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於一拜一笑中死去!東漢的社稷,他終歸未能守住!

導讀:公元195年,皇甫嵩於病榻之上與世長辭。臨死之際,他沒留下任何遺言,但他的心裡必定會有懊悔。因為,他雖於這亂世之中守住了自己的道,卻沒能守住他心心念唸的東漢社稷。

皇甫嵩知道,其實早在五年前自己就應該死在董卓的屠刀之下。這樣,他就不會在熬過了董卓之亂後又迎來了李傕之禍,更不會於國殤之時感受到那英雄遲暮的無力之感。

英雄遲暮!

皇甫嵩長嘆一聲,他那已然渾濁的眼,似乎穿過了歲月,看到了當年那個威震山河的自己……

戰無不勝 威震山河的皇甫嵩

皇甫嵩是哪一年生的,史書無載世人不知。但,自古英雄不問出處更不會問年紀。出身官宦世家的皇甫嵩,從小便文武兼修且極具風骨。

皇甫嵩的風骨從他對待權貴們拋來的橄欖枝的態度上就能窺見一二。由於身出名門且文武兼修,太尉陳蕃和大將軍竇武都想讓皇甫嵩追隨自己。但是皇甫嵩卻不假辭色,去都不去。直到漢靈帝親自徵召,皇甫嵩才去做了議郎,後來改任北地太守。

都說時勢造英雄,皇甫嵩也不例外,他的成名之路就是從他任職北地太守時爆發的黃巾起義開始的。

漢靈帝對十常侍的寵溺可謂是無以復加,這也導致十常侍的勢力滔天。他們的枝枝蔓蔓深入到了東漢王朝的旮旯拐角,但以此為代價的卻是黎民百姓被他們吞噬得僅剩皮包骨。

傲骨於一拜一笑中死去!東漢的社稷,他終歸未能守住!

而天公將軍張角卻是一個善於蠱惑人心,又很會借勢的狡猾人物。十常侍造的孽,成為了張角讓勞苦大眾頭上帶起黃巾的最好藉口。

三十六萬追隨者與張角一起,燒殺搶掠,讓本就重病纏身的東漢王朝更加搖搖欲墜。然而,興與衰的苦卻都只能由百姓承受。眼看張角的燎原之火愈燒愈烈,身為北地太守的皇甫嵩向漢靈帝諫言應該出錢出人並赦免其他犯上作亂之人,專心對付聲勢浩大的天公將軍。

皇甫嵩的建議,漢靈帝深以為然。於是,皇甫嵩身披左中郎將戰甲,手持尚方寶劍與右中郎將朱儁帶著四萬精兵開赴穎川,也順便開啟了他的戰神之路。

朱儁也算是風雲人物,但是他與波才一交手就敗下陣來,皇甫嵩無奈之際只得率軍進駐長社以保軍力。而波才勢大又有乘勝之勢,毫不猶豫地便將長社團團圍住。

東漢的開國之主、天選之子劉秀,當年在昆陽之戰時先是用三言兩語穩定了行將潰散的軍心,之後又用三千奇兵殺了王邑一個措手不及。

而今,皇甫嵩也面臨著昆陽之戰時劉秀曾經遇到過的困局——敵強我弱、軍心不穩。

然而皇甫嵩與劉秀相比卻沒有什麼光環,更沒有流星隕石、驟雨洪流的加持。但皇甫嵩依然在困局之中勘破了波才大軍的弱點,於是他擊鼓升帳給手下眾人吃了一顆定心丸:

兵有奇變,不在眾寡。今賊依草結營,易為風火。若因夜縱燒,必大驚亂。吾出兵擊之,四面俱合,田單之功可成也。——摘自《後漢書》

皇甫嵩的話雖然言簡意賅,但其寥寥數語卻是一環套著一環逐步激發了手下的戰鬥意志:其一,用打仗時光靠人多是沒用的說辭消除手下的恐懼心理;其二,點出對手的致命弱點讓手下看到希望;其三,告訴手下對方的弱點可以利用以激發他們的戰心;其四,用田單之功進一步刺激手下的求勝慾望。

傲骨於一拜一笑中死去!東漢的社稷,他終歸未能守住!

