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历史上南方总打不过北方?有什么依据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古代的事情了,近代则是另外一回事。

从明代开始,朱元璋是从南京起家,最终北伐统一全国。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从广东出发,占领南京,最终统一全国。

我党也是从南方五大苏区,尤其是江西中央苏区,建军又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

为什么会这样?

古代北方强大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点:

第一,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

中国历史上蒙元、满清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灭亡汉人王朝。

而宋代北方常年盘踞契丹、女真等强大少数民族组建的辽国、金国,北宋灭亡退到南方成为南宋。

这主要是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强大,尤其骑兵强大。

对于农民文明,想要编组骑兵师极为困难的。

曹操的精锐虎豹骑也不过只有几千人,汉代远征匈奴也不过几万骑兵。

然而成吉思汗有20多万骑兵,突厥和匈奴都自称有30万骑兵。

可以这么说,古代任何一个国家包括罗马、法兰克、奥斯曼等等帝国,遇到这几十万骑兵也得完。

第二,古代经济中心常年在南方

中国经济中心真正转变,是从南宋开始的。

之前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开发,但孙权核心地区不过是长江一代,福建、江西、湖南南部都是荒野之地,有很多山越民族袭击东吴军队。

东晋开始发展,南宋才真正将南方经济成为国家的支柱。这是13世纪的事情了。

在这之前,北方有军事优势,还有经济优势。

第三,古代北方民风彪悍。

历史上游牧民族对于北方的侵略很厉害,比如南宋末年北方人口锐减大半。

这种事情,历史上有很多。

同时,北方游牧民族肆虐,当地老百姓比较弱的都被杀掉了,留下的通常比较强悍。

这就像自然选择一样,弱小的动物被吃掉,强的才能留下来。

当年的赵国为什么牛逼?

赵国常年和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厮杀?练出来了!

再说三国时期草包公孙瓒为什么很厉害?

公孙瓒常年和北方的乌桓、鲜卑骑兵作战。


不过,进入近代以后,这些都逐步不存在了。

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会决定一个地区的强大与否。

打个比方来说,广西和广东是邻省,历史上桂军战斗力远远强于粤军,后者根本不是对手。

然而,近代以后,广东经济很发达,民国时期经济总量是广西的6倍以上。

于是,军阀陈济棠的粤军成为拥兵十多万,拥有空军和海军、还有装甲部队。

桂军战斗力虽强,却也最多和粤军旗鼓相当了。


萨沙


这样讲虽然比较绝对,但出入不大!

中国历史上,北方大部分时间都是保持着对于南方的军事优势地位。

这主要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北方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在古代农耕文明体系下,发展的更早和更快!

所谓“中原”之地,便是在北方。

当年楚国人为啥一直都想问鼎中原?原因就是南方太穷了,虽然地盘儿很大,但大都是无人区,其发展远远跟不上北方。

这一点在三国时代体现得尤为明显!

单论国力,吴国和蜀国加起来也抵不上曹魏!

在农耕文明,比较国家得强大与否,人口往往是一个重要得的衡量标准。

当时曹魏的人口数量,比吴蜀两国加起来都还要多。

按照史料统计、蜀国不足百万、吴国二百来万,魏国则有四百多万。虽然由于战乱,许多的人口统计无法详实全面,但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双方的差距。

再有一点,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的统一战争大都是由北向南,北伐很少有成功。古代也就朱元璋成功了。

而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元朝内部混乱的情况下。当时的王保保和北方地主武装打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顾及朱元璋。以至于朱元璋得北伐大军打到了大都城,都没人去救。

至于近代北伐战争,那已经不是一个时代了。

之所以北伐困难,除了前面提到的社会发展程度以外,更多的是由地理环境所决定。

因为经过历代南方政权的开发,加上北方因为更加频繁的战争而一次又一次的南迁,北方在社会发展上对于北方的优势越来越小,特别是宋朝之后,南方已经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社会文化发展已经要优于北方。

