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餐飲股“一哥”讓位?呷哺呷哺淨利潤4.75億元只排第二


餐飲股“一哥”讓位?呷哺呷哺淨利潤4.75億元只排第二


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原創王牌專欄,金融名家齊聚。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前言:

3月28日,呷哺呷哺發佈2018年度業績數據顯示,2018年呷哺呷哺(00520-HK)實現營收47.3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2%;淨利潤為4.75億元,同比增長10.0%。

從所披露的數據來看,2018年,呷哺呷哺新開店面195間,其中包括168間呷哺呷哺餐廳及27間湊湊餐廳。作為呷哺呷哺中高端餐飲的產品線,2018年,湊湊餐廳營收增加374.9%,增至5.55億元,實現扭虧為盈,顯示出呷哺呷哺在中高端火鍋市場的發展潛力。

而作為國內火鍋市場的“一哥”,2018年,海底撈(06862-HK)已成功赴港上市。完成上市融資後,海底撈同樣在加快資本佈局,進一步整合自身實力。值得注意的是,呷哺呷哺是餐飲板塊唯一一個躋身2017年“港股百強”的股票,而今年,或許會有所不同。

餐飲股“一哥”讓位?呷哺呷哺淨利潤4.75億元只排第二


“火鍋界裡的小米”,呷哺呷哺發力中高端

呷哺呷哺發佈的2018年度財報顯示,呷哺呷哺已在江蘇、湖北、廣東、北京、上海等地開設了48家湊湊餐廳。其中,僅2018年便新增27家湊湊餐廳。

2018年,湊湊餐廳營收增加374.9%,達到了5.56億元,主要由於集團持續擴張其湊湊餐廳網絡所致。2018年,湊湊餐廳實現利潤6480萬元,相比之下,2017年湊湊則虧損2440萬元,呷哺呷哺佈局中高端火鍋市場初見成效。

當然,與海底撈這個傳統的中高端火鍋市場龍頭招牌相比,湊湊還有很大的差距。

海底撈赴港上市後發佈的首份財報顯示,2018年海底撈營業總收入169.6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59.53%;淨利潤16.46億元,同比增加38.1%。

其中,餐廳營收是海底撈平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佔比為97.2%。而餐廳經營收入主要得益於2018年新開業的200間門店所產生的29.187億元收入,以及2017年開業門店的營收。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上市融資的完成,海底撈線下佈局的速度正在加快。2018年新開業門店200家,超過了呷哺呷哺。未來,二者營收上的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拉大。

除了新開門店之外,呷哺呷哺和海底撈在翻檯率、人均消費上同樣存在差距。

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海底撈老店實現銷售81.065億元,同比增長了6.2%,線下門店年內平均翻檯率為5次/天。

就顧客人均消費而言,2017年,海底撈顧客人均消費為97.7元/人,2018年則上升為101.1元/人。

與之相比,2017年,呷哺呷哺的平均翻檯率只有3.3次/天,顧客人均消費也僅有48.4元/人。2018年呷哺呷哺餐廳的顧客人均消費53.3元,同比增長4.9元;平均翻檯率為2.8次/天,甚至有所下降。

餐飲股“一哥”讓位?呷哺呷哺淨利潤4.75億元只排第二


綜合兩家財報分析,呷哺呷哺營收額不足海底撈的三分之一,但門店數大約是海底撈的兩倍。當然,在新開門店數量上,二者旗鼓相當。不過,海底撈的翻檯率一直較穩定,而呷哺呷哺的翻檯率則有所下滑。

不難看出,與海底撈相比,呷哺呷哺無論是在營收、門店擴張速度、平均翻檯率都有著不小的差距。今年“港股百強”評選,海底撈問鼎“餐飲板塊第一股”的概率相當大。

業務創新,發力新菜品、茶飲、外賣等領域

當然,作為傳統的國內餐飲行業巨頭,在經營湊湊,發力中高端火鍋市場外,呷哺呷哺還在加速佈局自身產品線,提升自身的平臺競爭力。

財報透露,2018年度,呷哺呷哺顧客人均消費上升為53.3元/人,主要是由於呷哺呷哺不斷優化產品,定期推出新品以及新菜品所致。

當然,這其中主要是源於中高端品牌湊湊火鍋。有分析人士指出,湊湊火鍋主打的“茶飲+火鍋”模式,對於年輕消費者群體有很大的吸引力。

據調查,茶飲市場潛在消費規模約為500億,消費群體約為5億人。而且,餐飲與茶飲本身就不分家,隨著中高端火鍋市場的開拓,茶飲服務的提供更加提升湊湊的中高端屬性。

湊湊餐飲市場總監徐毅文曾表示,湊湊的“火鍋+茶飲”模式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茶飲部分已經佔到湊湊營業額的20%,而茶飲外賣營業額則超過40%。

