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

李松


我是二姐,我來回答下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的問題。

二姐要先給大家說下味精的作用和成分,再說一下味精對我們的影響,我們就能知道是是不是適宜食用味精了。


味精的作用

味精是超市中常見的一種調味劑,在超市中佔了很大的一部分。而家家戶戶也都會常備著味精做調料。那麼味精是起到什麼作用的呢?二姐家裡也有味精,經常在炒菜的時候,必要的兩個工序就是先放鹽再放味精。一般什麼時候放味精呢?比如二姐做雞湯的時候,會加點味精能起到增鮮的作用,做完之後的雞湯味道就會特別鮮美,而且雞肉吃起來也感覺很有嚼勁也帶著新鮮的質感,這些都是雞精的作用。第二個用法就是二姐在炒菜的時候,會加一點味精提高菜的好吃程度。加完味精之後的菜就會變香,吃著也好吃還下飯了。所以二姐覺得這麼看來味精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味精的成分

二姐查了一下,味精的成分是穀氨酸鈉。穀氨酸鈉也是氨基酸成分的一種,既然可以在超市中買得到說明味精還是能夠達到使用標準的,所以二姐覺得最起碼從吃到嘴裡來說,味精的成分應該是可以達標的。而味精中所含有的穀氨酸,也是人體能夠吸收的,二姐查到穀氨酸能夠在人體中合成蛋白質。所以味精從轉化成蛋白質這個方面講對人體是有些益處的。

過量吃味精對我們的影響

二姐之前說的前提都是在適量的吃味精的情況下,味精才對我們的身體有益處,但是如果過量的食用味精,那就不是這回事了。大家有沒有聽過吃多了味精容易掉頭髮的情況,常聽到周圍的人說起吃味精會有這個不好的情況。但除了這個情況之外,二姐還查到吃過量的味精,會產生過量的穀氨酸成分能夠對神經有一定壞處。所以有的朋友吃完還會出現愛睡覺和頭昏腦脹的情況。

另外味精中鈉成分很高,這樣就會導致鈣、鎂等元素在身體中吸收更加困難。不僅如此,二姐查到代謝鈉元素就要消耗更多的鈣、鎂元素,這對身體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二姐建議大家一定要注意控制味精的攝入量。

正確吃味精

吃味精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二姐建議大家一定要正確的吃味精。首先在炒菜或煲湯的時候也可以加入味精,但是一定要適量,讓放入的味精在我們正常攝入範圍之內。另外炒菜的時候可以用其他提高鮮味的調料代替味精,比如說炒菜的時候加點蠔油,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菜品的鮮味,而且二姐覺得也控制了味精的攝入量。在煲湯的時候,可以在裡面加一點香料,讓香料和湯品中的食材一起熬煮出香味來,這樣做完的味道就好吃了。



總結

二姐覺得適量的吃味精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超量。所以這裡說的是不宜吃味精,而不是不能吃也是這個道理。我們要讓味精吃的有利於我們健康,控制在一定量範圍內,這樣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所幫助,我們吃的更鮮美也能吃的健康。而且吃味精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食禁忌比較好。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二姐美食


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

大家好,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味精化學成分為穀氨酸鈉,是一種鮮味調味料,易溶於水,其水溶液有濃厚鮮味。與食鹽同在時,其味更鮮。味精可用小麥麵筋等蛋白質為原料製成,也可由澱粉或甜菜糖蜜中所含焦穀氨酸製成,還可用化學方法合成。味精還有緩和鹼、酸、苦味的作用。穀氨酸鈉在人體內參與蛋白質正常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對腦神經和肝臟有一定保健作用。成年人食用量可不限制,但嬰兒不宜食用。

穀氨酸鈉的惡名始於1968年。那一年,Ho Man Kwok博士向新英格蘭醫學報寄去了一封信,信中描述了他每次在美國的中餐館用餐後出現的奇怪反應並給出了可能的解釋。他著重描寫了脖頸後面產生的麻痺感,並且這種麻痺感會逐漸擴散到胳膊和背部,同時感到周身虛弱,心跳加快。