但在军事上,北方还是占据优势!因为北方因为常年战争,民风比较彪悍,且南方有产马地,利于组建骑兵。

而南方多山多水系,且经历战争较少,其对于战争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其复杂的地理环境,交通不便,不利于形成较大的军事集团。

甚至于北方人身体普遍高大,在面对南方人时,有肉搏优势。



所以在面对北方,南方长期出于劣势。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差距在逐渐缩小,特别是到了近代,进入到热兵器时代,地理环境对于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小。

前面的种种劣势也就不存在了。

谁的兵员素质高,战斗意志强,钱更多、武器更好,谁才更厉害。

这便是近代北伐战争为何能够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个重要原因!


白话历史君


南方打不过北方有些绝对,但是也有它的合理性。历史上成功的北伐严格说来只有朱元璋一次,是由南至北统一中原。但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的对手元朝只是溃败,并没有亡国,并且长时间占据北方草原,史称北元。而由北至南或者由西北至东南的统一战争,几乎都是以北方获胜终结,而且对战对手难逃灭国命运。但是,如果是南方打不过北方,又怎么会形成南北朝数百年的对峙。南方不善征战的原因简要如下:

1. 南方经济发达,自晋室南渡,中原的传统经济势力便开始了向南方的迁移,尽管后来的都城未必建立在南方,但是南方的大型商业城市却在逐渐建立起来。由于气候的优势,南方的鱼米之乡比北方更具有积累粮食和财富的能力。所以,南方难免会耽于享受经济带来的种种福利,却忽视了战备和战斗力的提高。

2. 北方是良好战马和强悍骑兵的集中地。冷兵器时代,可以说优质的骑兵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关键。传统的军阵在骑兵的快速冲刺下,不仅会阵脚大乱,更有可能互相践踏,导致自相残杀。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能够以数百骑兵大破窦建德的连营。而且,北方的造船技术和运载技术学习的很快,一旦实现了骑兵和大量步兵的运送,江淮天堑便再也不是障碍。

3. 北方城市比南方坚固易守。南方城市大多建立于低洼处,而且多有环大河建立的传统。这就导致一旦纵水灌城,就只有投降一条路。比如古金陵城就是兵家意义上的死地,三面被自然条件包围,很容易被围困,难以坚守。

综上所述,这种情况大多是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并非南方打不过北方,而是南方更适合生活,不适合战争。

 






经典守望者


南方打不过北方,虽然有些绝对,但是在历史上以北统南是一种常态。

原因如下:


其一,北穷南富,南人无意攻占北方,而南方的财富则对北人有莫大吸引力。


其二,南人步战,北人马战,南人战力多不如北人。


其三,南方多山,自保有余,进取不足。


其四,地势上北高南低,北人居高临下。


其五,南方地形复杂,政权林立;北方一马平川,适宜形成大的中央集权王朝。


其六,南人多不适北方寒冷,北人却能克服南方湿热。


其七,北人悍勇,嗜血,南人文弱,惜命。


其八,北方多雄关要隘,易守难攻;南方河道纵横,易于攻取。


其九,南人攻北,后勤压力大;北人入南,以战养战。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南人很少能打赢北人的原因,欢迎补充。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在冷兵器时代战斗力跟气候有着莫大的关系,越是生活条件恶劣的地方战斗力越强。

先从游牧民族说起,他们生活在极寒的北地,生产资料远远不能满足人口的需要,那生产资料怎么来。三个途径:

第一,和中原国家贸易,这个就不多说了。

第二,抢夺中原民族,只要中原王朝稍微弱些或者政局不稳的时候,他们就如一群野兽般,“呜呜”怪叫着来到中原地带杀人越货,掠夺人口。

第三,自己人也抢,只要对方部落远远弱于自己,他们也会去抢,杀人抢牛羊抢女人。

这里是一个原生态的动物世界,掠夺和杀戮是他们永恒的主题,只有强者才能活下去,而弱者则化为了滋养草地的肥料。

再来说,中原王朝的北方人,这里的气候比南方冷,比游牧民族就暖和多了,由于生产资料丰富,他们有了自己的文明和技术,个人战斗力处于中等水平,文明力量的加成下,能和游牧民族掰掰腕子。强盛时能赢,比如汉武帝时期。一旦中原王朝衰弱,首先遭殃的就是中原的北地之人,比如五胡乱华,还有宋朝。