說話的藝術就是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給正確的人說正確的話,而皇甫嵩無疑是個中高手。只是皇甫嵩又絕不僅僅是在給手下眾人開空頭支票,他當天傍晚就派死士藉著風勢在波才的大營中放了一把火,燒得波才部眾四處奔逃。

而後皇甫嵩抓住機會率軍衝擊敵陣,與恰巧拍馬趕到的曹操等人合兵一處,將波才殺了個人仰馬翻。這一戰,靠著皇甫嵩的謀劃大獲全勝,斬首波才數萬部眾,最終平定了穎川、汝南、陳國三郡。

平定了波才,皇甫嵩又趁熱打鐵生擒了卜己,斬首七千多。而與此同時,盧植和董卓卻拿張角沒有任何辦法。於是皇甫嵩又轉而進攻張角,並在與人公將軍張梁的對戰中斬殺張梁不說,還斬首黃巾軍三萬餘人並讓其餘五萬人馬投河自盡。而病死的張角則被皇甫嵩派人拋棺戮屍,斬下頭顱送到了京城。

滅了張梁,黃巾軍已被皇甫嵩消滅了大半。至於僅剩的地公將軍張寶也在隨後的曲陽之戰中被皇甫嵩斬殺,連帶著十萬跟班兒也被掃蕩得一乾二淨。就此,一段時間內風頭無倆的黃巾軍徹底成了歷史的雲煙。

黃巾軍煙消雲散,皇甫嵩的聲望自然如日中天,民間百姓之中也流傳出了歌頌皇甫嵩的歌謠。只是,東漢政權到了靈帝之時已然沉痾已久、積重難返,朝局也並沒有因為黃巾軍被滅而有所改觀。反倒是幾年之後王國在涼州又糾集了大量人馬包圍了陳倉,試圖將東漢埋葬於金戈鐵馬之下。

而皇甫嵩則像是上天派來護佑大漢的最後一位鋼鐵戰神,他帶著董卓率領了四萬人馬去力挽狂瀾。然而對於戰法,皇甫嵩和董卓卻產生了分歧。但基於對戰場態勢的敏銳把握,皇甫嵩還是不顧董卓的反對,先任憑王國圍攻陳倉長達八十日之久,而後又在王國人困馬乏圍攻無果的撤退之際將董卓“窮寇莫追”的說辭拋於九霄雲外,如猛虎一般撲向了極具野心的王國。

傲骨於一拜一笑中死去!東漢的社稷,他終歸未能守住!

最終,王國丟盔棄甲,折了一萬人馬不說,他自己還在逃跑時死於軍前。王國一死,東漢的西大門順勢被皇甫嵩這位門神關得死死的,而他本人也成為了戰無不勝、威震山河的神仙般人物。

只是,成神並不是皇甫嵩的追求。他所求的,只是為了在這亂世之中做一位守道人而已。

亂世之中最後的守道人與他的道

人也好,神也罷,總歸是要在輝煌之後迴歸寂寥的。不同的是,有些人總是想法設法要將自己的輝煌延續。為此,他們或如董卓與曹操一般,挾天子耍威風;抑或是如袁術一樣,另起爐灶稱王稱霸;再或者就與劉備一致,打著匡扶社稷的幌子為自己劃拉利益。但也總有些人會如同黑夜中倔強搖曳的火苗,在寒風中孤獨地堅守著自己的道,而這守道之人就是皇甫嵩。

道,是什麼?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既不可說,就只剩做!而皇甫嵩之所做,只為守兩道:小道為忠,大道是義!

剿滅了黃巾軍,皇甫嵩不但倍受百姓擁戴,而且他還從北地太守一躍成為了冀州牧、受封槐裡侯、享八千戶食邑這等實力頂尖的一方諸侯。

有威望、有軍隊還有地盤,皇甫嵩自然就成為了那些投機倒把之人最好的攛掇對象。而他們攛掇的事情則簡單明瞭——勸皇甫嵩擁兵自立!

傲骨於一拜一笑中死去!東漢的社稷,他終歸未能守住!

擁兵自立,就有可能如同劉秀一般開創另一個盛世。而更為關鍵的是皇權這種能令人呼吸急促、欲罷不能的玩意兒著實沒有幾人能夠拒絕。所以,以舞弄長舌為生的閻忠,就試圖說服皇甫嵩南面稱王。閻忠給出的皇甫嵩可以如此做的理由有三點:

  • 皇甫嵩勞苦功高,天下無人能出其右。
  • 皇甫嵩倍受百姓愛戴,如若起事勢必天下響應。
  • 當今天子昏庸無能,如不自立會面臨猜忌,心中難安。

而面對閻忠的說辭,皇甫嵩則毫不猶豫地用一句“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直截了當地擋了回去。

不過皇甫嵩雖然態度堅決,但閻忠也不會輕言放棄,因為他還有大招沒放。閻忠的大招很簡單,但卻是最能戳中皇甫嵩內心深處的事情——漢初韓信因不聽蒯通擁兵自立的建議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的田地。

