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縻制盛行几千年么,为何?改土归流只有清朝做的到么,为何?

摇把子56339089


这个论点是错误的,改土归流那个朝代都有,只是清廷的范围更广些而已

事实中,羁縻政策起于秦汉时期,兴盛于唐宋,在元明清时期,就进行了改革,羁縻政策转换成为中央更便于管理、分化土著的土司政策了。

因此,清廷为什么能做到比其他朝代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其实也是含有站在前朝的基础上的。

何谓羁縻?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通俗的说法就是中原王朝通过武力、经济、人文的先进性,在少数民族区域内建立的一种特殊的行政机构,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

中原王朝强盛时,多通过派遣官员来参与该地区的统治,弱时则由当地的首领长官管理的模式,除了在政治上承认中原王朝之外,还拥有一定的朝贡贸易权,同时在经济、人文上辅于互通。

清朝之前的朝代,改土归流的区域

一、秦汉时期

秦朝崇尚武力和律法,因此在少数民族区域的统治时,多用武力进行征服,如义渠地区和河套地区的游牧民族,要么被同化,要么就被驱离。

可当到了始皇帝时,远征岭南,因当地的土著不服,多于运动战、游击战的模式,拖住了秦军,虽然秦国制郡县,可实质依旧没能控制偏远地区。

直到汉朝时期,由于战乱,导致的人口锐减,汗廷施行了“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同时对于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区域施行了“羁縻政策”,即郡县城市依旧施行汉法,而城市之外的少数民族区域则以地方首领承认中原朝廷为主的方式进行统治。

汉武帝时期,闽越国(福建区域)因天灾导致人畜剧减,闽越王向汗廷请求内附,武帝认可了这种方式,据此闽越地区不再施行羁縻政策,全面同行汉法。

汉朝时期,除了对少数民族区域施行羁縻政策之外,还通过郡国制度,对少数民族区域进行渗透。哪怕是到东汉末年时期,灵帝时期,依旧出现改土归流的现象:

1、灵帝建宁三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光和元年,交阯、合浦乌浒蛮反叛,招诱九真、日南,合数万人,攻没郡县。四年,刺史朱俊击破之——《后汉书 东夷传》

东汉动荡之时,以刘表为首荆州代表,依旧对荆州区域内的少数民族区域进行扩张,要知道零、桂区域,在三国时期,依旧出现叛乱:

1、武陵蛮亦更攻其郡,太守陈奉率吏人击破之,斩首三千余级,降者二千余人。至灵帝中平三年,武陵蛮复叛,寇郡界,州郡击破之。——《后汉书 东夷记》2、长沙太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三国志 刘表传》

另外三国时期的还有:孙权的东吴政权对百越之地的扩张;曹魏集团对北方草原的扩张;刘备蜀汉集团对云南方向的扩张,等等。

当然这个时期,主要依旧施行羁縻政策,这些割据政权在产粮区或者是关卡处设立城市郡县,慢慢渗透、同化当地土著各部。

二、唐宋时期。

羁縻政策在唐宋时期兴盛起来,中原王朝放弃了汉朝时期的羁縻制度中的“胡汉分化政策”,施行了更为简便的胡汉混居的社会结构,因此在唐宋时期,除了北方的民族在地理环境的优越条件之下,还能保留其民族的特性之外,西南方向的少数民族区域,靠近郡县的少数民族部落,多被同化掉了,只剩余偏远区域或道路曲折的区域,还能保留其本族特色。

“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羁縻政策,使得中原王朝的势力开始不断扩张,使在“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的羁縻府州制度得以推行。

题外话:【其实,迄今的历史教科书中的朝代历史版图,有一定的误差,当时在制定朝代历史版图时,需要考虑到东南亚各国的情绪,因此在本国领土内的羁縻区域是画入版图的,但是在本国区域以外的区域,则少画入地图之中,因此导致了现在很多人认为,唐宋元明清的版图只扩张到云南区域,事实上,在欧美的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土历史朝代版图,是扩张到东南亚区域的,是属于羁縻州制度之外的另一项制度——属国羁縻制】

