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汉宣帝刘病已继位之后,为何称自己的爷爷刘据为戾太子?是怨恨吗?为何不追为帝呢?

历史漫谈君


我们知道,古代的人,如果从旁支上位当了皇帝,或者从黎民百姓到当皇帝,都会对自己的父亲、祖父,乃至于更久远的祖先进行追谥。

(曹丕剧照)

这种追谥,如果祖上确实积累了战功,当然需要进行追谥。比如曹丕把对曹魏建国立下大功的父亲曹操追谥为武皇帝。司马炎把对西晋建国立下大功的祖父司马懿追谥为宣皇帝,同时,还追谥伯父司马师为景皇帝,追谥司马昭为文皇帝。

就算是那些没有任何功劳的祖上,也会进行追谥。比如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就追谥自己的高祖父为宋僖祖文献皇帝,追谥自己的曾祖父为宋顺祖惠元皇帝,追谥自己的祖父为宋翼祖简恭皇帝,追谥自己的父亲为宋宣祖。也就是说,一直追谥到高祖一辈。其他一些开国皇帝,也都是这样做的。

有一些皇帝,他的家族是皇族,但是他的祖上不是皇帝,他当了皇帝以后,也会对自己的祖上进行追谥。最著名的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他祖父朱见深是皇帝,不过,他的父亲朱祐杬不是皇帝。他从旁支上位当了皇帝以后,便一定要追谥自己的父亲为睿宗献皇帝。因为这件事,还和大臣们发生了长达数年的关于“大礼议”的争论。

(赵匡胤剧照)

由此可见,一个人当了皇帝以后,会多么重视自己父辈祖辈及以上长辈的历史地位。之所以古人会这么做,是因为古人有一种重要的观念,就是任何人皇位的得来,都是上天决定的。而上天是通过什么方式决定的呢?是以祖上积下阴德的方式决定的。也就是说,因为祖上积下了阴德,你因此可以当皇帝。你既然当了皇帝,就不应该忘记祖上的这一份阴德,所以应该对祖上进行追谥,以确定他们的地位。

但是,作为从旁支中上位当皇帝的汉宣帝刘询,却追谥自己的祖父刘据为“戾太子”。这个“戾”字,显然是一个贬义词。周朝的古书《逸周书》中,有一章《谥法解》对这个词曾有解释:“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谥法解》是古代最早的,也是沿用最久远的关于“谥法”进行解释的文献资料,也就是说,是最权威的解释。既然在权威解释中,“戾”是一个贬义词,因此,很显然,汉宣帝刘询给自己的祖父刘据的谥号就是一个“恶谥”。

那么,刘询为什么要给自己的祖父一个“恶谥”呢?

我认为,刘询在给自己祖父刘据一个“恶谥”的问题上,是极有智慧的一种做法,也体现了刘询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刘据剧照)

首先我们要明白,不管刘询给自己祖父的是“恶谥”还是“良谥”,毕竟是一种谥号。有谥号肯定比没有谥号好。

谥号是一种历史地位。一个人有谥号,就是确立了他的历史地位。张廷玉在退休的时候,一定要提醒乾隆皇帝,把他“配享太庙”,就是确立历史地位的表现。乾隆皇帝时期,还有一个叫尹嘉铨的大臣,为了让乾隆给他父亲一个“谥号”,结果被乾隆皇帝给杀掉。

刘询要给祖父刘据谥号,但是,又不能给刘据一个好的谥号。不错,刘据当年确实是被江充冤枉的,但是,他造反也是事实,这是不能回避的。如果否定了刘据造反的事实,也就是否定汉武帝,同时也是否定一种当时主流的价值观,显然是不恰当的。

