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陽虛與肝寒證如何辯證?已詳細比較說明

肝陽虛證的本質就是陽虛,陽虛則陰盛,故此則“陰盛則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肝陽虛與肝寒證實際上同一層意思的兩種說法。肝陽虛表現是因肝中陽氣的虧損不足,是“陽病”;由於陽病而使陰邪過盛,外表象中可見一派的“寒證”表現,故而形成我們所見到的“陰盛”之症狀。

肝陽虛與肝寒證如何辯證?已詳細比較說明

現代醫學很少提到肝寒證,其實臨床上由於肝寒證而導致的肝寒木鬱、氣滯土壅的病證是非常普遍的。這是為什麼呢?

中醫認為:“肝屬木,它應四季是春,春天草木要萌發條達,應春時之生,備夏時之長;木萌條達靠什麼呢?靠陽氣;

春暖大地,百花開放,樹木發芽是一個生的跡象,它靠什麼呢?就是靠太陽對地球的照射;春天由於地球軸心向陽面的變化,北半球的日照射,熱開始增加,萬物生長靠的是太陽啊!”

肝陽虛與肝寒證如何辯證?已詳細比較說明

如果自然界的太陽光照不足,那麼萬物的生長都要受到影響,這在農村作物收成上可以看的更為典型,農作植物在生長時期,如太陽光照射不充足,它的生長不僅緩慢,甚至於可能會停止生長髮育,最終果實也很受影響。

在臨床上有一普遍認為肝火、肝熱、肝亢的證候比較多,我們雖然不能說沒有肝熱、肝火、肝亢,相對而言,有臨床上常見的肝火熱盛的現象,就必然會有肝陽虧損不足的一面。因為事分陰陽,單純強調臨床上陽熱亢盛狀態,而否認肝陽虧損,陽氣不足,這顯然是不全面的。因為《內經》中一貫強調陰陽事物二分法,並未指明事物單一性質,故此“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內經》)。

肝陽虛與肝寒證如何辯證?已詳細比較說明

由於肝腎同源的關係,腎陽乃一身命門真陽之根本,肝陽則為相火,相火之陽則來源於腎中真陽、命門真火。故此,肝陽虛——肝寒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腎陽虧損的本質,因為“萬物生長靠太陽”。
生理情況下,“子半陽生,陽生則升,三陽左升,則為肝木。肝木即腎水之溫升者也,故肝血溫暖而性生髮”(《四聖心源·氣血原本》)。

肝陽虛與肝寒證如何辯證?已詳細比較說明

現腎陽不足,肝陽虛弱,木氣升發不能,木鬱而寒,肝寒木鬱,升發不能,“肝氣最惡者鬱也”(《黃帝外經·肝木篇》),因“肝喜疏洩,不喜閉藏,肝氣鬱而不宣……,反克脾胃之土,土欲發舒而不能,土木相刑,彼此相角,作寒熱之病成矣”(《黃帝外經·寒熱舒肝篇》)。

故而形成臨床上的肝寒木鬱,氣滯土壅,因而中醫認為,木鬱不達是為其病機核心,關鍵是還在於三陰髒寒,水寒土溼,況且是三陰髒寒表現於臨床症狀更多的是腎寒、脾胃溼氣、肝寒氣滯,即水寒土溼木鬱證,這是三陰證最重要的一個演化規律。

肝陽虛與肝寒證如何辯證?已詳細比較說明

關於形成之原因,清·黃元御在《四聖心源·厥陰風木篇》中說最為詳實,他說:“冬水閉藏,一得春風鼓動,陽從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氣不升,固賴木氣以升之,而木氣不達,實賴土氣以達焉。蓋厥陰肝木,生於腎水而長於脾土。水土溫和,則肝木發榮,木靜而風恬;水寒土溼,不能生長木氣,則木鬱……。凡病之起,無不因於木氣之鬱。以肝木主升,而人之生氣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氣抑鬱而不生,是以病也”。

肝陽虛與肝寒證如何辯證?已詳細比較說明

綜上所述,由於肝陽虛而導致肝寒證,肝寒氣鬱無力升發條達,形成自鬱之證,其根乃是腎中真陽不溫養而起,其次由木鬱而橫逆犯脾,脾氣不升而溼濁不運,導致中焦土壅。故此最終導致肝寒木鬱、氣滯土壅之證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