当强盗。

根据施耐庵《水浒传》,鲁智深的故事到梁山泊好汉排座次时就结束了,鲁智深到底还是以草寇的身份,和尚的行头消失在施耐庵的书中。后来的续书《征四寇》却给了鲁智深一个非常特别的结局,说他追随宋江接受朝廷招安,征讨方腊后,便在钱塘江边坐化,终于得到了正果。

《征四寇》如此安排鲁智深的结局,基本上符合施耐庵的原笔原意。鲁智深头番大闹五台山时,智真长老就劝诫对花和尚行为极端不满的僧众,说此人“虽是如今眼下有些罗唣,后来却成得正果。”《征四寇》照应了这一伏笔,以听潮圆寂的方式,给了鲁智深一个正果。

绕了一大圈,鲁达终于成为了真正的佛门弟子。正可谓前世之因,今世之果,饶是你杀人放火,最终也难逃前世种下的业果。

施耐庵以及《征四寇》如此安排鲁智深的结局,是不是在宣扬封建迷信呢?绝对不是,而是要通过鲁智深这个形象,隐射一段北宋末年的秘史。

鲁智深是何来头

鲁智深出场时,名叫鲁达,书中介绍是老种经略相公府的提辖。北宋时期,没有提辖这个职业,而只是地方行政长官的一项工作职责:

崇宁中,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宋史·职官志七》。

南宋绍兴六年,皇帝颁诏,“杂买务杂卖场置提辖官一员。”大约相当于负责市场管理的官员。后来,提辖这一职业被引入官府,与市场管理员分别称为内外提辖。内提辖大约是官府中的保安、后勤等管理人员,负责执勤看家护院和保护长官及家宅的安全,采办各种生活所需,等等。当时,鲁达就是属于内提辖之类的官府采办,因他武功了得,大概还兼任小种经略相公的保镖或者卫队队长的职责。所以,鲁达在市面上很牛逼,诸如郑屠之类的市霸都十分忌惮于他。

但是,鲁达的身份远比提辖要高贵得多。拳打镇关西的时候,鲁达一边打一边骂:“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 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

原来,鲁达此前做过关西五路廉访使。这是个正儿八经的大官,负责秦凤路五个州府的巡视工作,专门察访地方官员的廉洁行为,考察地方行政的政绩等等。大概因为“坏了事”被一撸到底,好歹老种经略相公念旧,把他藏在了小种经略相公这里做个打杂人员。杨志后来也做过梁中书府中的提辖,这个提辖是从配军直接选拔的,可见提辖一职并不值钱。

问题是,鲁达做廉访使的时候,没有叫“花廉访”,做提辖时也没叫“花提辖”,为何做了和尚时,得了“花和尚”这个绰号呢?或许,做廉访使的时候没有刺花,但做提辖时一定刺了的,为何要等到五台山出家后,才露出脊背的花绣呢?

花和尚真正的含义

因为,鲁达无论做廉访使还是当提辖,都是货真价实的。而出家五台山,则是顶着个和尚身份,对佛门圣地大不敬。而后来落草为寇,干着那杀人放火的勾当。这样的和尚岂不是假和尚么?“花”有一个义项,是“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所以,“花和尚”的含义就是“假和尚”。不仅是假和尚,还是用来迷惑人的。那么,鲁智深到底又是如何迷惑人的呢?

花和尚并不是《水浒传》层面上的杀人放火做强盗迷惑人,而是被施耐庵用以掩盖创作意图的一个道具。在花和尚身上,有这样几个隐秘。

其一,宋徽宗毁佛。北宋真宗时崇道抑佛,借道教天命来巩固皇权,以神的力量消除辽国外患。宋徽宗时期,外患尤甚,民变四起,赵佶也希望借助道教神力,重新兴起崇道抑佛。而且,宋徽宗变本加厉,毁佛经,坏道场,散僧众。北宋对佛教的限制在宋徽宗时期,在宋徽宗时期达到了极致。鲁智深两番大闹五台山,以及后来的火烧瓦罐寺,就是这段历史的映射。限于篇幅,此处不做详细介绍。看官若有兴趣,可前往 ,教正《隐水浒:谍战疑云笼罩边关,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折射一段秘史》

其二,联金灭辽。这是导致靖康之难迅速爆发,北宋灭亡最为直接的原因。宣和二年 (公元1120)宋金缔结“海上之盟”,童贯献策联金灭辽。宣和四年,金国约宋攻辽,童贯二十万军队北伐燕京,大败而回。然而,童贯暗通金国,请求代为攻打辽国。金国攻下辽国后,童贯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然而,金国爽约,要求童贯割两河之地向金人谢罪。宣和七年,童贯抱头鼠窜逃回汴梁,并拒绝留守京城,挟已经让位的徽宗南渡,引发帝争。翌年,靖康之难爆发。

这段历史又与鲁智深这个假和尚又有什么关系呢?