科學證明,味精進入人體後可以完全被消化吸收,並參與到正常的新陳代謝中,不會發生沉積。味精在人體代謝過程中可生成穀氨酸,是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之一,人體體重的17%是蛋白質,而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中谷氨酸佔20%。因此食用味精不僅能起到調味增進食慾的作用,還能補充人體一定的營養素。

所以適量食用味精是對身體有益處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不知道能不能幫助到您,不周之處請見諒,謝謝,喜歡就關注一下我,我們一起探討和努力,再見!


老劉和小劉愛美食


為什麼不宜使用味精?

大家好,我是餐餐美味,我的問答是:味精是一種無形的食品汙染小物質,假如攝入過多的調味品,有可能會引起某些疾病,高危人群儘量少使用吧。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遇熱分解產生變異物質,攝入後可引起其他疾病,多少對身體還是有影響的,適量的食用還是可以的。

炒菜的過程中,我很少使用味精來調味,但遇特殊情況需要提味,偶爾會使用味精,也許是心理作用,放入味精後菜的味道確實不一樣了,吃起來沒有絲毫的影響。

結語

有些食材沒進行曝光,我們生活的現實中,所接觸的食材有太多太多,誰能保證其它食材安全呢?誰又能保證其它的調料安全呢?只是我們對味精有所瞭解了,大家重視了,才儘量少使用了,還有我們未知太多的調料品,我們不是還在用嗎?我們還是儘量的少使用味精吧!大家對此怎麼看呢?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區留言討論哦!如果喜歡我們就點贊關注吧!我們下期再見!


餐餐美味


味精有害論是謠言,還不是現在,是解放前就有,根本沒有停歇過。

味精是日本人池田菊苗1907年發現的,至今已有112年。我國是吳蘊初1923年註冊投產,生產“佛手牌”味精,做成了上海灘“味精大王”。

味精生產的道理和釀酒、做醬的原理一樣,用的糧食發酵而成。提取的物質叫做“穀氨酸”,再和鹽製成味精,全稱“穀氨酸鈉”,白色結晶體。

味精的核心問題,是添加到菜餚裡後,如果溫度到了120°C,會變成“焦穀氨酸鈉”。這種物質是這多年的爭論焦點。最早的說法,焦穀氨酸鈉是致癌物質,有毒。引起科學界重視,不過經過多方實驗和尋找,最終確定,焦穀氨酸鈉無害,不會引發疾病。

所以,早在1959 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就明確的把味精歸入食品分類中最安全的類別,叫做“一般認為無害(GRAS)”一類。

到了 1987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同樣的把味精歸入最安全的類別。

如此一來,再說味精有害或致癌,就是愚昧。

但是味精的問題確實很大。這個大不在味精本身,而是使用上。人們在使用味精上有了強烈的依賴症,尤其是飯店,長期大量的使用味精,把人們的口味慣壞了。去飯店就要重口味,沒有大量的味精根本做不出來。吃了之後又口渴難受。

這是因為味精裡有“鈉”。就是說,不是味精吃多了難受,而是鹽吃多了。就這樣長期過量的吃鹽,不生病就怪了。

所以,味精是好東西,但是卻不能多吃。話說回來,再好的美食也不可過量。


普濟


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

大家好我是閆家小廚房,我的回答是:說味精不宜食用大概是源於大家對味精的誤解。

咱們先了解一下味精是什麼?

味精最早是日本人池田從海帶中提取出穀氨酸,然後加入鈉,製成了穀氨酸鈉。也就是說味精的主要成份是:穀氨酸鈉,是一種鮮味調味料,易溶於水,其水溶液有濃厚鮮味。

為什麼說不宜食用味精?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瘋傳,食用味精會使人掉頭髮,可致癌,甚至是還可以讓人變笨。大概是源於這些傳言吧,所以好多人都以為味精不宜食用,其實這些說法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味精到底可不可以食用?

