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朝藩王的世子繼任藩王,那其他的兒子們是怎麼安排的?

不理為阿特


話說自從老朱家祖墳上飄出渺渺青煙,朱元璋翻身從農奴當上了皇帝,老朱家的親朋好友,子孫後代也跟著沾上了光,一下從赤貧農民階層跳過普通地主階層,直接來到了高級地主階層(皇親國戚)。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要說朱元璋對親戚和子孫那可是真好。沒辦法,朱元璋也是從小窮怕了。小時候替地主家放牛,別說葷腥了,能有個白麵饃饃吃就能高興得飛上天。捱餓的滋味不好受,經常捱餓會讓人懷疑人生。於是朱元璋決定不能讓自己的後人懷疑人生,他要做一個受後人敬仰的祖先。不能讓後人再捱餓。

明朝的爵位劃分

朱元璋給自己的後人劃分了八等爵位,分別是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 、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洪武九年的時候,朱元璋給的待遇那叫一個好,親王一年米給五萬石,鈔給二萬五千貫。郡王一年米二萬石,鈔萬貫。這裡面還不包括其他節假日的福利待遇。

過了些年,時間來到洪武二十八年的時候,考慮到發得有點多,子孫後代繁衍昌盛,朱元璋又將宗室的標準改成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以二百石遞減,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以百石遞減。自後為永制。這裡爵位最低的奉國中尉一年是二百石俸祿,而且旱澇保收,子孫後代永享。

而子孫後代們對於爵位的繼承,則是按照逐級遞減的方式。嫡子繼承主爵位,其他子嗣降一級襲爵。例如,親王的嫡長子繼承親王爵位,其他的兒子則為郡王。郡王的嫡長子繼承郡王爵位,其他兒子則為鎮國將軍。直到降到奉國中尉,則爵位不再降,所有子嗣皆為奉國中尉。

再讓我們來看一看官員們的工資又是多少。正一品87石一月,一年1044石。正二品61石一月,一年732石。到了縣令這一級,也就是正七品,7.5石一月,一年90石。

這樣的福利待遇確實非常不錯,直接把當官的甩了好幾條街。要知道,早期的藩王還有戍守邊關,參與當地民政的義務。到了後期,這些宗室只需要留在封地過自己的美好生活,每天在家生娃造子,生出來的娃娃還是國家提供長期飯票。而官員們可逃不了勞碌幸苦的命,不好好幹可是有丟烏紗帽的危險的。所以對於立志當執挎子弟的穿越眾們,明朝宗室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朱元璋的眼中,但凡不是自家人都是不能被信任的人。農民出生的朱元璋對土地(江山)的看重達到了一種極致。開國跟隨他打天下功臣們在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後,被他集體送去了崔判官處。就算是徐達這種穿著開襠褲長大,一起玩泥巴的發小最終都沒有討到好處。收拾完了功臣們,江山怎麼辦?這個職責自然是落在了自家子孫身上。

宗室人口的發展

洪武年間整個宗室人口並不多,國家也基本上沒有什麼負擔,一共58人。而且當時他們還沒有當執挎的條件。這58人中,藩王25人,其中24人為朱元璋的兒子,一人是侄子。他們最大的職責就是鎮守邊關。手中有著不小的權利,特別是在對於軍權的掌控上。

到了永樂時期,畫風就轉變了。因為朱棣是靠著革命侄子上的位,他不能讓自己的兒子碰上親戚中的革命派。所以,藩王親戚們只能老老實實的被收回權力。藩王們的念想沒有了,那就老老實實的過日子吧。

無所事事的日子終究不是辦法,藩王們平時既不能互相之間串個門子,也不能沒事就去找皇帝聊個天。只有自己的封地才能進行自由活動,畢竟老祖宗(朱元璋)規定了,宗室不但不能從政,也不能從商。於是乎,宗室的人口開始了飛躍式的增長。似乎生孩子成為了他們唯一的快樂源泉。

從有據可查的數據看,嘉靖28年的時候,宗室人口有一萬餘人。四年後的嘉靖三十二年,宗室人口來到了將近兩萬人。為此嘉靖皇帝修撰了“宗藩條例”,其中的一條更是限制了藩王娶妾的數量。

不過“宗藩條例”的實施好像效果並不是那麼的好。《明神宗實錄》記載,到了萬曆23年(1595年)的時候,宗室總人口來到了15.7萬。明末的時候宗室人口已經沒有具體的數據可查,按照估算,這個數據大概是20-30萬之間。

