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魏東林: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麼?現代社會弘揚儒家文化有意義嗎?

文化如同人體的血脈,在特定的民族和國家流淌,盲目或武斷地一下子切斷,是很不現實的。歷史已經證明,儒家文化是打不倒的,它一定遵循文化發展的規律,即是以新文化置換、融化、脫胎換骨傳統的文化內容,在變革中新生。簡單打到孔子是不靈的,即使一時打倒,最後還是打而不倒,重新崛起。

回顧百餘年來孔子的沉浮不定,一個根本性原因,就是將孔子政治化或意識形態化了。認識孔子,首先應該超越政治,從文化的角度去面對、研究、傳承孔子。傳統文化走向現代,離不開特定的文化生態基礎,離不開兼容幷包的文化發展空間與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弘揚者的素質和水平則更具關鍵意義。

儒學,既不等同於東方哲學,又不能理解為東方倫理學,正如宋代趙普所言“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學蘊含著豐富的管理思想,甚至可以將其理解成組織管理學。儒學是用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是“修己治人”之道。管理從齊家開始,中國傳統家族的管理難度,不亞於一個現代企業。

杜維明說:有兩個基本原則是儒家人文精神內核,是與人類文明對話的基礎: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恕道,它不僅是儒家倫理,也是猶太教倫理,和基督教的“己所欲,施於人”不同,但可配合。另一個是仁道或人道,即“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


魏東林: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麼?現代社會弘揚儒家文化有意義嗎?

北京大學樓宇烈說,儒家學說是一種“成人”之學,這裡的“成”不是“成年人”的“成”,而是“成為”的“成”,即教育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儒家學說中,什麼樣的人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人呢?《大學》開宗明義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描繪的就是儒家心目中的“成人”。儒家的“成人”學說,絕不僅僅是一種“理論”探討,而是要付諸實踐。

《大學》所說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從內聖外王講明“修身”的重要性。這些都不是單純的理論探討能夠解決的,而要通過實踐,落實到行動中才能實現的。儒家認為,修身是人的一種普遍需要。“身”是個體生命,包括肉體與精神。人為什麼需要修身,因為“身”有缺陷,或者不完善,通過修身可以使之更健康、更完善。修身的目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齊、治、平”,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或者說是個嚴密的系統,中國人就裝在這個系統裡。

讀書識字、灑掃庭除、掌握各種技藝,只是“小學問”;還有一種大學問,教育一個人如何成為“修己治人,治國安邦”之才,這便是《大學》的內容。什麼是人生的大學問,孔子為我們留下了清晰的路標:修身、齊家、治國、平臺下;一步一個臺階,願景越來越宏大;但再大的願景,也是從修身開始。而修身源於: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這是《大學》裡的人生大學問,也是世間大學問,親近這些大學問,或許我們成不了治國平天下的大人物,但我們可以成為一個內心踏實的誠實君子,人生並沒有終極目標,只是一個過程,我們走好每一步。

魏東林: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麼?現代社會弘揚儒家文化有意義嗎?

儒家人生哲學的重心在於道德品格的養成,而道德品格的養成,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反省的能力。“三省吾身”,雖然不費時,不費力,但真正實施起來,卻非常不易。儒家的自我反省,旨在“使良心常在”,讓“仁義禮智信”時時主宰自己內心。西方也有言:自省是通向美德與上帝的途徑。

自省是儒家所倡導的修養方法,也是聖人與君子的美德。自省要求人們不斷地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辨察、修正其中的醜惡。自省不僅是瞭解自己做了什麼,最重要的是透過它瞭解真正的意圖;柏拉圖說過:自省是做人的責任,沒有自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過自己自省,才能實現美德與道德。

其實,儒家並沒要求人們做順民,愚忠決非儒家本意,那是後世犬儒的曲解。對於暴君,如夏桀、帝辛,儒家完全是譴責的,對於聖君,如堯舜、三王,儒家才會讚揚。愚忠於暴君,孔子明確譴責,甚至富有革命精神。他讚歎比干、微子、箕子等“死諫”之臣,對商湯、周文武王等反抗英雄更大加歌頌。

我們誤會了“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作為古代君臣、父子、夫婦之間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或許用到今日要有所揚棄。但“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中國社會應有的行為準則,也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的人倫之道,它可以起到很重要的“維穩”作用。

儒家“安貧樂道”的精神,完整地體現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為什麼還不回!既然知道心靈已被身體奴役,又為何惆悵,獨自傷悲?作者直抒胸臆,安貧樂道,又浪漫至極。肉體疾苦或可承受,精神沉淪實在讓人不能忍受,這大概就是陶淵明的心境吧!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說《論語》:人生不只是為了活下去,還須明白活著有何目的,“仁德”與“義利”不只是聖人或政治領導的必備條件,也是每一個人內心最深切的願望。這是人性向善的體現,離開了仁與義,人生難免陷於迷惑與失望中。《論語》就是要給人指引“人生的正路”。 這就是現代社會

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是因他那不變的情操,因他那“克己復禮”的人生追求,他一生為“禮”奔波。“禮”是穿越千古塵埃,古人心中的一方淨土。雖身處塵世,但那“繁複的禮”卻給浮生以寧靜,予心靈以平和,賦人生以感悟。我們沒有學到他的禮、他的魂,我們是不知禮者,真是枉來人世了。

【摘自《守望——魏東林文存》的儒家雜談】


魏東林: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什麼?現代社會弘揚儒家文化有意義嗎?

魏東林先生(1970年3月12日—2015年7月30日),明倫書院創始人、原董事長。生前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會創始副會長,曲阜市儒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企業家國學研修班特聘專家,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者,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與踐行者。“立足經典、守望純粹”,他以自已的生命踐行著國學的純粹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