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李信20萬軍征討楚國大敗,從秦始皇2大決策來看,難怪他能稱帝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同眾多大臣商議,如何吞併楚國。其中老將王翦認為,楚國疆域廣闊,而且其國力也尚且不弱,也有項燕這樣一位實力極強的將領,非得60萬軍隊,不然拿不下楚國。

不過同為秦將的李信認為,只需要20萬軍隊,並對秦始皇講解自己的策略以及戰術。經過大家的對比,大臣們都認為還是李信年輕有為,王翦已經老了。

秦始皇也採取了李信的建議,但李信領著這20萬軍隊,最終大敗歸來。對此,秦始皇有什麼樣的決策?

李信20萬軍征討楚國大敗,從秦始皇2大決策來看,難怪他能稱帝


李信兵敗未受懲罰,這是為何?

古代將軍打仗,失利往往是要受到君王的懲罰,但此次李信大敗,秦始皇並沒有對他進行任何懲罰,甚至在後期的平定燕國和齊國的時候,李信還是被重用,難道秦始皇這麼仁慈?

並不是仁慈,而是秦始皇善罰分明,此次李信出征確實失利,但在前期,李信和蒙恬兩位秦國的年輕將領,兵分兩路,都是一路凱歌,眼看就要攻打到楚國的都城,不想後方出現了事故。

而這次事故,就是秦國的昌平君叛變,他是此戰中控制糧草的一方,但他本人是楚國人,於是他在消滅楚國的戰爭中,不希望自己的國家被消滅,就叛變。

李信20萬軍征討楚國大敗,從秦始皇2大決策來看,難怪他能稱帝


此時的李信不得不派兵回防,於是也就被項燕領著的楚軍追擊,造成了夾擊之勢,最終李信大敗歸來。

由此來看,從李信出征一直到昌平君叛變,戰爭的局勢都是向好。可見,失敗也不是李信的過錯,而是秦始皇本人調遣了昌平君管理軍方糧草,順便安撫楚國的遺民,但他沒想到昌平君叛變。

此次失利,在於秦始皇用錯了人,不在於李信。固然戰爭的失利他很生氣,但也沒有因此而錯怪李信。

李信20萬軍征討楚國大敗,從秦始皇2大決策來看,難怪他能稱帝


放下君臣禮節,親自向王翦認錯,大有禮賢下士風範

征討楚國的失利,秦始皇首先想到的不是懲罰叛變之人,而是親自跑到了頻陽,找到了老將王翦,並親自向他認錯,也答應了王翦的60萬大軍。

當時的秦國,雖然已經有許多的能人志士,但在將領這方面,秦始皇始終不夠用,畢竟目前是處在統一天下的局面,戰事也十分多。

李信20萬軍征討楚國大敗,從秦始皇2大決策來看,難怪他能稱帝


即使有些將領也十分有能力,但他也不能隨便就讓他們領兵打仗,畢竟秦始皇對很多將領沒有足夠的信任。唯有李信,蒙恬和王賁等幾位年輕將領和老將王翦,是秦始皇能夠給予足夠信任之人,要知道,昌平君之前也是秦始皇一直信任的親人,這都叛變了,所以在用人這方面,秦始皇十分謹慎。

當時的王賁還沒被重用,而且他也是王翦的兒子,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唯有王翦能為秦始皇解愁。秦始皇能過放下自己的面子,專門找王翦認錯,就可見他當時的形勢也確實十分不利。

但古來,到底有多少個帝王願意向自己的臣子認錯,應該不多。這也是為何年事已高的王翦,還願意為這位君主出力,為他再次出征的原因了。

老將王翦沒有讓秦始皇失望,王翦父子在這場戰爭中,完敗了楚國,項燕也被他們殺死。

李信20萬軍征討楚國大敗,從秦始皇2大決策來看,難怪他能稱帝


結語

李信征討楚國大敗歸來,秦始皇沒有懲罰,這點說明他是一個賞罰分明之人,他知道李信並沒有錯,自己不能因為憤怒而濫殺無辜,失去自己親自培養的年輕將領。

而對於老將王翦,他也十分誠懇,並沒有因為自己身為君主,就直接命令王翦出征。反而是自己親自認錯,並答應王翦的請求。

當初秦將白起面對的也是秦始皇,或許也不會有賜死的結局。這可能也是秦昭王沒法統一天下,而秦始皇能統一天下並且稱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禮賢下士,賞罰分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