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寧德」閩劇,聲音成了回憶

小時候如聽說那裡有戲

家人就會早早做飯

那時感覺就連升起的炊煙

都有踴躍期待的味道

全家人趕早吃完晚飯

帶上坐具

早早出發

如果地方太遠

還會騎上三五輛自行車

一路笑語地趕去

那時實在不懂咿咿呀呀的唱腔

也不明白一句話為何唱那麼久

倒是黑暗角落和戲臺後面

成了我們的冒險的天堂

「i·寧德」閩劇,聲音成了回憶

圖/陳英華

智己策略丨文字編撰

見圖片下方圖注丨圖片來源

「i·寧德」閩劇,聲音成了回憶

咚鏘,咚鏘,咚咚鏘”“依呀…啊….”韻味十足的閩劇唱腔,伴著急促的鼓樂聲,從村子裡傳了出來。

「i·寧德」閩劇,聲音成了回憶

▲ 圖/季思恩

都說現在的中國有兩個完全不同的面貌,一個是在鋼筋水泥中日漸繁華的都市,一個是仍留有許多民風民俗的鄉村,城市生活日趨大同,而鄉村還保留著許多傳統文化。而戲曲也是鄉村節日、慶典的重要活動。

「i·寧德」閩劇,聲音成了回憶

▲ 圖/網絡

閩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明末儒林戲與清初的平講戲、江湖戲,在清末(光緒至宣統年間)融合而成。

「i·寧德」閩劇,聲音成了回憶

圖/陳英華

閩劇,注重佈景。佈景之於閩劇,有如變臉之於川劇,皆屬招牌路數。每當鑼鼓一響,檯面變換,臺下無一不是座無虛席,觀者新奇。

「i·寧德」閩劇,聲音成了回憶

圖/陳英華

檯面上不停變幻的景緻,將戲文中的場景一一展現,這種將戲中場景具象化的做法,在聲聲唱和中生動襯托著劇中悲喜,也流露出閩劇獨特的詩意與浪漫。

「i·寧德」閩劇,聲音成了回憶

圖/陳英華

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歷史演義或古代傳奇的閩劇,其經典劇目《八仙過海》《秦香蓮》《杜十娘》。。。,雖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但鑼鼓聲響,唱腔聲出,卻又是另一番味道。

虎貝鎮文峰村,蕉城北部的一處“奇葩”,眾多的風景、古蹟如同閩劇一般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之中。

「i·寧德」閩劇,聲音成了回憶

▲ 圖/智己策略

始建於宋末元初的奶孃宮,位於文峰村的中心。奶孃宮的前部,搭有戲臺,戲臺頂部佈滿古畫的鳳凰池精妙絕倫。

看著山勢連綿的清秀,伴著百年廊橋的寂靜,飲過稻穀黃酒,彷彿文峰人最能體味那曲中故事,讓古老故事,依舊在這片土地承襲傳唱,因為他們最懂得,有些不應該被時間改變。

「i·寧德」閩劇,聲音成了回憶

▲ 圖/網絡

城隍,城市的保護神,城隍廟在各地屢見不鮮,但蕉城的這座城隍廟卻格外與眾不同,蕉城城隍廟有著眾多壁畫、雕塑,而與城隍廟有著相同年齡的戲臺上的一對870年前的木質鷹鵰則更顯“歲月”。

「i·寧德」閩劇,聲音成了回憶

▲ 圖/gdrjx

一腳踏入洋中東山,一眼望盡歲月千年,洋中人將古村的謐靜,化作戲臺上的優雅,用戲曲唱出東山千百年來的韻味。我們也相信,無論世事如何變換,只要古戲臺還在,東山也能胸含歷史的沉著,唱出無盡的生命活力。

「i·寧德」閩劇,聲音成了回憶

▲ 圖/gdrjx

你是否還記得那些在家鄉聽到的聲音呢?

那些傳統的聲音,接受著水土與住民的孕育,也將本已被時間磨平的“記憶”喚醒,又在一代代的傳唱中影響一地文化。


「i·寧德」閩劇,聲音成了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