宗室發展對明朝的影響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這裡的原因很多,但是從根子上來說還是因為流民太多導致的。在封建社會土地就是農民的一切,正如朱元璋對土地的熾熱。藩王宗室們似乎在這一點上優良的繼承了朱元璋的這種渴望。家裡的娃娃太多,靠著旱澇保收的國家供養似乎會降低生活品質,王爺們決定做一個快樂的大地主。於是大圈地運動開始了。

萬曆三十四年,蜀王一府佔去了成都平原依靠都江堰灌溉的最肥沃的土地百分之七十。其他各王也是少則數萬傾,多則數十萬傾。除了江浙財賦之區以外,全國的土地有相當大一部分落入了朱氏宗室的手裡。

除了土地,藩王宗室們也開始做起了買賣。要說他們的做的買賣還真和一般人不一樣,因為身份不一樣啊,各種暴利壟斷行業做得風生水起。食鹽、茶葉這些官營產業別人進不來,對於他們來說可不算個事。有的甚至做起了無本買賣,在官道開設榷關征收過路費。這個可真是無本萬利。

宗室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苦的可是黎明百姓和政府部門。黎明百姓為什麼苦我們都知道,那麼政府部門又苦在哪裡?一個最簡單的答案就是收不上稅。明朝時期商人雖然地位低下,但是著實對商人們不錯,商稅低到令人髮指的三十稅一。財富被藩王們大量充入自己的府庫。何況他們交不交稅還是兩碼事。

至少藩王宗親們土地是不用交稅的,這就意味著他們侵佔的土地越多,政府損失的稅收也就越多(明朝主要依靠農稅)。到了明末,政府財政已經完全沒有辦法維持龐大的國家機器。在日益稀少的稅收基礎上,國家需要面對的是日漸高漲的開支(戰爭和宗藩俸祿)。

錢從哪裡來?似乎,好像,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只能交由廣大未失地的農民來完成。額外的加稅導致了農民走上了失地的道路。在藩王宗室高興接收新土地的時候,流民的數量滾雪球似的擴大,最終明朝亡於流民之亂。

大山侃史

可以說朱元璋的封封制,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明朝的提早滅亡,後人們站在祖先的功勳簿上吃垮了大明王朝。


我是【文史侃大山】,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吐槽。一起討論歷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據史料記載,明朝朱元璋在位期間,宗室人口只有58人,而到了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宗室人口增加到了127。明朝嘉靖年間1529年,宗室人口已經多達8203人。過了24年後,1553年的宗室人口有17661人。萬曆年間1595年,宗室人口有57000多人。估計到明朝末年的時候,宗室大概繁衍有20萬人。明朝有那麼多的藩王,而藩王下面又有那麼多的子子孫孫,世子之外,其他藩王兒子又該如何安排呢?

明朝把爵位分為:親王,郡王,振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這八個級別屬於皇室宗親。

親王嫡長子十歲的時候就被立為王世子,親王的其他兒子年滿十歲就被封為郡王冠服二品。

郡王的嫡長子為郡王世子,郡王的其他兒子就被封為鎮國將軍。比如說晉王府的慶成郡王朱濟炫,他共生育100多個兒子,那麼他的這些100多個兒子就都被全部封為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的嫡長子世襲為鎮國將軍,其他兒子就被封為輔國將軍。

輔國將軍的嫡長子世襲為輔國將軍,其他兒子就被封為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的嫡長子世襲為奉國將軍,其他兒子就被封為鎮國中尉

鎮國中尉的嫡長子世襲為鎮國中尉,其他兒子就被封為輔國中尉。

輔國中尉的嫡長子世襲為輔國中尉,其他兒子就被封為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的嫡長子世襲為輔國中尉,其他子孫也為奉國中尉。

每年支祿米的數額:親王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800石,奉國將軍600石頭,鎮國中尉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尉200石

(明朝時期1兩銀子可以買2石的大米,1石的大米大約94.4公斤,一兩銀子大概可以買377.6斤。)明末20多萬的宗室,生的子女越多,收到的賞賜就越多,人口呈幾何級不斷膨脹,國家財政不勝負擔。鉅額的歲祿支出就達到853萬石,佔全國稅糧總收入的37%,老百姓交的稅收有限,但是藩王的繁衍生育是無限制的,這也是導致明朝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求關注點贊。喜歡文史趣聞的可以關注我,多多交流。