由於湊湊茶飲一經推出便備受顧客好評,2018年,呷哺呷哺在北京環宇薈和上海開設了兩家茶飲店——茶米茶。不過,茶米茶模式屬於直營開店,品牌擴張所需要的成本較大,在管理上也會遇到一些問題,目前更看好湊湊的“火鍋+茶飲”模式。

推出新菜品、提供茶飲之外,外賣業務成為呷哺呷哺的另一個新機遇。

呷哺呷哺財報中提到,2018年為了擴張外賣業務,呷哺呷哺推出了食材外送及即食火鍋業務——呷煮呷燙,發展新外送品類並快速佈局。

餐飲股“一哥”讓位?呷哺呷哺淨利潤4.75億元只排第二


呷哺呷哺表示,外賣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餐廳層面的經營利潤,但開設外賣有助於提升品牌形象,自2018年起,呷哺呷哺對外賣業務開始提前投入。

目前,外賣業務由2017年的5個城市擴張覆蓋至一二線的75個城市,截止2018年年末,外賣業務的銷售收入是2017年的將近203.3%。營收收入增加超兩成。

資本角度分析,誰是國內餐飲第一股?

近日,花旗發表報告稱,由於管理層降低了未來新店的數量預期,對2019年海底撈營或有負面影響。同時,受禁售期結束,以及資本市場其他因素的影響,花旗決定下調海底撈今明兩年營收預測。

儘管如此,花旗依然將海底撈目標價由17.7元上調至24.7元,評級維持“中性”。

另一份由中金髮表的研究報告指出,海底撈持續在送餐機器人等技術領域投資,有助於提升運營效率,降低企業成本。

當然,中金認為,海底撈的技術應用還包括智能廚房、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等。技術含量高,對年輕消費者吸引力更強,看好海底撈未來發展前景。因此,中金將海底撈的目標價上調為26.9%,並維持“買入”評級。

呷哺呷哺方面,摩根大通發佈的一份報告稱,消費增長放緩及工資成本上漲是眾多企業在2019年無法避免的問題。在餐飲股中,該行更看好快餐及快速服務餐廳(QSR)等具防守性商業模式的股份,例如呷哺呷哺,人均消費介於30元至50元人民幣之間。

餐飲股“一哥”讓位?呷哺呷哺淨利潤4.75億元只排第二


摩根預測,2018年至2020年,呷哺呷哺的銷售和盈利的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20%和16%。同時,由於經濟下行,消費增長放緩,摩根對呷哺呷哺2019至2020年同店銷售增長也由3%下調至2%,目標價由16元降至14.5元,仍維持“買入”評級。

對於呷哺呷哺所披露的全年肉類購入成本基本持平,並決定產品不加價的策略,摩根大通認為,在當下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該行看好呷哺的定價策略。

結語:

由於火鍋行業門檻較低,前景看好,未來還會吸引更多的資本投入,特別是BAT等互聯網巨頭,藉助新零售渠道逐漸向餐飲行業滲透,市場競爭或將進一步加劇。

對於呷哺呷哺而言,佈局中高端產品線的同時,實現運營模式上的創新才是重中之重。無論是品牌營銷,還是科技賦能,一定要打出自己的運營特色。一旦這個特色形成,呷哺呷哺就會走的更加順利,也能在傳統餐飲改革的大潮中佔據更多競爭優勢。

作為國內餐飲行業的龍頭,呷哺呷哺、海底撈可謂享有盛名,特別是呷哺呷哺還入選2017年“港股百強”名單。今年海底撈和呷哺呷哺能否雙雙入選“港股百強”?敬請留意2019年5月24日(星期五)在深圳中洲萬豪酒店舉行的“港股100強”頒獎典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