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崖山十万军民宁愿蹈海自杀也不跟敌军拼命?

西甲二人转皇马爱巴萨


崖山海战对于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南宋在这一战之后是彻底灭亡,这场战争南宋军民坚决抵抗,付出惨重代价,可惜最终还是失败。十万军民死在这里,南宋朝廷最后的力量也被毁灭掉,复国已经没有什么希望,那么当时的南宋军队,已经没有什么力量和蒙古人对抗,他们最精锐的军队早就已经被消灭干净,剩下的这些军队都是临时组建起来的,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和精锐的蒙古军队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由于作战失败,南宋的灭亡无法避免,此时在崖山的军民也直接就选择殉国。

当然,这件事在历史上有一个误区,很多人一直都认为南宋军民是全体跳海自杀,但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死的,没有一个明确的交待,后来蒙古军队在海岸边,总共是打捞出十万具尸体,这些军民确实是死在这里。我认为肯定有很多人是选择自杀殉国,不过也有很多人是在战争中被杀,既然他们还有这么多人,干嘛不选择直接和蒙古人打呢?勇敢点去进攻,也比自杀要强。

首先,当时双方的实力差距实在太大,蒙古南征开始,南宋的很多军队就一直在抵抗,可他们的军队实在无法和蒙古人对抗,蒙古军队一路南下,不断侵吞着南宋的势力,直接就把宋军逼到崖山等地。

当时南宋的这些军民有三个选择,要不就是投降,之前各地也有很多投降蒙古的例子,可他们投降之后,大部分都成为蒙古人的奴隶,也有很多人直接就被杀掉,投降对于崖山很多军民来说不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况且这些人要是会投降,早就这么做了。

其次,他们可以出海到东南亚等地,以他们的实力,完全可以在那里继续抵抗,可问题是,在当时军情紧急,大家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转移。况且,就这么到异国他乡去生活,很多人心里还是接受不了的,宋朝也没有这个力量转移走这么多人。

那么最终就只剩下死,我认为大部分的军民都是在战争中死去的,在当时打仗除了军队之外,很多时候还会让百姓也上去参战,要不就是充当民夫,要不就是给他们武器去强行来充当战力,可这些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百姓上战场就和送死没有什么区别。

况且十万人里面,真正的军队只占其中一部分,还有很多是这些官兵的家眷,这些人随着大部队移动,反而会成为部队的累赘,带着家属上战场肯定打不好。宋朝军队有带着家属上去打仗的习惯,因此他们的军队往往人数非常多,可实际的战斗能力很一般。在战败之后,宋军士兵和他们的家眷大部分都会死在战场上,剩下的一些人可以幸存,蒙古人就算是战斗力顶级,也不可能在战场上把所有宋军都给杀光。

剩下的这些宋军一边退一边抵抗,用自己的力量去和蒙古人拼命,我相信剩下的这些人是自杀而死的,因为这一战失败,宋朝就已经彻底灭亡,当时宋朝的皇族已经死得差不多,剩下的这些士兵失去自己的领袖,最后一个皇帝也被大臣背着投海。对于这些汉人来说,天下已经没有他们立足的地方,以他们的力量去对抗蒙古人也不太可能,不如就选择自杀,死也要和自己的国家一起。

当然,我觉得有一些人是不愿意自杀,可能宋军在自杀的时候,用了和之前日军一样的手段,那就是胁迫着民众跳海,这种事情在二战的时候发生过不少,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崖山之战肯定有不少人是这么死的。因为当初襄阳之战那么惨烈,可后来襄阳军民还是干脆投降,可见大部分人心里还是想要活着的,崖山这一战大家都没有活下来,估计是宋军逼着他们去死。


猫眼观史


首先要搞清楚一点,崖山海战不是十万南宋军民跳海自杀;而是这一战之后,南宋二十万军队基本全部被灭。真实的历史是:当地的老百姓不但没有跳海自杀;反而是事不关己,个个无忧的很!


1279年的正月,元朝统军人物汉族人张弘范从海路到达崖山,包围了张世杰的南宋部队。当时兵力对比情况:南宋军队有20万左右,战舰至少近千艘;而张弘范所率领的元军水陆一共才2万人,加上李恒的部队,总数估计不超过3万人,战舰约400余艘。所以,从崖山之战的绝对兵力对比来看,南宋军队并不处于劣势。

那么,为什么败掉得如此之惨烈呢?原因固然有很多,不过,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张世杰统军无方,指挥无能;二就是已经习惯了歌舞升平的当地的民众只知自娱自乐,不知亡国为何物!

