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看大秦帝国,从武器装备、军马粮草等角度,分析秦国后勤保障体系

导语:看大秦帝国,从武器装备,军马粮草供应等角度,分析秦国后勤保障体系,规范化和法制化

《大秦帝国之裂变》,有这样的剧情,秦国太子赢驷由于冤杀庶民,引起激变,商鞅对太子首傅赢虔处以肉刑,赢驷被秦孝公废黜太子爵位流放山野,在流放的过程中,赢驷游遍了秦国山间村野,在黑林沟见证了商鞅推行的“奖励耕战”,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秦孝公检秦军时对商鞅说,他有两件兵器没见过, 一个是骑兵长剑,另一个是步兵木锤。

同样,在《大秦帝国之剧情》中,秦昭襄王重用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修开辟蜀道向秦军运粮,为了长平之战,战神白起重新打造骑兵部队,进行战马训练……,无论是奖励耕织,武器装备,兴修水利,训练战马,这些都是秦国军事后勤保卫体系的一部分,那么历史上秦军的后勤保障体系究竟怎样?本文借助《大秦帝国》影视界,来浅谈一下秦军的后勤保障体系。

看大秦帝国,从武器装备、军马粮草等角度,分析秦国后勤保障体系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规模不断扩大,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耗费大量物资,孙子说,战争其实打的就是后勤保障体系,作为战国时期,发动和参与战争最多的国家之一秦国,之所以能够笑到最后,与其强大的后勤保障是分不开的,后勤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武器装备、粮草供应、军马饲养、交通保障以及医疗保障等几个方面,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从武器装备、粮草保障、军马保障等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武器装备保障

秦国的武器装备保障包括武器制造、衣甲保障及武器衣甲管理等三个方面,并通过法律的形式,对武器衣甲装备制造与管理的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也充分体现了秦国对于战争后勤供应中的武器装备保障体系的重视。

武器制造,秦国的武器制造采用二元体系,由中央直辖的武器制造机构和地方一级的武器制造机构,武器制造主要由“工师”负责,“工师”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称呼,秦惠文王时“栎阳工师”、“咸阳工师”,秦昭王时有“图工师”、“雍工师”,到了嬴政时期,则出现“寺工”、“少府”、“诏事”、“邦属”等中央直属的武器制造机构。

看大秦帝国,从武器装备、军马粮草等角度,分析秦国后勤保障体系

“工师”的武器生产都有计划性、规范性的,所生产的武器数量、种类严格按照国家计划的要求,如果私自生产非计划内的武器,工师是要受重罚的;不仅如此,武器的体积、长度、大小、宽度都严格按照法律所规范的要求生产,对于产品不符合标准的责任人也要进行处罚。

正是在严格的计划性和规范化的要求下,秦国兵器制造机构生产了大量的优质兵器,我们从秦俑出土的兵器就可见一斑,数千枚三棱形铜镞,其长度误差竟然不超过十分之一毫米,由此可见,秦国武器生产制造的工艺水准及标准化程度很高。

衣甲保障,秦国军队除了发配武器外,战士的外衣和铠甲也由国家统一供应和发放,当然内衣、常服由私人自备。国家通过对制造外衣、铠甲的主要原料皮革、漆等资源的控制,来保障士兵衣甲供应,官吏对统一制作的外衣、铠甲进行登记,多余的要上缴,不足的要责令赔偿,总之要足量保障供应,并将衣甲管理纳入官吏的考核之中。

武器衣甲管理

,秦国士兵的武器及衣甲由武库统一管理,并由工师、啬夫、丞等官员具体负责,并且对武库管理通过法律的形式,做出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对武器、衣甲管理,以标识为依据,通过衣甲兵器上的“工名”进行管理,无论是发放兵器,还是回收兵器,都以标识为基础,如若标识不当,相关责任人员也要受到处罚。

看大秦帝国,从武器装备、军马粮草等角度,分析秦国后勤保障体系

此外,可以通过武器的管理来进行对官吏的监督,通过审查官吏、县官的账目,以罚金或补足库存的形式对官吏进行处置,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武器的缺失,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从制度上保障了对武器管理的规范化,为秦军后勤保障工作奠定基础。