当然了,刘询也必须强调刘据是冤枉的。只有说明刘据是冤枉的,刘询所谓汉家皇室的嫡传的正宗性,才显得理由充足。所以,他又选了一个“戾”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戾”字还有一个专门的解释:“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也就是说,其中含有委屈的蒙受冤屈的这样一些意思。同时,如果加上一个三点水,就是“泪”,包含冤屈的意思更明显。所以说,刘询表面上是在给祖父刘据一个“恶谥”,实际上是在为刘据申冤,并因此确定自己皇位得来的正宗性。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病已本是汉武帝嫡系曾孙,如果汉朝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那么皇位也迟早是他的。只可惜,命运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一出生,祖父就深陷巫蛊之祸,满门尽斩,只剩下他一个人流落民间。不过,兜兜转转,皇位最终还是回到了他这里。

刘病已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曾遭到广陵王的质疑,他只有用自己是汉武帝嫡系一脉的事实,来强调自己的正统与合法,这样一来,祖父卫太子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他首先要做的就是为祖父正名。

“宣帝继位,胥曰:‘太子孙何以反得立?’”(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但是,汉武帝后期虽然已隐约意识到卫太子是被冤枉的,毕竟最终没有下诏平反,谁也不敢质疑汉武帝的决定。况且,这么多年过去了,证据早已丢失,要证明卫太子的清白,十分困难。

其次,按继承制的规定,后继者继承的是前人的基业,刘病已只能被视作是汉昭帝的正统继承人,继承的是汉昭帝的基业,朝臣绝不允许他以卫太子为正统。

再次,刘病已得以继承皇位,是霍光拥立的。霍光的外孙女上官小妹是汉昭帝的皇后,刘病已一上位,就尊上官小妹为太皇太后。如果此时刘病已尊奉卫太子,那正统的太皇太后则应该是刘病已的奶奶史良娣,这种情形不是霍光乐意看到的。

因此,基于以上种种困难,刘病已无法帮卫太子平反,恢复其正统身份,只能尽量弱化卫太子的罪名。由于卫太子的确曾与汉武帝有过兵戎相见,这是怎么也无法隐瞒的事实,因此最终定名为“戾太子”。戾,意思是知而不改,也有违反的含义。

“不悔前过曰戾”(史记正义-谥法解)

一方面,卫太子没有完全服从汉武帝,难以帮他开脱;另一方面,卫太子当时的情形,并非主观,也实属迫不得已。因此刘病已最终接受了这个谥号,这已经是他能做的最大努力了。


喵喵趣见


汉宣帝的身世

汉宣帝刘病已,是中国历史上经历较为传奇的帝王。

事情要从汉武帝晚年说起。晚年的汉武帝较为昏聩,重用酷吏江充等人。在江充等一群小人的挑拨下,汉武帝对太子刘据,产生了猜忌心理。而太子刘据则担心秦末,赵高在秦始皇死后,伪造诏书逼死长公子扶苏的历史在汉朝重演,于是起兵反抗,最终,刘据的反抗归入失败,刘据一家,除了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以外,几乎全部遭到诛杀或者被逼死。历史上,将这一动乱,称之为“巫蛊之祸”。


“巫蛊之祸”后不久,汉武帝也去世了。汉武帝去世前,立刘弗陵为继承人——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汉昭帝。汉昭帝在位期间,并没有儿子。汉昭帝死后,权臣霍光拥立昌邑王刘贺为皇帝,不料,刘贺在位只有二十七天,就因为触怒霍光而霍光废黜。

刘贺被废以后,大汉帝国需要选择一个新的天子,这时候,霍光想起了刘病已。

因为巫蛊之祸的冲击,刘病已打小在民间流落。或许是霍光需要一个没有政治根基的人来做皇帝,于是,霍光以刘病已为汉武帝的嫡长子之孙的名义,拥立刘病已为皇帝。

汉宣帝的帝王心术

汉宣帝继位后,并没有尊自己的祖父刘据为皇帝,而是将自己的爷爷上谥号为“戾太子”,那么,汉宣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于古代华夏来说,周礼好比华夏的信仰,而宗法制则是古代华夏的“宪法”。因此,汉宣帝继位,也需要讲究法理依据。


