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民族文化 傳承戲曲精髓

寧德網消息(閩東日報記者 趙巧紅)10月6日,夜幕降臨,吃過晚飯的古田縣長樂區茂善村村民們聚集在村文化廣場,欣賞由古田縣閩劇藝術中心帶來的戲曲演出。精彩的劇目輪番上演,笑聲、喝彩聲此起彼伏,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閩東戲曲藝術千姿百態,珍稀劇種眾多,有四平戲、平講戲、北路戲、京劇、越劇、閩劇、杖頭木偶、提線木偶、布袋木偶等地方傳統劇種。作為舊時閩東方言區最重要的民間娛樂形式之一,閩東戲曲發展幾度面臨困境,保護傳承迫在眉睫。

“戲臺”搭到家門口,群眾唱響和諧曲。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戲曲傳承與發展的問題,注重文藝精品創作,關心專業文藝院團建設,戲曲進校園進鄉村項目較好地開展,相繼出臺了《關於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關於傳承和弘揚福建戲曲的若干意見》《福建省“戲曲進校園工程”實施方案》《寧德市“戲曲進校園工程”實施方案》,探索了結合時代特色傳承傳統文化的新路徑。目前,全市共有7個國辦演出團體、22個民營演出團體、22個民間班社,能夠常態開展演出的國有劇團4個,每年送戲進校園進鄉村達200場次以上,較大程度補充和滿足了學生和農村群眾看戲的需求。

儘管如今戲曲在群眾中越來越受追捧,但由於農村青壯年很多外出打工或創業,戲曲青年演員缺少來源。對此,我市選擇了古田縣、壽寧縣、福安市和福鼎市作為“傳統戲曲進校園”試點縣(市),長期堅持戲曲進校園活動。

在壽寧縣實驗小學的北路戲社團裡,小學員們在老師的積極引導下,認真地學習北路戲《天女散花》。現年11歲的學員劉詩怡告訴記者,自己對北路戲有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夠通過系統學習為戲曲文化傳承貢獻力量。

據瞭解,2015年壽寧縣文化館、北路戲保護傳承中心開始在實驗小學設立“北路戲傳習示範基地”,成立“北路戲社團”,開設基礎班和提高班,每週定期開展傳習活動。去年,校本教材《鄉情鄉韻》已投入到實驗小學課堂使用。

無獨有偶,古田縣在古三小、古二小、實驗小學等學校開展“古田縣閩劇進校園免費培訓班”,培養了一批熱愛閩劇藝術的學生和家長;福安市建立平講戲藝術傳承中心傳習基地、穆陽中心小學平講戲藝術傳承共建基地、市老年大學平講戲藝術培訓基地等6個戲曲學習基地,讓戲曲在鄉村留得住、傳得開、唱得響;福鼎市組織專業人員先後對春亭、富民兩個社區自發組成的越劇文化志願者進行藝術指導,形成以閩浙邊界藝術文化交流中心為主、志願者為輔的教學力量,讓傳統文化在社區裡傳承、發揚。

要加強戲曲的保護與傳承,戲曲生產和演出的多樣化不可或缺。近年來,我市加大投入,堅持創作,推出了越劇《賀雙卿》、北路戲《少年張高謙》、《馮夢龍打虎》等一批戲曲精品佳作。僅2017年,全市各級各部門共籌措資金近1000萬元,組織創排各類劇(節)目20個,為我市文藝院團持續開展文化下鄉惠民演出,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撐。

“戲曲進鄉村、進校園對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校園精神文化生活,滿足農民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將繼續加大投入,在培育戲曲新觀眾,保護傳承傳統戲曲目標,創新戲曲內容、形式和載體上下功夫,繼續推進戲曲進鄉村、進校園,讓傳統文化紮根牢、傳播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