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歷史上南方總打不過北方?有什麼依據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古代的事情了,近代則是另外一回事。

從明代開始,朱元璋是從南京起家,最終北伐統一全國。

民國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從廣東出發,佔領南京,最終統一全國。

我黨也是從南方五大蘇區,尤其是江西中央蘇區,建軍又發展壯大,最終統一全國。

為什麼會這樣?

古代北方強大的原因主要以下幾點:

第一,北方遊牧民族的強大。

中國歷史上蒙元、滿清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滅亡漢人王朝。

而宋代北方常年盤踞契丹、女真等強大少數民族組建的遼國、金國,北宋滅亡退到南方成為南宋。

這主要是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強大,尤其騎兵強大。

對於農民文明,想要編組騎兵師極為困難的。

曹操的精銳虎豹騎也不過只有幾千人,漢代遠征匈奴也不過幾萬騎兵。

然而成吉思汗有20多萬騎兵,突厥和匈奴都自稱有30萬騎兵。

可以這麼說,古代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羅馬、法蘭克、奧斯曼等等帝國,遇到這幾十萬騎兵也得完。

第二,古代經濟中心常年在南方

中國經濟中心真正轉變,是從南宋開始的。

之前三國時期南方開始開發,但孫權核心地區不過是長江一代,福建、江西、湖南南部都是荒野之地,有很多山越民族襲擊東吳軍隊。

東晉開始發展,南宋才真正將南方經濟成為國家的支柱。這是13世紀的事情了。

在這之前,北方有軍事優勢,還有經濟優勢。

第三,古代北方民風彪悍。

歷史上遊牧民族對於北方的侵略很厲害,比如南宋末年北方人口銳減大半。

這種事情,歷史上有很多。

同時,北方遊牧民族肆虐,當地老百姓比較弱的都被殺掉了,留下的通常比較強悍。

這就像自然選擇一樣,弱小的動物被吃掉,強的才能留下來。

當年的趙國為什麼牛逼?

趙國常年和北方匈奴等遊牧民族廝殺?練出來了!

再說三國時期草包公孫瓚為什麼很厲害?

公孫瓚常年和北方的烏桓、鮮卑騎兵作戰。


不過,進入近代以後,這些都逐步不存在了。

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會決定一個地區的強大與否。

打個比方來說,廣西和廣東是鄰省,歷史上桂軍戰鬥力遠遠強於粵軍,後者根本不是對手。

然而,近代以後,廣東經濟很發達,民國時期經濟總量是廣西的6倍以上。

於是,軍閥陳濟棠的粵軍成為擁兵十多萬,擁有空軍和海軍、還有裝甲部隊。

桂軍戰鬥力雖強,卻也最多和粵軍旗鼓相當了。


薩沙


這樣講雖然比較絕對,但出入不大!

中國歷史上,北方大部分時間都是保持著對於南方的軍事優勢地位。

這主要是由地理環境所決定的!

北方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在古代農耕文明體系下,發展的更早和更快!

所謂“中原”之地,便是在北方。

當年楚國人為啥一直都想問鼎中原?原因就是南方太窮了,雖然地盤兒很大,但大都是無人區,其發展遠遠跟不上北方。

這一點在三國時代體現得尤為明顯!

單論國力,吳國和蜀國加起來也抵不上曹魏!

在農耕文明,比較國家得強大與否,人口往往是一個重要得的衡量標準。

當時曹魏的人口數量,比吳蜀兩國加起來都還要多。

按照史料統計、蜀國不足百萬、吳國二百來萬,魏國則有四百多萬。雖然由於戰亂,許多的人口統計無法詳實全面,但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雙方的差距。

再有一點,我們可以發現,歷史上的統一戰爭大都是由北向南,北伐很少有成功。古代也就朱元璋成功了。

而他的成功是建立在元朝內部混亂的情況下。當時的王保保和北方地主武裝打得不可開交,根本無暇顧及朱元璋。以至於朱元璋得北伐大軍打到了大都城,都沒人去救。

至於近代北伐戰爭,那已經不是一個時代了。

之所以北伐困難,除了前面提到的社會發展程度以外,更多的是由地理環境所決定。

因為經過歷代南方政權的開發,加上北方因為更加頻繁的戰爭而一次又一次的南遷,北方在社會發展上對於北方的優勢越來越小,特別是宋朝之後,南方已經成為了全國的經濟中心,社會文化發展已經要優於北方。