粮草保障

对于战争来说,粮草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粮草的重要性,秦军能够历经数次灭国战争,其充足的粮草保障是战争取得胜利关键的物资基础。

粮草征集,秦军粮草保障主要通过军赋、租税、因粮于敌等三种手段来实现。军赋,就是税赋征收的一种,班固“赋共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秦国在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后,军事财政征收走向制度化,秦国以户为标准进行征收军赋。

租税,就是国家对田租按照一定租率进行收税,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效仿魏国李悝之法,对田租按定额征收。《商君书·垦令篇》记载,商鞅时期,通过定额的入粟为税,这样能最大程度保证百姓的公平,又能减少官吏从中获利;而《田律》记载,秦国按亩征收,来保障军用草料的供应,无论是采用哪种税收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军队的粮草供应。

因粮于敌,秦国发动战争,庞大的后勤需求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并且军队往往进行千里机动,后勤往往鞭长莫及,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往往会劫夺敌占区的粮草进行补给。《大秦帝国》中,秦国攻打楚国,为了减轻补给压力,采取掠夺粮草,以战养战的方式,保障粮草供应,这也是秦军能够取胜的主要因素之一。

看大秦帝国,从武器装备、军马粮草等角度,分析秦国后勤保障体系

粮草储存

粮草在征收和使用期间,中间的管理环境很关键,这就是粮草储存;秦军的粮草储存主要通过仓储来实现的。《左传》记载,秦国从雍城到晋城长途运输粮食,如此庞大的运粮队伍,可以推断出在当时秦军都城雍城附近有大小粮仓用于储备粮草。

《仓律》记载,秦国将国家大型粮草仓库建在栎阳和咸阳附近,作为中央仓储,由此可以看出秦国对中央仓储的重视;秦朝对仓储管理人员加强监管,提高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权责,对粮草可能出现的腐败、鼠害、虫蛀等问题,都有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处罚规定。

对于粮草的入库储存和发放管理,都有一定的详细制度,粮草的发放需要上级命令,并做好对仓库封印检验工作,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记录,涉及到有问题的,还需像上级报告,待核验之后才可发放。

此外,在仓储管理过程中,对粮草的种类、时间也要进行区分,针对不同的用途发放不同的粮草,使存放时间较长的粮草得到优先利用,减少因腐败变质而产生的浪费。

军马供应

秦国能够在战争中,战胜山东六国得益于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力量,而组建骑兵则需要战马资源,战国时期,骑兵是新兴兵种,逐步被六国所重视,秦国自诞生以来就有于戎狄骑兵战争的经验,这是山东六国所无法具有的优势,对于骑兵所用的军马,秦政府采取国家饲养与民间募集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军马供应,并通过法律,建立了一套教为完善的管理制度。

看大秦帝国,从武器装备、军马粮草等角度,分析秦国后勤保障体系

秦军战马来源

主要有两个渠道,即民间募集和国家饲养,其中国家通过厩苑饲养马匹是军马的主要来源,而民间募集是军马来源的主要补充,这两者相结合,为秦国骑兵提供稳定的马匹来源。

我们先来了解下民间募集,相对于其他六国来说,秦国民间最重视养马,因为秦国就是为周室养马,而赐于疆土的;秦律对民间养马提供保护,严厉打击偷盗马匹行为,对于养马个人,政府会给予一些政策支持,提高养马的积极性。

此外,为了提倡民间养马,秦政府还将对民间优良马匹的募集,作为考核官员的内容之一,只有征集到符合国家标准的私马作为军马,官吏才能晋升。《效律》规定“先赋蓦马,马备,乃遴从军者,令、丞二甲。”

国家饲养(厩苑饲养),由于战争的需要,秦国需要大量马匹,单纯的民间募马很难满足战争要求,于是秦国大力进行国家饲养马匹,加强以建设以厩苑为主的养马机构。在厩苑管理方面,设有专职人员,设皂啬夫、厩啬夫、苑啬夫以及令、丞、佐、史等官职,并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建立国营的养马机构为帝国提供战马来源。

