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的红色近卫军——苏联T-34中型坦克

千呼万唤始出来,今天为大家介绍大名鼎鼎的苏联T-34中型坦克。

勇往直前的红色近卫军——苏联T-34中型坦克

T-34坦克娘,作者sfgrfnn

提起T-34坦克,稍微知道些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的人都会知道,它是现代坦克的先驱,在第二次大战中起到了扭转乾坤的关键作用,立下了赫赫战功。不过,尽管人们都知道I-34坦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总设计师,著名的坦克专家米哈伊尔·伊里奇·科西金。也更少有人会知道这款旷世神作背后的诸多故事。

勇往直前的红色近卫军——苏联T-34中型坦克

战火中的T-34(85型)

背景及研制过程

米哈伊尔,伊里奇·科西金生于1898年,1918年参加苏联红军,曾参加过苏联国内战争,后来先后在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和列宁格勒工业学院学习。1934年毕业后,分配在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设计室担任设计师,从此开始了他的坦克设计生涯。

哈尔科夫工厂新到任的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在带领的年轻团队考虑的是通过防弹外形,用倾斜装甲来增加坦克的防护能力。1938年5月4日,在苏联最高国防会议上,科什金将A-32(又称T-32)坦克的设计提交了上去,受到包括斯大林在内的领导认可。科什金随即表示A-32坦克可以作为通用坦克,集成BT系列坦克的高速、T-28的火力和T-26的小巧于一身,通用坦克的出现可以节约部队的成本。从1939年开始,A-32做了很多实验,最终于9月在库宾卡获得了一致好评。在国防委员会对哈尔科夫工厂设计出的A-20不是太满意的情况下,科什金又提出用新型的BD-2柴油发动机安装在新的坦克上,在速度更快的前提下兼顾装甲防护。而BD-2发动机功率高达540马力,是后来著名的V-2坦克发动机的前身,同时悬挂部分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使A-32达到每小时70千米的速度,也有着每秒40度的转向能力。最后,再加上L-10U型76.2毫米火炮,火力也很出色。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斯大林表示对新坦克进一步提高防护就可以投入量产,在装甲加强、火炮换为L-11型76毫米火炮的A-32坦克,拥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T-34中型坦克,以纪念苏联1934年发布的大规模发展装甲部队的法令 。哈尔科夫工厂按照国防委员会的要求,对T-34坦克采用比A-32坦克更厚的装甲以及更加强力的火炮和更加可靠的传动装置。1940年1月,工厂生产出两辆T-34坦克的原型车。科什金为了测试这款坦克,亲自率领2辆T-34坦克进行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给在莫斯科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由于积劳成疾,科什金因患肺炎于1940年9月26日病逝,最终没有看到绝笔之作T-34的精彩表现。其助手莫洛佐夫接替了他的工作,最终完成了研制 。随后,这两辆原型车又被送到苏芬战争的前线。但在这两辆原型车抵达之前战事就已经结束。不过设计组还是在芬兰,通过用T-34原型车火炮轰击已为苏军所占领的碉堡来展示T-34坦克武器系统的威力。随后,T-34坦克的原型车又在明斯克、基辅、哈尔科夫接受了进一步的测试。T-34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相对较高可靠性和易于大批量生产特点。终于T-34坦克1940年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大批量生产。尽管有些车辆的转向系统需要用铁锤敲打才可以转向,但总体性能不错。

