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病已继位之后,为何称自己的爷爷刘据为戾太子?是怨恨吗?为何不追为帝呢?

历史漫谈君


答:提问问题的网友,估计是给宋朝和明朝的两场“大礼议事件”带节奏了。

不妨来看一下这两件“大礼议事件”的来龙去脉。

1、 宋仁宗有过三个儿子,但都没有长大就夭折了。为此,仁宗晚年不得不过继了堂兄濮王赵允让之子为儿子。这个人就是宋英宗。宋英宗登基的时候,濮王已经死了,他想追封濮王,打算用“皇考”二字。以司马光和王圭为首的一帮学士和御史,包括侍御史知杂事吕诲、侍御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都纷纷上书制止,坚持他必须以“皇伯考”三字。他们依照儒家的宗法观念,认为英宗是以“小宗”入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对于大宗“法定父亲”的堂兄,就要称为伯父。同知谏院蔡伉觐见英宗时,跪下来号啕痛哭,说如何称呼濮王,关系到国家兴亡。御史中丞贾黯临死前特地留下遗书,要英宗一定要称其生父为伯父。不过,当权的宰相韩琦和副宰相欧阳修认为不应该用这样的虚礼来约束皇上。有了这两个人的大力支持,宋英宗后来把事儿弄成了。

2、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儿子,由内阁首辅杨廷和主持操作下,选取了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统。朱厚熜是兴献王朱佑杬次子。兴献王死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厚熜登位后,是为明世宗。他下令群臣议定明武宗的谥号及生父的主祀及封号。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汉哀帝生父定陶恭王刘康和宋英宗生父濮王赵允让的先例,认为嘉靖帝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以堂兄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兴献大王”。明世宗不干,与群臣展开了为时三年的“大礼仪”之争,最终在张熜等人的支持下获胜,高高兴兴地给父亲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改称明孝宗敬皇帝为“皇伯考”。

老实说,这两场大礼议之争都闹得很大,给朝廷造成了极大内耗,算是伤筋动骨。

想想看,如果在汉朝,在汉宣帝时期,汉宣帝追自己的爷爷、父亲为帝,动静无疑会闹得更大。

那么,很可能,后世出现类似的宋、明朝的“大礼议之争”就不止这两件,可能更多。毕竟,有先例在前了嘛。

话又说回来。

宋、明朝出现“大礼议之争”的主角,宋英宗和明世宗,都是非常任性的主,尤其是明世宗,性格乖戾,特行独立,和汉宣帝明显不是同一种类型的人。

汉宣帝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之孙,刘据六岁时就被立为了太子,但因遭到江充等人的构陷,不得不起兵相抗。

显而易见,刘据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谋反大罪。

汉宣帝能当上皇帝,是因为汉昭帝无后,才继承了汉昭帝的统系的。

他不但不敢刘据为帝,连给刘据上个美谥都不可能。否则,他就是站在了“谋反”的路线上,与自己已有的统治地位形成对立。

不过,汉宣帝给祖父刘据议定谥号“戾”虽属恶谥,但“戾”字里也隐含有冤屈待伸之意。由此可见,他并没有怨恨祖父刘据。


覃仕勇说史


刘病已本是汉武帝嫡系曾孙,如果汉朝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那么皇位也迟早是他的。只可惜,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一出生,祖父就深陷巫蛊之祸,满门尽斩,只剩下他一个人流落民间。不过,兜兜转转,皇位最终还是回到了他这里。

刘病已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曾遭到广陵王的质疑,他只有用自己是汉武帝嫡系一脉的事实,来强调自己的正统与合法,这样一来,祖父卫太子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他首先要做的就是为祖父正名。

“宣帝继位,胥曰:‘太子孙何以反得立?’”(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但是,汉武帝后期虽然已隐约意识到卫太子是被冤枉的,毕竟最终没有下诏平反,谁也不敢质疑汉武帝的决定。况且,这么多年过去了,证据早已丢失,要证明卫太子的清白,十分困难。

其次,按继承制的规定,后继者继承的是前人的基业,刘病已只能被视作是汉昭帝的正统继承人,继承的是汉昭帝的基业,朝臣绝不允许他以卫太子为正统。

再次,刘病已得以继承皇位,是霍光拥立的。霍光的外孙女上官小妹是汉昭帝的皇后,刘病已一上位,就尊上官小妹为太皇太后。如果此时刘病已尊奉卫太子,那正统的太皇太后则应该是刘病已的奶奶史良娣,这种情形不是霍光乐意看到的。