最后说南方,南方是生产资料最为富饶的地方,人们生活优渥,就少了不必要的争斗,四季如春的气候中,往往使人懒洋洋的,少了进取心。

北方人打游牧民族很吃力,打南方政权就很容易,强盛的汉武帝时期,打匈奴打了几十年才算勉强打胜,打南方没几年时间就搞定了。

近代,进入海洋文明以后,科技就是战斗力,文明开始碾压游牧民族的野蛮,他们就乖乖地唱歌跳舞,而文明的国度有着博大的胸怀,只能说游牧民族命真好。


快意恩仇武大郎


其实这个“总”字有些过了,毕竟历史上南方也有过打赢北方的战例,最典型的当属淝水之战。只是从整体而言,北方与南方之间的战争,大体而言北方更具优势。

这些又包括各种环境因素,这个环境因素涵盖的就多了,比如在外部,北方历来受胡人南下的袭扰,这也使其为了不被侵扰也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强兵策略。例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典故。而北方又有相对南方而言不少的产马地,这也让北方得以拥有较为强悍的机动兵团。



另外,在宋以前,北方比南方的发展要快,加之地势因素,在开发程度上也比南方更高。这也意味着在生产力、农业、基础建设等方面北方更具优势,这些都在战争中表现出巨大作用。而他们也让北方人口大部分时间段都要多于南方。并且南方山地与河川相对北方又非常的多,也在客观因素上阻碍了军事行动力。



而北方也时不时的出现拥有雄才大略的君王。

可以说这是南北之战的战争也是综合实力的大比拼。而在宋以后,江南一带的繁荣又减弱了君王的积极进取之心。



另外一点,一些南方战争中的一些劣势,比如东晋、南宋、南明这些原本是中原王朝残存下来的,因各种因素,自保尚且勉强。而由于北方又是传统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进攻南方的时候,当出现一个统一北方的强大势力对南方展开大规模行动的时候,又肯定是有备而来,诸如秦灭百越、隋灭南陈、宋灭南唐等等。

而南方有备而来北伐统一天下的战争也不在少数,只是相对而言少了些。


黎塞留的野望


1928年4月,蒋介石从徐州踏上征途,开始了第二次北伐,同年攻占北京,奉军大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老蒋终于在形式上统一全国。其实早在1926年7月,革命军就从广东一路北上,将长江流域的北洋直系军阀打得一蹶不振。所以说,南方政权不一定打不过北方。

不仅是近代,古代也有南方政权击败北方的例子,如光武帝刘秀也是在南方起兵,击败王莽政权,建立东汉,明朝也是从南方打到北方,一统天下。不过在冷兵器时代,北方政权确实占据优势,古代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就是骑兵,而马匹往往能决定骑兵的战斗力,北方地区的平原要比南方多,所以战马也比南方要多,但是南方政权也不是吃素的,完全可以凭借有利地形据守,如南宋就抵抗蒙古长达半个世纪。

南北朝时期就是南北政权对决的一个例子,但是一百多年过去了,南北两方虽有朝代更替,也只是长期对峙,谁也奈何不了谁,直到杨坚夺取政权,统一北方后,长江天险也挽救不了陈国江山。毕竟当时中原地区是粮产区,而且川蜀之地牢牢握在隋朝手中,北方一统一,消灭长江流域以南的政权就轻而易举了。

到了宋代,经济重心也逐渐南移,再加上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南北政权谁强谁弱还真说不准。不过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定都南京的政权都不会长久,所以很多人才会觉得南方政权打不过北方。