文軒春秋


明朝親王的繼承人能夠稱作世子,其他爵位繼承人並不稱作世子。明朝是最後一個施行分封制的朝代,但是明朝宗室不像漢朝、晉朝那樣可以自行管理地方藩國封地,也不能像唐朝宋朝那樣自由參加科舉入仕或者做其他什麼事情。明朝龐大的宗室什麼都不能做,由明朝直接供養。

而明朝宗室爵位繼承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嫡長子世襲罔替,其餘諸子降等承爵。”

也就是明朝諸侯藩王的爵位由世子繼承以後,其他的兒子能夠得到比其父親低一等的爵位,直到降低到最低等級的奉國中尉,就世襲傳承了,哪個兒子都有這個資格繼承。

《明史》記載:初,太祖大封宗藩,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

按照明朝的規制,皇子封親王,下天子一等。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其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為長孫,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後均為奉國中尉。

按照明朝的規制,皇帝的兒子可以晉封為親王,其王爵之位世襲罔替,由嫡長子冊封為世子繼承。而親王除了嫡系繼承人之外其他的兒子,一律冊封為郡王。

郡王的級別稍微低於親王,其繼承製度也與親王類似,郡王爵位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兒子一律冊封為比郡王低一級別的鎮國將軍。

而郡王以下的爵位,就不能夠世襲罔替了,就需要開始進行降等承爵了。比如鎮國將軍的所有兒子都受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的兒子都受等奉國將軍,爵位每傳襲一代就降低一等。直到最低級別的奉國中尉,那就世襲傳承了。

這也就造成了著名的明朝宗室問題:明朝宗室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又不得從事士農工商的四民之業。明朝宗室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去供養,所有宗室如果沒有被廢黜,最低也是個奉國中尉而且還能世襲。奉國中尉每年的俸祿大約是200石。明神宗時代,因為宗室規模太大,開始削減宗室俸祿,並且對於宗室爵位繼承做出了各種限制。

明朝兩百多年歲月,一共實際分封65位親王,追封22位親王。在這65支實際分封的親王中,有16支親王世系因各種原因被廢黜,還有15支親王因為最終子嗣斷絕而爵除。崇禎朝,當時實際的親王數量有34人。



相對於親王,郡王規模要大很多,畢竟親王除了世子之外的兒子都能冊封郡王,明朝一共冊封924位郡王,一下子比親王的受封者多出數倍。

明朝宗室瘋狂膨脹的同時,卻幾乎沒有任何正面的作用,畢竟當年明太祖留下厚待宗室的規制實在有些過分——宗室無法入仕就算了,也沒有自由,甚至連士農工商之業也不準涉及。都不知道明太祖怎麼想的,唐宋給宗室很大的自由,也沒見出什麼問題。明朝的覆滅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並不能單純說龐大的宗室造成了明滅,不過宗室問題的確對明朝產生了嚴重的破壞。


澹奕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明史 太祖本紀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時候,皇室男性一共就九人:朱元璋本人、 皇子子七人、朱元璋長兄朱重四之孫朱守謙。雖然之後陸陸續續有其他皇子皇孫出生,但終朱元璋一世,皇室男性不過五十八人。

明朝藩王與之前王朝分封不大一樣,,沒有實封,但是可以管理封地軍政,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從事士農工商職業,親王郡王可以世襲,鎮國將軍以下降封。

具體分封制度:

皇子為親王(太子以外的皇子一律授予親王爵位)俸祿

親王子為郡王(親王之嫡長子(無嫡長子以庶長子,下同)世襲親王,餘子皆封郡王)

鎮國將軍(郡王之嫡長子世襲郡王,餘子皆封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鎮國將軍之子皆降封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輔國將軍之子皆降封奉國將軍)

鎮國中尉(奉國將軍之子皆降封鎮國中尉)

輔國中尉(鎮國中尉之子皆降封輔國中尉)

奉國中尉(輔國中尉之子皆降封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之子皆封奉國中尉(奉國中尉諸子皆世襲奉國中尉,且世襲,不再降封)

祿米待遇為: 親王 一萬石, 郡王 二千石, 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 奉國將軍六百石, 鎮國中尉四百石, 輔國中尉三百石, 奉國中尉二百石。親王、郡王還另有錦,紵絲,紗、羅,絹、冬夏布,綿,鹽,茶,馬料草等其餘待遇不等。