但在軍事上,北方還是佔據優勢!因為北方因為常年戰爭,民風比較彪悍,且南方有產馬地,利於組建騎兵。

而南方多山多水系,且經歷戰爭較少,其對於戰爭的積極性不高。而且其複雜的地理環境,交通不便,不利於形成較大的軍事集團。

甚至於北方人身體普遍高大,在面對南方人時,有肉搏優勢。



所以在面對北方,南方長期出於劣勢。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差距在逐漸縮小,特別是到了近代,進入到熱兵器時代,地理環境對於戰爭的影響越來越小。

前面的種種劣勢也就不存在了。

誰的兵員素質高,戰鬥意志強,錢更多、武器更好,誰才更厲害。

這便是近代北伐戰爭為何能夠打破歷史常規的一個重要原因!


白話歷史君


南方打不過北方有些絕對,但是也有它的合理性。歷史上成功的北伐嚴格說來只有朱元璋一次,是由南至北統一中原。但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的對手元朝只是潰敗,並沒有亡國,並且長時間佔據北方草原,史稱北元。而由北至南或者由西北至東南的統一戰爭,幾乎都是以北方獲勝終結,而且對戰對手難逃滅國命運。但是,如果是南方打不過北方,又怎麼會形成南北朝數百年的對峙。南方不善征戰的原因簡要如下:

1. 南方經濟發達,自晉室南渡,中原的傳統經濟勢力便開始了向南方的遷移,儘管後來的都城未必建立在南方,但是南方的大型商業城市卻在逐漸建立起來。由於氣候的優勢,南方的魚米之鄉比北方更具有積累糧食和財富的能力。所以,南方難免會耽於享受經濟帶來的種種福利,卻忽視了戰備和戰鬥力的提高。

2. 北方是良好戰馬和強悍騎兵的集中地。冷兵器時代,可以說優質的騎兵是決定戰場勝負的關鍵。傳統的軍陣在騎兵的快速衝刺下,不僅會陣腳大亂,更有可能互相踐踏,導致自相殘殺。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能夠以數百騎兵大破竇建德的連營。而且,北方的造船技術和運載技術學習的很快,一旦實現了騎兵和大量步兵的運送,江淮天塹便再也不是障礙。

3. 北方城市比南方堅固易守。南方城市大多建立於低窪處,而且多有環大河建立的傳統。這就導致一旦縱水灌城,就只有投降一條路。比如古金陵城就是兵家意義上的死地,三面被自然條件包圍,很容易被圍困,難以堅守。

綜上所述,這種情況大多是自然地理條件決定的,並非南方打不過北方,而是南方更適合生活,不適合戰爭。

 






經典守望者


南方打不過北方,雖然有些絕對,但是在歷史上以北統南是一種常態。

原因如下:


其一,北窮南富,南人無意攻佔北方,而南方的財富則對北人有莫大吸引力。


其二,南人步戰,北人馬戰,南人戰力多不如北人。


其三,南方多山,自保有餘,進取不足。


其四,地勢上北高南低,北人居高臨下。


其五,南方地形複雜,政權林立;北方一馬平川,適宜形成大的中央集權王朝。


其六,南人多不適北方寒冷,北人卻能克服南方溼熱。


其七,北人悍勇,嗜血,南人文弱,惜命。


其八,北方多雄關要隘,易守難攻;南方河道縱橫,易於攻取。


其九,南人攻北,後勤壓力大;北人入南,以戰養戰。


這就是為什麼歷史上南人很少能打贏北人的原因,歡迎補充。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朝史暮想


在冷兵器時代戰鬥力跟氣候有著莫大的關係,越是生活條件惡劣的地方戰鬥力越強。

先從遊牧民族說起,他們生活在極寒的北地,生產資料遠遠不能滿足人口的需要,那生產資料怎麼來。三個途徑:

