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三國志》:魏蜀吳三國的疆域與人口差距究竟有多大?

晉朝人陳壽寫的《三國志》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部正史,成書年代比《後漢書》還早了一百多年。在體例上,《三國志》具有特殊性,它相當於集紀傳、斷代與國別為一體。全書共有65卷,分《魏》《蜀》《吳》三部分,其中魏國部分以王沈的《魏書》為底本,吳國部分則參考了韋昭的《吳書》,蜀國當時沒有官史,而陳壽作為蜀人,在亡國入晉時也已經三十一歲了,所以他對蜀國最為熟悉,《蜀書》部分的內容多是他原創。

相比於《史記》和《漢書》來說,《三國志》存在明顯的缺陷,那就是它只有本紀和列傳,缺少了志和表,這導致一些重要的史實出現了空缺,其中地理知識當屬其一。《三國志》裡缺了一篇《地理志》,而《後漢書》的《郡國志》中也沒有加以詳細延伸,使得後人難以把握三國的疆域及人口。直到唐朝時,在官方重修的《晉書》裡才進行了簡略的補充,但因隔代久遠的緣故,對比前朝的其他史料,出現不少分歧。這使得後人不能直觀地瞭解魏、蜀、吳三國各自的實力,有些人認為三國勢均力敵,也有人覺得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對比其他兩國,實力懸殊。

那麼三國各自的疆域究竟如何呢?它們之間的人口相差到底大不大?各自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途徑?經過百年的分裂之後,晉朝重新統一中國時,是否成功恢復了漢朝昔日的雄風?

《三國志》:魏蜀吳三國的疆域與人口差距究竟有多大?

《三國志》裡沒有“地理志”

東漢末年的全國疆域及人口總數

根據《後漢書·郡國志》的記載,東漢全國共分為十三個州,分別是司隸、豫州、冀州、兗州、徐州、青州、揚州、荊州、益州、涼州、幷州、幽州和交州。漢桓帝永壽二年時,全國總人口為五千〇六萬六千八百五十六人,主要分佈在中原地區。

之後冀州發生黃巾起義,京師為董卓所亂,涼州幷州也在其勢力範圍內,而關東諸侯紛紛割據以對抗朝廷。袁紹驅逐了冀州牧韓馥,自領州事,又以其子袁譚為青州刺史;隨後公孫瓚襲取劉虞,奪取幽州;曹操擊破黃巾而入據兗州;袁術走壽春,佔據了揚州;陶謙臨終前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兼領徐州事;在孫策渡江之前,江東掌握在劉繇手中;相比之下,益州的劉璋、荊州的劉表、交州的士燮統治得相對較為穩定。

《三國志》:魏蜀吳三國的疆域與人口差距究竟有多大?

董卓滅亡時的諸侯分佈

建安元年,曹操迎接天子都許後,正式開啟了統一中原的大業。他於建安三年斬呂布而取徐州、豫州,四年擊袁術而得揚州的淮南地區,此時袁紹也兼併了冀、青、幽、並四州。因此,雙方在官渡展開了決戰。曹操獲勝之後又花了幾年時間削平袁紹數子,將四州囊入懷中,又震懾得遼東歸附,北方領土基本平定。其中破袁紹是曹操奪取領土最多的時期,但這個時期也是天下混亂程度最厲害的時候。《張繡傳》就寫道:“是時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由此可知,即使曹操統一了中原,漢朝的人口已經遠遠不如黃巾起義之前了。

建安十三年,曹操又率軍南下攻打荊州,劉表之子劉琮不戰而降。因此,在赤壁之戰前曹操一共擁有了司隸、豫、冀、兗、徐、青、揚北部、荊、並和幽等十州之地。

《三國志》:魏蜀吳三國的疆域與人口差距究竟有多大?

東漢十三州分佈圖

魏蜀吳三國的疆域變化

在遭遇赤壁慘敗之後,曹操被迫北去,劉備趁機攻下荊州四郡,又向周瑜借走了南郡的南岸,改名叫公安,次年孫權表劉備為荊州牧;劉備則表孫權為徐州牧。在佔據荊州之後,劉備又西進攻取了益州,領土持續擴大;而曹操則平定關中的馬超、韓遂,還斬殺隴西的宋建、俘虜漢中的張魯,奪取了涼州和益州北部。此時的孫權卻北進受挫,在濡須口遇阻於曹操,在合肥又敗於張遼,無法奪取豫州及揚州北部,只有南邊的士燮舉交州歸附,才勉強有所建樹。

建安二十年,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便派諸葛瑾前去討要荊州諸郡,劉備卻回答說:“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孫權大怒,便派呂蒙攻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正要命關羽反擊,不料曹操攻克了漢中,威脅到益州,所以只得選擇與孫權議和。雙方把荊州分成兩部分,東邊的江夏、長沙、桂陽屬孫權,西邊的南郡、零陵、武陵屬劉備。二十四年時,劉備又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蜀漢的領土達到歷史最大。

《三國志》:魏蜀吳三國的疆域與人口差距究竟有多大?