T-34按照火炮口径,主要分为T-34/76型和T-34/85型两大系列,其中T-34/76又分为1940年型、1941/1942年型和1943年型。

勇往直前的红色近卫军——苏联T-34中型坦克

博物馆中的T-3476

技术特点

T-34坦克车体是焊接制成的,共分3部分,驾驶员和机电员位于车体前部,战斗舱上车体中部,车体后部装有发动机和传动装置。

炮塔为铸造结构,位于车体中部上方。T-34/85炮塔里有3名乘员,车长在左边,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右边。炮塔顶部后边有两个带圆顶盖的通风口。T-34/76采用空间狭小的双人炮塔,一般为炮手兼任车长,其他也有装填手,甚至驾驶兼任车长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战斗效率。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T-34坦克无论在装甲、火力还是动力方面都堪称均衡。车身装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国的III、IV号坦克相当,但正面装甲有32度的斜角,侧面也有49度。炮塔是铸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装甲厚度60毫米,侧面也是45毫米,车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从正面看几乎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斜面装甲有两点好处,首先炮弹击中后容易弹开(即"跳弹"),威力大减;其次,根据美国穿甲弹公式,倾斜角度一定,穿甲弹穿透力与口径大小成正比。因此被德军75毫米炮射击时,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装甲,防护能力相当于130毫米,而49度斜角的侧面装甲也相当于100毫米。这样的正面装甲,直接导致1941年德国坦克装备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离上都无法击穿,只有德国的88炮能阻挡当欧洲各国的坦克炮还停留在37~50毫米的水平,只有法国B1和德国IV号装备了75毫米短管炮时,T-34坦克就装备了一门76毫米L/30.5 L-11坦克炮,到1941年又换装了76毫米F-34型L/42加农炮。F-34型加农炮使用普通穿甲弹时,500米距离上可穿透69毫米均质钢板,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1毫米钢板,当时的德国坦克没有任何一款型号能够抵挡这样猛烈的火力。F-34加农炮还可发射高爆和破片弹攻击软目标,因此具备支援步兵进攻的能力。一辆T-34坦克通常备弹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甲弹。1943年改进型T-34的容弹量增至108发.苏联设计师莫罗佐夫特地为T-34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发动机,功率500马力,使其公路最高时速达到55千米/小时。V-2柴油机的体积为1.87立方米,整个马达部分体积为4.4立方米,其发动机辅助设备和散热器布置较为紧凑 。V-2柴油发动机的另一个优点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460升,车身两边各挂一个容量39升的后备油箱,行程可达540公里。相比之下,德国IV号坦克只有160公里的最大行程,而虎式坦克跑100公里就得加油。另外柴油挥发性差,故常温下不能被普通火焰点燃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同时柴油机动力强劲,柴油机转速均低于汽油机,出力远强于汽油机,现代重型车辆基本都采用柴油机。T-34主机虽然功率为500马力,但是转速低达1800转/分钟,而德国虎式搭载的迈巴赫230-P30汽油机空有700马力,转速却高达3000转/分钟。所以T-34具备高达2653牛·米的强大扭矩以及轮周功率,而德国的虎式只有区区2228牛·米而已。500马力柴油机动力远胜700马力汽油机 。

T-34坦克使用美国专利的克里斯蒂悬挂。克里斯蒂悬挂是一种拥有大直径负重轮,使用螺旋弹簧的独立式悬挂装置。这种悬挂均是由前后两个互相连接的圆柱形螺旋弹簧构成。位于前方的为可调式水平螺旋弹簧,后方的则是垂直螺旋弹簧,这种设计有更长的避震行程,可承受剧烈的上下颠簸,强化越野性能。T-34的履带将近50公分宽,而德国坦克的履带通常只有30公分宽。以上优点使T-34具有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这是苏军装甲部队大纵深攻击战术的硬件基础。在冰天雪地的东线战场,T-34的宽履带使其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驰骋,被德军称为“雪地之王”。

勇往直前的红色近卫军——苏联T-34中型坦克

老照片中的T-3476(1943型炮塔)