在汉宣帝后的若干年,一个叫刘秀的人复兴了已经灭亡的汉王朝,但是,刘秀登基后,将素未谋面的汉元帝尊为自己的父亲,从而获得了做皇帝的法理依据——因为按照宗法制,不将自己过继给西汉君王,自己是无权继承帝位的。

汉宣帝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根据汉武帝的意志,汉昭帝是汉朝合法继承人。汉昭帝没有后人,新的汉朝天子需要将自己过继给汉昭帝,才能获得称帝合法性。

因此,汉宣帝没有理由更没有依据将刘据尊为皇帝。


此外,刘据之死,一定程度上属于臣子叛乱君王,不论在道义上还是法理上,都是不能平反的。因此,汉宣帝不能为刘据平反,否则,有鼓励谋反叛乱的嫌疑,甚至给人以口实。故而在谥号上,将刘据谥为“戾”:既不知悔改——当然也有说法认为也有蒙冤受屈的含义。


藤树先生


汉宣帝这么追谥,是无奈。

第一,不能追封皇帝。

汉宣帝当皇帝是以昭帝嗣子身份。就是说汉宣帝过继给汉昭帝当儿子。汉昭帝(叔祖父)是礼法上的爹,刘据(祖父)是伯父,刘进(父亲)只是堂兄。所以,汉宣帝没有追封伯父刘据当皇帝的理由。

第二,刘据是叛逆

不管怎么说冤屈,刘据巫蛊于前,伪诏斩大臣于中,公开叛乱于后,然后自杀是事实。

就算汉武帝也没有给刘据平反,作为侄儿的汉宣帝更不能昧着良心说话。毕竟刘据造反令长安百姓死伤数万人才过去20年时间。

第三,礼法不允许

掌权的霍光等人都是刘据造反的得益者。他们是强大势力集团。就如汉宣帝一直以汉昭帝嗣子自居,常夜谒昭帝庙至天明,以占据道德制高点也是有关的。

第四,有谥号比没有好

戾者,过而不改。这对于巫蛊爆发后没有悔改行动的刘据来说也是非常贴切的。


四川達州


文|小河对岸

汉宣帝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之孙,刘据是汉武帝时期很有名望的太子,其母亲是皇后卫子夫,舅舅又是大将军卫青,姨兄是骠骑将军霍去病,另有一位姨父公孙贺(其妻为卫青的长姐)官至丞相。而刘据六岁时就被立为了太子,其成年之后,常代汉武帝处理政事,刘据为政宽厚、深受百姓爱戴。种种迹象表明,刘据将来会成为仁厚之君,并可匡正汉武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之失。

但是,刘据却因遭到江充等人的构陷而不能自明,于是,铤而走险、起兵相抗。最终,刘据兵败,因不堪被捕受辱而自杀。在很多人看来,在汉宣帝即位之后,为其祖父刘据平反、并追尊为帝是很合理之事。但为何汉宣帝并没有追尊其祖父为帝,而将其谥为戾太子呢?且“戾”又属于恶谥,汉宣帝此举是否又有违孝道?

汉以“孝”治天下,每位皇帝的谥号前都有一个“孝”,如:汉孝惠帝、汉孝文帝、汉孝景帝...乃至汉孝献帝。汉宣帝此举当然不是有违孝道,而是为了恪守《仪礼》,也体现汉宣帝的孝道。刘据在其死后多年,都没有谥号。

据《汉书·武五子传》:....帝(汉宣帝)初即位,下诏曰:故皇太子在湖(县),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有司奏请;“《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义也。陛下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礼不逾闲(制)...谥法曰‘谥者,行之迹也’...故皇太子谥曰戾,置奉邑二百家...以湖阌乡邪里聚为戾园...