【另外,南宋时期,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使得原先保持“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羁縻政策出现变化。大量的汉人南迁,开始不断“侵蚀”粤地的土著领土,甚至是包括了在交趾郡区域的河内平原,因此在蒙哥汗攻宋时期,忽必烈从大理国迂回攻击南宋时,大量的土著加入了蒙古军中,在攻击南宋的静江府(桂林),土著是攻城的主力之一】

元明清时期,改土归流成为了中原王朝实质性扩张的行为准则之一

蒙古帝国时期,由于游牧民族的特性,对于先被征服的部落或国家,给予较高的特权。因此在忽必烈奉蒙哥汗之命,施行大迂回战略,优先攻打大理国。在攻击大理时,忽必烈认可了汉臣的建议,不再施行蒙古烧杀劫掠的恐吓政策,而是通过“怀仁”的策略,让大理国全面臣服蒙元朝廷。

随后的忽必烈时代,元廷对于大理的政策是相对其他地区政策更为完善、稳定。废除了唐宋时期的羁縻政策,而是施行了中央直属、藩王管辖、土司管理三者三权分立的局面。随后这种管理模式,开始取代了“羁縻政策”,在少数区域的管理上,施行了土司、郡县合并制,或者是土司州县制。

到了明代,做法更为决绝,为了能摧毁少数民族的文化根基,对于不服从皇朝统治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强力的“毁文灭史”的战争行为:

如云南的僰文(“老白文”)现今很少人懂,可根据史书的说法,在元朝时期,僰人还参加了蒙古攻打南宋的战役,为什么会出现短短数十年就断代的现象?

原因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统一战争时,发现了云南的特殊性,这里有蒙元的藩王残余势力,同时也有千年来的少数民族根基。为了能摧毁掉这从汉唐时期就已经独立在外的土著势力,朱元璋授意攻滇明军主将傅友德,断然回绝了大理段氏首领的请降和归附。而是派遣沐英这个义子,世袭黔国公永镇云南,不再以土著大姓来间接管理云南。

同时为了能保证黔国公的统治地位,明军还进行了一番恐怖、残忍的“毁文灭史”的战争行为——将南诏和大理六百年历史下累积的所有书籍,所谓“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尽数付之一炬,再通过严刑峻法压制当地势力,将已经传承了数百年的南诏和大理文明连根拔起,近乎不复遗存。

自傅(友德)、蓝(玉)、沐(英)三将军临之以武,胥元之遗黎而荡涤之,不以为光复旧物,而以为手破天荒,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全付之一烬,既奏迁富民以实滇。

朱元璋还从中原地区,迁徙了大量的富民以实滇,通过战争洗礼、人种稀释、文化侵蚀的模式,使得云南在随后的几百年里,哪怕是换代、外国入侵都坚如磐石。

另外,蒙古创造的“八思巴文字“,也是在这个时期,突然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还有在贵州某山崖处(一时不记得是在那了),有一块明初锦衣卫副指挥使的刻字记功诗词,同样侧面展示了明初时期,明军在进攻贵州“忠于”蒙元(又或者是想从新朝中讨便宜的)土司时威力。

正因为明初的战争行为,以及战后朱元璋派遣几十万大军到各地进行的人口普查、及卫所制度,才使得明朝的土司政策在少数民族推行甚广。

另外,就是明代万历时期的播州杨氏家族的改土归流,其实若是对比,建州爱新觉罗氏对明的战争,就是播州的翻版,只是杨家改土归流,而爱新觉罗氏崛起。(成化犁庭已经表明了明朝对少数民族的反抗,可不仅仅是“温柔的小拳拳”)

为什么清代的改土归流那么多?