第一,和中原國家貿易,這個就不多說了。

第二,搶奪中原民族,只要中原王朝稍微弱些或者政局不穩的時候,他們就如一群野獸般,“嗚嗚”怪叫著來到中原地帶殺人越貨,掠奪人口。

第三,自己人也搶,只要對方部落遠遠弱於自己,他們也會去搶,殺人搶牛羊搶女人。

這裡是一個原生態的動物世界,掠奪和殺戮是他們永恆的主題,只有強者才能活下去,而弱者則化為了滋養草地的肥料。

再來說,中原王朝的北方人,這裡的氣候比南方冷,比遊牧民族就暖和多了,由於生產資料豐富,他們有了自己的文明和技術,個人戰鬥力處於中等水平,文明力量的加成下,能和遊牧民族掰掰腕子。強盛時能贏,比如漢武帝時期。一旦中原王朝衰弱,首先遭殃的就是中原的北地之人,比如五胡亂華,還有宋朝。

最後說南方,南方是生產資料最為富饒的地方,人們生活優渥,就少了不必要的爭鬥,四季如春的氣候中,往往使人懶洋洋的,少了進取心。

北方人打遊牧民族很吃力,打南方政權就很容易,強盛的漢武帝時期,打匈奴打了幾十年才算勉強打勝,打南方沒幾年時間就搞定了。

近代,進入海洋文明以後,科技就是戰鬥力,文明開始碾壓遊牧民族的野蠻,他們就乖乖地唱歌跳舞,而文明的國度有著博大的胸懷,只能說遊牧民族命真好。


快意恩仇武大郎


其實這個“總”字有些過了,畢竟歷史上南方也有過打贏北方的戰例,最典型的當屬淝水之戰。只是從整體而言,北方與南方之間的戰爭,大體而言北方更具優勢。

這些又包括各種環境因素,這個環境因素涵蓋的就多了,比如在外部,北方歷來受胡人南下的襲擾,這也使其為了不被侵擾也不得不進行一系列的強兵策略。例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等典故。而北方又有相對南方而言不少的產馬地,這也讓北方得以擁有較為強悍的機動兵團。



另外,在宋以前,北方比南方的發展要快,加之地勢因素,在開發程度上也比南方更高。這也意味著在生產力、農業、基礎建設等方面北方更具優勢,這些都在戰爭中表現出巨大作用。而他們也讓北方人口大部分時間段都要多於南方。並且南方山地與河川相對北方又非常的多,也在客觀因素上阻礙了軍事行動力。



而北方也時不時的出現擁有雄才大略的君王。

可以說這是南北之戰的戰爭也是綜合實力的大比拼。而在宋以後,江南一帶的繁榮又減弱了君王的積極進取之心。



另外一點,一些南方戰爭中的一些劣勢,比如東晉、南宋、南明這些原本是中原王朝殘存下來的,因各種因素,自保尚且勉強。而由於北方又是傳統的政治中心,在北方進攻南方的時候,當出現一個統一北方的強大勢力對南方展開大規模行動的時候,又肯定是有備而來,諸如秦滅百越、隋滅南陳、宋滅南唐等等。

而南方有備而來北伐統一天下的戰爭也不在少數,只是相對而言少了些。


黎塞留的野望


1928年4月,蔣介石從徐州踏上征途,開始了第二次北伐,同年攻佔北京,奉軍大敗,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老蔣終於在形式上統一全國。其實早在1926年7月,革命軍就從廣東一路北上,將長江流域的北洋直係軍閥打得一蹶不振。所以說,南方政權不一定打不過北方。

不僅是近代,古代也有南方政權擊敗北方的例子,如光武帝劉秀也是在南方起兵,擊敗王莽政權,建立東漢,明朝也是從南方打到北方,一統天下。不過在冷兵器時代,北方政權確實佔據優勢,古代軍隊中戰鬥力最強的就是騎兵,而馬匹往往能決定騎兵的戰鬥力,北方地區的平原要比南方多,所以戰馬也比南方要多,但是南方政權也不是吃素的,完全可以憑藉有利地形據守,如南宋就抵抗蒙古長達半個世紀。

南北朝時期就是南北政權對決的一個例子,但是一百多年過去了,南北兩方雖有朝代更替,也只是長期對峙,誰也奈何不了誰,直到楊堅奪取政權,統一北方後,長江天險也挽救不了陳國江山。畢竟當時中原地區是糧產區,而且川蜀之地牢牢握在隋朝手中,北方一統一,消滅長江流域以南的政權就輕而易舉了。

到了宋代,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再加上火藥武器的廣泛使用,南北政權誰強誰弱還真說不準。不過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定都南京的政權都不會長久,所以很多人才會覺得南方政權打不過北方。


