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有一群“聲音志願者”

連江有一群“聲音志願者”

志願者在錄製音頻黨課。 通訊員林冰 攝

福州日報見習記者 桂楹松 通訊員 林冰

在連江,有這樣一群“聲音志願者”,他們把黨的方針政策錄製成方言版音頻,並製作音樂快板、角色扮演錄製紅色故事,多樣化的內容通過黨課隨身聽、微信公眾號5分鐘微黨課等多元化渠道傳播,讓老人喜歡、年輕人直呼有趣。

接地氣

方言錄製結合閩劇唱腔

近日,閩劇愛好者熊碧霞在錄製音頻黨課,錄音所用的文字材料是連江縣委組織部從學習強國中收集下載的評論文章。字數不多,但錄製成方言版音頻卻要經歷“試錄—修正—試聽”過程,成品出來前要花費三四小時。

2017年,連江縣鄉鎮黨校推出“黨課隨身聽”項目,當時的目標是為70歲以上年老體弱黨員及流動黨員提供更適合的學習渠道,簡便易操作的MP3產品成了最佳選擇,而尋找最合適的聲音成了縣委組織部教育培訓科林豔曉的重擔。在一次參加“文藝輕騎兵”下鄉表演時,閩劇演員熊碧霞的聲音打動了她。

2017年錄製第一期“黨課隨身聽”音頻時,熊碧霞深刻體會到方言錄製三大難:生僻字、地名等專有名詞用本地方言念讀時不夠親切;書面文字無法直譯方言;第一人稱轉化第三人稱問題。“我們請當地黨史方誌專家吳用耕、方言研究者林日光等現場試聽,不斷糾偏糾錯。”

剛加入音頻黨課錄製團隊的孫秀玉同樣是“文藝輕騎兵”的志願者,在今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時開始錄製音頻黨課。她把閩劇唱腔與音頻黨課錄製進行結合,“閩劇講究唱腔,高音、低音、語氣,用行話說就是高山流水,也就是抑揚頓挫,錄製音頻黨課,也一定要讓它生動起來”。

形式新

角色扮演吸引年輕聽眾

如今,音頻黨課從“黨課隨身聽”拓展到微信公眾號5分鐘微黨課,瞄準年輕的黨員群體。在形式上,講述紅色故事時進行角色扮演錄製,創作音樂快板、經典誦讀等內容。

連江縣音樂協會張冰、陳宇達、陳峰等志願者在錄製《一床棉絮》時,企業家出身的陳宇達和陳峰就上演了一場對手戲。“要更有效地傳播本地紅色故事,吸引更多年輕人一定要將自己置身於人物當中,通過不同角色對話,才能通過聲音塑造得形象生動。”陳宇達說。

全新的創作思路拓寬了音頻黨課的收聽途徑。如今音樂快板《黨章熠熠新連江》、經典誦讀《見證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等作品通過本地廣播、“黨課隨身聽”、微信公眾號等平臺被點播。

重打磨

策劃試聽精益求精

一期優秀的音頻作品的產生,除了一批優秀的聲音工作者反覆琢磨、精心錄製之外,每一期的策劃和後期的試聽打磨也不可或缺。

“黨課隨身聽”每期100個音頻,除了紅歌、閩劇、本地紅色故事作為保留內容之外,還定期更新時政熱點。每期錄製都會組織試聽活動,包括微信群試聽、黨史專家試聽、社區居民試聽、一線黨員幹部試聽等。

鳳城鎮東北街社區曾經組織社區試聽活動。五六個社區老黨員聚在一起,提出方言讀音不接地氣、地名有更本地化讀法等意見,讓社區黨員參與到黨的聲音在基層的傳播工作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