据史料记载,就在元军包围崖山的第二天,正赶上元宵佳节,在战争阴影笼罩下,就在双方战舰云集的海面上,当地的老百姓敲着快乐鼓、唱着和平歌,依旧在海上兴高采烈地玩着龙舟竞渡。海面上,这些喧阗的鼓乐,与密布的战云形成强烈反差。国家都要亡了,本地的老百姓却高兴依旧,不知是讽刺还是悲哀!


历史兵说


崖山之战,南宋十万军民投海自杀。

以前我没仔细的读过这段历史,所以对这类的标题产生了很多年的误解。因为看题目,我不自觉的以为崖山,是海上一块巨大突出的山崖。南宋军民在陆上,崖山的陆上,跟元军作战,背靠大海。战败以后,这些军民不愿意投降,都聚在了悬崖上,然后跳海自尽。

后来我又仔细的看了一遍那段历史,发现不是这么回事。而只要我们把当年的情景复盘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那场战斗准确的讲,应该叫崖山海战。是海战,崖山,只是个地名,整件事跟悬崖,山崖就没关系。

当时南宋的余部,这10万军民,面临元军的四面围堵,迫不得已撤到了崖山海面。这里面有小皇帝、陆秀夫,以及军事将领张世杰。

张世杰搜集了战船,连接起来,在海面建了一座城。

他为什么在海面用船连接成一座城?这里面有两条考虑,第一,陆上跟元军打,他们这些人没有任何的战斗力,根本打不过。而海战,张世杰还是有一定把握的。因为南宋造船业发达,他们手里有一些大型的海船。而元军擅长陆上作战,水军差。张世杰认为可以打一下。第二,如果打败了,他们的船大,可以顺着海路撤走。

在南宋军民的原定计划里,就没有在这里玉石俱焚的选项。

1,咱们在这打一打,打不过坐船往海上撤。

2,咱们就在这拼了,全死在这里咱也不撤。

你想一想,哪个更符合逻辑?

元军一方的将领是张弘范。他帅部队上来,看见张世杰结成水寨,当时就有谋士献计:用炮打。当时元军已经有回回炮,而且占据外围的有利地形,是完全可以架起炮来,轰击张世杰战船的。

但是,这个建议被张弘范否决了。张弘范的理由是:用炮轰,张世杰这些人扛不住,就架船往海里跑了。以后还得没玩没了的追。

张世杰、张弘范这都是千年的狐狸,老油条。张世杰准备打不过跑,张弘范也非常怕他跑。所以,最后张弘范的战术是:四面围攻,强攻。

当年那一仗的局面是:南宋余部10万人在海上用战船结成水寨,元军也是用战船四面围攻。

这场仗打了整整一天,傍晚时分,元军攻破了水寨。其实咋攻破的,中国人用脚指头都能知道:火攻。

大家注意时间点,天刚黑,水城就破了。

这意味着惨案要整整持续一个晚上。这一夜,元军就是打到哪艘船,烧到哪艘船。这一晚肯定是极其混乱。再加上船在海上,打仗,肯定也是极其颠簸。

张弘范本身就是四面围攻,不给你留跑的路。再加上天黑,你往哪跑?城刚一破,陆秀夫看事败,直接背着小皇帝就跳海了。这10万军民也没有指挥的。再说了,以那个年代,几百条船,上千条船,连个对讲机都没有,几十万人大混战,你上哪找指挥的去。

一夜大混战。

仗打到天亮,这10万人也基本上都死了。怎么死的?箭射死的,被刀枪杀死的,有火烧死的。但掉海里淹死的,应该占很大一部分。有混乱被挤掉的、有失足掉的、有船颠簸掉的,当然也肯定有自杀跳海的。

这些人是兵败牺牲的,简单的讲就是想死、不想死,都得死。没有选择。

而我们此前的宣传,故意给人造成错觉:这些人是自杀的,他们有选择。他们可以选择不死,但他们依然慷慨的选择了殉国。

这明显是经不住推敲的。

最最最核心的问题:你南宋朝廷做过啥好事,值得10万老百姓为你自杀殉国?你可以南北宋加一起,看看,大宋朝廷有啥仁政、德政,值得老百姓为它捐躯?其实你仔细读读两宋史,从北宋建立之初,老百姓造反就没停过。