汉宣帝给其祖父议定谥号,其本身就是为了尽孝道。而之所以给出了恶谥,也是严格根据《古谥法》:谥者,行之迹(表现)也。根据刘据的生平,无法给出好的谥号,而只能给恶谥。尽管刘据比较冤屈,但其毕竟举兵对抗了君父(汉武帝)。而在以“孝”治天下的汉朝,刘据的行为是无法被宽恕的。根据《谥法》: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从刘据举兵对抗汉武帝来说,将其谥号定为“戾”是很公正的。而“戾”虽是恶谥,但从字义上讲,又有冤屈(曲)的意思。根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戾,曲也。从犬,出户下身曲戾也。

汉宣帝将刘据的谥号议定为“戾”,既是严格根据《古谥法》而给出的公正议定,又可表达其祖父的冤屈之意,可以说是两全之策。

那汉宣帝又为何没将刘据追尊为帝呢?一言贯之,就是不符合《仪礼》(也称《礼经》)。从宗法上讲:汉宣帝虽是刘据之孙,但实际上是被过继到了汉昭帝一系。

据《汉书·宣帝纪》:..秋七月,(霍)光奏议曰:礼,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毋嗣,择支子孙贤者为嗣。孝武皇帝曾孙病已,有诏掖庭养视,至今年十八,师受《诗》、《论语》、《孝经》,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可以嗣孝昭皇帝后,奉承祖宗,子万姓。奏可。

汉宣帝能当上皇帝,就是因大宗(天子之宗为大宗)毋嗣。汉昭帝无后,汉宣帝才捡到了皇位,其继承了汉昭帝的统系(嗣孝昭皇帝后)。如果汉宣帝追尊刘据为帝,就乱了汉朝的统系。不光汉宣帝如此,历史上的藩王承继大统,在宗法上都是过继。

刘秀自己打下的天下,可为了表明自己承继大汉江山的名分,还得该奉汉宣帝为祖、汉元帝为父。据《东汉书》记载:..诏下公卿,大司徒戴涉、大司空窦融议: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刘秀)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为南顿君(刘秀之生父)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以明尊尊之敬,亲亲之恩。帝(刘秀)从之。

这在今人看来有几分令人啼笑,可这就是过去宗法继承的必要礼法,而被称为“大礼仪”。拿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清朝来说,光绪、宣统(溥仪)也都是被过继到咸丰一脉。那光绪能追尊其生父醇亲王奕譞为帝吗?溥仪能尊其生父载沣为帝吗?显然不能。

这跟历史上的开国皇帝追尊自己的先祖几代为帝是不一样的,开国皇帝追尊自己的先祖几代为帝,那是已经改朝换代了,而另有了皇室谱系。而跟明朝建文帝追尊其父朱标为帝也不一样,建文帝追尊朱标为帝,那是因为朱标、朱允炆这一支本来就是大宗,而建文帝以皇孙继承了明朝大统,在宗庙的昭穆次序上,本来就缺了一环。

按先秦礼制,天子七庙,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即: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朱允炆追尊朱标为帝,完全合乎礼法。

当然,也不是所有藩王承继大统,都愿意遵循这套礼法。明朝的嘉靖帝就因此套礼法而与内阁大臣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史称“大礼仪之争”(嘉靖以藩王承继大统,按宗法得尊明孝宗为父)。嘉靖能获得胜利,从表面上是抓住了明武宗诏书的遗漏之处,而提出了“继统不继嗣”这一论点。实际上,这完全是诡辩之词。诏书只有区区几十字,又不是合约,哪能每一点都能讲得清楚?而继嗣是继统的前提,继统不继嗣在宗法上也根本站不住脚。

明孝宗的皇后(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也完全没有料到嘉靖是如此的白眼狼,弄得自己骑虎难下、步步退让,以致嘉靖获得胜利。而如果嘉靖要是清末的光绪,慈禧早把他都打瘸了,还继统不继嗣?你不当别人的后代,谁能让你继承家业?


有知社


都别抢,我来答。

刘据的这个谥号属于恶谥,《逸周书·谥法解》描述说:不悔前过曰戾。

汉宣帝刘病已为什么要给自己的爷爷追封这个谥号呢?

细细琢磨确实可能有一丝怨恨爷爷的意思,为什么说刘据不悔前过呢?