現在的穀氨酸大都是採用發酵法生產的,就和釀酒的工藝一樣都是從糧食中提取出來的,再和鹽中的鈉一起製成味精。穀氨酸是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之一,雖然它不是人體必須的氨基酸,但它可作為碳氮營養參與機體代謝,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與食鹽一樣,味精中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中含有鈉元素,過量攝入鈉,會導致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因此,控制味精攝入量的基本原理和控制食鹽一樣,主要是為了防止過多食用鈉。

所以說味精是可以食用的,但不要過量食用。


味精的食用注意事項:

  1. 1、味精的最適使用濃度為0.2%-0.5%,最適溶解溫度為70℃-90℃,所以要在做菜或燉湯時起鍋的時候再放味精這樣既不破壞味精的鮮美特性,又使味精能迅速的溶解在湯汁中,產生鮮味。

  2. 2、做涼菜時不要把味精直接放進去,要先用少量的熱水溶解後再添加進去。
  3. 3、不是所有的菜都適合放味精,在做本身穀氨酸含量較高的食物時不必再放味精,如雞鴨肉、蛋類、海鮮類的食物。
  4. 4、哺乳期的婦女和嬰幼兒不宜食用味精,老人、兒童和高血壓患者應不食用或少量食用味精。

味精和雞精哪個危害更大?

現在市面上味精少了,基本都被雞精代替了。味精和雞精有什麼區別呢?

雞精是一種複合調味品。它是以味精、食用鹽為主要原料,再加入雞肉或其濃縮提取物、風味核苷酸二鈉和其他輔料製成。也就是說,雞精裡也含有味精,只是多了一些提鮮的成份。

雞精的味道比味精更鮮,所以更易於被人們所接受。並且雞精的顏色是淡黃色,有點兒像我們小時候吃過的麥乳精,從感官上也更容易讓人喜歡。

其實無論是味精還是雞精,在正常使用情況下不會給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適量適用還能給我們的飯菜增香。

總結語:味精不是不宜食用,而是要適量食用。

我是閆家小廚房,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大家,如果有不足之處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區留言指正,如果您喜歡的回答就請點贊加關注吧。

閆家小廚房


為什麼不宜實用味精?

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

味精是否有益健康,一直是人們爭論的話題。其實味精只要適量食用就是沒有害的,而且在營養和保健方面對人體健康有益,關鍵在於如何科學合理地食用。味精中含鈉,過多攝入可導致高血壓。老年人對鈉的攝入尤為敏感,所以,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壓、腎病、水腫等疾病的人應該少吃味精。當食用味精過多,超過機體的代謝能力時,甚至會導致血液中谷氨酸含量增高,限制人體對鈣、鎂、銅等必需礦物質的利用。尤其是穀氨酸可以與血液中的鋅結合,生成不能被利用的穀氨酸鋅被排出體外,導致人體缺鋅,而鋅是嬰幼兒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重要營養素,嬰幼兒和正在哺乳期的母親應禁食或少食味精。


七言聊歷史


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穀氨酸鈉,這種物質於1908年被日本人在海帶中發現,然後經過提煉、結晶而成。

現在味精已經可以從玉米、黃豆、大米中進行提煉,而且早就可以大規模、批量生產。

為什麼不易食用味精

一,味精是如何製作的

  • 現在的味精的生產工序一般都是清洗、浸泡、軟化糧食——研磨分離製成澱粉——提取葡萄糖——發酵——濃縮結晶物質而成。
  • 味精的使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在世界各地被廣泛用於食品加工行業。我們日常使用的調料中,醬油、蠔油、蒸魚豉油等含有鮮味的調味品,裡面都有添加。


  • 味精使用的範圍和年限這麼長,如果有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那麼世界各國早就禁止使用了!
二,味精的副作用
  • 因為味精屬於濃縮的鮮味劑,如果過量食用會導致我們口腔中唾液的分泌,吃多了會感覺“口感口渴”。