说实在话,有些人也太高估老百姓觉悟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灭亡了多少王朝?啥时候有老百姓成千上万去自杀的?讲个笑话:大明朝铁骨铮铮。那么铁骨铮铮的王朝,灭亡了,有老百姓自杀的吗?没有。

崖山一战,终究还是非常壮烈的,这部分军民确实是坚持到了王朝的最后。就像张世杰跟前来劝降的人说的那样:我今天要是投降了,肯定能活命,还能得个富贵,这个不用你说,我自己明白。但我不能那么做,做人总得有个念想,总得有个底线。这部分人在崖山没有投降的机会,但在开战以前,确实有,但也确实没投降。

但总有人把事情描绘成在崖山战败,这十万人有组织的集体跳海,放弃了生存的机会,为南宋殉葬,这就显得:略假。


何老师私人订制


正所谓崖山之后无华夏,崖山海战直接导致了宋朝的覆灭,这是南宋最后一次组织性的抵抗蒙古军队,据说是有10万人自杀殉节!

周恩来曾言:宋朝虽然灭亡了,但是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据史料记载,宋元双方投入战争50余万,而宋约20万,实际可战之兵几万,其余都是文臣、家属及普通百姓。

崖山一战,宋军全军覆没,当时陆秀夫不忍华夏正统被蒙古人侮辱,带着幼主跳海,宁死不屈,随后后宫大臣,众多百姓跟随殉国。

那么为何不和敌军拼命呢?

一则宋帝已死,没有奋斗信仰,二则武力差距悬殊,徒劳!

其实在陆秀夫带着幼主跳海后,张世杰依然带着军民奋力厮杀,甚至有了一线生机,只是无奈最终弹尽粮绝,无回天之力,愤然跳海殉国!

崖山一战可悲可叹,但这一战只是中国朝代更替,华夏正统依在,为何会说崖山之后无华夏,这是日本人为侵华找出的合理借口罢了!

元朝清朝虽是少数民族统治,但它依然是中国的朝代!


历史微旅者


崖山之战永远是汉人心中一个沉重的话题,汉族此前在外族的战争中,虽然有时候也有惨败,甚至像五胡乱华时期,整个北方都被外族占领,衣冠南渡,但是好歹还有东晋偏安一隅,代表了华夏正统。但是,崖山之战后,汉族真正的是“亡天下”,华夏大地全部落于异族手中,元朝统治者将所有的人分为四等,汉人成了最低等的人。

很多人说,崖山之战为什么十万军民宁愿宁愿蹈海自杀也不跟元军拼命,这是怯弱、胆小的表现,说到这里,个个义愤填膺,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样子,恨不得抡起键盘就要上去和元军干。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屡战屡败,退守崖山

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北京,次年便迫不及待的分水路两路南下攻打南宋。襄樊之战,宋、元双方经过反复拉锯6年,由于权臣贾似道当政,欺君误国,封锁襄阳被围的消息,最后宋军终于大败,守将吕文焕力竭降元,襄阳陷落。从此,南宋再也没有一支像样的抵抗力量,元军得以一路南下,直逼临安。德佑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其实到这为止,320年的赵宋王朝已经事实上灭亡了。

不过颇为幸运的是,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益王赵昰(7岁)、广王赵昺(4岁)逃出来了,并且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其中陆、张、文被称为“宋末三杰”,是当时南宋唯一能依赖的肱股之臣,而且张世杰手上还有一支可堪一战的军队,南方人心向宋的也不少,事情似乎有了转机。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流亡途中,益王赵昰被立为新皇帝,为宋都端宗,张世杰任命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但是,在如何坚持抗元的问题上,朝廷内部产生了分歧,丞相陈宜中建议前往占城(今越南南部),在那休养生息,再图大计。当时占城是少数几个未被元军攻克的地区,并且占城一直是南宋的藩属国,对南宋还算忠心。但是张世杰不同意,他主张先到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建立抗元基地,依靠水军的力量抵抗,万一抵抗不成,还可以坐船出海。最后,掌握兵权的张世杰占据上风,陈宜中则只身前往前往占城,数次召回都不返,最后逃到暹罗(今泰国),死在那里。

