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我們的“孝順”是應當“孝”,但不一定“順”

一說起“孝順”,大家都會理解到就是對父母、長輩的恭敬,盡心奉養自己的父母,順應他們意願的意識和行為表現,只有人們儘可能的去善待父母長輩,順應滿足他們的想法和需求,才能稱得上孝順。但是,我認為“孝”與“順”二者不能合二為一,這是兩個概念,應該客觀辯證的看待這兩個問題。

“孝”是一種感恩父母的道德和行為的準則要求,每個人都得遵從,守“孝”道,做到“孝”是必須要做的。但是“順”則不然,它是對一種對長輩意願要求執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對、錯之分,正、誤之別,應該是正確的要求,該順的就要順,對於錯誤的要求,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如果是不顧事情結果,為了盡“孝”而盲目的去“順從”,造成不好的結果,這樣就會適得其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孝順了。

我們的“孝順”是應當“孝”,但不一定“順”

有位同學,對待父母可以說非常孝順,中學畢業去參軍,因表現良好,後轉為志願兵,在服役期間,認識了一個女孩,兩人情投意合、兩情相悅,彼此熱戀了好幾年。但是有次回家探親期間,父母和同村的一戶人家關係非常要好,就想讓那家的女孩給自己家當兒媳婦,雖然這個女孩已經和別人訂婚,最後兩家大人一商量,那一家人就把婚給退掉了,讓和我們哪位同學談戀愛,同學堅決不願意,說自己已經有心愛的人了,說什麼也不和女友分手。對於農村來說,按照當地習俗訂婚就和結婚一樣,人家現在已經退婚,同學的父母為了給人家女孩一個“交代”和“說法”,滿足自己道義和麵子的需要,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威逼兒子和相戀多年的女友分手,同學為了所謂的“孝”不得已選擇了“順”,最後和自己心愛的女友分手,跟了同村那個女孩,女孩家擔心再出現波折和變數,怕夜長夢多,最後在兩家大人的商議安排下,第二年就舉辦了婚禮。結果在婚禮的前一天,同學找了個沒人的地方,看著女友的照片痛哭了很久,然後把用一瓶酒把自己喝的不省人事。

我們的“孝順”是應當“孝”,但不一定“順”

記得一家親戚在很久以前全部在城裡工作生活,在哪個城裡人非常吃香的年月,當年能成為“居民戶”,吃上“商品糧”,是每個農村家庭夢寐以求的目標和奢望,但是,二位老人卻整天抱怨在城裡不自由,沒地種、沒有菜園子,還不如農村好,最後,在老人的固執和堅持下,為了孝順,兒女們只好舉家遷回農村,這下好了,有地種了,有菜吃了,結果呢?到孫子快長大了,人家城裡的孩子都可以進工廠當工人,成為那個年代令人羨慕的的“工人階級”,這時候全家人腸子都能悔青了,而老人也為自己當初的決定感到自責。但是為時已晚,離城容易、返城難啦!一步走錯,整整影響了兩代人。

不知大家是否看過曾經的一部熱播劇《歡樂頌》,其中的女主樊勝美,在整部劇裡也算孝順,對於受封建的“重男輕女”觀念影響的家庭過於順從,對於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一再順從讓步,面對不爭氣的哥哥迫於父母的壓力一再縱容遷就,最後搞得自己的生活一片狼藉,完全接近崩潰。

我們的“孝順”是應當“孝”,但不一定“順”

對於中國家庭從小就給孩子灌輸的是要聽話,做個懂事的孩子,在這些教育內容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讓孩子學會順從,尤其是當你不聽父母的話時,就說你不懂事,不孝順。而當不孝順的大帽子扣在孩子頭上,就直接會極大的左右和影響兒女們的意識與行為。其實每代人由於生活的時代、環境、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影響,從各方面都是存在較大的差異,他們提出的需求和願望難免會有對錯,因此,作為兒女應當進行道理對錯、是非曲直的正確判斷,然後進行客觀合理的對待,學會順逆。而不是為了一昧追求“孝”,塑造自己“孝”的形象去無條件地盲目順從,也就是說對於“孝順”我們應當“孝”,但不一定“順”,當順則順,不當順則必須另行處理,切不可為了行“孝”而盲從,這不但達不到行孝的目的,而且還會對導致事情的不好結果,給生活帶來許多遺憾和無奈,從另一個角度也會陷父母於為錯誤擔責的痛苦之中,這就與孝順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