这得从汉武帝晚年发动的“巫蛊之祸”说起,在“巫蛊之祸”没有爆发之前,一切都很顺利平静。

刘据被册封为皇太子,不出意外的话会顺利的接过汉武帝的权力,但意外却偏偏出现了。

汉武帝晚年偏信巫蛊,从朱安世诬陷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且暗中用巫蛊诅咒天子开始,巫蛊之祸就在有心人的推动下愈演愈烈。

江充由于揭发赵王刘彭祖的太子刘丹和自己的姐妹们通奸,因此得到汉武帝的重用。

这位江充很快和太子刘据发生了冲突,有一次刘据的使者被派去问候汉武帝,结果这个使者纵马在御道上前进。

御道是皇帝专用,只有皇帝可以纵马踩踏,偏偏又被江充看见。

江充就把这个使者抓了起来,刘据去向江充求情,希望他不要汇报给武帝。

但是这个江充为了自己的前途,依然把这件事当成邀功向武帝做了汇报,两人因此产生间隙。

随着汉武帝日渐病弱,江充为了自己的前途,便一手炮制了巫蛊之祸,说汉武帝的身体迟迟不见好,是因为有人在诅咒天子。

汉武帝于是让江充负责追查这件事,巫蛊之祸爆发。

江充借助这个机会大肆构陷官民,最后江充终于诬陷到太子头上。

眼见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江充又限制了刘据和汉武帝见面。无奈之下,刘据只好起兵自保,他得到母亲卫子夫的支持。

他烧死大量巫师,准备逮捕江充。

这伙人于是去向汉武帝告状说太子谋反,汉武帝不相信,让使者去召太子前来。

但是使者不敢进入长安城,就回来撒谎说太子造反了。

两父子因此反目成仇,各自开始调动军队在长安城内厮杀。由于汉武帝亲自出面,因此很快就掌握了局势。

而刘据无法调动军队,只能通过组织囚徒、民众的方式和汉武帝对抗。

但随着舆论说刘据造反,他的形势也越来越不利。

最后兵败逃出长安城,在民间躲了一段时间。后来消息泄露,被官兵围捕,刘据不愿被辱,因此自杀,他的母亲卫子夫之前也因不愿受辱而自杀。

刘据的妻子儿女、长子都在长安被害。

此时的刘病已还是一个婴儿,但很幸运没有被杀,但同样也被关进了大牢了。

刘病已早年经历坎坷,后来刘据被汉武帝平反,刘病已也被送到掖庭里抚养,恢复了宗藉。

巫蛊之祸中刘据是相当被动的,而且又惨遭诬陷,不能和汉武帝当面对质,起兵也是为了自保。

尽管汉武帝晚年为刘据平反,诛杀了一众在巫蛊之祸中加害刘据的官员。

但最终还是让刘据铸成了大错,汉宣帝刘病已继位后,就给刘据追封了“戾”这个恶谥。

关于这个“戾”的含义,董仲舒解释说:有其功无其意谓之戾,无其功有其意谓之罪。

刘据起兵并不是为了推翻自己的父亲汉武帝,他的本意是为了自保。

但是刘据到最后也不愿归顺汉武帝,而是选择自杀,这就是不思悔过,不思顺受。

所以尽管刘据是冤枉的,但是基于舆论,汉宣帝刘病已无法给刘据一个美谥,。

再加上他自己因为巫蛊之祸饱受苦难,甚至差点在牢中被杀,也不排除他内心对自己的爷爷还是有一点微词。

当然,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刘据毕竟做的事情不符合封建礼制。

《礼记·曲礼》中描述说:

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就是说当孩子的,如果父母有过就要劝谏,如果父母不听,也只能大哭表示顺从;