韓信被殺之事的確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典型,一直以來都會被眾多領兵之人牢記心頭、時刻警醒。按說此時的皇甫嵩在閻忠放出了大招之後,最起碼心中也會有所動搖。畢竟,擁兵自立就有希望黃袍加身,而無動於衷則可能會身死道消。

只是,皇甫嵩所守之道乃是忠,他沒有被閻忠的說辭所蠱惑,而是說出了一番讓人不得不被其折服的話:

非常之謀,不施於有常之勢。創圖大功,豈庸才所致。黃巾細孽,敵非奏、項,新結易散,難以濟業。且人未忘主,天不祐逆。若虛造不冀之功,以速朝夕之禍,孰與委忠本朝,守其臣節。雖雲多讒,不過放廢,猶有令名,死且不朽。反常之論,所不敢聞。——摘自《後漢書》

皇甫嵩的意思很明瞭,擁兵自立這等虛妄之事遠不能和效忠大漢、堅守臣子的本分相比,即便他日後會因讒言被廢,那也不過一死而已!

亂世之中,竟是些信奉弱肉強食的梟雄、人主,他們在意的僅僅是自己的利益是否足夠,至於忠是什麼,他們早已拋諸腦後了。

而為了守忠之一道,皇甫嵩卻不惜一死!如此守道人,怎能不令人為之折服!

於東漢朝廷,皇甫嵩有功有忠,而於同袍、百姓,皇甫嵩則有情有義。

初征穎川之時,右中郎將朱儁與波才對戰不力,然而皇甫嵩不但接過了朱儁的爛攤子,還在剿滅波才之後把大部分功勞都讓給了朱儁。

嵩乃上言其狀,而以功歸俊。——摘自《後漢書》

傲骨於一拜一笑中死去!東漢的社稷,他終歸未能守住!

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在平定黃巾這種通天之功面前,皇甫嵩能做到寵辱不驚,讓與自己同行的朱儁在戰敗的情況下仍然有大功可領,皇甫嵩的仗義可見一斑。

對與自己平級的朱儁皇甫嵩夠仗義,而對於自己的下屬,皇甫嵩也同樣有情有義。

史書記載,皇甫嵩在行軍打仗之時,總是對部下關愛有加。例如士兵們的行軍帳不曾搭好,皇甫嵩也絕不會先行進入自己的大帳休息;再例如士兵們尚未飽餐之際,皇甫嵩也絕不會先動筷子。

做為軍隊的最高統領,皇甫嵩這般作為著實為他吸引了一眾鐵粉。不但如此,軍中有人受賄,皇甫嵩不會直接問罪,而是問明原因之後自掏腰包給受賄之人一些錢財。皇甫嵩如此體恤,竟然令有些受賄之人無地自容、愧而自盡。

也許有人會說皇甫嵩是在表演、在收買人心。但皇甫嵩既不想圖謀不軌又不會貪天之功,即使他在收買人心也是出於凝聚軍心保家衛國的目的,無可厚非。

而無論是對朱儁的仗義還是對屬下的體恤,這都是皇甫嵩所堅持的小義而已。

他所守之義,還有一層為天下蒼生著想的大義。

還記得皇甫嵩掃滅黃巾之後百姓的那首“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的歌謠,這歌謠是對皇甫嵩的稱讚,但更代表了百姓們希望有一個太平盛世的願景。

所以不擁兵自立既是皇甫嵩為了守忠之一道的堅持,也是他為了百姓,不願再大動干戈的大義之所在。

只是,皇甫嵩的堅守,雖守住了自己內心的道——忠與義,但是他卻沒想到在歷史的洪流面前他卻沒能守住東漢的社稷。

束縛於道的守道人

守不住社稷!

病榻之上的皇甫嵩直愣愣地盯著記憶中自己那威震山河的身影,目光卻漸漸褪去了稜角,徒留一絲無奈與嘆息。因為他知道自己錯過了什麼,更明白那個人就是瞅準了君子可欺之以方才會如此肆無忌憚地埋葬了天下社稷。

那個人,叫董卓!

傲骨於一拜一笑中死去!東漢的社稷,他終歸未能守住!