因此,基于以上种种困难,刘病已无法帮卫太子平反,恢复其正统身份,只能尽量弱化卫太子的罪名。由于卫太子的确曾与汉武帝有过兵戎相见,这是怎么也无法隐瞒的事实,因此最终定名为“戾太子”。戾,意思是知而不改,也有违反的含义。

“不悔前过曰戾”(史记正义-谥法解)

一方面,卫太子没有完全服从汉武帝,难以帮他开脱;另一方面,卫太子当时的情形,并非主观,也实属迫不得已。因此刘病已最终接受了这个谥号,这已经是他能做的最大努力了。


喵喵趣见


汉宣帝的身世

汉宣帝刘病已,是中国历史上经历较为传奇的帝王。

事情要从汉武帝晚年说起。晚年的汉武帝较为昏聩,重用酷吏江充等人。在江充等一群小人的挑拨下,汉武帝对太子刘据,产生了猜忌心理。而太子刘据则担心秦末,赵高在秦始皇死后,伪造诏书逼死长公子扶苏的历史在汉朝重演,于是起兵反抗,最终,刘据的反抗归入失败,刘据一家,除了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以外,几乎全部遭到诛杀或者被逼死。历史上,将这一动乱,称之为“巫蛊之祸”。



“巫蛊之祸”后不久,汉武帝也去世了。汉武帝去世前,立刘弗陵为继承人——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汉昭帝。汉昭帝在位期间,并没有儿子。汉昭帝死后,权臣霍光拥立昌邑王刘贺为皇帝,不料,刘贺在位只有二十七天,就因为触怒霍光而霍光废黜。

刘贺被废以后,大汉帝国需要选择一个新的天子,这时候,霍光想起了刘病已。

因为巫蛊之祸的冲击,刘病已打小在民间流落。或许是霍光需要一个没有政治根基的人来做皇帝,于是,霍光以刘病已为汉武帝的嫡长子之孙的名义,拥立刘病已为皇帝。

汉宣帝的帝王心术

汉宣帝继位后,并没有尊自己的祖父刘据为皇帝,而是将自己的爷爷上谥号为“戾太子”,那么,汉宣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于古代华夏来说,周礼好比华夏的信仰,而宗法制则是古代华夏的“宪法”。因此,汉宣帝继位,也需要讲究法理依据。

在汉宣帝后的若干年,一个叫刘秀的人复兴了已经灭亡的汉王朝,但是,刘秀登基后,将素未谋面的汉元帝尊为自己的父亲,从而获得了做皇帝的法理依据——因为按照宗法制,不将自己过继给西汉君王,自己是无权继承帝位的。

汉宣帝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根据汉武帝的意志,汉昭帝是汉朝合法继承人。汉昭帝没有后人,新的汉朝天子需要将自己过继给汉昭帝,才能获得称帝合法性。

因此,汉宣帝没有理由更没有依据将刘据尊为皇帝。


此外,刘据之死,一定程度上属于臣子叛乱君王,不论在道义上还是法理上,都是不能平反的。因此,汉宣帝不能为刘据平反,否则,有鼓励谋反叛乱的嫌疑,甚至给人以口实。故而在谥号上,将刘据谥为“戾”:既不知悔改——当然也有说法认为也有蒙冤受屈的含义。


藤树先生


汉宣帝这么追谥,是无奈。

第一,不能追封皇帝。

汉宣帝当皇帝是以昭帝嗣子身份。就是说汉宣帝过继给汉昭帝当儿子。汉昭帝(叔祖父)是礼法上的爹,刘据(祖父)是伯父,刘进(父亲)只是堂兄。所以,汉宣帝没有追封伯父刘据当皇帝的理由。