在稱帝之前,劉備的領土已經達到歷史最大

之後東吳襲取荊州,盡有其地;曹丕則篡漢稱帝,襲其故土。黃龍三年時西域諸國款塞內附,魏國的版圖也空前擴大。因此,在三國建立之時,魏國版圖居第一,吳國第二,蜀國最小。南朝人沈約在《宋書·州郡志》中就說:

“三國鼎跱,吳得漢之揚、荊、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猶得九焉。”

這是指其大概而已,魏雖然得州多,但不能於說疆域佔了全國的70%,因為揚、荊和益是漢地十三州里面積最大的三個。而且三國還各自分有了部分的州境,例如吳國獲得徐州東境,蜀國佔有涼州南境,蜀吳最初分有荊州東西境。嚴格說來,魏國佔據全境的州只有司隸、豫州、冀州、兗州和青州六個,幽州的東北部長期被公孫淵割據,直到司馬懿東征時才得以平定。故而《晉書》裡有更為詳細的記載,說:

“魏武定霸,三方鼎立,生寧版蕩,關洛荒蕪,所置者十二,所省者七,而文帝置七,明及少帝增二,得漢郡者五十四焉。蜀先主於漢建安之間初置郡九,後主增二,得漢郡者十有一焉。吳主大皇帝初置郡五,少帝、景帝各四,歸命侯亦置十有二郡,得漢郡者十有八焉。”

《三國志》:魏蜀吳三國的疆域與人口差距究竟有多大?

三國統一前夜的版圖

魏蜀吳三國的人口對比

《晉書》說晉武帝“太康元年,平吳,大凡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相比於漢桓帝時的五千〇六萬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出現了斷崖式下跌,減少了近三千四百多萬人。

《晉書》又記載說在三國早期,蜀漢章武元年(221年)的時候,蜀國有戶二十萬,男女九十萬;吳國孫權赤烏五年(242年)時,有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二百四十萬口,是蜀國的二倍有餘。王隱《蜀記》則說蜀國滅亡時,尚書郎李虎送上士民薄,上面寫著其國“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可見,在劉備父子統治的40多年裡,蜀國人口沒有太大變化;而《晉陽秋》也記載說,晉武帝平吳後,王濬收其圖籍,發現吳國只有五十二萬戶,男女二百三十萬口

,相比於38年前還略微下降了。可以推測,人口迅速減少的時間主要發生在漢末的混戰時期,而在進入三國之後,增長率低下,陷入了停滯階段。

《三國志》:魏蜀吳三國的疆域與人口差距究竟有多大?

至於魏國,它雖然佔據了中原地區,但人口相比於漢朝來說也是大幅度銳減了。因為自黃巾以來,幾乎北方的所有州都捲入過戰亂,損傷最重。魏明帝景初中葉時,蔣濟曾上疏說:“今雖有十二州,至於民數,

不過漢時一郡。”另一名大臣陳群也說:“今喪亂之後,人民至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我們查閱《漢書》可知漢朝人口數的頂峰出現在漢平帝元始二年,當時戶口數最多的是汝南郡,共有三十萬餘戶,由此可推算文景之治時即使戶口最多的大郡也不應高於此。但如果認為魏國總戶口數僅為三十餘萬以下,那就顯得不太合理,因為同期的吳國已經有五十二萬戶,魏自視吳蜀為偏僻小國,人戶數不應在其下,蔣濟與陳群應是往低處說了。

在《三國志》的《杜恕傳》裡又記載杜恕在太和中葉時的奏疏,說:“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喪亂之弊,計其戶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前為一郡,現為一州;前方之以文景,現方之以東漢。而根據《後漢書·郡國志》的記載,在景元四年(263年),魏國滅蜀後,統計為“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這是曹魏人口數巔峰的時候。而如果把蜀國的二十萬戶、九十萬口去掉,那麼魏國大致有七十四萬戶,四百四十餘口

,相當於東漢一個揚州的戶口數,所以杜恕的說法比較近似——整個魏國的人口在大部分時期只相當於東漢的一個較大的州而已。

《三國志》:魏蜀吳三國的疆域與人口差距究竟有多大?

為什麼三國能夠保持近半個世紀的鼎立?

通過史料分析,我們發現三國之間的差距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魏國佔據了東漢十三州里的十個州,疆域最大,於景元四年滅蜀後,領土面積與人口總數達到頂峰的五百多萬人,但只相當於東漢的揚州人口總數。蜀國則佔據東漢的益州全境,並往南征服了群蠻,往北又割有涼州部分,疆域最小,從建國到滅亡,人口一直保持在九十萬左右,還不如東漢的一個蜀郡多。最後,吳國佔有揚州、荊州和交州,領土居於中間,人口數大約為二百四十萬,遠遠低過了東漢原揚州、荊州和交州人口的總和。

因此,無論是哪個國家,在經過戰亂之後,人口數量都出現了大幅度銳減。誰都需要重新恢復生產,以確保有充足的勞動力來補充軍隊。誰都沒有能力再發動像官渡、赤壁這種決定性的大決戰了。三方進入和平競賽為主流的階段,然後吳蜀兩個在半個世紀裡卻沒有出現明顯的發展,幾乎陷入了停滯。獨魏國在三少帝時期進入了較快的發展階段。彼時鄧艾著《濟河論》,提議開鑿河渠、引水澆灌、大積軍糧,司馬昭欣然採納。又屢次上疏說:“國之所急,惟農與戰,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勝”,凡所到之處必開闢荒野,軍民並豐,為滅蜀打下了堅固的基礎。晉朝建立後,羊祜、杜預也相繼在江北屯田興學,為平吳做了充足的準備。

鼎足之勢是因三國各成強弩之末而造成的,天下歸一又是因為吳蜀陷入停滯而曹魏持續發展所促進的。自從漢末以來,中國歷史的發展走入了一個低谷,經過百年的分裂之後,全國人口幾乎減少了70%。西晉雖然混一天下,恢復漢朝的疆土,但實力已經遠不及從前了。在這種衰弱的情況下,胡人才大舉內遷,最終造成了五胡亂華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