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風從海上來·講述|塔吊司機在上海中心之巔拍下第一縷陽光

風從海上來·講述|塔吊司機在上海中心之巔拍下第一縷陽光

2013年2月26日,魏根生拍下的塔車“吊”起東方明珠。 本文圖片均為 魏根生提供

從一望無盡的農田,到鱗次櫛比的高樓,塔吊司機魏根生見證了上海高度的不斷刷新。

1975年,他從部隊退役,進入上海建工機械公司,直到兩三年前退休,魏根生做了大半輩子的吊車司機。從地面小吊車一路開到高空塔吊,他也從小魏成了老魏。

但真正讓魏根生這個名字被更多人知道是因為攝影。有人稱他是塔吊司機裡最會攝影的,也有人說,他是攝影師裡最會開弔車的。

风从海上来·讲述|塔吊司机在上海中心之巅拍下第一缕阳光

2013年4月3日,上海中心建設中,魏根生拍攝的晚霞中的環球金融中心與楊浦大橋。

工作之餘,老魏用相機拍下上海高空之美。他搶得上海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捕捉過塔吊倒映在雲上的影子。2013年,他將一組照片送去上海雙年展,拿了攝影銀獎。

他的成績受益這座城市飛速的發展。儘管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年輕的魏根生就花360元的巨資買了海鷗牌相機,但他從沒想過,自己可以在工作中拍下那麼別緻的照片。

事實上,當時還在地面開履帶式吊車的他,甚至沒預見到高樓大廈將會不斷在這座城市拔地而起。

1988年浦西南碼頭的老房子拆遷後,魏根生搬到了浦東,他對當時的出行記憶深刻,每天工作要坐擺渡到浦西,大霧天過不了江,大家擠在碼頭上,一片混亂。

很快黃浦江上的大橋建了起來,但也沒有渡江的必要了——浦東大開發啟動後,魏根生工作地點基本都集中在了浦東。

如今的張楊路一片繁華景象,但魏根生記得它當初的模樣:大片大片的農田,一下雨就成了爛泥地,沒有下水道,球鞋踩上去馬上就溼透了。

1996年,魏根生調去金茂大廈工地,那是他第一次在高空開弔車,當時仍望得到大片的稻田。但到了2006年,他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時,看到陸家嘴已經高樓環繞。

看起來龐大的吊車,實際上按鈕很少。出鉤、收鉤,主要就三四個動作。到後期,魏根生開的是建造迪拜塔的同款吊車,自動化的操作更省力,單車就可以輕鬆吊起一百噸的重物。

但高空的作業也顯得那麼孤獨。上廁所要提前解決好。手機沒信號,寂寞得只能聽到機器還有對講機的聲音。冬天坐久了很冷,送上來的飯菜都是涼的。

魏根生相信,現在的年輕人沒法連續40年做這樣一份工作。但對他們那個年代的人來說,這是值得驕傲的事。

风从海上来·讲述|塔吊司机在上海中心之巅拍下第一缕阳光

2013年9月20日,上海中心建設一景。

他開弔車的最後一個項目是上海中心。項目很順利,兩年多時間,現在的上海最高樓就拔地而起。那時候,陸家嘴已經是現在的模樣了,魏根生說自己完全是在夾縫中造房子。

得獎的照片就是在上海中心拍的。那兩年,魏根生拍過晨曦,拍過晚霞,拍過火燒雲,拍過東邊日出西邊雨的上海,拍過塔吊車倒映在雲上的影子。

因為攝影意外“成名”,有人說魏根生運氣好。他承認這一點,但也相信這也離不開自己的勤奮,以及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同事休息時間打瞌睡、玩手機,他也在抽空拍照。

開了四十年吊車,魏根生從沒出過事故。他自豪過去的四十年間,為企業創造了財富,自己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一次次刷新上海的地標高度,魏根生也覺得自己為生活的這座城市,貢獻了屬於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