第二,刘据是叛逆

不管怎么说冤屈,刘据巫蛊于前,伪诏斩大臣于中,公开叛乱于后,然后自杀是事实。

就算汉武帝也没有给刘据平反,作为侄儿的汉宣帝更不能昧着良心说话。毕竟刘据造反令长安百姓死伤数万人才过去20年时间。

第三,礼法不允许

掌权的霍光等人都是刘据造反的得益者。他们是强大势力集团。就如汉宣帝一直以汉昭帝嗣子自居,常夜谒昭帝庙至天明,以占据道德制高点也是有关的。

第四,有谥号比没有好

戾者,过而不改。这对于巫蛊爆发后没有悔改行动的刘据来说也是非常贴切的。


四川達州


文|小河对岸

汉宣帝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之孙,刘据是汉武帝时期很有名望的太子,其母亲是皇后卫子夫,舅舅又是大将军卫青,姨兄是骠骑将军霍去病,另有一位姨父公孙贺(其妻为卫青的长姐)官至丞相。而刘据六岁时就被立为了太子,其成年之后,常代汉武帝处理政事,刘据为政宽厚、深受百姓爱戴。种种迹象表明,刘据将来会成为仁厚之君,并可匡正汉武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之失。

但是,刘据却因遭到江充等人的构陷而不能自明,于是,铤而走险、起兵相抗。最终,刘据兵败,因不堪被捕受辱而自杀。在很多人看来,在汉宣帝即位之后,为其祖父刘据平反、并追尊为帝是很合理之事。但为何汉宣帝并没有追尊其祖父为帝,而将其谥为戾太子呢?且“戾”又属于恶谥,汉宣帝此举是否又有违孝道?

汉以“孝”治天下,每位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如:汉孝惠帝、汉孝文帝、汉孝景帝...乃至汉孝献帝。汉宣帝此举当然不是有违孝道,而是为了恪守《仪礼》,也体现汉宣帝的孝道。刘据在其死后多年,都没有谥号。

据《汉书·武五子传》:....帝(汉宣帝)初即位,下诏曰:故皇太子在湖(县),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有司奏请;“《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义也。陛下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礼不逾闲(制)...谥法曰‘谥者,行之迹也’...故皇太子谥曰戾,置奉邑二百家...以湖阌乡邪里聚为戾园...

汉宣帝给其祖父议定谥号,其本身就是为了尽孝道。而之所以给出了恶谥,也是严格根据《古谥法》:谥者,行之迹(表现)也。根据刘据的生平,无法给出好的谥号,而只能给恶谥。尽管刘据比较冤屈,但其毕竟举兵对抗了君父(汉武帝)。而在以“孝”治天下的汉朝,刘据的行为是无法被宽恕的。根据《谥法》: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从刘据举兵对抗汉武帝来说,将其谥号定为“戾”是很公正的。而“戾”虽是恶谥,但从字义上讲,又有冤屈(曲)的意思。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戾,曲也。从犬,出户下身曲戾也。

汉宣帝将刘据的谥号议定为“戾”,既是严格根据《古谥法》而给出的公正议定,又可表达其祖父的冤屈之意,可以说是两全之策。

那汉宣帝又为何没将刘据追尊为帝呢?一言贯之,就是不符合《仪礼》(也称《礼经》)。从宗法上讲:汉宣帝虽是刘据之孙,但实际上是被过继到了汉昭帝一系。

据《汉书·宣帝纪》:..秋七月,(霍)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毋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奏可。

汉宣帝能当上皇帝,就是因大宗(天子之宗为大宗)毋嗣。汉昭帝无后,汉宣帝才捡到了皇位,其继承了汉昭帝的统系(嗣孝昭皇帝后)。如果汉宣帝追尊刘据为帝,就乱了汉朝的统系。不光汉宣帝如此,历史上的藩王承继大统,在宗法上都是过继。

刘秀自己打下的天下,可为了表明自己承继大汉江山的名分,还得该奉汉宣帝为祖、汉元帝为父。据《东汉书》记载:..诏下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窦融议: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刘秀)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为南顿君(刘秀之生父)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亲亲之恩。帝(刘秀)从之。

这在今人看来有几分令人啼笑,可这就是过去宗法继承的必要礼法,而被称为“大礼仪”。拿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清朝来说,光绪、宣统(溥仪)也都是被过继到咸丰一脉。那光绪能追尊其生父醇亲王奕譞为帝吗?溥仪能尊其生父载沣为帝吗?显然不能。

