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讀懂了紅樓夢,讀懂了人生

在中國古典文學裡,《紅樓夢》可能是被解讀最多的文學名著了。

有人說《紅樓夢》是“中國人心中最重的一本書”,雖然過於絕對,但也不無道理。

魯迅說: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張愛玲說自己有人生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

蔣勳說《紅樓夢》彷彿一個世界,有最高貴的角色,也容得下最卑微的角色。大觀園裡,有多到像塵沙微粒一樣的眾生,在六道中輪轉

讀懂了紅樓夢,讀懂了人生

蔣勳說紅樓夢

是我母親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在所有《紅樓夢》的解讀者中,蔣勳無疑是最受歡迎的擺渡人之一。

蔣勳生於古城西安,父親是黃埔軍官,母親是滿清貴族。蔣勳說:“我讀《紅樓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的母親。”

母親的祖父做過知府。從蔣勳三四歲起,母親就時常跟他講西安知府衙門所在的“二府街”和那間氣派的大宅:什麼地方走幾步有一個佛堂,再走幾步有一家綢緞店,祖宗的畫像怎樣掛在牆上……

讀懂了紅樓夢,讀懂了人生

辛亥革命時期,家族急速衰敗,曾經的大家族一夕之間只剩下外祖父一個男丁。繁華落盡,到1949年移居臺灣後,身上什麼都沒有了。

母親只剩下回憶裡沉甸甸的家族歷史和記憶中的《紅樓夢》。二者彼此交疊,構成了蔣勳童年獨特的美學體驗。

“其實那時候我們逃難到臺灣,什麼都沒有。可我還是覺得,這一切怎麼會那麼熟?

蔣勳很小就明白,《紅樓夢》其實是一個回憶:“《紅樓夢》是我的故事,我不覺得它影射什麼人。

讀懂了紅樓夢,讀懂了人生

聽蔣勳說紅樓夢

是“致用”,更是“修心”


在《紅樓夢》的陪伴下,蔣勳也把自己活成了“傳奇”。

他繪畫,執教名校。早年專攻西洋美術,期間舉辦過無數次個人畫展。更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是臺灣知名的美學教育家。

他寫作,著作等身。四十餘年來,他發表作品數十部,每一部都堪稱經典:他的《蔣勳說紅樓夢》連續三年被央視《讀書》欄目評選為大眾喜愛的50種好書。

更令人欽佩的是他的灑脫。當了七年的美術系主任,因看見一個學生在草地上讀詩集,為之動容,他捨得辭去;馬英九力邀他出任臺北文化局長,他也捨得拒絕。

讀懂了紅樓夢,讀懂了人生

蔣勳不僅自己讀紅樓,也幫普通人解讀。他講解的紅樓夢,曾一度讓整個臺灣痴狂。

他每開一場講堂都座無虛席——上至豪門闊太企業金領,下至賣菜小販服刑犯人,都趕來聽他一席話。

就連林青霞,為了聽他講紅樓,每個週末都會專程從香港飛到臺灣。她說:“他的聲音是我的半顆安眠藥,能給予

內心安定的力量。”

“我不想把《紅樓夢》弄得那麼偉大”


蔣勳講解的《紅樓夢》為何有如此魔力?

有許多“紅學家”的解讀,都偏離了《紅樓夢》的本質。他們要麼談政治,民族矛盾,要麼諷刺封建社會。

但蔣勳說:《紅樓夢》最大的魅力,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羈絆。

我們認為寶釵精明世故,蔣勳說她就是個“缺乏安全感的小女生”,在人事複雜的大觀園中如履薄冰,說到底也是個可憐的女孩。

我們覺得黛玉敏感善妒,蔣勳卻說她是大觀園裡活得最明白的人,所以才從不講場面話,愛恨從不掩飾。

我們只知道王熙鳳精明能幹,蔣勳卻認為她其實也不過是個目光短淺的人。

不卑不亢,不喜不傷,用流水一樣平和的目光去看《紅樓夢》,這是蔣勳用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反覆閱讀得到的體會和慈悲。

讀懂了紅樓夢,讀懂了人生

中國人不讀紅樓真的太可惜了


人這輩子所有的問題,大多都能在書裡找到答案。

這本鉅著從成文流傳至今,歷經百年而不衰,不僅僅是因為故事精彩,更是因為很少有書可以像《紅樓夢》這樣,事無鉅細地展現,每一個人的生活狀態與幽微心理。

誇張地說,讀懂了紅樓,就讀懂了人生。讀懂了人生,這世上90%難題也就迎刃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