兵说


我看评论里有很多人把游牧民族算上了。那应该算得是相对位置,不是绝对位置了。那我们来从秦开始算算这相对位置。

秦在西部,与六国比,不算北,西出灭东方六国。这就排除了一个南方政权打不过北方政权的例子,因为燕赵魏纬度高于秦。

再来看秦国击败匈奴,夺取河套,秦国在匈奴以南,南方胜。

楚人项羽灭秦,南方胜。

楚人刘邦灭楚,北方胜。

汉灭匈奴,南方胜。

晋灭吴蜀,北方胜。

五胡灭晋,北方胜。

隋统一天下,北方胜。

隋击败突厥,南方胜。

………

到这里几乎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就是谁的马多,谁的胜率就高。

如果以秦岭淮河为界,把所有的政权算进去都是这个道理。朱元璋的胜利很大程度得益于元的养马地在江西。所以能扫平蒙元。


大明终始


这个事情,我认为有些东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地理地形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是个专门而严肃的学问。更新的研究成果肯定会有更科学的解释。

目前,这个说法是个现象,甚至只能说是个印象。历史上几次大的统一征伐确实是由北向南完成的。比如隋、宋、元、清,都是由北向南完成了统一。

但是,并不是没有相反的例子。明代朱元璋是一例。春秋五霸,吴越耀兵中原,就是南方征服北方。项羽带子弟兵过江征服天下,也是南对北的征服。刘邦也类似,当年进关中,还有后来的出汉中争天下,也都是由南而北。韩信的扩军之路,也是先向北打到燕地。

由北向南失败的例子也同样存在,曹操败于赤壁,苻坚败于淝水,完颜亮败于采石,也都是著名的例子。

历史上战争的胜负,有时候就是谁的政治更求安逸,谁更求进取,进取的那个总是机会多一些。几次大的南进成功,都建立在江南温柔乡的好梦中。





真相很简单


其实熟悉历史的人都应该有着这样的一种感觉,那就是古代政权的统一基本上都是以北方获得最终的胜利,而占据南方的政权基本上都是很难有着大作为的政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南方都打不过北方,事情总是有着例外的,不过南方总是处于下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上各大王朝的统一的进程,先秦时代因为政权统治的区域仅仅集中在中原地区,所以这里也就不在讨论了,秦朝是从关中地区统一全国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从西打到东,从北打到南,而汉朝的刘邦是从汉中起家的,经过北伐占据了关中地区,但是与项羽的争夺还是可以看做从北向南获得了胜利,而东汉的刘秀起家是在河北地区,当然这里的河北可不是现在的河北省,而是黄河以北的地区,并且最终消灭了河北和山东等地的农民军,打败了刘玄政权以及其他的割据时期,三国时期曹魏的实力明显强于东吴和蜀汉,并且蜀汉和东吴联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抗衡曹魏,最重要的是曹魏消灭了蜀汉,并且继承了曹魏政权的西晋最终完成了统一,蜀汉的北伐一次次的失败,让人们记住了忠诚的诸葛亮。

而西晋的灭亡有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内耗,最后导致少数民族入侵,最后晋朝皇室南渡,从此东晋以及后面的宋齐梁陈,都是仅仅能够占据半壁江山,并且北伐都是以失败告终,唯一的可能就是刘裕称帝之后的北伐,但是却因为刘裕的去世而失去了,隋朝再一次验证了历史是从北向南完成统一的,虽然隋朝很快陷入了大分裂的局面,但是占据太原的李渊家族还是消灭了南北方的割据势力,最后完成了唐朝的统一,再一次让北方的政权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而五代十国时期,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都是占据了北方的中原地区,并且是当时中华大地上势力最强大的政权,这一点从南方的很多小政权纷纷称臣就能够看得出来,他们基本上没有争夺天下的机会,就是南唐这个势力最强大的政权,还不是挡不住继承后周政权的北宋吗?