这跟历史上的开国皇帝追尊自己的先祖几代为帝是不一样的,开国皇帝追尊自己的先祖几代为帝,那是已经改朝换代了,而另有了皇室谱系。而跟明朝建文帝追尊其父朱标为帝也不一样,建文帝追尊朱标为帝,那是因为朱标、朱允炆这一支本来就是大宗,而建文帝以皇孙继承了明朝大统,在宗庙的昭穆次序上,本来就缺了一环。

按先秦礼制,天子七庙,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即: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朱允炆追尊朱标为帝,完全合乎礼法。

当然,也不是所有藩王承继大统,都愿意遵循这套礼法。明朝的嘉靖帝就因此套礼法而与内阁大臣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史称“大礼仪之争”(嘉靖以藩王承继大统,按宗法得尊明孝宗为父)。嘉靖能获得胜利,从表面上是抓住了明武宗诏书的遗漏之处,而提出了“继统不继嗣”这一论点。实际上,这完全是诡辩之词。诏书只有区区几十字,又不是合约,哪能每一点都能讲得清楚?而继嗣是继统的前提,继统不继嗣在宗法上也根本站不住脚。

明孝宗的皇后(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也完全没有料到嘉靖是如此的白眼狼,弄得自己骑虎难下、步步退让,以致嘉靖获得胜利。而如果嘉靖要是清末的光绪,慈禧早把他都打瘸了,还继统不继嗣?你不当别人的后代,谁能让你继承家业?


有知社


都别抢,我来答。

刘据的这个谥号属于恶谥,《逸周书·谥法解》描述说:不悔前过曰戾。

汉宣帝刘病已为什么要给自己的爷爷追封这个谥号呢?

细细琢磨确实可能有一丝怨恨爷爷的意思,为什么说刘据不悔前过呢?

这得从汉武帝晚年发动的“巫蛊之祸”说起,在“巫蛊之祸”没有爆发之前,一切都很顺利平静。

刘据被册封为皇太子,不出意外的话会顺利的接过汉武帝的权力,但意外却偏偏出现了。

汉武帝晚年偏信巫蛊,从朱安世诬陷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且暗中用巫蛊诅咒天子开始,巫蛊之祸就在有心人的推动下愈演愈烈。

江充由于揭发赵王刘彭祖的太子刘丹和自己的姐妹们通奸,因此得到汉武帝的重用。

这位江充很快和太子刘据发生了冲突,有一次刘据的使者被派去问候汉武帝,结果这个使者纵马在御道上前进。

御道是皇帝专用,只有皇帝可以纵马踩踏,偏偏又被江充看见。

江充就把这个使者抓了起来,刘据去向江充求情,希望他不要汇报给武帝。

但是这个江充为了自己的前途,依然把这件事当成邀功向武帝做了汇报,两人因此产生间隙。

随着汉武帝日渐病弱,江充为了自己的前途,便一手炮制了巫蛊之祸,说汉武帝的身体迟迟不见好,是因为有人在诅咒天子。

汉武帝于是让江充负责追查这件事,巫蛊之祸爆发。

江充借助这个机会大肆构陷官民,最后江充终于诬陷到太子头上。

眼见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江充又限制了刘据和汉武帝见面。无奈之下,刘据只好起兵自保,他得到母亲卫子夫的支持。

