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應酬不能離開酒,因為酒提醒參與者重點是辦事,而不是吃飯

想起之前網上很火的一個段子:

“如果不喝酒,劉關張在桃園聊完天就離開,《三國演義》劇終。

如果不喝酒,孫悟空就安靜了,在天庭當個弼馬溫,《西遊記》劇終。

如果沒有酒,宋江就不會提詩,108好漢還沒開始就散了,《水滸傳》劇終。”

段子的調侃很有意思,但仔細想想也不無道理。如果沒有酒的調劑,生活或許會按部就班地進行,少了很多樂趣和可能性。

慶祝、應酬不能離開酒,因為酒提醒參與者重點是辦事,而不是吃飯

喝酒

酒就是個神奇的東西,有人恨它恨到要死,有人愛它愛到不能自已。從酒自身而言,酒的釀造、品類、酒器、飲用等形成了深厚的酒文化,而且在社會的各個方面,上至國家宴請,下至市井生活,酒無處不在,也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逢佳節,國人就會用喝酒來慶祝,這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習俗,表達著人們對節日的歡慶。

在酒出現的早期,產量極為稀少,釀造技術難以掌握,堪稱珍品貴物,在飲用上有所限制。一般只有在天子和諸侯加冕、祭祀、婚喪,或者其他慶典上,才允許公開飲酒。周公曾嚴厲告誡臣屬“飲惟祀,德將無醉”,即只有祭祀時才可以喝酒,而且絕不允許喝醉。因而,喝酒這件事兒不是想喝就能喝,時間往前推幾十年,計劃經濟時代想要喝酒也是憑票購買的。

慶祝、應酬不能離開酒,因為酒提醒參與者重點是辦事,而不是吃飯

祭祀

古代慶祝時喝酒是因為酒比較珍貴,只有重要時刻才能飲用,諸如結婚、生子、升遷等這些激動人心的時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慶祝活動更加多元化,慶祝酒延伸到生活中的大小喜事兒,只要是讓人開心的時刻,都會選擇宴請親朋,大家一起舉杯暢飲,在酒的催化下,歡快的心情進一步放大。

慶祝時要喝酒,這是習俗,也是它具有其他飲品無法替代的助興功能。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是因為酒精的作用。酒精可以逐漸讓腦部及神經系統反映遲鈍,抑制力明顯減弱,並且隨著酒精進入血管中,引起血管擴張,讓理性狀態下壓制的情緒得以放鬆,減少恐懼、焦慮、壓力等,一杯酒下肚,萬千愁緒無影蹤,身心放鬆的人們在歡快的心情下會更加歡快。2016年,一位巴西攝影師曾邀請一些朋友下班後到攝影棚,並拍下他們喝完1杯、2杯、3杯酒之後的表情,通過圖片可以看出,適量飲酒後,人的情緒會更加鬆弛。

慶祝、應酬不能離開酒,因為酒提醒參與者重點是辦事,而不是吃飯

酒後

酒還是鼓舞士氣的必備之物。不管是古代的歃血為盟飲盡摔碗,還是如今誓師大會上舉杯共飲,喝下一杯火辣的酒,精神振奮,勇氣倍增,彷彿可以打倒所有困難。

應酬往來,也自然少不了酒。最早的“應酬”一詞便來自酒桌上的“酬酢”,一種主人與客人之間敬酒的禮節,也稱“酬酢之禮”,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一來一往,感情加深。

如今應酬的場景也是延伸出很多種,不論是官場還是職場,亦或是親朋好友之間的交際,都少不了各種應酬。可以說,中國人的人際交往中,很多時候都是通過應酬來完成的。應酬如此廣泛,應酬中有一樣東西也是必不可少,那就是酒。

說到應酬中的酒,就要講到酒的另一個作用,推杯換盞間達到“醉翁之意”。觥籌交錯、酒酣耳熱之際,清醒時不方便說的話可以藉著酒勁兒說出來,平常不敢做的事兒也可以藉著酒勁兒發揮。

鴻門宴上項莊酒後以助興為由,舞起劍來欲刺沛公劉邦,項伯看出端倪,也借酒發揮,拔出劍與他共舞,致使項莊刺殺劉邦的圖謀未能得逞。若是項莊沒有喝酒,他的動機就太直接,項伯若是不喝酒,跟著舞劍也就過於唐突。酒的出現,讓一切得以順理成章,也讓有心之人的意圖得以展現。

親朋好友之間的應酬,意在增進情感,讓關係更加融洽;商務宴請的應酬,意在雙方達成某種合作,讓夥伴關係更進一步。在飯桌上,如果沒有酒就像吃自助餐一般簡單隨意,聊天也只是淺嘗輒止,心靈的門雖設常關,大都平平淡淡。有了酒的加入,氣氛就變了,推杯換盞間交流感情,拉近自己與對方的距離,獲得在情感上的接納和認可。酒後容易釋放更真實的自我,談心議事,交友會客便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酒是一把雙刃劍,適量喝酒,可以為生活增添一些趣味,過量酗酒,則傷人傷己。正如《禮記·曲禮》中說:“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在物質生活充裕的時代,我們更應該加強自律與節制,做到飲酒有度、有節,方能樂享健康生活。

(作者張燕,系酒水行業研究者、《中國酒業》智庫專家歐陽千里助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