1277年,福州沦陷,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张世杰命泉州的市舶司蒲寿庚准备船只,蒲寿庚本本是一个是阿拉伯裔商人,见南宋已经大势已去,心生异心,拒绝了张世杰的要求,并且将泉州城内的南宋宗室子弟屠杀殆尽,以此向元朝邀功献媚。无奈之下,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准备前往广东雷州。也许宋朝是真的国祚式微,在出海途中遇到台风,帝舟倾覆,宋端宗差点溺死,并因此得病,不久崩逝,弟弟赵昺接任皇位。赵昺登基以后,在陆秀夫和张世杰的护送下,一路逃到崖山,并在此成立据点,准备和文天祥会和,继续抗元。但是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在江西和广东边界抗元的文天祥,由于势单力薄,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广东海丰县的五坡岭生擒,从此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偌大一个中国,只剩崖山一隅可供南宋小朝廷喘息。

二崖山海战

崖山位于广东省冈州,也就是今天的新会。崖山距新会城南约50多公里,银洲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因此也称崖门。

张世杰一行人刚到崖山,喘息未定,张弘范便率元军攻至崖门,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此时正是1279年的正月,南宋流亡朝廷上空愁云密布,在海上战战兢兢的过完了这个春节。

说一下这个张弘范,他虽然是汉人,但是从他父亲张柔起,就为蒙古人卖命,张柔在元朝官至大将,死后被追赠为太师、上柱国,张弘范24岁时就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因此,对待南宋,张弘范是毫不留情的剿杀,也正是这样,忽必烈才任命他为蒙古汉军都元帅,带领蒙、汉兵马,南下清剿宋廷。

相比于张弘范,南宋主将张世杰带兵打仗的的经验不多,军事水平要弱不少。据《元史》记载,

张弘范带领的蒙、汉组成的元军共有2万人。

至扬州,选将校水路二万,分道南征,以弟弘正为先锋。

就这两万元军,中间还被分出去一部分,真正围攻崖山的,应该不到两万。那么南宋这边呢,史料中记载是二十余万,但是,注意,这二十余万并不都是士兵,其中大部分是不愿投降元朝,自发跟随南宋朝廷流亡的平民,此外还有士兵的随军家属,以及宫廷人员,真正能打仗的青壮估计也就数万人,而且一路逃亡至此,武器盔甲都丢的差不多了。唯一有优势的是,南宋战船多,有大小战船近千艘,而元军方面只有战船400余艘。

人员混杂,军心不稳,这是摆在张世杰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他的办法是,学曹操的做法,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断了所有人的出路,准备和元军背水一战。

既然张世杰学了曹操,那张弘范肯定要学一学周瑜,于是他下令用小船火攻,但是宋军在船上都涂满了湿泥,使船不易着火,又在船上绑了很多长木杆,不让元军小船靠近,元军火攻失败。张弘范于是改变策略,封锁出海口,断绝南宋军民与陆地上的一切联系,意图渴死、饿死宋军。宋军吃干粮十余日,很多士兵饥渴难耐,饮用海水,上吐下泻,全身虚脱,战斗力大减。这时候,张弘范捉住了张世杰的外甥,以此向张世杰招降,张世杰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宁死不降,元军三次招降都被张世杰骂回。

此时已经到了二月初,二十万军民在海上被围了一个多月了,张弘范见时机已到,命令元军水军发动总攻,集中优势兵力,直取中央的帝舟。前面已经说过,张世杰命人将所有的战船用铁索连起来,虽然稳固,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元军一路连破宋军7艘战船,直逼中央,但是由于被铁索捆住,帝舟想逃也逃不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元军冲过来。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守在帝舟上的陆秀夫,见元军马上要冲过了,不堪被俘遭辱,背着7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其余军民见皇帝投海,也纷纷投海自尽。战后的第二天清晨,海面上漂起十万余具尸体,场面极为惨烈。

(陆秀夫背小皇帝投海)

三崖山之后,南宋灭亡

前面说到,在元军突破中央之前,张世杰斩断锁链突围出去,一同突围的还有杨淑妃,事后,他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的两个儿子都已死了,万念俱灰,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张世杰则继续联系抗元势力,组织抗元活动,但是在一次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

