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他是文史界“瘋子”,敢罵梁啟超、袁世凱,魯迅、周作人是他學生

放眼近百年文史界,有一人你不可不知,他就是章太炎!

章太炎一生執著兩件事:一件事是攻讀經史書,一件事就是鬧革命。

他的學問之高,連胡適都十分仰慕,稱讚他的古文學是“五十年來的第一作家”。他門下弟子極多,著名的文學大家魯迅、周作人、錢玄同、黃侃、劉文典等都是他的學生。

他鬧革命的勁頭十足,也最徹底純粹。他反過清,維過新,當過官,抗過日。打過樑啟超,罵過袁世凱,蹲過監獄,上過法庭,有人說他是神經病,他笑他人看不穿。

他還曾放過狂言:我死之後,華夏文化亡矣!

他是文史界“瘋子”,敢罵梁啟超、袁世凱,魯迅、周作人是他學生

他的名氣太高,沒人敢殺

章太炎,原名章炳麟。1869年1月12日出生於浙江餘杭。他的祖上原是豪紳,後家道中落。章太炎8歲時開始讀書識字,後拜在名儒、樸學大師俞樾門下求學,歷時8年,學業有成。

章太炎才華橫溢,一心革新中國。對當時腐敗社會現象,抨擊的十分厲害。

1895年清政府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章太炎知道後,先後寫了兩篇文章來抨擊,一篇罵清政府,一篇罵俄國人。章太炎還罵慈禧是“賣淫婦”,罵光緒皇帝五穀不分。

1898年,30歲的章太炎決定入世救國,他應《時務報》主編汪康年的邀請,前往上海擔任編輯,受到主筆梁啟超等人的熱烈歡迎。後來看不慣梁啟超等人常常聚集在一起,吹捧自己的老師康有為,和梁啟超大大出手,最後以給了梁啟超一個耳光結束。章太炎辭職離去。

他是文史界“瘋子”,敢罵梁啟超、袁世凱,魯迅、周作人是他學生

晚清時期,清政府腐敗無能,章太炎也加入了康有為的維新運動。運動失敗後,章太炎先逃到臺灣,後逃到日本。恰巧的是,在日本結識了孫中山。兩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

章太炎非常支持孫中山的革命運動,率先剪掉了大辮子以明志。當時國內文化界共存著兩股力量,一股是以康有為為首的保皇派,他們成立的報紙是《新民叢報》;一股是以章太炎為主編的《民報》,總部位於日本。章太炎憑藉手中之筆,不到一年時間,就令《新民叢報》停刊,很過有志之士和海外華僑也紛紛脫離保皇派加入了革命黨。

他是文史界“瘋子”,敢罵梁啟超、袁世凱,魯迅、周作人是他學生

民國成立之後,袁世凱任大總統。起初章太炎對其期望很高,寫了很多讚歌。可是不久袁世凱的本性就露了出來。尤其是宋教仁被袁世凱政府刺殺之後,他幡然悔悟。

1913年第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等人逃亡日本。血氣方剛的章太炎一個人書生意氣北上,去找袁世凱理論。他大罵袁世凱 “獨夫誤國,包藏禍心”,一邊罵還一邊把袁世凱接待室的花瓶器物打了個粉碎。

這時候有人建議袁世凱殺了章太炎,袁世凱知道他是革命元勳國學大家,在社會上擁有極高的影響力,十個文化大師裡邊,有一多半都是他的門下,包括魯迅、周樹人在內。

沒辦法,袁世凱只好將他軟禁起來。軟禁起來後,章太炎處危不懼,罵聲更甚,在牆壁、窗戶、桌子上遍寫“袁世凱”三字,每日以杖擊之,稱為鞭屍。又用不同字體在紙上寫“袁賊”投入火堆,一邊燒一邊拍手大喊:“袁賊燒死矣”。這樣過了兩三年,袁世凱死後,才被釋放。

他是文史界“瘋子”,敢罵梁啟超、袁世凱,魯迅、周作人是他學生

他的脾氣古怪,沒人敢惹

章太炎除了學問高,愛罵人,脾氣也十分古怪。他不愛洗澡,不常理髮,常常蓬頭垢面,活的非常邋遢。一直到了四十歲都沒有娶妻。後來在好友勸告下,才有了娶妻的心思。

他沒找媒婆,也沒有找朋友介紹,而是玩鬧式的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民國第一張徵婚啟事:

“人之娶妻當飯吃,我之娶妻當藥用。兩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適合者為北方女子,廣東女子言語不通,如外國人,那是最不敢當的。”

以他這樣的才氣,自然是沒人敢應的。後來還是經蔡元培介紹,娶了28歲的湯國梨女士。婚禮當天,從來不穿西裝的章太炎特意穿上西裝皮鞋,結果皮鞋左右顛倒,又鬧成笑話。

他是文史界“瘋子”,敢罵梁啟超、袁世凱,魯迅、周作人是他學生

還有一件事,章太炎婚後生了四個姑娘。也不知道出於什麼心思,他給四個姑娘均取了個奇怪的名字。章㸚(li)、章叕(zhuo)、章㠭(zhan)、章㗊(ji)。

這四個字不加拼音的話,估計沒幾個人認識。這可能與章太炎一貫的寫文風格有關。在他的文章中常常會用到一些生僻的字,這也是很多學者常常和他爭議的地方。

章太炎給姑娘取完名字之後,還放出話去,只有認識姑娘的名字才有娶的資格。在當時還沒有漢語拼音,識字的人又不多。所以媒婆更不敢登門造訪,以至於四個姑娘都已長成,卻沒有提親的人上門。

他是文史界“瘋子”,敢罵梁啟超、袁世凱,魯迅、周作人是他學生

後來,看著女兒的年齡一天天長大。章太炎才慌了神,思慮再三,於某日設宴家中,假借醉酒,將孩子的名字說與眾人聽。這樣才被有心人記了下,傳播開去。才有人上門提親,章家的姑娘們才有機會嫁出去了。

時光百年,一代名流早已隕落。但是歷史長河裡流淌著的故事,和文辭間張揚的性格還鮮活在歷史的某一刻。我們有幸傳承,並致以尊重。

文轉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