其三,谍云密布。当时的五台山虽然是佛家圣地,文殊菩萨的道场,但在宋徽宗弘道抑佛政策的压制下,显得很混乱。因此地临近边关,也就成了金国、辽国的情报集散地。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时雄州言契丹遣蔚、应、武、朔等州人来五台山出家,以探刺边事,故条约之。”故而,鲁达在金二妇女的设计下,来到了五台山。

而书中的赵员外,祖上就是五台山的檀越,对这座寺院有无上的控制权。由他亲自出马,正是暗射宋金海上之盟这段秘史。还是《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诏代州五台山诸寺收童行者,非有人保任,毋得系籍。”鲁达当和尚,原本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但赵员外却拿出了一张度牒,鲁达便很容易的变成了花和尚。虽然,花和尚只负责破坏佛家道场,但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同样隐射了宋金联盟这段历史。

智真长老的追命佛咒

因为是假和尚,披着袈裟干着毁坏佛门的勾当。所以,世外高人智真不能轻易的咽下这口气。你赵家官儿不是派了这么一个花和尚来捣乱吗?日后我必将让他修成正果。所以,智真长老在送走假和尚时,给鲁智深留下了一道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说是偈语,实则佛咒,鲁智深此后的人生轨迹就是沿着这道佛咒所涉及的线路,一步步走下去的。相比鲁智深没完成一段人生经历,都会验证这则偈语。如果这则偈语尚不能让花和尚觉悟的话,那么,在擒获方腊之前,智真长老又来了一道催命佛咒。

这是《征四寇》中的事情。

宋江灭了辽国,与鲁智深等人到五台山参禅,智真长老先给宋江赠送了一则偈语。然后,又给鲁智深写了一则:“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这简直就是一道佛门追命佛咒。

为了让鲁智深觉悟,完成佛门正果,智真长老化作山中老僧,帮助假和尚擒获了方腊。此时,鲁智深才顿悟智真长老的偈语到底是何意。于是,听到潮汐就自觉的坐化了。

虽然《征四寇》是续书,但是,就鲁智深的结局来看,还是照应了《水浒传》所预伏的线索,感觉挺好。花和尚终于变成真和尚,智真长老当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花和尚的故事实际上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宗教矛盾。这似乎也是北宋亡国的根源之一吧。


绿野萍踪01


先谈下当时文身文化,看《水浒传》,九纹龙史进,身上九条龙纹,花和尚鲁智深,身上刺花绣,浪子燕青,前胸双臂是山水,包括松竹梅三种元素,后备是鹰。三人绰号都和文身有关系。

宋朝流行文身,豪侠对此热衷,刺龙凤花鸟,关于岳飞,因为军卒出身,入伍需要刺字,后岳母刺“精忠报国”,这里鲁智深的出身和性格来看,因为古代文身也伴随着“不法”“混社会”,所以龙,凤,鸟都不是他的选择,干脆刺个花魁牡丹也是说的过去的。

当然不能单纯从刺身就叫了花和尚,后边

他之所以被称为花和尚去了五台山出家为僧,并被师傅赐名为“智深”,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如果他能够就此收心,那么也就没有了花和尚这个绰号了,可偏偏他在当提辖时自在惯了,和尚是要遵守僧规戒律的,当然不能吃酒吃肉了。

无法忍受斋饭的他最终因为定力不够而被寺里的其他弟子引诱而破了戒律,大闹了五台山。之后去了东京相国寺,因为身上有纹身而被人们叫做“花和尚”了。



值得易读


鲁智深身上有刺花,如果再现在,肯定会被认为像南通“纹身哥”那样的地痞或是不务正业的人。但是在宋朝,那就不怎么稀奇古怪了。

自唐朝开始,男人就开始有纹身,头上插花,身上佩玉,带香囊,甚至衣服熏香,而且成为有身份的象征,这些有些看起来像是女人得专利的“活计”,其实最早都是男人之间先就行起来的。甚至脸上擦粉也是先有男人开始的。