主要因素有两个因素:

一、战争行为:

清取代明之后,战争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尤其是清朝入关之后继续施行“剃发令”和易服政策,使得大量的不服汉人纷纷转入山区进行抗争,最终使得战争的规模不再局限于争夺城市,扩张到了农村、山区、偏远地带。

战争的扩张,带给了一种结果,那就是少数民族要么选择臣服,获得认可,继续土司政策,要么就选择毁灭。

这里从贵州的安顺屯堡也能推断出来,由于地势因素,这里鼎盛时期,曾经收纳了汉人达到三十多万,成为贵州抵抗清廷的最主要基地。

同样也因为地理因素(有点类似钓鱼城),屯堡内部有天然的田地种垦,而外面又有天然的沟壑进行抵抗,因此直到康熙晚年时,清廷都无法征服这个区域,最终只能通过谈判,进行土司羁縻政策,允许其只需要承认中央管辖,上缴少量赋税即可,清廷不派遣官员参与管理,且内部不实行“剃发易服”。

雍正皇帝宣布是废除了土司政策(粤、桂、滇、藏等地区事实依旧存在,直至民国抗战时期才废除),主要的方向其实就是湖南、桂北、贵州、四川等地而已。当时的负责改土归流的鄂尔泰,可不仅仅只是运用抚慰、劝导,同时也加强军备,起兵攻打那些不听从中央政府号令的土司城寨,前前后后,差不多五六年才完成。

1、改土归流,固系美事。然必委用得人,不令野愚小民,有避溺投火之想,方保永安长治。如谓兵威震慑之时,视如禽兽,任意凌虐苛求,若令一思故主,所关甚巨。——雍正皇帝2、“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不劳师,不动众,上也;一鼓就擒,无需时日,亦不失为中策。”——鄂尔泰

二、人口剧增

雍正皇帝施行的赋税律法,使得清朝时期人口出现了一次爆炸式的增长,到了乾隆皇帝时期,人口已经暴涨到了4亿左右。这个时期,出现了民间的“自发”性移民,即向湖南、湖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原始森林寻求生存空间。

以广西为例:

当时的人们通过珠江水系不断延伸,补充了当时已经居住此地的汉人城池,随后人口的增长,不可避免的向内地、山区进发,由于广西区域,早已经构建了一套成熟的汉人城市管理模式,以及改土归流的政策施行,使得汉人在扩张时,很少发生土著爆发反叛的行为,而是转换成为民间的械斗——土客纷争。

总述:

雍正施行改土归流政策,并非是一时之意,而是大时代的产物,清廷的入关,以及康熙朝的战乱,使得大量人口隐藏到了少数民族区域,为了能获取更多的人口、资源,中央朝廷会不可避免对少数民族区域进行征伐,只是明朝较为隐晦、且进行文字上的修饰,而清朝是直接明文律法规定进行。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中国土司制度》

《明实录》

《中国古代羁縻政策演变》

《绥边征实》

《广西土司》


史之为用


羁縻制和改土归流都是中国古代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统治政策,改土归流是从羁縻制中发展过来的,改图归流并非只有清朝做到了,明朝时期就开始小规模实施了,只能说清朝推行得更为广泛,制度更为完善。

什么是羁縻制度?为何可以盛行千年?

羁縻制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中国从古代就一直是多民族共同生存,而这样就难免会互相产生摩擦,中央政权为了更好的控制这些区域,通常采取的方法就是恩威并施,而羁縻制中羁代表的就是威,中央政府持续像少数民族地区施加政治,军事压力,加强对这些区域的控制,而縻代表的就是恩,中央政府给少数民族地区一些优惠政策,在恩威并施的举措中,有效的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而羁縻连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最基础的行政单位,保持在这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原有的社会组织,比如由中央确定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首领,土司的统治地位,任命他们为所在区域的官吏,除了给中央政府进行正常的朝贡,上税以外,日常的所有事务均由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管理。

在这之后又发展出了羁縻州府,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类似于今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这种政策在唐宋时期进一步的完善,在宋朝,一些势力强大的少数民族首领,中央政府为了加强统治还会赏赐一定的土地,但是这种制度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在中央政府实力强大的时候,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力也会加强,但是实力较弱的时候,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就会不受掌控,还会出现互相吞并,征伐的情况。

但是在总体来看,羁縻制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可以较为稳定的处理,平衡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区域之间的关系,维持中央政府对地方的集权统治,也因此羁縻制虽然在处理中央政府和少数民族地区问题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也在逐渐完善中,持续使用了上千年。

改土归流政策有何优势之处?只有清朝做得到吗?