做臣子的,如果皇帝有过失就要劝谏,如果多次劝谏不听,那么只能远离它。

而刘据起兵虽然是为了自保,但是父子交兵,君臣失礼,这在古代看来就是大不敬,是违背君臣、父子伦理的。

所以,即便汉宣帝想给刘据一个美谥,舆论也不允许他这么做。

而且这个谥号也不是汉宣帝制定的,而是负责制定谥号的大臣议定的,本始元年六月,汉宣帝下诏命令给卫皇后、刘据以及自己的父母亲等人议定谥号。

这些大臣商量了半天,就给了刘据一个“戾”的谥号。

汉宣帝虽然明白这是一个恶谥,但是也只能接受了。

至于为什么不把刘据追封为皇帝,这就更不符合当时的礼制了,毕竟连个美谥都做不到,就更别提说追封皇帝了。

这是因为在汉代的时候,许多先秦时代的礼制还是大体得到遵循的,汉以后,礼制变得越来越混乱。

像追封皇帝也是胡乱来了。

一来可以显示政权的合法性;二来也算是光宗耀祖;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如果没有巫蛊之祸,卫太子顺利继位,皇位就会在卫太子一脉传下去。巫蛊之祸后,皇位传承拐弯了,到了刘弗陵。

一切冥冥中自有天意。汉昭帝早逝无子,经过汉废帝刘贺这个波折后,皇位重新回到卫太子一脉。刘病已因为是汉武帝的曾孙,因为身单力孤无任何势力而被霍光选中,成为新君。

权臣霍光的实力让新君刘病已如芒在背。为了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他继位之初就让大臣商讨给汉武帝上谥号。他这是在向天下人表明:他是伟大汉武帝的嫡系长孙。

汉宣帝除了汉武帝嫡曾孙这个身份外,没有任何政治资本。所以,他以尊崇汉武帝来提高自己的合法性。那么,毕竟卫太子是起兵的。作为儿子、作为臣子,都是不对的。汉武帝虽然后来也知道卫太子是被冤枉的,建了思子台,这是他作为父亲对于儿子的思念。但作为君主,他也不能无视太子起兵的事实,这件事也只好模糊处理。

到了汉宣帝这里,他如何评价自己的祖父卫太子必定涉及到如何评价汉武帝。而汉武帝是他唯一的政治资本。要树立汉武帝的“光荣正确”,也就不得不委屈自己的祖父。

汉宣帝给自己祖父的谥号为“戾太子”。这“戾”字现在看来不是好字眼,暴戾、乖张。但古代谥法中“戾”的解释是:“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由此可见,戾倒是对卫太子客观评价。毕竟他动兵了,没有“顺受”。

汉宣帝不是一般的政治智慧,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对抗权臣,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的策略。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汉宣帝刘询顶着汉武帝的曾孙的名号继承大统,但即位以后没有按照惯例追封自己的祖父汉武帝前太子刘据为皇帝,而是选择追封其为戾太子。应该承认的是,“戾”在谥法中属于贬谥,《谥法》对“戾”的解释是:“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这一举动意味深长,却也是无奈之举。这要从汉宣帝能够从一个闲散宗室成员一跃成为皇帝的缘由说起。汉宣帝能够继承大统是因为汉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没有子嗣。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幼子,得到托孤大臣霍光等人的辅佐,汉昭帝刘弗陵二十出头就去世,没有留下子嗣。按照周礼继承宗法,霍光先是选定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继承大统,因为刘贺进京继位时过于高调,并过于重用自己做昌邑王时的下属,对实际掌握朝政的霍光家族形成威胁,刘贺在位仅二十七天,就被霍光以犯下两千多条大罪的名义昭告太庙废除帝位,贬回封地继续做昌邑王。

关于下一任皇帝的人选,霍光不希望迎立一位在朝中根深蒂固,自带体系人马的皇帝,希望能选择自己比较好掌控的偏远宗室人员,本着这一挑选原则,霍光最终看中毫无根基却根正苗红的刘询,将刘询推上了皇帝宝座。按照祖制,刘询承继汉昭帝刘弗陵的子嗣继位,如果追封自己的祖父为皇帝,这将置汉昭帝于绝嗣的地步。这样做虽合乎人情,却不合乎祖宗宗法,如果执意这么做必然会引发朝野质疑,也会让秉承汉武帝遗诏辅佐汉昭帝的权臣霍光深感不满。

