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生水起的傳統閩劇,會隨時代發展消亡嗎?傳承非遺從我做起

閩劇是用福州話演唱、唸白的戲曲劇種,從“曹家班”開始在金山寺普渡演出至今,已有四百餘年,閩劇是福州方言發展的活化石,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曾經風生水起的傳統閩劇,會隨時代發展消亡嗎?傳承非遺從我做起

戲劇,是來自民間的藝術。在電視還沒普及、娛樂方式貧瘠的年代,看戲對於村裡鄉間的人們是極好的消遣。而閩劇是閩中、閩東、閩北,尤其是鄉村地區人民記憶中的鮮明一筆。

閩劇的行旦由生旦丑三角逐漸發展演化成了分類細緻的“十二角色”,而閩劇的唱腔則融匯了福州方言音韻、聲調的特色,形式多變,類型豐富。

繪著宮殿廳堂等場景的畫幕背景與繪著石橋、瀑布、山石、木床等事物的硬片佈景,可以根據劇情組合出各種情境。公子佳人花園相遇、新婚夫妻洞房花燭、書生趕考跋山涉水、荒郊野外士兵趕路、明鏡高堂孤女受冤,幕起幕落,場景更迭,演繹百樣人生。

曾經風生水起的傳統閩劇,會隨時代發展消亡嗎?傳承非遺從我做起

然而有輝煌時便有落寞時,年輕一輩記事起,村裡鄉間偶爾才會搭建戲臺,臺上演員唱唸做打好不熱鬧,臺下孩童奔跑嬉戲等著“天女”散糖,忠實觀眾早已腰背佝僂。

年輕一輩不理解爺爺奶奶們為什麼得了有戲要演出的消息便樂呵呵趕去他村,偶然聽到長輩看著熒幕上的戲劇意猶未盡的一句“附近好久沒有戲班子來了”,也很難體會得到老一輩對傳統劇種落寞的唏噓。城鎮化的推進和多元文化的發展使得閩劇的生存空間和受眾越發狹小,民間的閩劇團們只能輾轉於各地,在艱難的條件下,在越來越少的觀眾面前,進行演出。

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內涵的閩劇是閩文化寶庫中的珍寶,但顯而易見,如今閩劇的發展已經陷入了僵局。

曾經風生水起的傳統閩劇,會隨時代發展消亡嗎?傳承非遺從我做起

首先便是對閩劇的研究、保護工作缺乏經費,普通民眾的業餘生活不斷被新的娛樂方式填充著,除了一些閩劇藝術家,很難有人意識到閩劇是一種寶貴的文化。二是人才的斷層,戲劇演員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但回報率較低的過程,選擇這個行業的人員已經原來越少。三是受眾的減少,新一代從小接觸的便是豐富多彩的世界,娛樂選擇非常多,很難對閩劇這種傳統的藝術產生興趣,而老一輩的忠實戲迷也越來越少。這些問題環環相扣,單解決其中一件是無用的。

新事物的產生標誌著舊事物的滅亡,閩劇想要在新時代重新煥發生機,要從各個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革。從現狀來說,最要緊的是爭取國家和地方的經費支持去進行研究、培養人才,從本質來說,要轉變劇團的經營方式、更新劇目內容和表現形式,吸引年輕受眾。經費充足、閩劇的研究保護逐步推進、閩劇演員培養輸送形成體系、新的受眾穩步增加,新的投資不斷注入這個行業,當這些環節形成了良性循環,閩劇的傳承才不會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