到了宋朝,崇文抑武,可以说更开放了,更崇尚流行。纹身刺龙,头上戴花更是成为时尚。练武的人纹身刺花,文化人喝茶听曲,成为一种时尚。宋朝时就有“四相簪花”的故事,头上插花,意味着官运亨通,所以头上插花是身份的象征。

《水浒传》里显露纹身的有几位,而且很有特点。也有头上插花的,如一枝花蔡庆,铁叫子乐和,西门庆好像也有头上带花。很多戏曲人物里面,更多有男的头上装饰花的。

这样看来,鲁智深身上刺花,就不难理解了,纹身是一种流行时髦,为了好看而已,至于刺什么,刺多少,按自己的喜好罢了。


路遥lgy


谢谢悟空,试着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膀阔腰圆功夫深,禅杖犹如绣花针。

满身刺花威风凛,笑傲江湖任我行。

从鲁智深的纹身(绣花或者刺青也都是纹身的手法而已)可以看出,纹身这种技艺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从纹身的现象来看纹身无非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为了美观,也就是装饰性的作用。

二是为了增加神秘感或者给人一种威慑的作用。

三是为了明志,为了言明自己的抱负和志向。

四纹身也是古代的有些教派或者江湖组织机构的标记,参加这些组织的人必须要在身体某处纹上特殊图案。

为了美观的作用,至今也有许多人在身体不同部位纹的有图案。我们以前也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过有些组织或者教派的人员会在身体某些部位纹上特殊图案。

还有就是言明抱负和志向的,如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就是这类型的纹身。

鲁智深的纹身可能是属于第二种情况,既然是江湖好汉,行走江湖时总得有些特色才行,不光鲁智深,九纹龙史进也有纹身。这也可能是宋代时的一种流行于民间的习俗或者说市井文化之一吧。从宋词的特点婉转柔美、细腻、语言圆润、清新绮丽等特点(婉约派),可以推测出,纹身也是当时的市井文化的一些特点之一。

从影视剧中看到鲁智深有纹身,不知原著里写到没有,当时阅读时也没有注意这点,如果原著中没有写,只是影视剧中有,那么这就是编剧为了增加艺术效果,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刻意塑造的。

所以说鲁智深的纹身应该是第二种情况。具体鲁智深是什么原因要纹身,只有等史学家去研究考证了。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代纹身的发展情况。

这里解释一下纹身的情况。

一种就是在脸上(最常用的)刺字,主要是犯了案的人,罪行比较严重的才会在脸上刺字然后就流放到蛮荒之地。

在脸上刺字叫"黥刑"或者"黥面"。发展到后来纹身就包括"刺青"或者叫"绣花"以及用彩笔颜料直接在身上绘上图案。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少数部落里的人有纹身的习惯,他们被称作"蛮夷",也就是非中原地域之外的边疆少数部落的人。

最早有先秦时期的记录,据《逸周书》中记录:"越瓯剪发纹身",剪发、纹身就被认为是瓯越的民俗。直到唐代以前纹身的人基本都是指犯了案的人要在脸上刺字发配边疆。那时的人们尤其讲究礼节道义。当时主流社会文化就有:"身体发福,受之父母,不能随便损毁"。