此外,汉宣帝刘询的祖父刘据死于“巫蛊之祸”事件,这一事件并没有得到汉武帝公开的平反昭雪。刘据和刘进死于“巫蛊之祸”后,汉武帝这才感觉受到江充等人的蒙蔽,认为太子刘据和孙子刘进等人是情绪恐慌自保而非真的造反,并在太子去世的湖县建造思子宫,寄托自己对儿孙的哀思,但毕竟没有对这一事件公开昭雪平反,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刘据的遭遇虽然广受同情,但仍被认为“忤逆之辈”。汉宣帝皇位的合法性来自汉武帝和汉昭帝,如果公开追封刘据为皇帝,与法不合,会损害自身皇位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权衡利弊之下,汉宣帝刘询并没有追封祖父刘据和父亲刘进为皇帝,而是选择追封祖父刘据为戾太子。


沧海拾遗录


汉宣帝刘病己虽然因缘际会当了皇帝,但是因为他的爷爷,也就是前太子刘据,毕竟是起兵造反,属于谋利的大罪。所以汉宣帝也无法给他最终平反,但是采用一个戾的谥号,事实上已经等于是减轻了太子的罪行。


在汉武帝末年,由于受到权臣江充的逼迫,太子刘据最终忍无可忍起兵造反,虽然杀掉了江充,但是此举也使自己陷入到谋逆的地步,最终只能够兵败生亡。虽然汉武帝后来为此事感到后悔,并建立了思子宫,但是还是认为太子属于罪无可赦,所以并没有给太子平反。因为谋逆这种事情都能平反的话,世界上也就没有什么大罪了。


汉武帝死后将皇位传给小儿子刘弗陵,也就是汉昭帝。可惜汉朝帝命不长,很快就死掉了,并且死的时候还没有儿子。权臣霍光开始立了昌邑王刘贺为新的皇帝,可惜昌邑王实在是太过荒唐,最后霍光又废了他,另外立了太子刘据的孙子,也就是刘病己为皇帝,这就是汉宣帝的由来。

不过汉宣帝继承皇位是等于是过继给了汉昭帝刘弗陵为子,继承了汉昭帝的皇位,而并不是继承来自于他爷爷原太子刘据的皇位。因为霍光认为汉武帝最终并没有给太子刘据平反,所以刘据依然是一个罪人。而刘病己作为皇孙,后来得到了大赦,所以不能够再认刘据为祖先,而汉昭帝又没有子嗣后代,所以刘病己应该继承汉昭帝的皇位。


在刚开始的时候,霍光权倾朝野,刘病己也不敢违逆他的意思。后来霍光死后,刘病己才算是真正的亲政,但这个时候刘病已也不敢轻易的给自己的爷爷原太子完全平反,毕竟起兵造反这种事情众所皆知,很难洗得干净。但是汉宣帝给爷爷刘据上的谥号戾,已经是比较偏中性的一个歧义词,意思是太子虽然有罪,但是是被奸臣迫害最终无可奈何才起兵的。这已经算是将他起兵造反的罪行降轻了一些,但是完全平反还是不可能,毕竟起兵造反这种事情不能够鼓励。

还有一点,就是汉武帝在整个汉朝拥有无可比拟的地位,而太子刘据造反是他钦定的铁案,所以汉宣帝刘病己也不敢轻易推翻汉武帝所下的结论,但是至少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他祖父的罪行。


平安读历史


汉宣帝刘病已继位之后,为何不敢追封自己的爷爷刘据为帝而是称为戾太子呢?是因为不能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

汉宣帝为何追谥自己的爷爷刘据为戾太子呢?

公元前74年,刘据之孙刘病已在权臣霍光的拥护下继位为帝。公元前73年,汉宣帝刘病已下诏追谥自己的爷爷刘据曰:“戾”,所以刘据称为“戾太子”的由来来自于汉宣帝的追谥。

那么汉宣帝为什么给自己的爷爷追谥为“戾”呢?

