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劉備死後,諸葛亮對劉禪如何,劉禪如何對諸葛亮,君臣關係好嗎?

大馬哈魚12


我認為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並不是很好。原因如下:

諸葛亮在第七次北伐失敗後,病逝在五丈原。由於諸葛亮對蜀漢的巨大功勞和貢獻,蜀漢朝廷針對為其立廟一事進行朝議,後主劉禪一拖再拖,最終迫於壓力在諸葛亮死後三十年才下詔為諸葛亮立廟,並規定祭拜諸葛亮的活動只能在武侯廟進行,民間私祭活動一律取消。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並不是簡簡單單的“父事丞相”、“忠心耿耿”,而是充滿了怨恨和猜忌,這種情況在劉備死後就慢慢形成了。

諸葛亮獨攬蜀漢大權

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劉禪即皇帝位,但卻是個傀儡皇帝。諸葛亮藉著劉備託孤之意,在辦完劉備喪事後,總攬了蜀國的全部軍政大權。

其實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之時,並不是讓諸葛亮單獨執政,而是說諸葛亮、李嚴同為輔政大臣,同時又對劉永(劉備次子)說:吾死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

但諸葛亮卻未遵照劉備遺詔,獨攬蜀漢政權,造成這樣的局面是諸葛亮懷疑劉禪的能力,對劉禪不放心不信任,“慮後主富於春秋,朱紫難別”。同時也是從忠於漢室和蜀漢政權穩定建設的大局出發。

尤其是諸葛亮死後,讓自己心腹之人蔣琬、費幃、姜維繼續掌控著蜀漢大權,按照諸葛亮制定的大政處理政事。

劉禪的怨恨

而劉禪在即位之時,已年滿17歲,在三國時期已經是成年人,具備了處理政事的能力,更何況三國時期,諸侯年少英雄已成常態,孫策15歲隨父上陣殺敵,20歲攻佔江東六郡,孫權在繼承父兄基業也只有18歲。曹操的兒子更是在年少之時跟隨曹操東征西討,建立功業。

即便到了二十多歲,在諸葛亮出師北伐之際,劉禪年富力強,正直青春有為之際。按漢制,諸葛亮應該還政,但卻不願意放權,甚至於都沒想過讓劉禪親政。

北伐前夕,諸葛亮上書千古流傳的《前出師表》,一是臨行時向劉禪進諫,二是表明了進軍的目的和決心。而看似進諫,實際上是對朝廷之事的安排,對劉禪定下了規矩和要求。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將政務、軍事、執法及宮中事物管理等方面安排的即全面又具體,即針對又實用,但這對於劉禪來說,無疑是畫地為牢,顯得要求過嚴,難以做到。

雖然目的是促使劉禪保持清醒的頭腦,具備正確的觀點,採取得力的措施,保證北伐的順利進軍。但是卻透漏出對劉禪的不放心,仍把已經22歲的劉禪當做孩子,處處耳提面命,教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這由怎能不引起劉禪的反感和不滿呢?

雖然諸葛亮受“受六尺之孤,攝一國之政,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陳壽三國志)。但劉禪畢竟是一國之君,在處於和漢獻帝一樣的局面,肯定會心有不滿,也會對諸葛亮心生怨恨。


歷史長河緩緩淌


諸葛亮在蜀國立下汗馬功勞,也為蜀國老百姓造福。劉禪雖然無能但是也對自己的權利地位具有獨佔性,與歷史上歷代的皇帝別無二致。

在當時的蜀國是諸葛亮專權程度是相當之高的,朝政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由諸葛亮掌管。劉禪對這事也是很無奈的,畢竟自己才是皇帝,沒做出一個皇帝該有的樣子。至於劉禪怎麼看諸葛亮的,事實上是對諸葛亮也是愛恨交加的,請聽我接下來一一道來。

劉禪剛登基的時候對於對於諸葛亮執政沒什麼怨言,畢竟這是自己的父親交代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劉禪也想有些作為當一個像樣的皇帝,只不過諸葛亮權威太高,而且諸葛亮毫無謀反之意還十分忠心,所以劉禪就一直隱忍。

諸葛亮死後劉禪終也終於解脫了,自己掌握了大權。劉禪還下了詔書禁止群臣為諸葛亮奔喪,這也留露出劉禪對諸葛亮生前的不滿,自己才是皇帝,看不慣蜀國任何人待遇比自己高,而且還是一直壓著自己權力的諸葛亮。