结语

崖山之战失败,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张世杰、陆秀夫部署失当造成的,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他们的精神,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这些人,本来就都是文官,行军打仗不是他们的强项,但是,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依然担负起责任,带领军民同元朝战斗,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这比那些早早就降元的武夫强太多了。

至于说什么崖山十万军民宁肯投海也不去和元军拼命之类的话,更是毫无道理。第一,崖山之战是在抵抗之后才投海的;第二,崖山已是最后的绝境,就算打退了张弘范的进攻,元军还会派更多的军队来,南宋小朝廷毫无胜算,与其失败被俘,像宋微宗、宋钦宗那样受尽侮辱,人格丧尽,不如投海自尽,保留最后一丝尊严,这也向蒙古人和那些投降元朝的汉人宣示,虽然你们暂时能以武力征服华夏,但是我们的抵抗是不会停止的。

这种精神,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伟大的财富,虽然多次遭遇强敌入侵,甚至江山更易,但是我们始终不会屈服,总有人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正如孟子所说:“虽千万人吾往矣!”周恩来总理也曾说:"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历史风暴


根据记载,崖山之战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其实这战,宋军官兵和平民有20多万人,而元军只有2万多人,战舰更不是如宋军,但张世杰和陆秀夫等人部署失当,指挥部利导致战败。当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见皇帝和主帅都自尽了,其他的军民也都跟随跳海自尽。

打了那么多天的仗,应该也没多少军队了,大部分应该都是随军家属和平民,根本没有战斗力,为了不受辱,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红黑圣西罗


有句话叫“好死不如赖活着”,人都是有求生本能的。

可崖山之战惨败后,为何十万军民宁愿投海而死,也不愿意苟活于世呢,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崖山之战,元军总兵力3万人,战船400艘,全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久经沙场,气势正盛;宋朝虽然号称20万人,但是人员复杂,有妇孺老幼,有宫女太监,还有王公贵族,真正能形成战斗力的不过5万多人,且士气低落到了谷底,如惊弓之鸟。

当时宋军主帅叫作张世杰,他空有一腔报国之心,但军事指挥能力拙劣,协调能力低下,犯了一个接一个的低级错误,最后亲手让南宋葬送鱼腹之中。

崖山已经是南宋的最后一个据点,退无可退,张世杰决定孤注一掷,他索性将1000艘战船用铁链拴在了一起,连成了一片“陆地”,又将全部的粮食转移到了船上,最后将20万人全部移到了船上。


张世杰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留给士兵的路只有两条,要不死战,要不跳海,这种战法其实是效仿当年项羽的背水一战,企图置之死地而后生。

然而,这种战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缺水,我们知道海水苦咸苦咸的,是不可以直接饮用的,20万人总要喝水吃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张世杰每天派人到崖山取淡水,取柴火,然后运送到船上,烧火做饭,循环往复。

可是,倘若元军切断了淡水,那么20万人岂不要活活渴死吗?真不知道张世杰怎么想的。

果然,元军到了崖山之后,发现空无一人,南宋军民全都转移到了船上,元军大喜,他们立即切断了南宋淡水供给。


很快,船上的20万人就没水喝了,只得喝海水,结果越喝越渴,加之天气炎热,很多人出现了中暑的症状,其实就算元军不发动进攻,20万人也会慢慢渴死的。

但是,元军不愿意等,他们要速战速决,400艘战船全体出动,战斗仅仅持续一天,南宋全线溃退,这时候张世杰眼见大势已去,命人割断了绳索,大家自顾自逃命去了!

当天,风高浪急,陆秀夫带着少帝赵昺漂浮在大海上,望着滔天的巨浪,漂浮着的死尸,远处熊熊的烈火,以及元军滔天的呐喊声,陆秀夫大喊一声“天亡我大宋啊!”,然后抱着少帝跳海自杀。


无数军民见皇帝死了,纷纷跳海自尽,场面凄惨无比,十万军民葬身鱼腹。

有人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


一半秋色


南宋十万军民跳海自杀,汪郎认为这并不一定是真的。既然自杀都不怕,还怕和元军拼个你死我活吗?

即使是真的,也由此可以看出,宋朝是多么的虚弱,“弱宋”之名多么名副其实!