  • 因為穀氨酸鈉不耐高溫,所以炒菜時一般都建議臨出鍋使用,高溫會使穀氨酸鈉產生一種叫“焦穀氨酸鈉”的物質,這種物質對人體有害。
  • 一般味精在製作過程中,都會加入一部分的食用鹽,這樣因為菜品裡已經添加了其它調味料,導致菜有些鹹。人食用的過量的味精,會感覺有些頭疼。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於23屆聯會上公佈:食用味精,有益無害,取消限量。

三,正確使用味精

  1. 味精因為不耐高溫,所以使用時要臨出鍋加入。

  2. 穀氨酸鈉與糖和醋會起化學反應,容易產生怪味,所以糖醋類菜餚不能使用味精。

  3. 味精的用量一般以菜品的1—2‰為好,不建議食用過度。
味精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外面購買的食品加工類食物,基本都含有味精的成分。因為凡是皆有度,誰也不能拿味精當飯吃不是,只要食用有度,味精也沒有必要被“妖魔化”。如果選擇不食用味精,那麼市面上銷售的調味品和加工食品,基本有很多都不能食用了!

73神牛


我是陝西愣娃,愛美食愛生活。

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其實題主應該問為什麼不宜多食用味精,味精的學名叫穀氨酸鈉,是一種結晶的晶體調味品。相信大家都見過味精,小時候家裡經常買的小袋的蓮花味精,一吃就是多半年,媽媽炒菜的時候,都是三五粒的放,小孩子都不知道到底是放沒放,只有父親能吃出味精的味道來。

不宜食用味精是個偽命題,不成立的,畢竟存在既是合理,如果味精不宜食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早都出手查封了,又怎麼會有這麼多的味精在市場上流轉。而且好多的調味品企業都是上市公司呢😄

味精作為調味品,有增香提鮮的作用,尤其是炒熱炒的時候放一點點味精,菜品出鍋後香氣四溢沁人心脾,讓人食慾大振,欲罷不能。但說到底,味道也是化學品,是化學提取的晶體,不是自然形成的物質。化學提取的精華都是濃度極高的穀氨酸鈉,少許食用不會有什麼不良反應,但是如果食用過多,或者是徹底依賴上這種調味品,沒有它就不行,就像愛吃辣椒的人那樣,頓頓少不了,那就有些太過於頻繁了,畢竟化學品不是純自然的物質。

綜上所述,味精並不是不宜食用,而是不宜多用,至於說味精緻癌或者掉頭髮的謠言純屬於無稽之談不聽也罷,謠言止於智者。拌菜炒菜都可以放一點點味精,有輕微的味道就行,放多了也會影響食材原有的味道,更多的話就會發苦。燒湯的話還是建議不要放了,味精融合在湯裡,對於湯本身的味道影響太大,使其失去了原本應有的色彩

感謝觀看,歡迎評論指教,記得關注我喔,每天都有美食與您分享😗️😗️😘️😘️😘️


赳赳老秦不暇自哀


因為有三種原因,其一,味精是小麥加工提煉成的,大量食用味精浪費糧食;其二,味精是調味品,鹽巴也是,但味精比較貴,而鹽巴比較便宜,大量食用味精增加生活開支;其三,味精確實味美,用於烹調食物可以讓人大開胃口,這樣勢必增加菜餚的消耗費,不利於勤儉持家的原則,所以也不宜多吃。





用戶桃花島島主黃藥師


關於題目這個“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的問題,我們還是需要先明確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要問“為什麼”,先問“是不是”。

也就是說在順著提問思考“味精為什麼不宜食用”之前,我們得先思考一下“味精真的是不宜食用”的嗎?如果這個提問本身就是有問題的、錯誤的,那麼以此為出發點怎麼分析都是在朝著一個不夠客觀的方向前進。

【味精真的不宜食用嗎?】

這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題目“為什麼不宜食用味精”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是不符合客觀事實和科學道理的。

  •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味精到底是什麼?