养马技术和马匹考核

有了国家的养马机构还远远不够,中原马匹与戎狄马匹的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那就要对马匹进行改进;秦国对于养马技术也有相对科学的管理,首先在育种方面,加强对优良马匹品种的选育,培养相马技术;为了能更好地对马匹育种优选,保证优质马种能够顺利繁衍,秦国采用了阉割公马技术,这也符合优胜劣汰的生物学观点。

看大秦帝国,从武器装备、军马粮草等角度,分析秦国后勤保障体系

加强马匹的饲养技术,在日常管理方面,通过提高饲养技术来改善马匹的营养水平,对马匹采取比较先进的精料和粗饲料相结合的饲喂方法,秦国通过税赋的形式征收粮草,并保证按时发放,充足的草料储存,保证了马匹饲料的有效供应。

此外,秦国还注重马匹的疾病防治工作,提高饲料营养,将麦、粟、菽等植物性饲料饲喂马匹有利于提高其抗病能力,还注重马匹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对马匹生活环境及饲草料,常常采取高温消毒的方式对寄生虫进行处理,达到防虫治病的目的。

秦军对马匹极为重视,不仅体现在选种选育上,饲养技术上,更是注重对马匹的考核工作;为了提高马匹的质量,秦政府对私人饲养马匹的筛选以及官方养马都有考核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例如不能按要求募集马,或者马匹质量不符合标准,相关官吏都要受到处罚。

看大秦帝国,从武器装备、军马粮草等角度,分析秦国后勤保障体系

笔者认为,正是在这种严格要求下,秦国源源不断地为军队提供充足、优质的骑兵,使得秦国骑兵对其他诸国,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有优势;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先是诱敌深入,又趁机切断赵军后路,实现包围后,利用骑兵出奇制胜,最终打败赵国。

当然,后勤保障体系除了上述的武器装备,衣甲配置,粮草保障,军马供应等方面,还包括军事医疗卫生,情报工作,军事信息传递,交通运输保障等诸多方面,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着重阐述上述三个方面。

综述

笔者认为,秦国后勤保障制度有如下特点,武器装备制造规范化,在武器制造上,秦国在继承前代积累的基础上,强调通过法律的约束力来实现武器装备制造,同时秦国注重新型武器的研制,例如驽、浮桥、双辕车的使用,特别是大型连驽的使用;《史记》记载,秦始皇出巡时,曾使用过大型连弩射杀过大鱼;秦昭襄王曾使用过浮桥;由此可见,秦国新兴武器的应用,使秦国装备在技术层面上占据了优势,这也是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重要原因。

看大秦帝国,从武器装备、军马粮草等角度,分析秦国后勤保障体系

秦国注重后勤的法规建设,秦国军事后勤保障系统之所以能够高效推进,与其相关的较为完善的法律是分不开的,法制化是秦军后勤保障体系的显著特点,在军事后勤保障方面,秦政府建立了涵盖武器制造,物资征集,官吏监督及考核等较为全面的法律内容,确保后勤保障系统和军事行动能够顺利进行。

强大的后勤供应体系,离不开强大的经济支持,而秦国经济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经济,这也是商鞅富国强兵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秦国处于游牧区域和农耕区域的交界带上,与中原诸国相比其农业生产是相对落后的,在汲取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农业理念后,在商鞅变法中“农战”思想的推动下,秦国农业技术取得突破性的进步。

在改善农业技术和完善田间管理经验前提下, 秦国又大力兴建农业基础设施,兴修水利工程,例如郑国渠的修建,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千里的农耕地区,这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充实国家财政,同时,商鞅新法又鼓励生育,招徕流民,为秦国提供大量人口资源,这一切都为战争提供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看大秦帝国,从武器装备、军马粮草等角度,分析秦国后勤保障体系

后记

笔者认为,秦国能够在诸侯争霸中,败少胜多,并能一统天下,这与其军事后勤保障体系是分不开的;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秦国军事后勤的发展,是通过剥削劳动者,在战争压力之下,通过兼并战争发展起来的;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秦军后勤保障系统其基本模式,还是后来的王朝产生积极的影响。

秦国军事后勤保障的建设,不仅保障军队供给,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秦军的战斗力;后勤领域不是独立存在的,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一起,完善的法律促进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客观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使得综合国力成为统治者越来越注重的问题,也在军队后勤保障制度上为后世者树立了范本。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战国史》、《汉书》、《国语》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