兵說


我看評論裡有很多人把遊牧民族算上了。那應該算得是相對位置,不是絕對位置了。那我們來從秦開始算算這相對位置。

秦在西部,與六國比,不算北,西出滅東方六國。這就排除了一個南方政權打不過北方政權的例子,因為燕趙魏緯度高於秦。

再來看秦國擊敗匈奴,奪取河套,秦國在匈奴以南,南方勝。

楚人項羽滅秦,南方勝。

楚人劉邦滅楚,北方勝。

漢滅匈奴,南方勝。

晉滅吳蜀,北方勝。

五胡滅晉,北方勝。

隋統一天下,北方勝。

隋擊敗突厥,南方勝。

………

到這裡幾乎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就是誰的馬多,誰的勝率就高。

如果以秦嶺淮河為界,把所有的政權算進去都是這個道理。朱元璋的勝利很大程度得益於元的養馬地在江西。所以能掃平蒙元。


大明終始


這個事情,我認為有些東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比如地理地形對人類文化的影響,是個專門而嚴肅的學問。更新的研究成果肯定會有更科學的解釋。

目前,這個說法是個現象,甚至只能說是個印象。歷史上幾次大的統一征伐確實是由北向南完成的。比如隋、宋、元、清,都是由北向南完成了統一。

但是,並不是沒有相反的例子。明代朱元璋是一例。春秋五霸,吳越耀兵中原,就是南方征服北方。項羽帶子弟兵過江征服天下,也是南對北的征服。劉邦也類似,當年進關中,還有後來的出漢中爭天下,也都是由南而北。韓信的擴軍之路,也是先向北打到燕地。

由北向南失敗的例子也同樣存在,曹操敗於赤壁,苻堅敗於淝水,完顏亮敗於採石,也都是著名的例子。

歷史上戰爭的勝負,有時候就是誰的政治更求安逸,誰更求進取,進取的那個總是機會多一些。幾次大的南進成功,都建立在江南溫柔鄉的好夢中。





真相很簡單


其實熟悉歷史的人都應該有著這樣的一種感覺,那就是古代政權的統一基本上都是以北方獲得最終的勝利,而佔據南方的政權基本上都是很難有著大作為的政權,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南方都打不過北方,事情總是有著例外的,不過南方總是處於下風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各大王朝的統一的進程,先秦時代因為政權統治的區域僅僅集中在中原地區,所以這裡也就不在討論了,秦朝是從關中地區統一全國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從西打到東,從北打到南,而漢朝的劉邦是從漢中起家的,經過北伐佔據了關中地區,但是與項羽的爭奪還是可以看做從北向南獲得了勝利,而東漢的劉秀起家是在河北地區,當然這裡的河北可不是現在的河北省,而是黃河以北的地區,並且最終消滅了河北和山東等地的農民軍,打敗了劉玄政權以及其他的割據時期,三國時期曹魏的實力明顯強於東吳和蜀漢,並且蜀漢和東吳聯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抗衡曹魏,最重要的是曹魏消滅了蜀漢,並且繼承了曹魏政權的西晉最終完成了統一,蜀漢的北伐一次次的失敗,讓人們記住了忠誠的諸葛亮。

而西晉的滅亡有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內耗,最後導致少數民族入侵,最後晉朝皇室南渡,從此東晉以及後面的宋齊梁陳,都是僅僅能夠佔據半壁江山,並且北伐都是以失敗告終,唯一的可能就是劉裕稱帝之後的北伐,但是卻因為劉裕的去世而失去了,隋朝再一次驗證了歷史是從北向南完成統一的,雖然隋朝很快陷入了大分裂的局面,但是佔據太原的李淵家族還是消滅了南北方的割據勢力,最後完成了唐朝的統一,再一次讓北方的政權完成了全國的統一,而五代十國時期,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都是佔據了北方的中原地區,並且是當時中華大地上勢力最強大的政權,這一點從南方的很多小政權紛紛稱臣就能夠看得出來,他們基本上沒有爭奪天下的機會,就是南唐這個勢力最強大的政權,還不是擋不住繼承後周政權的北宋嗎?

