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口婆心說也不行,胖揍一頓也不行!孩子總說謊,究竟該咋破?

孩子說謊——一個​令眾多家長無比頭疼的問題

昨天中午我問孩子吃完飯了沒有,孩子告訴我吃過了,所以他拿起我事先答應讓他吃的棒棒糖去一旁吃了起來,後來等我忙完手頭上的工作,到餐桌前一看,飯根本就沒吃完,孩子當著我的面說謊了!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說謊了,就在一個星期前,他都尿褲子了還嘴硬說沒有尿上,因為看電視太入迷,很多次都會憋到實在忍不住才告訴我說要尿尿,動不動就尿到褲子上,他都3歲多了,真的尿褲子上一兩次我也能理解,關鍵是他為什麼要說謊啊!有好多次因此他說謊我都忍不住動手打了他,可之後他還是斷斷續續的說謊,我到底要怎麼辦才好?——一位在家快被孩子逼瘋的媽媽。

首先,關於小孩子說謊的問題,是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會遇到的。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家長們常常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弄不明白孩子為什麼要說謊,害怕是孩子的品質出了問題, 所以難免就會反應過度——調動孩子身邊所有人的“聰明才智”,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大道理“寶貝,說謊是個壞習慣,得改”,或威逼利誘“你再說謊,就不準看電視/吃糖了”,或身體力行不吝打罵“不長記性是不是,為什麼又說謊!看我這次不使勁兒揍你”……想法設法無所不用其極,只是為了使孩子遠離這種惡習。可這效果嘛,往往差強人意!

苦口婆心說也不行,胖揍一頓也不行!孩子總說謊,究竟該咋破?

其實呢,說謊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種現象,家長們大可不必如此著急,生怕孩子成為一個謊話精。對於小孩子來說,讓他心甘情願,冒著寧可被打被罵也要去說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為性質各不相同,所以我們也不能一刀切。

總的說來,小孩子說謊是出於這些原因

1.想象與現實的混淆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6歲以下的小孩子身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往往分不清幻想與現實的界限,不僅如此,他們的腦子裡還又充滿了幻想,而處於“金魚記憶”的他們,常常會把事件A同事件B混淆在一起, 也經常會把自己小腦袋瓜中幻想的事兒當成真實發生的事兒講出來。這種撒謊是無意間的,屬於“幻想型撒謊”。

記得在糖豆不到2歲的時候,為了促進他語言以及記憶力的發展,我經常在晚上睡覺前帶著他做覆盤——“今天都去哪裡了,玩了什麼”“早上為什麼不開心了”“中午都吃了什麼飯”……幾乎關於“玩兒”的回答,他都會說:“今天去玩兒挖挖了(挖沙子,玩泥土)”,可我全職帶著他,壓根就沒有去沙坑旁邊好不好!搞得我曾一度覺得他有記憶錯亂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就是“幻想型撒謊”了,因為挖挖是他的最愛,為了彌補實際上的沒有玩兒,你還能攔著不讓人家在自己腦子幻想一下過把癮嘛!

2.滿足心理需求

“我爸爸在我生日時送了我一個機器人,最新款的那個”——“我爸爸也給我買了,明天快遞叔叔就給我送過來”(其實呢,爸爸根本就沒有買)

“老師,我媽媽說她週末的時候可以來學校幫忙佈置慶典活動現場”——“老師老師,我媽媽說她週末也能來幫忙”(其實媽媽壓根就不知道這件事)

苦口婆心說也不行,胖揍一頓也不行!孩子總說謊,究竟該咋破?

說爸爸也給自己買了機器人的小朋友,其實他只是羨慕別的小朋友能有最新款的機器人,攀比心理是導致孩子說謊的原因,這也是無意的撒謊,他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為了取悅父母、老師,以贏得他們的表揚,孩子不惜撒謊說自己的媽媽也能在週末時前來幫忙,這種撒謊,只是為了滿足被人關注、被人表揚的心理需求而已,也屬於無意的撒謊。

3.逃避懲罰

打爛了碗卻說是因為自己被人推了,或是貓咪把它碰掉的,這種推脫責任或乾脆不承認是自己乾的,是孩子為了保護自己免受懲罰而撒的謊。尤其是在面對一個平時特別嚴厲,或總喜歡大吼大叫的家長時,因為恐懼心理,孩子就容易下意識採取說謊的方式。

記得小時候玩兒捲尺手環(往手腕上一敲,就能卷在手腕上的東東,其實就是薄薄的不鏽鋼捲尺外面貼了一層塑料膜裝飾品),因為沒拿好,捲尺手環豎直掉落下去,我下意識地伸出兩隻手就去抓,結果加速度的左手大拇指剛好碰到了捲尺手環的一個角,瞬間肉就被這個直角劃開了,血流了不少,疼得我直想哭。過了一會兒,媽媽讓去吃飯,我就用衛生紙把傷口包住,揣在衣服兜裡去吃飯了,結果媽媽看到了就問“吃著飯為什麼左手還放兜裡”,雖然傷口很疼很疼,我還是笑著回答說“天太冷了,伸出來好涼”。