在明英宗之前,因皇室男性數量不多,所以祿米全額給予。至明孝宗時期,皇室男性經過數十年繁衍,數量暴增,已經達到明朝財政負擔不起的地步。最終,在明世宗時,將祿米以四折支付,其餘以寶鈔替代(就是打白條),宗室子弟下層者因無法從事任何事情謀生,以致生活困頓、衣食不濟,甚至有鋌而走險、作奸犯科者。

至明神宗時,因繁衍太過巨大,所以將宗室歲祿再次減少,而且限制繼承,以減低爵位擁有者待遇。如:親王由旁支入繼者,取消旁推之恩,原為郡王者,除嫡長子外,其餘各子仍襲鎮國將軍爵位,不得進封郡王;鎮國將軍入繼者,其餘各子仍襲輔國將軍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繼者,原郡封再襲之例也被取消。但是也起色不大,聊勝於無。後來更是出臺:低級宗室,可以從事士農工商四民之業,但是已經到了明朝末年,成效不大了。

有明一世,共計實封親王六十五位,追封親王二十二位(指始封王而言,不包括世孫、世曾孫繼位、或旁支入繼後追贈父祖的親王)。其中十六位親王,因事被廢、除封(晉王、周王、代王、岷王重新復封,齊王、谷王復而再廢。岷、荊、唐府有親王因事被廢,由世子或旁支繼位,因未除封而未計入),十五位親王因絕嗣,除封。

至明亡,共計有親王三十四位。其餘郡王超過九百位。而將軍、中尉、庶人,幾乎達二十萬。

這些明太祖的後裔,不能都是明朝財政的極大負擔。藩王宗室有賞賜土地的收入,且不用承擔賦稅任務,朝廷還需要給俸祿,而能夠提供朝廷賦稅的土地越來越少,承擔的賦稅絲毫不減,甚至還要加徵,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所以可以說,明朝藩王制度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兼併,並破壞了賦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明朝滅亡。


伯虎42


正常情況下,按照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的順序依次襲爵,具體的規定是:

親王嫡長子封世子,嫡長孫封世孫,襲爵,其餘諸子分郡王;

郡王嫡長子封世子,嫡長孫封長孫,襲爵,其餘諸子封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諸子封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諸子封輔國將軍;

輔國將軍諸子封鎮國中尉;

鎮國中尉諸子封輔國中尉;

輔國中尉諸子封奉國中尉;

奉國中尉諸子仍為奉國中尉。

另外,還有一類人,即庶人,所謂宗室庶人是指因為犯罪被削除爵位的人。

以蘄春的荊王來論。荊憲王朱瞻堈二子,嫡長子襲爵,次子朱祁鑑為都昌王,都昌王系第一代的郡王;荊靖王朱祁鎬三子,嫡長子襲爵,嫡次子為都梁王,庶三子為樊山王,都梁、樊山系第二代郡王;朱見潚襲爵,但不久因罪而廢,爵位由都梁王嫡長子承襲;荊和王朱祐橺三子,嫡長子襲爵,庶二子為富順王、庶三子為永新王,富順、永新為第四代郡王;荊端王朱厚烇一子二孫,一庶子封永定王,系第五代郡王,長孫為永定王嫡長子,襲爵,次孫為永定王嫡次子,封德安王,系第六代郡王;荊恭王朱翊鉅(永定王嫡子,荊端王僅一子,以孫襲爵)三子,嫡長子因罪為庶人,嫡次子襲爵,無子,爵位由嫡三子承襲;其後的爵位因為適逢明末,難以考證。

上述說明,其一,明代的藩王繼承其實不按照輩分來的,更多依靠父親的地位,如果父親成了親王,那麼就可以襲爵成親王或者為郡王。如都梁王嫡長子朱祐橺襲荊王爵以後,其弟均為郡王,並未加封為郡王,仍為鎮國將軍,即以都梁王世系來論,而朱祐橺之子除襲爵為,次子、三子都封為郡王,也就是說侄子的爵位比親叔叔高(正常情況侄子和叔叔的爵位是相同的)。

其二,郡王以上爵位,如果遇到非正常情況,如犯罪或者無嗣,那麼爵位一般會轉到另外的人身上,或是兒子輩或是弟弟。如荊和王朱祐橺因伯父犯罪而襲爵,荊敬王朱常𣵧無子,以其弟朱常泴襲爵。

其三,奉國將軍以下還有可能晉封。如都梁王第三子朱祐櫪為鎮國將軍,次子朱厚(火+間)為輔國將軍,孫朱載𡊻本為奉國將軍,但後來又封為鎮國將軍。


楚邾


給藩王進行分封,是歷朝歷代的慣用政策,朱元璋在登基之後,深感前朝主弱臣強的情況,於是就想著用藩王的權力來護衛中央皇權,但是卻做了個錯誤的決策就是賦予了藩王們極大的軍政權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天下得以迅速安定,但是卻留下了藩王做亂的根源。