他烧死大量巫师,准备逮捕江充。

这伙人于是去向汉武帝告状说太子谋反,汉武帝不相信,让使者去召太子前来。

但是使者不敢进入长安城,就回来撒谎说太子造反了。

两父子因此反目成仇,各自开始调动军队在长安城内厮杀。由于汉武帝亲自出面,因此很快就掌握了局势。

而刘据无法调动军队,只能通过组织囚徒、民众的方式和汉武帝对抗。

但随着舆论说刘据造反,他的形势也越来越不利。

最后兵败逃出长安城,在民间躲了一段时间。后来消息泄露,被官兵围捕,刘据不愿被辱,因此自杀,他的母亲卫子夫之前也因不愿受辱而自杀。

刘据的妻子儿女、长子都在长安被害。

此时的刘病已还是一个婴儿,但很幸运没有被杀,但同样也被关进了大牢了。

刘病已早年经历坎坷,后来刘据被汉武帝平反,刘病已也被送到掖庭里抚养,恢复了宗藉。

巫蛊之祸中刘据是相当被动的,而且又惨遭诬陷,不能和汉武帝当面对质,起兵也是为了自保。

尽管汉武帝晚年为刘据平反,诛杀了一众在巫蛊之祸中加害刘据的官员。

但最终还是让刘据铸成了大错,汉宣帝刘病已继位后,就给刘据追封了“戾”这个恶谥。

关于这个“戾”的含义,董仲舒解释说:有其功无其意谓之戾,无其功有其意谓之罪。

刘据起兵并不是为了推翻自己的父亲汉武帝,他的本意是为了自保。

但是刘据到最后也不愿归顺汉武帝,而是选择自杀,这就是不思悔过,不思顺受。

所以尽管刘据是冤枉的,但是基于舆论,汉宣帝刘病已无法给刘据一个美谥,。

再加上他自己因为巫蛊之祸饱受苦难,甚至差点在牢中被杀,也不排除他内心对自己的爷爷还是有一点微词。

当然,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刘据毕竟做的事情不符合封建礼制。

《礼记·曲礼》中描述说:

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就是说当孩子的,如果父母有过就要劝谏,如果父母不听,也只能大哭表示顺从;

做臣子的,如果皇帝有过失就要劝谏,如果多次劝谏不听,那么只能远离它。

而刘据起兵虽然是为了自保,但是父子交兵,君臣失礼,这在古代看来就是大不敬,是违背君臣、父子伦理的。

所以,即便汉宣帝想给刘据一个美谥,舆论也不允许他这么做。

而且这个谥号也不是汉宣帝制定的,而是负责制定谥号的大臣议定的,本始元年六月,汉宣帝下诏命令给卫皇后、刘据以及自己的父母亲等人议定谥号。

这些大臣商量了半天,就给了刘据一个“戾”的谥号。

汉宣帝虽然明白这是一个恶谥,但是也只能接受了。

至于为什么不把刘据追封为皇帝,这就更不符合当时的礼制了,毕竟连个美谥都做不到,就更别提说追封皇帝了。

这是因为在汉代的时候,许多先秦时代的礼制还是大体得到遵循的,汉以后,礼制变得越来越混乱。

像追封皇帝也是胡乱来了。

一来可以显示政权的合法性;二来也算是光宗耀祖;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汉宣帝刘病已是刘进的儿子,戾太子刘据孙子,汉武帝的曾孙。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儿子,跟刘据是兄弟。所以刘弗陵是刘病已的叔公。但后来刘病已继承了皇位,从宗法上来说刘病已是刘弗陵儿子。公元前91年刘据因巫蛊之祸起兵反抗,兵败自杀。刘据自杀后其妻子皆遇害,卫皇后也自杀。刘病已当时才出生不久,也被关在狱中。后汉书: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汉武帝后来也知道了刘据是冤枉的。临终前遗诏恢复了刘病已的宗室身份。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当时昭帝没有儿子。当时大臣提议由武帝剩下的唯一儿子广陵王刘胥继大统。但是如果是昭帝的哥哥广陵王继位,那昭帝这一脉不就绝嗣了。汉书: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最后霍光等人选了武帝孙、昌邑哀王子刘贺。也就是让昭帝的侄子刘贺继位,侄子也叫从子。刘贺是以昭帝儿子身份继大统的,是过继给昭帝的。汉书:孝昭皇帝早弃天下,亡嗣,臣敞等议,礼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昌邑王宜嗣后,遣宗正、大鸿胪、光禄大夫奉节使征昌邑王典丧。但是刘贺不到一个月就废了,还是要再选过。 霍光等人上书: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亡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大宗指文—景—武—昭帝。小宗指景、武、昭的兄弟。但要跟大宗血脉最近的。最接近大宗的当时昭帝兄弟的儿子们。会选择刘病已,也是因为他捡了便宜。广陵王这一支排除在外、燕刺王曾谋反也排除在外、昌邑王这一支就更不用说了。群臣上奏:躬行节俭,慈仁爱人(曾面是夸奖的话)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庙,子万姓。嗣孝昭皇帝后,就是说刘病已从此在宗法上是昭帝的儿子。


宣帝继位后还是想追尊卫太子的,但没有后来明朝嘉靖那么强硬。继位几个月就下诏让官员给卫太子定谥号,这是一个信号。汉书:诏曰: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当时就有官员上书:《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义也。陛下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礼不逾闲。就是说礼法规定做了人家的继承人,就要做人家的儿子,所以自己的亲生父母就降位屈尊享受不到祭祀,这是出自对祖宗的尊崇。陛下是孝昭帝的继承人,要继承对祖宗的大祭,制定礼仪不能逾限越规。当时官员提议谥为戾太子。刘进谥为悼,按照诸侯王的标准来。宣帝暂时接受了,必竟自己才继承几个月。