當時之所以撒謊,純粹是害怕被媽媽吼“又沒事找事嘞,你說傷到了虧不虧……”,傷了手還得捱罵,還不如不說圖個心裡舒坦呢。這就是為了避免心靈再受到抨擊而撒的謊。

4.模仿大人

很多家長都意識不到自己一些微小的行為帶給孩子的影響。

有次去超市時,碰到了經常在小區樓下玩的小朋友,他把一網兜柴雞蛋碰到了地上,孩子嚇到了轉頭就去叫媽媽,媽媽瞭解後環顧了四周,對孩子說:“一會兒萬一有人問起來了,你就說不知道,千萬不要說是你弄爛的,不然咱還得花錢買這兜爛雞蛋”,孩子照做了,媽媽承諾省下來的錢來給他買玩具!但孩子媽媽怎麼也不會想到,正是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孩子得出了一個結論:“媽媽喜歡說謊的孩子,以後我也不能對她說真話了。”

苦口婆心說也不行,胖揍一頓也不行!孩子總說謊,究竟該咋破?


  • “一會兒有人來找我,就說我外出了”;
  • “別告訴你媽媽,我吸菸了”;
  • “週末我臨時要加班,答應你去的遊樂場我們下次再去”
  • ……

由於家長在孩子心中有一定的權威性,孩子會覺得家長這樣做都是對的,自然也會說謊成性。

家長如何做才能讓孩子不說謊呢

掌握了孩子說謊的原因後,對症下藥,方能讓孩子不說謊。

1.幫孩子區分“想象”與“現實”

在孩子3/4歲時,家長要開始幫助他們學會分辨什麼是虛假的,什麼是真實的。

比如,在與孩子玩兒假扮遊戲時,家長扮成恐龍,孩子看到後覺得害怕,這時就可以向他解釋“這是假的”;孩子大些後,也可以在看科幻電影、繪本故事等時,以其中的人物為例,告訴孩子“想象”與“現實”的區別。

2.制定規則,嚴格執行

教育孩子誠實,防止孩子說謊,僅靠講大道理是行不通的,必須要有行為規範的具體要求,讓孩子從小就身體力行按誠實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將規則內化,自覺養成良好的習慣。 因此,家長要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提出具體的要求,比如不謊報成績,不拿別人的東西,借他人的物品要還……這些規則,一經提出就要嚴格去執行,絕不能朝令夕改,否則孩子看家長都搖擺不定,自己難免會瞅準時機鑽空子。

3.不給孩子說謊的機會

若你已經確定是孩子打爛了碗,就不要直盤問孩子 “碗是你打爛的嗎”的話了,那樣只會讓孩子把謊話編得越來越圓。

苦口婆心說也不行,胖揍一頓也不行!孩子總說謊,究竟該咋破?

正確的做法是,對孩子說“媽媽小時候也調皮打爛過碗,不過後來我再也不拿碗玩兒了,也就沒再打爛過,真怕你被碗傷到,你給我說說是怎麼把碗打爛的唄”為孩子創造一個允許說真話的寬鬆環境,讓孩子知道犯錯是在所難免的,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就行了。

4.認錯的孩子,不懲罰

得知考試不及格、孩子受到老師嚴厲的批評、打壞東西等,大部分家長都會不由分說地嚴厲批評孩子,甚至打罵體罰孩子,家長是希望利用嚴厲的懲罰讓他長記性,而孩子可能會認為“說了真話會遭到家長一頓狠揍,若說假話可能會平安無事,甚至還能得到家長的表揚”。如此一來,當孩子下次再考不好或犯了其他什麼的錯誤時,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方法設法隱瞞事實,以逃避嚴厲懲罰的後果。

苦口婆心說也不行,胖揍一頓也不行!孩子總說謊,究竟該咋破?

因此,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孩子第一次告訴你他在外面闖了什麼禍或考試不及格時,家長首先要對孩子的誠實表示誇獎,之後再冷靜、耐心地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及解釋,與孩子一起分析錯誤的成因、根源,之後再製定解決問題的對策。這樣既教育了孩子,也與孩子建立了“友誼”,以後孩子就不怕對你講實話了,有了困難也願意找你來幫忙。

任何行為在初始時都是最容易矯正的。因此,當家長髮現孩子第一次說謊時,一定要把它當成一件大事來正確對待,決不能糊弄、掉以輕心。只要處理好了第一次,就能有效減少孩子之後撒謊的概率。

結語

綜上,對於小豆丁們撒的謊,不要因為覺得是他們的品質變壞了而過於焦慮,畢竟那時的他們有時連“現實”與“想象”都分不清呢;對於小孩子撒謊,找到說謊原因是關鍵,對症下藥是重點,該制定規則就制定規則,該解除孩子說真話的後顧之憂營造良好環境就營造。當然,也不要忽略“言傳身教”帶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最後,願天下所有小朋友,都能敢於說出真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