*唐代以前从主流价值观来说,纹身就等同于是坏人或者罪犯。唐以后脸上刺字的刑法还在继续延用,比如"林冲"就被在脸上刺字后发配沧州的。

所以唐代以前的人,一般不会随便在身上刺青或者绣花的。

*唐代时纹身就开始有了发展。

唐代开始后,慢慢的纹身不再是罪犯的专利了,普通人也开始把纹身作为一种美化和装饰品来看待,由此就形成了一种文化风俗习惯了。

*纹身发展的高潮就是宋代。

宋代时,纹身成了一种时尚和流行元素了。社会各个阶层都有人进行纹身,从街市的乞丐到无赖到官僚子弟甚至皇室宗亲也有人喜欢纹身。

据记载,在宋徽宗时,宰相李邦彦在一次宴会时,当场脱下衣服向徽宗秀他背上的精美的纹身,徽宗大加称赞。

除了个人纹身外,宋代还出现了专业纹身团队和专业纹身的技术人员。当时的军中也流行纹身现象,军中专业纹身的人员叫做"针墨匠"。

宋代民间专业纹身团体叫做"锦体社"。民间纹身专业技师被称作"针笔匠"。尤其是名间纹身的人技术很是高超,他们除了基本功外,还很讲究技艺手法和美学效果。这一点从宋代的诗词,绘画、书法、歌舞等可以看出来。宋代的词,歌舞,绘画,书法都有很大的发展,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名家倍出,那么纹身自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宋代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当时的纹身团体"锦体社"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就有记载,每到临安进行大型的庆祝活动时,锦体社的人员就会去表演节目,像杂耍、蹴鞠,歌舞等等活动,他们为了达到好的艺术魅力和表演效果,一般都会进行纹身的,纹上各种美丽而又夸张的图案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除了锦体社等团体外,北宋还有一些商人们为了促销商品,会请一些专业表演团体进行表演借此吸引顾客,宣传他们的商品,当时比较有名的一个说唱艺人外号叫做"雕花杨一郎"的,他不但说唱功夫了得,而且纹身也非常的劲爆。

**纹身在宋代已经发展到闻名世界了。根据《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在当时的福建泉州,纹身产业很是火爆,一大批的印度游客慕名而来泉州就是专门为了进行"纹身"的,不过当时的纹身多是"刺青"或者叫"绣花"。泉州本来就是一个港口城市,所以当时的商业贸易很发达。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又开始喜欢上了纹身,当然多是为了追求美,体现个性特色,所以现在纹身的人也有很多,不过好像还是没有宋代记载的那么火爆。

纹身也好,绣花也好,刺青也好,至于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里就不做评论了。














阅读与思索


(一)鲁智深是《水浒传》原书当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人物形象之一;鲁智深基本上也是整部《水浒传》小说,称得上是真正的“好汉”的人物形象之一。

(二)在《水浒传》原作小说当中,身上刺有绣的梁山好汉主要有三位:其一是九纹龙史进;其二是浪子燕青;其三就是花和尚鲁智深了!然后,在小说里面作者并没有片言只语介绍到,史进等人为什么会在身上刺绣的,一切都只能够是猜测了。因此,笔者个人观点认为,鲁智深在自己身上刺花的主要原因是:

(1)男子在自己身上刺绣,可能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时尚”。能够彰显自己的个性魅力。

(2)要和自己的绰号相对应。比如说史进,史进的身上绣有九条龙,所以史进就称为“九纹龙”史进了。而鲁智深原名叫做鲁达,和武松一样刚开始的时候鲁智深也是并没有什么绰号的。后来鲁智深出家五台山当了和尚了,并且鲁智深的身上恰好就刺有花绣。因此,鲁智深乃得绰号叫做“花和尚”了!

(3)陪衬一下个人的性格特点。大家都知道,鲁智深虽然是一个出家人了,但是咱们的鲁大师却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肉和尚,而且还发酒疯大闹过五台山。所以,《水浒传》的作者施老先生也就有意安排,咱们的鲁大师身上刺有花绣了!

此外,按《水浒传》原作小说的描述,鲁智深从一名下层军官到落草为寇上梁山,都和救助女子脱离不了干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鲁智深有“花遇”“花缘”。所以,鲁智深的身上就刺有花绣就很正常了!






骑蜗牛走高速


花和尚从何而来?

所以,花和尚鲁智深,当然有纹身!就好比九纹龙史进一样!

先秦时代,中国江浙地区的吴越族群就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史记》、《左传》皆有记载,“断发文身,裸以为饰”,慢慢的就发展成一种美的装饰!


而现在,因为多受影视剧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纹身刺青为黑社会青年或者有不良嗜好的人行为,对这都有偏见,也形成了刻板印象!

其实大不必如此,纹身只是个人追求美,展示美的文化艺术的一种方式而已!与人的好坏无关,就像好汉鲁大师一样,纹满花背又如何?


观乎心斋


花绣,刺青,属中国纹秀文化,从古至今搬至今了!古时,以龙凤花鸟为多见,凤为雄,凰为雌,古时,称男子为人中龙凤!鲁达,身上纹绣,是梅花,而非牡丹!宋时,刺绣盛行,非江湖人士,也有很多人,刺绣!只是江湖上,很多好汉,以刺纹,做为'混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