参战历程

最早一批的T-34/76A坦克于1940年完成115辆,并将一部分派往芬兰实战试验,但未能来得及参加战斗。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共制造了T-34坦克1225辆,大大超过了同期德国IV号坦克的数量。而在莫斯科会战前夕,已有1853辆T-34交付部队使用。面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苏军西部特别军区,装备了266辆T-34,面对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基辅特别军区,有494辆T-34。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正式爆发。战争爆发初期,苏联拥有坦克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全苏拥有坦克25000辆,主要包括T-26、BT系列轻型坦克,T-28中型坦克、T-35重型坦克,以及最新型的T-34中型坦克,KV-1、KV-2重型坦克。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其绝大多数为T-26、BT等旧式坦克。与苏联相比,德国投入进攻的3600辆坦克,大多数为I号、II号、35t、38t轻型坦克,基本不具备坦克战能力。而德军较为先进的III号坦克在东线战场只有960辆左右,IV号坦克在东线则只有400余辆。但德军战术得当,在初期给苏军造成了巨大损失。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这就是“T-34危机”,导致了德军大量坦克的过时,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应付局面。双方坦克性能相比,T-34和KV-1都拥有76毫米炮,可在500米外击穿德军III号、IV号坦克30-50毫米的前装甲。德军反坦克威力最大的III号坦克50毫米L/42炮,要在100米内才能对T-34的45毫米倾斜装甲造成威胁。KV-1坦克正面装甲达75-90毫米,侧后方装甲也有60-75毫米,令当时德国任何坦克炮都无能为力。至于IV号坦克的75毫米L/24短管炮,威力更加贫弱,100米内也难以威胁T-34。

在一个德军37毫米反坦克炮营提交的交战报告中,是这样描述T-34坦克的:“一种从未见过的坦克出现在我部面前,我部立即开始炮击,射距从1000米缩短到200米之内,始终无法击穿其装甲,只有100米内才取得了零星战果……”要知道,这样的距离上,T-34坦克不必动用坦克炮,就凭两挺7.62毫米DP机枪就能将德国炮手打成筛子了。

勇往直前的红色近卫军——苏联T-34中型坦克

T-3485坦克

T-34/85上阵

随着德军投入全新的虎式、黑豹、携带长身管坦克炮的IV号坦克,T-34/76在面对德军装甲部队时显得越来越脆弱。为了对付德国出现的新型坦克,1943年秋T-34坦克开始改装85mm火炮,并增设一名炮手,取代原本车长兼任的炮手工作,让车长专注于指挥与敌情的搜索上。T-34/85的炮塔随装甲和火力的提升变的更大,被德国坦克兵称为“大脑袋T-34”。同年12月15日T-34/85被批准投入大批量生产,该年共生产283辆,1944年就猛增至11000辆。T-34/85是苏联人最值得骄傲的中型坦克,机动性能良好,耐用性是德军坦克所达不到的。T-34/85中型坦克装备一门85毫米/56倍口径ZIS-53式坦克炮,威力巨大,可以在1000米的情况下击穿102毫米的钢板(用碎甲弹时穿甲力达到110毫米),远远强过美国人的装备短管76毫米炮的M4谢尔曼(M4穿深为89毫米,后期M4A3长身管76毫米炮威力与85毫米火炮相当),而85毫米坦克炮也是二战德军最为恐惧的中型坦克炮之一。T-34/85坦克还有2挺7.62毫米的DT机枪,具备了强有力的近战能力,连德军的反坦克步兵也很难接近T-34坦克。T-34/85成为后期苏联坦克部队的主要装备,同“黑豹”相比,火力和装甲虽然稍有不及,但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全重也大大小于豹式,战时产量多达18000辆以上,因此从整体作战能力上压倒了德国坦克,达到了T-34系列坦克的完美境界。各型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产量超过5万辆,是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产量最大的坦克类型。远远超过德国所有坦克的总和,成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保证.

勇往直前的红色近卫军——苏联T-34中型坦克

红场阅兵的T-34坦克

战后经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军中T-34坦克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T-54/T-55中型坦克取代。波兰在1951~1956年间生产的M1型和M2型T-34/85坦克有如下改进:改进了发动机起动装置,乘员从5人减为4人,增加了弹药基数,装有较好的涉水设备,增大了行程,改进了电台和光学设备。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大量装备T-34/85坦克。开始,美军准备不足,调动驻军日本的装备M24“霞飞”式轻型坦克三个坦克营。战争开始不久3个营就在军隅里遇上了T-34/85坦克,M24坦克对于T-34/85的火力和防护力都显的明显不足,这似乎成了一场一边倒的猎杀。很快美军派出M26坦克火速增援,而M26的改进火炮和发动机型的M46坦克也参加入战争,同时进行过大幅改造的M4A3E8坦克则更像是T-34/85旗鼓相当的对手。而盟友们也提供了黑亲王、百夫长等强大的战车。1950年8月,M26第一次和T-34/85交手打出了4比0的战绩。统计表明在朝鲜战争中119次坦克战中有104次是美国坦克参加。在这些遭遇战中M26和M46参战次数几乎占了一半。美军击毁了97~115辆T34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其中5成以上战绩要算在M26和M46上)。而自己损失的M26和M46仅为14辆。20世纪60年代苏联又对的T-34/85坦克做了改进,采用了T-54主战坦克的负重轮和发动机,还增设了潜渡通气管。这种型号被称为T-34/85 Mod.1960。此外T-34也装备很多国家的军队,曾在朝鲜、越南、苏联'中东、波黑等战场参战。

