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閩劇在太平鎮的發展變化


閩劇在太平的發展變化

閩劇,俗稱“福州戲”,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延平區太平鎮地方方言與福州方言較為相似,屬福州語系,因此閩劇在太平鎮一帶一直較為流行。早在1953年,太平鎮就成立南平市太平業餘劇團,劇團主要表演閩劇,劇團由51名演員組成。劇團成立後,還專門聘請福州、尤溪、古田等地的專業人士擔任老師,進行專業指導。劇團平時除了在當地各村巡迴演出外,逢年過節,常常被邀請到毗鄰鄉鎮的各村演出,為節日增添喜慶的氣氛。當時,太平業餘劇團在太平這一帶還小有名氣,曾到樟湖的新嶺、武步,巨口的慕坑,爐下的斜溪,南山的吉溪,夏道的洋頭等村演出。演出的劇目主要有:《寶蓮燈》、《海文龍斬子》、《血淚仇》、《九件衣》、《包公斬桃花女》、《乾隆下江南》、《春草闖公堂》、《包公斬莽蟲》、《白玉堂》、《血債清償》等。後來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劇團解散。文革結束後,劇團又自發恢復起來。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體制發生重大變化,由原來的大集體生產形式轉為包產到組、到戶形式,由於各家各戶忙於生產,劇團再一次解散。

1993年,適逢國家水口水電站建設,太平集鎮移民搬遷至今址,集鎮各項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村裡建起了文化俱樂部等文化休閒設施。隨著村文化俱樂部的建設,當地一些閩劇愛好者陸續開始每天都聚集在村俱樂部,有的看閩劇影碟片、有的聚在一起聊閩劇、有的演奏閩劇、還有的唱閩劇,他們以自娛自樂的方式表達著對閩劇的喜愛,每天一如既往,別有一番情趣。具體來說,看閩劇:每天上午和晚上,太平村俱樂部電視室都播放一部閩劇,每天換一部,每週播放的閩劇劇目在小黑板上預告,每天看閩劇的人約有20多人。為了買到閩劇影碟片,他們還常常到福州去購買。現在村俱樂部共收集閩劇影碟片176部,常年輪流播放。儘管是重複播放,但閩劇愛好者們還是百看不厭。奏閩劇:每天晚上,部分閩劇愛好者集中到村俱樂部器樂室,拉二胡、吹笛子、瑣吶、敲鑼打鼓、彈電子琴等等,人人發揮各自特長,相互配合,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閩劇歌曲。唱閩劇:每天晚上在村俱樂部器樂室,伴隨著優美的演奏聲,一些閩劇愛好者(個別為原太平業餘劇團的演員)也開始唱起幾段閩劇,男的唱一曲,女的唱一曲,此刻器樂室彷彿成了舞臺,個個韻味十足、自我陶醉的模樣。聊閩劇:除了看閩劇、奏閩劇、唱閩劇外,閩劇也是太平閩劇愛好者們荼餘飯後談論較多的話題,談觀看閩劇的體會,切磋演奏的技巧,傳授拉二胡、吹笛子的技術等等,閩劇成為這些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內容。如今,閩劇就以這樣不同的形式在太平流傳至今,一般喜愛閩劇的村民年紀都比較大些,多在50多歲以上。在年輕人中,由於現在社會文化活動形式較多,喜歡閩劇的則較少。

此外,在太平各村,每年民間還有邀請閩劇團到太平演戲助樂的習俗。在集鎮的太平村,每年農曆六月廿五日至廿九日,太平村民間自發組織,結合祭祀戲曲祖師田公元帥,由村裡能人大戶捐資,邀請福州、寧德等地的閩劇團到太平演出。劉家村,結合祭祀真君殿菩薩生日,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九至十三,邀請寧德的閩劇團到村裡演出。南溪村每年在春節期間,也邀請一些劇團到村裡演出,增添節日氣氛。每年演戲期間,這些村都吸引許多親朋好友來太平做客看戲。閩劇,使這些村顯得比節假日還熱鬧,閩劇不但給村民帶來了歡樂,也為農村社會的和諧增添了良好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