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李信20万军征讨楚国大败,从秦始皇2大决策来看,难怪他能称帝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同众多大臣商议,如何吞并楚国。其中老将王翦认为,楚国疆域广阔,而且其国力也尚且不弱,也有项燕这样一位实力极强的将领,非得60万军队,不然拿不下楚国。

不过同为秦将的李信认为,只需要20万军队,并对秦始皇讲解自己的策略以及战术。经过大家的对比,大臣们都认为还是李信年轻有为,王翦已经老了。

秦始皇也采取了李信的建议,但李信领着这20万军队,最终大败归来。对此,秦始皇有什么样的决策?

李信20万军征讨楚国大败,从秦始皇2大决策来看,难怪他能称帝


李信兵败未受惩罚,这是为何?

古代将军打仗,失利往往是要受到君王的惩罚,但此次李信大败,秦始皇并没有对他进行任何惩罚,甚至在后期的平定燕国和齐国的时候,李信还是被重用,难道秦始皇这么仁慈?

并不是仁慈,而是秦始皇善罚分明,此次李信出征确实失利,但在前期,李信和蒙恬两位秦国的年轻将领,兵分两路,都是一路凯歌,眼看就要攻打到楚国的都城,不想后方出现了事故。

而这次事故,就是秦国的昌平君叛变,他是此战中控制粮草的一方,但他本人是楚国人,于是他在消灭楚国的战争中,不希望自己的国家被消灭,就叛变。

李信20万军征讨楚国大败,从秦始皇2大决策来看,难怪他能称帝


此时的李信不得不派兵回防,于是也就被项燕领着的楚军追击,造成了夹击之势,最终李信大败归来。

由此来看,从李信出征一直到昌平君叛变,战争的局势都是向好。可见,失败也不是李信的过错,而是秦始皇本人调遣了昌平君管理军方粮草,顺便安抚楚国的遗民,但他没想到昌平君叛变。

此次失利,在于秦始皇用错了人,不在于李信。固然战争的失利他很生气,但也没有因此而错怪李信。

李信20万军征讨楚国大败,从秦始皇2大决策来看,难怪他能称帝


放下君臣礼节,亲自向王翦认错,大有礼贤下士风范

征讨楚国的失利,秦始皇首先想到的不是惩罚叛变之人,而是亲自跑到了频阳,找到了老将王翦,并亲自向他认错,也答应了王翦的60万大军。

当时的秦国,虽然已经有许多的能人志士,但在将领这方面,秦始皇始终不够用,毕竟目前是处在统一天下的局面,战事也十分多。

李信20万军征讨楚国大败,从秦始皇2大决策来看,难怪他能称帝


即使有些将领也十分有能力,但他也不能随便就让他们领兵打仗,毕竟秦始皇对很多将领没有足够的信任。唯有李信,蒙恬和王贲等几位年轻将领和老将王翦,是秦始皇能够给予足够信任之人,要知道,昌平君之前也是秦始皇一直信任的亲人,这都叛变了,所以在用人这方面,秦始皇十分谨慎。

当时的王贲还没被重用,而且他也是王翦的儿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唯有王翦能为秦始皇解愁。秦始皇能过放下自己的面子,专门找王翦认错,就可见他当时的形势也确实十分不利。

但古来,到底有多少个帝王愿意向自己的臣子认错,应该不多。这也是为何年事已高的王翦,还愿意为这位君主出力,为他再次出征的原因了。

老将王翦没有让秦始皇失望,王翦父子在这场战争中,完败了楚国,项燕也被他们杀死。

李信20万军征讨楚国大败,从秦始皇2大决策来看,难怪他能称帝


结语

李信征讨楚国大败归来,秦始皇没有惩罚,这点说明他是一个赏罚分明之人,他知道李信并没有错,自己不能因为愤怒而滥杀无辜,失去自己亲自培养的年轻将领。

而对于老将王翦,他也十分诚恳,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为君主,就直接命令王翦出征。反而是自己亲自认错,并答应王翦的请求。

当初秦将白起面对的也是秦始皇,或许也不会有赐死的结局。这可能也是秦昭王没法统一天下,而秦始皇能统一天下并且称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礼贤下士,赏罚分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