八年后宣帝的统治越来稳,这次官员稍微让步了。汉书:有司复言:“《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悼园宜称尊号曰皇考,立庙,因园为寝,以时荐享焉。就是说按古礼父亲为士人,儿子当了皇帝对父亲的祭祀应该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应该给悼园(刘进)上尊号皇考(皇考是父亲的意思,到了宋代只能皇家用。就是当朝皇帝称呼先帝为皇考)把刘进的墓改为寝。(寝指皇帝的陵墓)刘进成为有皇帝之实无皇帝之名。这已经是很大的让步了,不可能再追尊卫太子为皇帝了。 而且追遵卫太子为皇帝于礼不通,古代只有开国皇帝才会追谥爷爷辈的。爷爷追谥了父亲追不追谥?汉朝皇帝系是高—文—景—武—昭—宣。如果把卫太子追尊为帝,请问把卫太子排在那里?请问卫太子以什么身份追尊为帝?如果按照爷爷身份来追尊,汉昭帝不就变成汉宣帝的叔公。那汉宣帝还怎么以昭帝儿子的身份继大统,那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面对这样的问题。刘秀虽然是开创但实际是继承自汉,所以史称光武中兴。刘秀是汉景帝儿子长沙王刘发之后,刘秀的父亲也只是县令。跟后来后刘备也非常之像。估计刘秀也常对人讲:孝景帝玄孙、长沙王之后。虽然也是皇族后裔,但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按照礼法来讲排队也轮不到刘秀当皇帝,必竟隔的太远了。一开始刘秀在洛阳设宗庙供俸西汉诸帝,后又立亲庙供俸他父亲以上几代先祖。这样做法受到群臣反对纷纷上书: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就是要认西汉皇帝为父)舂陵四世,君臣并列,以卑厕尊,不合礼意(春陵四世指的是刘秀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等。他们是臣,西汉诸帝是君。把他们同列,不合礼)刘秀很矛盾,也想保留亲庙。大臣再上书: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就是说刘秀应以宣帝—平帝为亲。认宣帝为祖父、元帝为父亲。逢年过节刘秀要亲自去拜,成帝以下的皇帝让大臣去拜。对于刘秀的直系先祖就立皇考庙(改了名字),供奉刘秀父亲—刘买,由大臣去拜。刘秀也不得不妥协,必竟直亲的庙保留了。从宗法礼法刘秀就是宣帝孙子、元帝儿子。


小鸿哥


如果没有巫蛊之祸,卫太子顺利继位,皇位就会在卫太子一脉传下去。巫蛊之祸后,皇位传承拐弯了,到了刘弗陵。

一切冥冥中自有天意。汉昭帝早逝无子,经过汉废帝刘贺这个波折后,皇位重新回到卫太子一脉。刘病已因为是汉武帝的曾孙,因为身单力孤无任何势力而被霍光选中,成为新君。

权臣霍光的实力让新君刘病已如芒在背。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他继位之初就让大臣商讨给汉武帝上谥号。他这是在向天下人表明:他是伟大汉武帝的嫡系长孙。

汉宣帝除了汉武帝嫡曾孙这个身份外,没有任何政治资本。所以,他以尊崇汉武帝来提高自己的合法性。那么,毕竟卫太子是起兵的。作为儿子、作为臣子,都是不对的。汉武帝虽然后来也知道卫太子是被冤枉的,建了思子台,这是他作为父亲对于儿子的思念。但作为君主,他也不能无视太子起兵的事实,这件事也只好模糊处理。

到了汉宣帝这里,他如何评价自己的祖父卫太子必定涉及到如何评价汉武帝。而汉武帝是他唯一的政治资本。要树立汉武帝的“光荣正确”,也就不得不委屈自己的祖父。

汉宣帝给自己祖父的谥号为“戾太子”。这“戾”字现在看来不是好字眼,暴戾、乖张。但古代谥法中“戾”的解释是:“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由此可见,戾倒是对卫太子客观评价。毕竟他动兵了,没有“顺受”。