值得一提的是,T-34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国于朝鲜战争引进大量的T-3485以及T-3476等苏制坦克,由于这种坦克坦克在中国的基数大而且是新中国坦克制造和研发的鼻祖,所以中国军方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对这种坦克充满了热情,在1955年苏联把T54技术引进中国后,当时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加之没有完全吸收T54的技术等等问题,为了填补国产坦克空白,1956年中国决定把T-3485大规模量产,并且在1958年定型取名58式坦克,但是不到一年后59式坦克就出来了。。。58式只是少量的生产了一些就被彻底扔垃圾箱了。

勇往直前的红色近卫军——苏联T-34中型坦克

国庆阅兵中的T-34/85坦克

T-34相关评价

苏联的T-34中型坦克被公认为二战最好的坦克。T-34的火力、防护、机动以及易生产性,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在1941-1942年间,T-34的性能全面压倒当时德国大多数坦克。

但是,在T-34相对优势最为突出的1941-1942年间,T-34坦克依然遭遇到了惨重的损失,战场损失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德军坦克(1942年苏军坦克损失15000辆,六倍于德军)。除苏军指挥能力太差,以及维护整备力量薄弱等客观因素外,T-34自身的一些弱点也是损失惨重的原因。

第一,T-34的双人炮塔存在设计缺陷。T-34的四人车组中,车长和装填手位于炮塔内,车长同时肩负炮长的职责,这就造成车长负担过重。在激烈战况下,坦克车组指挥和火炮射击都十分重要,前者负责掌控全局,后者决定攻击能力,两个人分工处理远比一个人更加有效率。事实证明,双人炮塔设计大幅降低了T-34火炮的实战射速。与三人炮塔的德国IV号坦克相比,T-34/76的理论射速并不算太差,但实战中的射速往往只有前者的1/3甚至1/4。尽管76毫米炮远远强于超过1942年以前的德国50毫米、75毫米坦克炮,但指挥和射击效率失调,导致T-34难以充分发挥其火炮威力。T-34/76的改进型号,一直试图改变这个先天缺陷,但几种设计均未能投产。直到1943年底,T-34/85才真正改装为三人炮塔,炮长和车长实现了有效分工。第二,T-34/76严重缺乏无线电装置。在原始设计时,T-34就考虑到安装无线电通讯装置。但由于苏联电子工业生产能力不足,T-34/76在最初一两年尽管产量过万,却只有少量战车可配备无线电装置。由于缺乏无线电通讯能力,T-34进行编队战斗时,几乎无法形成有效指挥,车辆之间甚至只能采用旗语通话。在车际通讯恶劣的情况下,T-34编队的作战方法非常呆板,只能依照指挥坦克的行动而行动,灵活性极差。在遇到伏击战、遭遇战时,T-34缺乏无线通讯的缺陷最为致命。少数发现目标或遇袭的坦克无法通知整个编队,造成苏军整个T-34编队被各个击破。与大编队表现不佳相比,反倒是一些T-34小部队常有较出色发挥 。随着苏联坦克工业的不断完善,T-34/76逐步被T-34/85取代,并且基本弥补了上述两大缺陷。在1944-1945年间,T-34/85相对于德国新型坦克已没有多少性能优势,但战场表现却有了很大进步。可见,决定坦克性能的不仅仅是火力、装甲和机动三个指标,很多设计细节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