等到了朱允炆登基的時候,這些強大的藩王讓他如坐針氈,於是他就想著要開始削藩了,但是他的削藩政策太生硬了,引起了藩王們的強烈反抗,朱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起兵奪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但是朱棣其實也想著削藩,不過他比朱允炆更聰明的是,他先給藩王們一個“蘿蔔”,首先將被朱允炆打擊過的藩王平反,然後提高王府官員的品級,賞賜也給了很多錢,接著就是安排眼線蒐集藩王們的劣跡,有特權的皇族誰還沒犯過點罪,就這樣被朱棣挨個逮著狠狠的懲治,權力基本上都被剝奪了。

藩王們在政治上已經沒有前途了,但是朱棣也不會去趕盡殺絕,至少這群兄弟們還是要享受點榮華富貴的,所以基本上每個藩王都在可勁的造娃,這就為明朝的衰弱埋下了伏筆,因為明朝的藩王制度是歷代都會分封,而是生多少就封多少,皇帝除了太子之外的皇子都封親王,親王除了世子之外的兒子都封郡王,郡王除了長子之外的都封鎮國將軍,鎮國將軍的兒子都封為輔國將軍,輔國將軍的兒子封為奉國將軍,奉國將軍的兒子分為鎮國中尉,就是這樣分封下去,滿大街的皇室子弟,而且全靠國家養活,拿的薪水還是正常官員的好幾倍,這給明政府的財政提供了極大的負擔。


國史拾遺


明朝的王室分封制度非常“完善”,簡單說,就是每一個宗室諸侯的世子繼承,然後其他的兒子按降一等的分封。(關注奉史為師,天天曆史故事!)

當初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農,不但把自己的20多個兒子都封為親王,還專門制定了一套嚴密的宗室封爵供給制度:

每一任皇帝的兒子,除了繼位為皇帝的嫡長子,其餘全封為親王。親王每年祿米一萬擔。皇帝的女兒叫公主,每年每人也有二千擔米。

所有親王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孫子們,除了嫡長子世襲親王,其餘都封郡王。郡王每年祿米二千擔。親王的女兒叫郡主,每年八百擔米。

所有郡王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曾孫子們,除了嫡長子世襲郡王,其餘都封鎮國將軍。鎮國將軍每年祿米一千擔。郡王的女兒叫縣主,每年六百石米。

所有鎮國將軍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玄孫子們,除了嫡長子世襲鎮國將軍,其餘都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每年祿米八百擔。鎮國將軍的女兒叫郡君,每年四百擔米。

所有輔國將軍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灰孫子們,除了嫡長子世襲輔國將軍,其餘都封奉國將軍。奉國將軍每年祿米六百擔。輔國將軍的女兒叫縣君,每年三百擔米。

所有奉國將軍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六世孫們,除了嫡長子世襲奉國將軍,其餘都封鎮國中尉。鎮國中尉每年祿米四百擔。奉國將軍的女兒叫鄉君,每年二百擔米。

所有鎮國中尉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七世孫們,除了嫡長子世襲鎮國中尉,其餘都封輔國中尉。輔國中尉每年祿米三百擔。鎮國中尉的女兒就沒有祿米了。

所有輔國中尉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八世孫們,除了嫡長子世襲輔國中尉,其餘都封奉國中尉。奉國中尉每年祿米二百擔。

再往下,奉國中尉的兒子們,除了嫡長子可以襲爵奉國中尉,其他就只是庶人了,再沒有封爵和俸祿。不過這都已經是九世孫了。

這種制度非常嚴密合理,但是也存在問題。

首先,是宗室的數量激增。按照朱元璋的算法,大明宗室們子又生孫,孫又生子,總人數是在呈幾何級數膨脹的。而且每一任新皇帝上臺,都會增添一批親王,以及順次往下遞增的郡王、各級將軍、各級中尉。

偏偏由於高級宗室們生活富足,衣食無憂,喜歡沒事就多生兒子,多生了兒子就可以多拿俸祿,整體來看是賺錢的買賣。最多的朱元璋嫡孫,晉王府的慶成王朱濟炫,竟然生了一百個兒子。這樣,明朝宗室的人口,也迅速由洪武年間的幾十人,暴增到嘉靖年間的一萬多人。到明末竟然達到數十萬人。

宗室人數多了,要支出的俸米也多。比如說嘉靖三十一年,全國稅糧總收入為二千多萬擔,而一萬多宗室的俸米總額就高達八百多萬擔,理論上佔了稅糧收入的三分之一。在宗室繁衍眾多的山西、河南等省,甚至出現地方留下稅糧不夠宗室俸米的奇觀。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讓我們一起讀有趣的歷史,奉史為師!