回首過往,皇甫嵩原本是有能力在董卓亂政時扶大廈於將傾的。只是,對於忠義之道太過執著的皇甫嵩錯失了那兩次機會而已。

  • 第一次機會,漢靈帝病危之際讓董卓將兵權交給皇甫嵩之時。
  • 第二次機會,董卓借天子之令徵調皇甫嵩為城門校尉之時。

滅了王國之後,董卓對於皇甫嵩的能力是十分嫉妒的,而嫉妒往往是促使人與人反目的罪魁禍首。董卓與皇甫嵩間的裂痕,就在董卓的嫉妒中大肆擴張,且漸有水火不容之勢。於是在漢靈帝下令讓董卓做幷州牧的同時讓他將兵權轉交給皇甫嵩之時,董卓不幹了。

董卓不幹,其實就是抗旨不遵。所以皇甫嵩的侄子建議皇甫嵩起兵征討董卓,以正朝綱。皇甫嵩當然知道董卓已經有了狼子野心,但是對於忠之一道的執著卻讓他陷入了自己編織的牢籠之中。

皇甫嵩對侄子皇甫酈的提議並未採納,他的理由即使現如今看起來依然有一股浩然正氣撲面而來:

專命雖罪,專誅亦有責也。——摘自《後漢書》

皇甫嵩認為董卓專權抗命雖然有罪過,但若他因此就起兵誅殺董卓也會難逃罪責。這話,看起來是皇甫嵩有些怯懦、不敢勇於承擔責任,其實不然!

因為從皇甫嵩的過往經歷來看,他絕不是膽小怕事之人,否則他也不會在閻忠勸他擁兵自立時說出“雖雲多讒,不過放廢,猶有令名,死且不朽。”這樣擲地有聲的話來。

傲骨於一拜一笑中死去!東漢的社稷,他終歸未能守住!

況且,從皇甫嵩圍剿王國之時,不顧董卓的反對一力堅持看似不合兵法的戰法來看,皇甫嵩是一個極有主見且不怕承擔責任的人。

所以,皇甫嵩之所以拒絕皇甫酈的建議,只是因為他覺得如此做法有僭越之嫌,不合他堅守的忠之一道。故而,他決定將董卓抗命之事上報朝廷,讓朝廷裁決。

不為己、不私刑,一切都要來得光明正大,這才是皇甫嵩心中的忠與義。否則,擅自起兵誅殺朝廷大臣,在本質上其實與董卓之所為沒有大的區別。

不過,皇甫嵩的做法卻並不能讓董卓有所顧忌。反而在漢靈帝痛斥了董卓一番後,更加激起了董卓對皇甫嵩的恨意,以至於他日後大權獨掌時要除皇甫嵩而後快。

董卓要除掉皇甫嵩,用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借皇帝之令徵召皇甫嵩去做城門校尉。董卓如此不加修飾的做法,明眼人都知道這是要對皇甫嵩下死手了。

皇甫嵩是東漢最後的守護神,如果輕易遭難,那麼天下傾覆將是可以預見的未來。所以,看著即將動身踏進董卓挖好的深坑裡的皇甫嵩,長史梁衍又忍不住勸說皇甫嵩應該帶著精兵迎回天子,並號令天下共同誅殺禍國亂政的逆臣董卓。

只是,束縛於道的皇甫嵩會拒絕自己侄子的建議,當然也不會聽從梁衍的苦口婆心。於是,他撩起衣襬、不再回首,從容地踏入了董卓為他準備停當的埋骨之地。

皇甫嵩去赴死了,但身為人子的皇甫堅壽卻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父親被自己的好友董卓下獄判死。於是他從長安城奔向了洛陽,在董卓給他準備的洗塵酒宴上質問董卓,並用大義之言和鼻涕叩首終於讓董卓饒了皇甫嵩一命。

然而,沒能赴死以殉道的皇甫嵩卻像是被燃盡了所有,雖被董卓任命為御史中丞卻沒了往日的倔骨。

卓風令御史中丞以下皆拜以屈嵩,既而抵手言曰:「義真,怖未乎?」嵩笑而謝之,卓乃解釋。——摘自《後漢書》

皇甫嵩的傲骨於這一拜一笑中死去,即使再董卓被殺、李傕復亂之時也沒能復活。雖則如此,但是皇甫嵩做為亂世之中最後的守道人,依然令人欽佩。而至於沒能守住的大漢社稷,則讓它隨皇甫嵩的病逝一同煙消雲散吧。

結語:皇甫嵩沒能阻止東漢皇權的衰落,縱有遺憾卻也是歷史的必然。對於皇甫嵩,我們不能苛責太多,因為一個認準了自己的道的人,總會執著,總會堅守。而在亂世之中,這樣執拗的守道人,會讓人覺得他傻,但更能讓人覺得他可愛與可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