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清朝有五位皇贵妃葬入帝陵,四人出身包衣奴才,只有她是大家闺秀

我国古代帝王的丧葬形式,不同朝代之间不尽相同,但基本上还是遵循“卑不动尊”的原则。也就是说,如果皇帝先崩逝,那么地位相对低的皇后在薨逝后,则只能另建陵寝;反之如果皇后先去世,则可以先安葬在帝王陵寝之中,等皇帝去世之后再封陵,而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所采用的丧葬形式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也便有了葬在清东陵之外的孝庄皇后昭西陵,慈禧太后的定东陵等单独的后陵;以及如乾隆帝与富察皇后合葬的裕陵等帝王陵。而在这些帝陵之中,除了皇后之外,皇帝还会允准一些比自己先去世,备受自己宠幸的皇贵妃,在死后葬在帝陵之中,尽显恩宠。而在有清一朝,便有五位皇贵妃被安葬在帝陵之中。

清朝有五位皇贵妃葬入帝陵,四人出身包衣奴才,只有她是大家闺秀


第一位康熙帝的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章佳氏虽然出自满洲八旗中上三旗的镶黄旗,但是事实上她也只是镶黄旗的包衣奴才。所谓的包衣奴才,是指为满洲贵族占有,无人身自由,在战争、罪犯等因素中掳掠而来有主从关系的奴才,可见其出身地位之低。

而章佳氏父亲海宽也不过只是佐领之职,在内务府选拔后,章佳氏也只能从宫女做起。幸而章佳氏长相美丽,更兼之又颇为争气,因为也为康熙帝宠爱,更是诞下了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但是即便如此,康熙帝也只是封她为敏妃,而且其奴籍也并未迁出。

而在九子夺嫡之中,十三阿哥胤祥因为“从龙有功”,也备受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帝的喜爱,因此爱屋及乌之下,雍正帝不仅追封他的母亲敏妃为敬敏皇贵妃,还为她开了清朝妃子入葬帝陵的先例,将她安葬在康熙帝的景陵之中。

清朝有五位皇贵妃葬入帝陵,四人出身包衣奴才,只有她是大家闺秀


第二位敦肃皇贵妃年氏。作为雍正帝的首位皇贵妃,年氏并没有《甄嬛传》中那般不堪,反而是一位颇得圣宠的贤妃。

她出身于汉军镶白旗,大家闺秀。年家是一个官宦世家,其父年遐龄出生于明崇祯十五年,而在清军入主之后,他在京为官,可谓是仕途平顺,从内阁学士到兵部侍郎,再到湖广巡抚,成为一方封疆大吏。而在康熙五十年,康熙帝更是直接将她册立为侧福晋(嫡福晋乃是出身正黄旗,内大臣费扬古之女—孝敬宪皇后)。可见作为一个汉人,年氏一族的受重视程度,而年氏的哥哥,年羹尧更是在辅佐胤禛登基、平定西北叛乱上立下赫赫战功,官至抚远大将军。在嫁给雍正帝后,她先后为他诞下一个公主,三个儿子。而在雍正帝给她的册文上说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而在她去世后雍正帝更是为她辍朝三日,可见雍正帝对她的宠爱。死后,她也被归葬雍正帝的泰陵。

清朝有五位皇贵妃葬入帝陵,四人出身包衣奴才,只有她是大家闺秀


第三位乾隆帝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虽然其父高斌乃是正一品的大学士,但是独木难成林。而且高氏一族,亦是出身于内务府的包衣世家。而在雍正元年,雍正帝便将她选入弘历的府邸之中侍奉,而职位也不过只是格格(此格格乃是低等级侍女)。雍正十二年三月,她被雍正帝晋为侧福晋,而在弘历登基之后,她也被封为贵妃。虽然高氏一直未有所出,但随后又因为备受乾隆帝喜爱,在乾隆十二年晋封为皇贵妃,她死后乾隆帝更是作哀悼诗数首。


清朝有五位皇贵妃葬入帝陵,四人出身包衣奴才,只有她是大家闺秀


第四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皇贵妃富察氏与孝纯贤皇后富察氏并无丝毫关系。她出身于满洲正黄旗包衣。父亲是翁果图,只是佐领职务。而在雍正初年,她成为了弘历的侍妾,并且给乾隆诞下了长子永璜,还生下了皇二女,但是她的寿元不长,在弘历即位前病逝。而在乾隆登基之后,先后多次为她追封,从侍妾、妃到皇贵妃。死后,她也被安葬裕陵。

清朝有五位皇贵妃葬入帝陵,四人出身包衣奴才,只有她是大家闺秀


第五位淑嘉皇贵妃金佳氏。这位皇贵妃,也是乾隆帝的妃嫔。而出身于内务府汉军包衣的她,颇受乾隆喜爱,为她抬旗,敕令她入正黄旗。作为一个同样是雍正年间,便入侍弘历的女子,她十分受乾隆帝喜爱,并为他诞下了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皇九子、皇十一子,在后宫之中即便是令妃也要让她三分。乾隆二十年,42岁的她病逝,而后乾隆帝追封她为皇贵妃,令其安葬裕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