奉史為師


這個問題,幾句話一張表就可以回答清楚。一目瞭然。


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


其實說的就是看和皇帝的血緣遠近。皇子除太子外一律封親王。然後就是除襲爵的以外,其他的子,降一級襲,直到降到奉國中尉。然後就不再降了。


暖歷史


藩王制度在周朝時就有,所謂封建,即是分封建制,後來的王朝也多有采用分封制度。到了明朝,明太祖為了江山穩固,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擔任藩王,鎮守一方。那明朝的藩王制度是怎樣了?



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

朱元璋自己窮怕了,自己的後代子孫可不能再受罪,所有的子孫都封王,皇子封親王,親王的嫡長子立為世子,有繼承權,庶子則封為郡王。郡王的制度跟親王一樣,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其他諸子降一級。這是什麼意思了?就是說,只要封了王,這個王號是一直存在的,除非傳到哪一代,大小老婆都生不出兒子,那就是“無子,則國絕。”



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其生也請名,其長也請婚,祿之終身,喪葬予費,親親之誼篤矣。

“祿之終身”,這可是不得了,就是說只要是老朱家的種,不管到幾代,也不管分了多少支,吃喝拉撒,婚喪嫁娶,明王朝統統都管,還都有俸祿拿!而且俸祿都不低,在巨大的物資刺激下,那些皇子皇孫都可了勁兒播種生孩子,因為多一口人多一份俸祿啊!到了萬曆年間,張居正曾進行過一次普查,朱姓皇族宗室大致三萬人,這些宗藩的俸祿達到了九百萬石!而且按規定,宗藩是不折鈔折實物的,就是要麼拿銀子,要麼拿糧食,不會要印出來的紙鈔的!到了明末宗室有多少人,因為沒有普查,所以沒有具體數據,不過肯定只多不少。宗藩人口多,又都不勞而獲,成為明王朝一個大負擔。



據明·王世貞著《皇明盛事述》載 “第一代慶成王朱濟炫生子一百,俱成長,其中長子朱美埥襲封慶成王,餘九十九人都封鎮國將軍,每次聚會,同父兄弟間竟不相識”。

明王朝的藩王制度,可謂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以致於明人不禁感慨:“我朝親親之恩,可謂無所不用,其厚遠過前代矣”!


草堂有春色


繼續分封,直到封無可封。

朱元璋是窮和尚出身,奪得皇位算是實現了階層跨越。由於苦出身,所以朱元璋千方百計、冥思苦想要讓自己的子孫後代不再捱餓。

這就是明朝分封制度的由來。除了皇帝的兒子封親王開府外,皇孫輩也要受分封。

明朝的爵位劃分

朱元璋給老朱家的後人,劃分了八個等級的爵位:

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 、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


其中,親王是皇子分封的爵位,郡王則是皇孫悲的事情了,其他以此類推。

根據洪武年間的規定:

親王一年給米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以二百石遞減,最後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以百石遞減。

自此以後,這就成為了明朝的定製。明朝的宗室旱澇保收,都不會被餓死。

我們以周王室為例,大家就清楚其他兒子的情況了:

周王朱橚,有子15人。

其中,嫡長子朱有燉襲封周王,是為周憲王。其餘子嗣,不分嫡庶,一律封為郡王:

嫡次子朱有爋,封汝南王;

庶三子朱有烜,封順陽王;

庶四子朱有爝,封祥符王;

庶五子朱有熺,封新安王;

庶六子朱有灮,封永寧王;

庶七子朱有煽,封汝陽王;

庶八子朱有爌,封鎮平王;

庶九子朱有炥,封宜陽王;

庶十子朱有熲,封遂平王;

庶十一子朱有熅,封邱王;

庶十二子朱有熼,封羅山王;

庶十三子朱有炯,封內鄉王;

庶十四子朱有燆,封胙成王;

庶十五子朱有𤊟,封固始王。


當然,這還不是全部,還會繼續加封。

等到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有20萬了。這些人在地方為非作歹,堪稱明朝的蛀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