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匠心 琴聲依舊

百年匠心 琴聲依舊

十番古樂樂隊演出

百年匠心 琴声依旧

老天華樂器行製作的樂器

【文字實錄】

十番音樂因用絲、竹、革、木、金製作的十件樂器演奏而得名。明朝時有一王姓樂人,從事樂器製作,店名為“天華齋”。

王增鑫:老天華樂器製作技藝是從清嘉慶年間開始的,距今有200多年。大概在清末民初,我們達到一個巔峰,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拿到了銀獎和銅獎。後來我們也參加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當時的福建館我們有產品在裡面。

百年匠心 琴声依旧

老天華樂器行第六代傳承人王增鑫

百年匠心 琴声依旧

十番古樂樂器

王增鑫:我們主要製作的樂器是以福州本地特色的樂器為主,輔以一些傳統的中國樂器。椰胡,閩劇主胡,逗管,十番笛子,二胡,竹笛,三絃,還有一些打擊樂器,大大小小大概有二三十種。

王增鑫:這是福州的逗管,是從唐代的篳篥演化過來的,距今應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主要用於福州的十番古樂、閩劇、伬藝,吹起來音色比較酥,大聲。

百年匠心 琴声依旧

十番古樂原系宮廷雅樂

百年匠心 琴声依旧

老天華樂器行第五代傳承人王道武

王增鑫:福州的椰胡跟廣東的椰胡有一定的區別,聲音會更粗獷一些,穿透力會更大一點。這是用椰子殼做的,然後中間輔以紅木做琴桿。

王增鑫:這也是福州十番音樂經常用到的一個樂器,從拼接組合,到每一塊皮,都是手工縫的線。

百年匠心 琴声依旧

王道武製作二胡

百年匠心 琴声依旧

王增鑫與父親王道武一同製作樂器

王道武:(因)手工打造,我們一般一個月做10把二胡。大概要30多道工序,第一個流程是選料,選料完鋸片,鋸片完膠水、打磨,接著我們還要試音、調音。

道武:機械做出來的樂器,它裡面都有損耗,磨一下變太薄了,不行。尺寸對音色很有講究,我們都要嚴格,偏大我們再磨,1毫釐都不要有偏差。這個行當目前還是很冷門,但是也要傳下去。

百年匠心 琴声依旧

樂器的尺寸對音色有非常大影響,不允許一毫釐偏差。

百年匠心 琴声依旧

樂器的打磨非常考驗人的耐心

王增鑫:我們是做文化的傳承,如果單單看福州本土樂器的銷售的話,肯定不如一些流行樂器,比如說鋼琴。那為什麼我們要做這塊?因為我們是福州人,我們對傳統的文化有一種依託感,必須把這個東西傳下去,才能找到人生的定位,這也是我們傳承六代下來始終在延續的理由。

百年匠心 琴声依旧

老天華樂器第四代傳承人王子森製作胡琴

王增鑫:我們做的東西主要是保留原來的手工技藝,儘量保留它本土文化跟現代生活相結合(的部分)。比如說,原來的一些傳統的曲調、傳統的旋律,還有傳統的音色,一定要保留下來。然後,把這些東西通過我們所做的樂器還原出來,讓人家聽到最古老的,或者說福州一直延續下來的音樂是什麼樣子。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願意瞭解福州的傳統音樂文化,然後能跟我們一起互相探討研究,繼續傳承下去。

(編導:楊丹豔 攝影:林凱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