宋朝的基本上统一全国,再一次证明了南方打不过北方,而北宋灭亡之后,南宋只能够偏安一隅,无论是面对女真还是蒙古人,都是只能够被动防守,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抵抗外族,不过最终还是拜倒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就是典型的从蒙古大草原上一路向西向南获得成功的政权,而历史上唯一从南打到北的政权就是明朝了,但是明朝的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之后,南明政权还是挡不住来自东北的满洲人,所以清朝依旧是由南打到北获得成功的,而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从南方兴起,最后还是没能够推翻清朝的统治,这一点再次证明南方打不过北方了。

第二次由南向北的统一就是国民政府了,所以说整个历史上南方能够打败北方的仅仅有着两次,但是北方却始终处于压倒性的优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北方长期是经济的中心,我们华夏始祖的起源虽然是长江和黄河流域,但是黄河流域才是强大的势力,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就是这个道理,像炎黄部落时期,尧舜禹时期、以及夏商周时期,国家统治的中心就是现在山西、河南、河北地区,最多算上陕西、山东以及湖北北部地区,而在战国时期的时候,战国七雄除了楚国都是北方的政权,其实这就是说明了问题。

所以汉朝和隋唐时期,国家的统治者将都城建设在北方的长安和洛阳,这个经济的问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经济中心的南移是在东晋的时候开始的,知道南宋时期南方才是占据了经济优势,而在此之前北方才是国家的经济中心,而这一点其实也是明朝能够从南打到北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了。

第二点就是北方的军事实力强大,对于古代的政权而言,最大的威胁都是来自于北方的,而南方的少数民族能够带给人们的威胁不大,就说三国时期,山越被东吴轻松搞定,而蜀汉也有着诸葛亮的七擒孟获了,但是北方一直以来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像秦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等、宋朝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人甚至党项人,还有明清时期的蒙古人等等,也正是因为北方的威胁更大,所以北方政权的军事实力普遍很高,甚至能够效仿游牧民族组建实力强大的骑兵、汉武帝和唐太宗能够消灭北方最大的威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汉唐能够组建不弱于匈奴和突厥的骑兵,当然还有一些强大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比如辽、金、西夏和元朝、清朝等等,所以北方的军事实力基本上都是占据优势的,自然能够碾压南方政权了。

第三点就是南方的人口较少,在古代的农耕社会,没有人口这个国家也就没有发展的潜力,三国的东吴和蜀汉为什么没有曹魏实力强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太少,尤其是蜀汉在灭亡的时候,基本上只能够维持10万人的军队,因为人口基数小,能够养的军队自然也就不会多了,而10万人的常备军已经让蜀汉的百姓勒紧裤腰带生活了,而且南方长期以来经济发展都是落后的,没有人去南方发展,要不是因为有着东吴、以及东晋的出现,很难有大量的北方百姓来到长江以南发展,正是这些人的出现,促进了南方的农业生产,最后在隋朝的时候才让南方的经济在全国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江南的粮食能够快速的运送到北方,绝对不是因为杨广贪玩的缘故了,所以人口少,实力也就不会太强大,所以在战争中基本上处于劣势。

最后一点其实就是北方民风彪悍,现在人们在说道东北或者蒙古人的时候,基本上都会说是民风彪悍了,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人们在历史上长期和游牧民族战斗,并且伴随着民族融合,并且游牧民族讲究弱肉强食,许多曾经强大一时的民族,随着实力的弱小,就会在历史上消失,所以匈奴、突厥、契丹、党项或者回鹘等等,早已经找不到他们的身影了。

而朱元璋能够从南到北的统一,除了经济上的南方占据绝对优势之外,还与元朝在南方营建了许多牧场、培育了大量优良的战马,这都让朱元璋等起义军在军队上已经不在处于劣势了,最重要的就是出现了朱元璋这样英明的君主以及徐达和常遇春这些名将了。

至于近代国民政府能够获得胜利,主要还是南方的经济实力强大、广东的经济绝对是当时的全国第一了,在加上桂军实力强大的原因了。所以综合历史去看的话,南方很难打败北方,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上面这几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