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聖經的故事》系列一:你該瞭解的一段歷史

首先拋出一個問題:你瞭解《聖經》嗎?


回答一:我又不是基督徒,瞭解《聖經》做什麼?

回答二:感覺《聖經》是很神秘的東西,一般都是黑色的緞面,燙金的大字。

回答三:藝術作品中看過,基督徒手捧《聖經》,日夜誦讀,每逢重大決策,都要手撫《聖經》發誓。

回答四:《聖經》究竟是什麼?好奇!

下面,我們來講述《聖經》的故事。


瞭解《聖經》之前,先介紹一本書——《聖經的故事》,房龍作品。在這部書的第一章,房龍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總結一下,有以下幾層意思:


讀《聖經的故事》系列一:你該瞭解的一段歷史

美國 房龍 著


——《聖經》,是一部歷史

3000多年前,在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河谷附近,有一支遊牧小部落,為了尋找一點點可憐的土地,四處遊蕩。當時,埃及金字塔已經存在上千年,古巴比倫王國、古亞述王國如日中天。這個遊牧小部落,就是早期的猶太人,他們由於種種原因,沿著阿拉伯沙漠向北行進,探尋豐腴之地。《聖經》,便是他們這個遊牧小部落歷史的記載。


——《聖經》,是猶太人視角的歷史

所有的歷史,都是有“視角”的。視角不同,看到的景象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


正如房龍所說,每個國家的歷史課本在講述本國曆史的時候,都有一個“視角”,然而,換到別的國家講述同樣一段歷史,則完全不同。這一點,在參觀經常發生碰撞的兩個不同國家的博物館會有深刻體會。


流浪的遊牧小部落四處尋找土地,肯定是一群不受歡迎的“來客”,先於猶太人來到肥沃的尼羅河谷以及地中海東岸的埃及人、巴勒斯坦人肯定不會歡迎猶太人的到來。於是,麻煩來了,便有了征戰。所以,《聖經》中記錄的歷史,可能在美化自己民族,貶低別的民族。這不是錯誤,而是世界上每個民族在書寫歷史的時候,都會有的“視角”。所以,“三千年前的猶太人、兩千年前的猶太人、今天的猶太人就如同現在的你和我,他們既不像自己所描述的那樣美好,也不像敵人通常所描述的那樣差。雖然他們身上有很多美德,但也不乏及其尋常的缺陷”,引號裡面的話,是房龍說的。


——《聖經》,是猶太人的歷史,但不是猶太人命名的

公元4世紀,耶穌已經死了400年,倘若你在這個時候之前,和猶太人提起《聖經》,他們可能會瞪著深邃的琥珀色大眼睛,迷茫的望著你,不知你所云何物。


《聖經》,是猶太人的歷史不假,但真正成為一本冊子,一本以《聖經》命名的冊子,這個功勞屬於君士坦丁堡的酋長約翰-克里索斯托,他把猶太人所有的聖書統稱為《聖經》。此後,漫長的中世紀,人們用各種方式詮釋這本經典,對這種典籍不斷進行完善,於是,有了今天的《聖經》。


——《聖經》,由地下的“手抄本”到“聖書”的逆襲之路

最早的《聖經》素材,寫在獸皮或古埃及的莎草紙上,當時,猶太小村莊、小寺廟中虔誠的老人樂於用簡短的文字記錄各種法律和預言,旨在為寺廟的到訪者提供便利。“法律”和“預言”,以及對其解釋,也是後來《聖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聖經(舊約)》中,記載了古老亞洲的歷史,我們非常熟悉的西亞地區流傳的創世說,亞當夏娃的故事,諾亞方舟的故事,亞伯拉罕的故事,出埃及的故事,摩西十誡,大衛王、所羅門的故事以及大力參孫的故事,都來源於此。


《聖經(新約)》,其故事就簡單多了。主要記錄耶穌的故事。耶穌昇天後,他的門徒把他的故事整理成了《基督傳》和《使徒行傳》,但這些你在公開的場合是買不到的,人們只能在人手相傳的秘密小冊子裡知道耶穌或者使徒的消息,因為,當時統治以色列地區的羅馬人是反對傳播這些思想的,羅馬當局認為,仁愛、賑濟學說有礙維護本國安全,因為羅馬本國就是靠殘酷的武力奪取政權,征服世界的。


三百多年後,宗教大獲全勝,久受壓迫的基督徒成了羅馬的統治者,皇帝也信了基督。於是,掌權了的教會開始對流傳的基督的故事進行整理,保留了一些福音和一些使徒們寫給遠方信眾們的書信,也就是今天《聖經(新約)》。


如果說房龍的《聖經的故事》,是用通俗的語言講述《聖經》,那麼,本系列的文章則是以更通俗的語言講述《聖經的故事》。如果把《聖經》比作麥穗,那麼《聖經的故事》就好比麵粉,本系列文章大概就是包子饅頭花捲了,麵食雖然美味好吃,但終究難以與麥穗的營養美感匹敵。


本文為言值公社原創文章,歡迎個人擴散、轉發,請著名來源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