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道德經:收斂光芒,淡然處世,秉持“呆若木雞”的道心

道德經:收斂光芒,淡然處世,秉持“呆若木雞”的道心。

道德經:收斂光芒,淡然處世,秉持“呆若木雞”的道心

01

“馬斯洛需求理論”有五個層次,從最初的解決溫飽到最後的自我實現、自我尊重等等。

這五個層次對於人生的作用並不是依次產生影響,而是同時存在,一個人在解決溫飽的時候,他同樣需要“被尊重”,這也是內心存在的正常需求。

人性呈現的任何一個姿態,我們都要允許它存在,但是如何將姿態控制到適度,便體現了其中的智慧。

就如同一個人對於成功的渴求,對於“被尊重”的渴望這些特性,將此控制適度時,它就會成為我們人生的動力,為我們人生的進取和努力提供動力,但是如果無法控制適度,則會因為過度滿足自己的內心需求點而刻意的炫耀,而這也生成了人性之中的弊端和陋習。

比如世俗之人在生活中擁有一些小小的成就,就居功自傲,擁有一些榮譽就沾沾自喜,都是因為過度期望得到別人尊重而帶來的問題。

道德經:收斂光芒,淡然處世,秉持“呆若木雞”的道心

對任何人來說,誰不想春風得意,誰不想聰明自信,成為萬人矚目的對象呢?我們更希望活在別人仰視的角度中,但是一個人太過於突出反而會成為眾矢之的,鋒芒太露反而會成為禍患根源,人生的成就在讓你收穫光芒的同時,也會因為光芒太露,招致別人的攻擊。

人生的努力進取和獲得成就都沒有錯,錯就錯在不懂得收斂自己的榮耀,還一味的炫耀,自以為是的得意,這都是讓人生招致禍患的常見原因。

而人生最好的姿態,則是收斂自己的光芒,保持一種淡然的態度,謙虛處事才能避免禍患和外界的打擊。

《道德經》中說: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因此聖人處事方正卻不割傷人,有楞卻不刺傷物,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奪目。

道德經:收斂光芒,淡然處世,秉持“呆若木雞”的道心

這才是智者應該秉持的心態,即便有榮耀和成就的時候,也沒有居功自傲,自以為是,而是收斂自己的光芒,讓自己的才華不露,處於韜光養晦的過程中。

正所謂大智若愚,以一種看似呆板愚昧的姿態去處事,不露才華而是強者。

02

《莊子》之中有“呆若木雞”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有一天,一個人替周宣王飼養鬥雞,10天之後周宣王問他:“雞訓好了沒有?”

他說:“還沒有,雞看起來神氣驕橫,目空一切,但是內在沒有底氣。”

又過10天,得到的回答還是不行,因為那雞聽到別的雞叫聲,見到別的雞還有鬥志。

又過10天,得到的答案還是不行,說:“這隻雞的眼神還是兇惡,怒氣衝衝的。”

又過10天,得到這樣一個回答,說:“差不多了,雞雖然有時鳴叫,但已經沒有好鬥的表情,看起來就如同木頭做的一樣,道德完美了,別的雞見到這隻雞都不敢靠前,掉頭就跑。”

這就是“呆若木雞”的狀態,我們通俗理解呆若木雞這個成語的時候,總以為是呆板愚昧的意思,但是以莊子的“道心”來看,呆若木雞就是道德完備之後的狀態,這也是符合道心的智者行為。

道德經:收斂光芒,淡然處世,秉持“呆若木雞”的道心

從最初的神奇驕橫和目空一切,到最後的收斂光耀,如木頭般呆板,這便是用更加穩妥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強者光芒。

《菜根譚》說: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取人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

老鷹站立的時候雙目半睜半閉,彷彿處於睡態,老虎行走時慵懶無力,彷彿處於病態,實際這些正是他們準備取食的高明手段。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自己的聰明,不顯示自己的才華,才能夠有力量擔任艱鉅的任務。

這就是聰明不露與韜光養晦的姿態,修養自身的道理,克服自己心性中刻意炫耀的特性,改變自己期望通過別人仰視而得到存在感的陋習,把成就放在自己心裡,收斂自己的光耀。

道德經:收斂光芒,淡然處世,秉持“呆若木雞”的道心

所以讓一切適度,讓人生言行更謹慎一些,你會收益良多。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