羁縻制度逐渐发展为土司制度,简单说就是土官制土民,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实际上是间接统治,也因此很多朝廷的政策,就难以在这些地区贯彻下去,而一些土司,对内压迫少数民族同胞,对外反抗中央王朝,到了明清时期,统治阶层就开始尝试彻底的改变这些弊病,将原来的土司统治的区域改变为,府,州,县,在一些土司死后,没有子嗣接班,就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吏接任,找到各种机会罢免土官,由朝廷派遣官吏,也称为流官。

明朝时期改土归流制度开始进入了实施阶段,首先是在一些相对稳定的少数民族地区,逐渐设立一些府﹑厅﹑州﹑县,朝廷开始派遣流官,在这些区域任职两三年,逐渐将地方土司的权力架空,并在合适的时候,取消土司制度,这一制度在明朝中叶开始实施,最初因为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经验,是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并没有大面积的实施。

到了清朝,特别是在雍正皇帝执政时期,随着国力逐渐增强,中央政府开始全面推行改土归流,最先开始实行改土归流的就是云贵地区,清政府全面的丈量土地,统计人口,在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时,清政府同时派遣军队驻扎进入了少数民族地区,另外在税赋上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也因此在雍正一朝,清政府历时五年全面实现了改土归流。

这一政策在之后,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减少了土司各自为政互相割据的问题,也减少了少数民族地区叛乱事件的发生,另外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结语

不论是羁縻制,还是改土归流,都是古代中央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控制的制度,相比之下自然是改土归流更有利于国家的统治,但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央政府都在逐步摸索的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改土归流政策起于中央政府不能完全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统治,反而叛乱不断,在这个背景之下才开始逐渐推行改土归流,但是这同样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央政府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且国家总体要相对稳定,雍正皇帝统治时期正好就达到了这个要求,因此得以在全国推行,而明朝时期,这一政策才在摸索,条件也不成熟,因此只是在小部分区域推行。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玄坤文史


从明清两朝都进行改土归流,中央王朝从不允许独立王国,1600年万历三大征,征讨播州杨应龙,完结了割据遵义800余年的杨氏家族。乾隆朝,张广泗攻占瑶山牛皮大菁。哪一朝不血腥,只不过是清朝的财政收入高于明朝,没有北部边境的威胁,对西南地区用兵力度大。


大明成山卫指挥佥事


羁縻政策确实实行了几千年,但是不是清朝才能做到“改土归流”。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复杂,因为在生产力不同的地区,必须实行不同的制度,不然没办法管理。

比如明朝,中原地区肯定是最先进,最优越的地区,用的就是郡县制,皇权可以延伸到县,

但是在东北女真人地区呢?你用郡县制?显然不可能,

女真地区是什么状态呢?相当于中原的三皇五帝时期,原始社会部落,一个村就是一个部落,各自为战,你用郡县制谁理你?酋长说的话比县令有用多了,

所以这里显然不可能郡县制,就只能实行羁縻政策,也就是军事震慑加经济拉拢,简单点说,就是不停的输血给他们,然后军队压制他们,动不动就杀一批酋长和成年人。

同样的在各地方的山区,他们的酋长、土司、首领、族长,都比皇帝的县令有用多了,皇权是威慑不了他们的,就只能羁縻政策。

也不说那些落后地区了,就是中原,皇权也是不下县的,县里以下都是族长、乡绅说了算,为什么?因为落后地区是法外之地。

而郡县制是逐步实行的,并不是秦始皇统一天下,马上全国实行郡县制,就能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的郡县制显然太先进,不符当时的生产力,真正完成郡县制,还是到宋朝,宋朝之前,基本都是郡国并行制,为什么?皇权没办法把权力延伸出去,

生产力发展起来,才可以派遣流官过来管理,所以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几千年来不断的蚕食,比如明朝有名的奢香夫人,就是改土归流的代表,而在之前,就是羁縻政策。

这并不是清朝有什么功劳,而是他们是捡漏的,因为前面不断的蚕食,加上不断的帮他们开发,条件允许了,才能实现改土归流,


南朝居士


你吃十口饭才饱,所以你吃饱全都是第十口饭的功劳?


长岛男爵


传统汉文化是怀柔,基本是民族自治,如唐朝,突厥归附,推唐太宗为天可汗。清也是民族政权较注重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各民族的认同感更强,所以改土归流得以较好的实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