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 為讓環境更美麗

福州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 為讓環境更美麗

中山路改造後煥然一新。記者 池遠 攝

福州日報記者 莫思予 孫漫 阮冠達 王玉萍

垃圾分類屋(亭)帶來綠色革命,逐漸成為文明新標誌;背街小巷刷新“顏值”,串聯起文明風景線;老舊小區洗去歲月斑駁,留下了整潔美觀的文明家園;農貿市場歷經智慧升級,擦亮了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窗口……一項項改變,正悄然提升著福州城市環境,增進著民生福祉,展示著文明風貌。

垃圾分類進萬家

“其他垃圾,扔這邊沒錯吧?”“沒錯,謝謝您的配合!”這樣的一問一答,在福州越來越多小區上演。今年5月1日,五城區正式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至今,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垃圾已經成為福州人文明生活的新常態。

晉安區保利香檳小區正在創建“五星級”垃圾屋。這裡的分類屋以環保綠色為主色調,採用全通透玻璃房設計,屋內設施分佈和潔淨程度一覽無餘,還循環播放著垃圾分類的福州話文明宣傳。

“居民最怕垃圾屋髒亂差,玻璃房可以隨時觀察屋內衛生狀況,讓居民監督更‘透明’。”桂溪社區書記陳曉菁說,針對居民避之不及的臭味,他們還掛上了排氣扇、綠植,加裝芳香機、紫外線臭氧滅菌除臭燈及菌粉除臭設備。

垃圾分類全民參與,五城區各出奇招。在鼓樓,“紅色引領、人人參與、戶戶達標”光榮榜亮出了居民身份;在臺江,首批35名“紅領巾垃圾分類小督導”在小區裡上崗;在倉山,生活垃圾分類電子臺賬實現精準監督;在馬尾,城管局(環衛)、街鎮、志願者等6支隊伍創新圾分類綜合督導模式……

垃圾分類的時尚新風,也伴隨著密集開展的各類垃圾分類文明志願服務行動,吹進了社區、校園、單位,壯大著垃圾分類主力軍。

背街小巷大改造

一條條巷弄,承載著尋常生活的點滴,是城市文明和居民幸福感的直接體驗區。以改善群眾出行條件、塑造特色街巷環境為目標,我市著力對中心城區的98條小街巷展開整治,目前已完成39條。

鼓樓區中山路是榕城小街巷的一個縮影。從原先的老舊雜亂,到如今的“坊巷經典、風貌示範”,圍繞這條長710米的主軸,通過拆違章、理交通、挖文化、添公園等大大小小十多項整治,串起“一路七巷”新格局。

“和中山路一樣,按‘一街一特色、一巷一亮點’要求,98條小街巷均開展‘天上地下’全面整治,從市政設施到建築立面,從綠化綠地到纜線,都進行梳理。”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凸顯街巷整治綜合效應,我市還通過連線成片“打包”改造,讓倉山煙臺山等片區景觀風貌全面提升。

“軟硬兼施”是讓街巷“表裡如一”的好辦法。在從裡到外、從上到下對“硬件”提升改造同時,各街巷還加強環衛保潔、市容市貌等“軟件”管理,確保整治效果持久常新。

此外,分佈在道路周邊的470多個建築工地,也成了重點“美顏”對象。在強化文明施工、環境衛生、施工圍擋等日常管理同時,福州還“因工地制宜”,在房建、市政、水系治理等工地,通過仿真草皮、垂直綠化等為圍擋添綠。

福州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为让环境更美丽

小志願者宣傳垃圾分類。記者 葉義斌 攝

老舊小區展新顏

電視裡播著熟悉的閩劇,4個書架被各類書籍塞得滿滿當當,健身設施、電腦書桌一應俱全……每天下午,家住光明世家的老人江德金都要到小區內的文化活動中心坐坐。“地方寬敞,設施也齊全,來這喝杯熱茶,看看閩劇,再舒服不過了。”江德金笑道,“老人、小孩,每天少說也有十幾人來,連隔壁小區的居民都慕名前來呢。”

走出由架空層改建成的文化活動中心,光明世家小區內的驚喜還有很多:拆牆透綠後煥然一新的圍牆,剛剛安裝的智能健身器材,貼上文明公約的宣傳欄,都成了居民們日常休閒活動的樂園……

安寧祥和的景象,在我市各處老舊小區內正逐漸成為常態。今年以來,在市房管局的推進下,全市又有80處老舊小區投入改造,雨汙管網、道路、安防監控、綠化衛生等基礎配套得到改善,雨汙混流、道路破損、安防監控缺失等問題得到解決,長效管理機制得到落實,小區居住環境全面改善。

“在改造過程中,我們也力求貼近民意,傾聽民聲。”市房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經第三方調查評測,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實施後居民的滿意度由51.02%提升到83.22%。市房管局還組織志願者深入小區開展衛生文明宣傳,加強行業創建動態管理,督促物業服務企業提供質價相符的服務。

農貿市場換形象

“家門口的農貿市場這麼幹淨,還智慧,買菜都是一種享受!”這是不少福州人的真切感受。農貿市場不僅是居民“菜籃子”供應的重要場所,也成為了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個窗口。

走進倉山程埔農貿市場,就如同走進超市——乾淨整潔的空間裡,果蔬、生鮮水產、肉類等分區明顯,50多家商戶有序排列,交易秩序井然;居民通過交易小票,還能查到商品的“身份”等信息;牆面上,“創建文明城市 共建和諧家園”等公益廣告隨處可見。“市場完成‘農+超’升級後,我們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將市場管理制度整合上牆,要求經營戶亮證經營、誠信待客,助力文明福州建設。”市場相關負責人邢毓文說。

在福州,這樣的農貿市場還有很多。記者從市商務局瞭解到,今年被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的10個城區農貿市場“農+超”改造提升建設正在加快推進。我市持續通過改造提升硬件環境、完善肉菜追溯系統、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等“組合拳”,優化農貿市場綜合環境,展現文明城市新形象。

其中,在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方面,我市建立了隨機督查、現場發放整改記錄單、通報整改、限時反饋等工作機制,加大文明城市創建督查力度,確保農貿市場綜合環境優化工作取得實效,市民買菜更舒心、更放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