汉宣帝不是一般的政治智慧,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对抗权臣,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的策略。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我们知道,古代的人,如果从旁支上位当了皇帝,或者从黎民百姓到当皇帝,都会对自己的父亲、祖父,乃至于更久远的祖先进行追谥。

(曹丕剧照)

这种追谥,如果祖上确实积累了战功,当然需要进行追谥。比如曹丕把对曹魏建国立下大功的父亲曹操追谥为武皇帝。司马炎把对西晋建国立下大功的祖父司马懿追谥为宣皇帝,同时,还追谥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追谥司马昭为文皇帝。

就算是那些没有任何功劳的祖上,也会进行追谥。比如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就追谥自己的高祖父为宋僖祖文献皇帝,追谥自己的曾祖父为宋顺祖惠元皇帝,追谥自己的祖父为宋翼祖简恭皇帝,追谥自己的父亲为宋宣祖。也就是说,一直追谥到高祖一辈。其他一些开国皇帝,也都是这样做的。

有一些皇帝,他的家族是皇族,但是他的祖上不是皇帝,他当了皇帝以后,也会对自己的祖上进行追谥。最著名的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他祖父朱见深是皇帝,不过,他的父亲朱祐杬不是皇帝。他从旁支上位当了皇帝以后,便一定要追谥自己的父亲为睿宗献皇帝。因为这件事,还和大臣们发生了长达数年的关于“大礼议”的争论。

(赵匡胤剧照)

由此可见,一个人当了皇帝以后,会多么重视自己父辈祖辈及以上长辈的历史地位。之所以古人会这么做,是因为古人有一种重要的观念,就是任何人皇位的得来,都是上天决定的。而上天是通过什么方式决定的呢?是以祖上积下阴德的方式决定的。也就是说,因为祖上积下了阴德,你因此可以当皇帝。你既然当了皇帝,就不应该忘记祖上的这一份阴德,所以应该对祖上进行追谥,以确定他们的地位。

但是,作为从旁支中上位当皇帝的汉宣帝刘询,却追谥自己的祖父刘据为“戾太子”。这个“戾”字,显然是一个贬义词。周朝的古书《逸周书》中,有一章《谥法解》对这个词曾有解释:“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谥法解》是古代最早的,也是沿用最久远的关于“谥法”进行解释的文献资料,也就是说,是最权威的解释。既然在权威解释中,“戾”是一个贬义词,因此,很显然,汉宣帝刘询给自己的祖父刘据的谥号就是一个“恶谥”。

那么,刘询为什么要给自己的祖父一个“恶谥”呢?

我认为,刘询在给自己祖父刘据一个“恶谥”的问题上,是极有智慧的一种做法,也体现了刘询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刘据剧照)

首先我们要明白,不管刘询给自己祖父的是“恶谥”还是“良谥”,毕竟是一种谥号。有谥号肯定比没有谥号好。

谥号是一种历史地位。一个人有谥号,就是确立了他的历史地位。张廷玉在退休的时候,一定要提醒乾隆皇帝,把他“配享太庙”,就是确立历史地位的表现。乾隆皇帝时期,还有一个叫尹嘉铨的大臣,为了让乾隆给他父亲一个“谥号”,结果被乾隆皇帝给杀掉。

刘询要给祖父刘据谥号,但是,又不能给刘据一个好的谥号。不错,刘据当年确实是被江充冤枉的,但是,他造反也是事实,这是不能回避的。如果否定了刘据造反的事实,也就是否定汉武帝,同时也是否定一种当时主流的价值观,显然是不恰当的。

当然了,刘询也必须强调刘据是冤枉的。只有说明刘据是冤枉的,刘询所谓汉家皇室的嫡传的正宗性,才显得理由充足。所以,他又选了一个“戾”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戾”字还有一个专门的解释:“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也就是说,其中含有委屈的蒙受冤屈的这样一些意思。同时,如果加上一个三点水,就是“泪”,包含冤屈的意思更明显。所以说,刘询表面上是在给祖父刘据一个“恶谥”,实际上是在为刘据申冤,并因此确定自己皇位得来的正宗性。


张生全精彩历史


汉宣帝刘病已继位之后,为何不敢追封自己的爷爷刘据为帝而是称为戾太子呢?是因为不能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

汉宣帝为何追谥自己的爷爷刘据为戾太子呢?