十万人是什么概念?一个小县城的全部人口了,除去老弱病残,至少三万青壮是可以组织起来的,但结果呢?全跳海,牺牲得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真正的历史就是,崖山之战并不是陆战,而是海战。

只不过此时的南宋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已经看不到任何生还和反攻的迹象。所以在面对气势如虹的元朝水师时,宋军上下都抱着一种决死的信念,才会战斗至最后一刻,以至全军覆没。

而战死的南宋将士,并没有被打扫战场的元军打捞上来,按照汉家礼仪进行安葬,所以这些为汉家血脉战斗至最后一刻的民族英雄们,全部葬身大海。

因为牺牲的人多,加上被火炮击碎的战船残骸的堆积,直到七日之后,沉浸在海中的英雄的尸体才从水底浮出水面,亡魂飘荡在崖山上空。

事实求是的说,张陆二人,一文一武,对崖山海战的失败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在绝望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正是我们千百年来身体里流淌的骄傲!

宋可以亡,民族之魂不能亡!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我翻开这历史书一看,白纸黑字,言之凿凿,良臣烈女,忠义千秋的,视死如归的,真是目不暇接。

比如崖山十万军民自杀蹈海,写的也是清楚明白,然而,我转念一想,不对呀,这些自杀了的人是不会爬起来写历史书的,是活人笔锋一转“让他们自杀”的。

譬如,有些烈女明明是被饿死的,折磨死的,她们的父兄为了社会名誉,朝廷给的物质利益言之凿凿自己的女性亲属是“守节而死”,朝廷能怎么 办?自然是默认了。

至于战争过程的被书写上历史书,自然从来是胜利者的工作。“仁者无敌”嘛!胜利方从来是仁慈的君子,人,是不会乱杀的,更不会一把大火烧死十万人,太残忍了。我们当时想救他们来着,奈何他们死意已决,可怜虽然可怜,然而也都是不怕死的大英雄呀!

来,笔墨斥候,记下他们的勇敢赴死。

怎么写?首先不可以写火攻水城,那些烧死的最后掉入水中了对不对?算“蹈海”!

那些跳入水中游泳力尽而死的更是“蹈海”了,这是一定的,不容置疑的!

那些扒到了我们船沿的还有力气的人,被我们有些纪律性不好的士兵打入水中淹死的,既然死在了海中,也是“蹈海”呀!对不对!

他们自己人挤人,掉入海中,和我们有啥关系?一定是“蹈海”淹死的了。

报.........。

报什么?讲!

啥?陆秀夫背着他的小皇帝真的“蹈海自杀”了!你看,我们就是对的,他们全是跳海自杀的,我们可没有逼他们。我军是仁义之师!

哈哈哈哈,赵家小皇帝也死了,摆上酒来,有请军师。

军师哪,此地有啥名胜古迹没有,明儿去看看玩玩。

哦,这个战场就是名胜古迹,有名的崖山,滨海之地,名称之中有山有崖,反而无水。

崖山,崖山,崖山,好地名,来人呐!

此一战那么写历史书的时候,要把崖山提了又提,写了再也,总之弄成关键词,把海面船城,火烧连营弄虚化了。

让那些读书不认真的人,最好误会成昨夜烧死的那十万人全部是跳下山崖而死最好了。


葭明通半瓶历史


过去的南宋遇到金兵大举入侵,在抵抗不住的情况下会移转大海避难,所以就有了所谓的搜山检海一词诞生。

奈何到了元朝时候,这招已经不灵了,元兵能够利用舰船全力追击南宋的海上皇室,目的在于斩草除根。

根据电视节目讲述这一段历史,几乎整个南宋皇宫都搬到了海面,结果呢,被元兵追上了。

除了能战斗护驾的舰船之外,其余都是皇室成员和文武百官及其家眷,还有很多追随的百姓和其余服侍皇室成员的仆役等等。

靖康之耻有了前车之鉴,所以大伙都明白被俘后的遭遇,那叫生不如死。

手无寸铁且毫无缚鸡之力,如何抵挡得了如狼似虎的元兵。

与其落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处境,倒不如选择悲壮。

唉,古代的战争就是这么残酷,失败者的命运更是悲惨,毫无保障。

十万之数无法考,但可以说明当时南宋最后的水师战败后,有很多数量的非战斗人员大都在无路可逃的状况下选择了自已结束自已生命的途径。

当然啦,这些并非南宋的全部,如果有机会逃走或者有逃生途径的,存活下来的也不在少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