根据《逸周书 谥法解》: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显然这里的“戾”的意思是指不思顺受的意思。是指刘据不顺受,起兵杀江充,子弄父兵的事实。所以这个“戾”的意思还算是中性的,因为刘据起兵反抗虽非不得已,但是这确是事实,而且在古代儒家思想盛行的时代,最为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

所以就算汉宣帝有心,但是基于这个起兵反抗,子弄父兵的事实,追谥为“戾”已经是汉宣帝能为祖父刘据平反的最大程度了。

汉宣帝为何不能追封爷爷刘据为帝

汉宣帝不能追封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的客观因素决定的。

1.因为汉宣帝的皇位并不是从自己的爷爷这一脉的手中继承的,而是从自己的叔祖父刘弗陵手中继承的。

所以按照礼法,汉宣帝既然继承了刘弗陵的皇位,就相当于过继给刘弗陵这一支脉,只能认刘弗陵为祖,因此就算要追封也只能追封刘弗陵,不能给自己的祖父追封的。

历史上也有过类似于汉宣帝这样的皇帝,唯一敢于突破礼教,封自己的父亲为帝的只有明朝的嘉庆皇帝,而且当时嘉庆皇帝还是想尽各种办法,折腾了三年多才终于勉为其难的把这件事情做成功。当时嘉庆帝能做成功这件事可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不仅费时费力,还让自己的权威受损,通过和权臣的利益交换才得以实现。

汉宣帝当时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为当时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帝国的方方面面,就算汉武帝晚年有心为刘据平反,也不敢这样做,更何况是汉宣帝。而且当时汉宣帝可以说是没有一点根基,如果他敢于这样子做,就会得罪一大批儒家官员,这样离被废弃就不远了。

2.刘据当时起兵已经是事实,而且天下人皆知,不能不考虑时局影响。

当时刘据虽然是因为江充等一帮人借巫蛊之案,逼得不得不起兵自保,但是他起兵的事情弄得天下人皆知,而且这种违背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的行为是受天下人所不认同的。

如果强行为其平反的话,这不仅在朝中会得罪一大批权臣,而且会动摇帝国的根本。试问如果起兵反抗这种行为都被平反的话,那么皇帝的权威将不复存在。

当时的朝廷还是把持在霍光等一帮深受儒家思想的大臣手中,你敢于这样子做,那么皇帝是不想干了吗?

所以不管是为了自身利益着想还是为了帝国江山稳定着想,汉宣帝都不能这样子干。

汉宣帝不能这样子做是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导致,但是不敢这样子做主要是受到主观思想的控制。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从主观方面讨论为何不敢。

汉宣帝为什么不敢追封自己的爷爷为帝

汉宣帝的主观思维中为何不敢呢?

因为汉宣帝心中有一个理想,就是能独自掌权,施展自己的治国理念。

总所周知,汉宣帝来自于民间,体会到了底层百姓的疾苦,所以当他有机会登上皇位的时候,他最想做就是当一个为民为国的好皇帝。

要想当一个为民为国的好皇帝首先就要能大权在握。但是纵观当时的朝堂,权臣只手遮天,他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傀儡。所以他只能隐忍,只能不断的获取霍光的信任,这时候去追封自己的爷爷为帝,这不是个好主意。

那么为了实现自己为民服务的理想,汉宣帝首先要做的就是证明自己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而不是凭借权臣的关系。所以当汉宣帝继位第二年,他就为汉武帝立庙,以此来显示自己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并借此来说明自己才是汉武帝的嫡系遗脉,提高自己的威望。

所以汉宣帝当时不敢追封自己的爷爷为帝,是因为他有着深远的考虑。他想为天下苍生着想,为百姓着想,所以当时他由于根基浅薄,为了赢得霍光的支持,不得不也不敢这样做。

从汉宣帝后面的一系列所作所为中兴了汉室江山,也可以佐证当时汉宣帝为了心中的理想而不敢主观的这样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