宋朝的基本上統一全國,再一次證明了南方打不過北方,而北宋滅亡之後,南宋只能夠偏安一隅,無論是面對女真還是蒙古人,都是隻能夠被動防守,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抵抗外族,不過最終還是拜倒在蒙古人的鐵蹄之下,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就是典型的從蒙古大草原上一路向西向南獲得成功的政權,而歷史上唯一從南打到北的政權就是明朝了,但是明朝的崇禎皇帝上吊自殺之後,南明政權還是擋不住來自東北的滿洲人,所以清朝依舊是由南打到北獲得成功的,而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從南方興起,最後還是沒能夠推翻清朝的統治,這一點再次證明南方打不過北方了。

第二次由南向北的統一就是國民政府了,所以說整個歷史上南方能夠打敗北方的僅僅有著兩次,但是北方卻始終處於壓倒性的優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北方長期是經濟的中心,我們華夏始祖的起源雖然是長江和黃河流域,但是黃河流域才是強大的勢力,而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就是這個道理,像炎黃部落時期,堯舜禹時期、以及夏商周時期,國家統治的中心就是現在山西、河南、河北地區,最多算上陝西、山東以及湖北北部地區,而在戰國時期的時候,戰國七雄除了楚國都是北方的政權,其實這就是說明了問題。

所以漢朝和隋唐時期,國家的統治者將都城建設在北方的長安和洛陽,這個經濟的問題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經濟中心的南移是在東晉的時候開始的,知道南宋時期南方才是佔據了經濟優勢,而在此之前北方才是國家的經濟中心,而這一點其實也是明朝能夠從南打到北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了。

第二點就是北方的軍事實力強大,對於古代的政權而言,最大的威脅都是來自於北方的,而南方的少數民族能夠帶給人們的威脅不大,就說三國時期,山越被東吳輕鬆搞定,而蜀漢也有著諸葛亮的七擒孟獲了,但是北方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像秦漢時期的匈奴、隋唐時期的突厥等、宋朝時期的契丹、女真、蒙古人甚至党項人,還有明清時期的蒙古人等等,也正是因為北方的威脅更大,所以北方政權的軍事實力普遍很高,甚至能夠效仿遊牧民族組建實力強大的騎兵、漢武帝和唐太宗能夠消滅北方最大的威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唐能夠組建不弱於匈奴和突厥的騎兵,當然還有一些強大的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比如遼、金、西夏和元朝、清朝等等,所以北方的軍事實力基本上都是佔據優勢的,自然能夠碾壓南方政權了。

第三點就是南方的人口較少,在古代的農耕社會,沒有人口這個國家也就沒有發展的潛力,三國的東吳和蜀漢為什麼沒有曹魏實力強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口太少,尤其是蜀漢在滅亡的時候,基本上只能夠維持10萬人的軍隊,因為人口基數小,能夠養的軍隊自然也就不會多了,而10萬人的常備軍已經讓蜀漢的百姓勒緊褲腰帶生活了,而且南方長期以來經濟發展都是落後的,沒有人去南方發展,要不是因為有著東吳、以及東晉的出現,很難有大量的北方百姓來到長江以南發展,正是這些人的出現,促進了南方的農業生產,最後在隋朝的時候才讓南方的經濟在全國中的比重越來越大,而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江南的糧食能夠快速的運送到北方,絕對不是因為楊廣貪玩的緣故了,所以人口少,實力也就不會太強大,所以在戰爭中基本上處於劣勢。

最後一點其實就是北方民風彪悍,現在人們在說道東北或者蒙古人的時候,基本上都會說是民風彪悍了,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這裡的人們在歷史上長期和遊牧民族戰鬥,並且伴隨著民族融合,並且遊牧民族講究弱肉強食,許多曾經強大一時的民族,隨著實力的弱小,就會在歷史上消失,所以匈奴、突厥、契丹、党項或者回鶻等等,早已經找不到他們的身影了。

而朱元璋能夠從南到北的統一,除了經濟上的南方佔據絕對優勢之外,還與元朝在南方營建了許多牧場、培育了大量優良的戰馬,這都讓朱元璋等起義軍在軍隊上已經不在處於劣勢了,最重要的就是出現了朱元璋這樣英明的君主以及徐達和常遇春這些名將了。

至於近代國民政府能夠獲得勝利,主要還是南方的經濟實力強大、廣東的經濟絕對是當時的全國第一了,在加上桂軍實力強大的原因了。所以綜合歷史去看的話,南方很難打敗北方,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上面這幾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