說起“認識一下味精”,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有些多此一舉了,畢竟味精誰沒見過啊,以前差不多家家戶戶廚房裡都有的東西。外觀就是一粒粒細小的晶體顆粒,也正是因為這個外觀,很多人也下意識就認為味精是人為創造出來的化學品,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一般說的“味精”指的其實就是穀氨酸鈉,最初於1866年德國人雷哈利最先利用硫酸水解小麥蛋白分解得到了穀氨酸,在之後的1908年日本的田菊苗教授從海帶中分離出了穀氨酸。後來實驗發現電離各種穀氨酸鹽都能得到不同於酸甜苦辣的獨特鮮味,而在各種穀氨酸鹽中谷氨酸鈉的可溶性和味道是最好的,而且還容易結晶,所以從此以穀氨酸鈉為主要成分的味精就此誕生。

可見味精並不是我們人類化學手段創造出來的,它本身的穀氨酸就是普遍存在於食物中的,至於鈉就更常見了。而且事實上穀氨酸是一種構成蛋白質的常見氨基酸,適量的味精對人體其實是營養的補充,單純從營養攝入的角度來看,味精比鹽和糖要好多了。

  • 那為什麼“味精有害論”能經久不衰呢?

這主要是人們對於未知的恐懼造成的,就跟看恐怖片一樣,如果面對一個黑暗的角落,不知道有什麼藏在那裡的時候才最可怕,而面對面站著一個怪獸之類的鏡頭反而沒有那麼滲人,人們對於味精的芥蒂也於此類似。

雖然味精在以前很常見,但是很少有人去深究它到底是什麼,所以當“味精有害”、“吃味精口渴”、“吃味精掉頭髮”等等觀點被拋出來的時候,很多人會本能的就對原本就不瞭解的味精產生懷疑,而不是去思考這些觀點本身是不是正確的,這些觀點的來源有沒有根據。

  • 事實上味精算是被研究最透徹、被扒的最徹底的調味料了。

因為在上世紀60年代左右,有一個外國博士在吃過中餐之後產生了心跳加快、頸後麻痺等反應,然後他在沒有任何實驗證明的前提下,就發表了關於“味精有害論”的文章,結果引起了很大的影響,當時一度被稱之為“中餐館綜合徵”,影響直至今日。

可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那些反應與味精有關,而普遍認為是極個別人群對於味精有些許過敏反應,以及西方人群飲食中高蛋白質食物佔比較高,所以穀氨酸在平時飲食中攝入已經很多了,再吃了額外添加穀氨酸鈉的味精才有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而關於味精的常見謠言還不少,比如:

①“吃了加味精的菜會口渴”。其實正常人吃了加鹽多的菜會口渴是因為鈉含量過高,這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而味精主要成分同樣含有鈉,所以這跟吃多了鹽的反應是一樣的。

②“味精加熱產生焦穀氨酸鈉,有致癌性”。這也已經被反覆闢謠多次,是沒有根據的謠言,味精確實不宜過早加入鍋中,因為它會失去鮮味,但也僅此而已。

總之味精就是一個普通的調味料而已,並不存在“有害”、“掉頭髮”、“致癌”之類的問題,所以也就不存在“不宜食用”的情況。當然了味精也不能多吃,但是“吃多”、“吃過量”會產生什麼影響,那就不在正常飲食的討論範圍

內了,畢竟任何食物只要冠以“吃過量”的前提,那就幾乎都會有負面影響的。但產生這個負面影響的原因是“吃多了”這個人為操作,而不是這個食物或者調料本身有害。

其實我們現在哪怕不買味精,做菜不加味精,但是各種醬油、雞精等等調味品中都會穀氨酸鈉存在。而且就算任何鮮味調料都不用,只要吃含有蛋白質的食材,做菜加鹽,那麼基本也就等於攝入了穀氨酸鈉,所以幾乎可以說不存在“完全不吃味精”這個情況,對於味精心存芥蒂是沒什麼必要的事情。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