公元前74年,刘据之孙刘病已在权臣霍光的拥护下继位为帝。公元前73年,汉宣帝刘病已下诏追谥自己的爷爷刘据曰:“戾”,所以刘据称为“戾太子”的由来来自于汉宣帝的追谥。

那么汉宣帝为什么给自己的爷爷追谥为“戾”呢?

根据《逸周书 谥法解》: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显然这里的“戾”的意思是指不思顺受的意思。是指刘据不顺受,起兵杀江充,子弄父兵的事实。所以这个“戾”的意思还算是中性的,因为刘据起兵反抗虽非不得已,但是这确是事实,而且在古代儒家思想盛行的时代,最为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

所以就算汉宣帝有心,但是基于这个起兵反抗,子弄父兵的事实,追谥为“戾”已经是汉宣帝能为祖父刘据平反的最大程度了。

汉宣帝为何不能追封爷爷刘据为帝

汉宣帝不能追封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的客观因素决定的。

1.因为汉宣帝的皇位并不是从自己的爷爷这一脉的手中继承的,而是从自己的叔祖父刘弗陵手中继承的。

所以按照礼法,汉宣帝既然继承了刘弗陵的皇位,就相当于过继给刘弗陵这一支脉,只能认刘弗陵为祖,因此就算要追封也只能追封刘弗陵,不能给自己的祖父追封的。

历史上也有过类似于汉宣帝这样的皇帝,唯一敢于突破礼教,封自己的父亲为帝的只有明朝的嘉庆皇帝,而且当时嘉庆皇帝还是想尽各种办法,折腾了三年多才终于勉为其难的把这件事情做成功。当时嘉庆帝能做成功这件事可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不仅费时费力,还让自己的权威受损,通过和权臣的利益交换才得以实现。

汉宣帝当时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为当时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帝国的方方面面,就算汉武帝晚年有心为刘据平反,也不敢这样做,更何况是汉宣帝。而且当时汉宣帝可以说是没有一点根基,如果他敢于这样子做,就会得罪一大批儒家官员,这样离被废弃就不远了。

2.刘据当时起兵已经是事实,而且天下人皆知,不能不考虑时局影响。

当时刘据虽然是因为江充等一帮人借巫蛊之案,逼得不得不起兵自保,但是他起兵的事情弄得天下人皆知,而且这种违背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的行为是受天下人所不认同的。

如果强行为其平反的话,这不仅在朝中会得罪一大批权臣,而且会动摇帝国的根本。试问如果起兵反抗这种行为都被平反的话,那么皇帝的权威将不复存在。

当时的朝廷还是把持在霍光等一帮深受儒家思想的大臣手中,你敢于这样子做,那么皇帝是不想干了吗?

所以不管是为了自身利益着想还是为了帝国江山稳定着想,汉宣帝都不能这样子干。

汉宣帝不能这样子做是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导致,但是不敢这样子做主要是受到主观思想的控制。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从主观方面讨论为何不敢。

汉宣帝为什么不敢追封自己的爷爷为帝

汉宣帝的主观思维中为何不敢呢?

因为汉宣帝心中有一个理想,就是能独自掌权,施展自己的治国理念。

总所周知,汉宣帝来自于民间,体会到了底层百姓的疾苦,所以当他有机会登上皇位的时候,他最想做就是当一个为民为国的好皇帝。

要想当一个为民为国的好皇帝首先就要能大权在握。但是纵观当时的朝堂,权臣只手遮天,他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傀儡。所以他只能隐忍,只能不断的获取霍光的信任,这时候去追封自己的爷爷为帝,这不是个好主意。

那么为了实现自己为民服务的理想,汉宣帝首先要做的就是证明自己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而不是凭借权臣的关系。所以当汉宣帝继位第二年,他就为汉武帝立庙,以此来显示自己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并借此来说明自己才是汉武帝的嫡系遗脉,提高自己的威望。

所以汉宣帝当时不敢追封自己的爷爷为帝,是因为他有着深远的考虑。他想为天下苍生着想,为百姓着想,所以当时他由于根基浅薄,为了赢得霍光的支持,不得不也不敢这样做。

从汉宣帝后面的一系列所作所为中兴了汉室江山,也可以佐证当时汉宣帝为了心中的理想而不敢主观的这样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