蜀國當時有平民建廟祭祀賢人的儀式,當時諸葛亮死後平民紛紛建廟祭祀。劉禪卻對此事不看待,下令禁止修廟祭拜諸葛亮。之後有朝臣上奏既然不讓百姓建廟祭拜諸葛亮,朝廷可以建廟讓百姓來祭拜安撫民心,當然這肯定是讓劉禪否決了。

當是有位大臣上書慶祝權臣諸葛亮死去,劉禪看了當時下令將此大臣處死。諸葛亮之到死都是以臣身份面對的劉禪,一直都是忠心耿耿,從來沒有威脅過劉禪君王的地位。

雖然沒有了諸葛亮劉禪掌握了大權,卻也擺脫不了亡國的命運。


小生姓李名鎔哲


壹零壹肆來回答。

我認為諸葛亮和劉禪的君臣關係用好或者不好來說並不合適。

劉備病逝於永安後,繼位的劉禪只當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把所有的軍政要務都交給了諸葛亮,蜀漢政權從此進入“諸葛亮時代”。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劉禪和諸葛亮也是一對非常君臣。

對於劉備的遺囑,劉禪不但執行了,還自己加碼。

《三國志·諸葛亮傳》說:“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封武鄉侯,是賦予諸葛亮尊貴地位;開府治事,是授予諸葛亮獨立相權;領益州牧,則是授予諸葛亮牧民之權。這就等於是把整個蜀國從上到下都交給諸葛亮了。

事實上諸葛亮不但位極人臣,而且大權獨攬。

據《三國志·後主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劉禪繼位後曾明確表示:“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三國志·諸葛亮傳》所云“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也就是說所有的軍政要務都由諸葛亮處理,劉禪只擔任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但是對此劉禪的態度是怎麼的樣呢?

我認為劉禪內心恐怕是很不爽的。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諸葛亮去世後,各地人民紛紛要求為故丞相立廟,不被批准。人民群眾只好在大街小巷“因時節私祭”。於是有人提出,處處立廟固然不必,立於成都則未嘗不可,然而“後主不從”。

這件事當時鬧得很僵,後來有人上表劉禪說,崇拜聖賢追思功臣,是古往今來的美德。何況諸葛亮功勳蓋世,王室倖存實在靠了他老人家。再說讓人民群眾在街頭巷尾、田間地頭“巷祭”、“野祀”,也不像話。當然了,丞相的廟建在成都也確實不太合適,因為昭烈皇帝的廟在這裡。怎麼辦呢?辦法是就近,在定軍山諸葛丞相的墓前立廟。同時規定,所有的人要祭奠諸葛亮,都只能到這座廟裡面去,不能再隨隨便便“私祭”。也就是說,廟,還是要立的,但不能立在成都,更不能全國各地都是,只能建於丞相墓前。祭祀,也是能搞的,但不能想祭祀就祭祀,也不能隨便在什麼地方,只能到漢中的丞相廟裡去。劉禪這才同意。

那麼劉禪為何會不爽呢?

我認為劉禪不爽最重要的原因是:難以親政。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還政於君呢?

我認為諸葛亮不還政於君的原因是:內外交困,危機四伏;任重道遠,不敢放手。

總結

諸葛亮和劉禪的君臣關係,很難用好或者不好來形容。諸葛亮和劉禪是特殊的歷史時期,一對非常君臣。


壹零壹肆


就私人關係來講,兩人相處還是比較融洽的。諸葛亮勞心勞力,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對待劉禪,把能做的都做了,簡直操碎了心,而劉禪對待諸葛亮也沒的說,把他視為相父,對他的態度也是畢恭畢敬。

但是在政見上,兩人應該是有分歧的,至少並不想表面那樣融洽。

劉禪並不認可諸葛亮頻繁北伐的行為,他認為那是勞民傷財,北伐根本不可能在短期成功,頻繁的北伐只會讓國力不斷消耗,沒有好處。

有人說這是因為劉禪的小富即安心理,他太耽於享樂,一心只想著偏安一隅,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

暫且不論他有沒有這個雄心,其實他想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綜合國力這一點是非常符合當時國情的,諸葛亮也並非不知道,只不過諸葛亮知道自己時日無多,而他一生的夙願就是統一天下,匡扶漢室,眼看著實現願望的機會越來越渺茫,再等到自己爬不動的那一天,就更加沒有機會了,他十分不甘心,所以總是稍加喘息,就要北伐。


等到諸葛亮去世,劉禪立刻改變國策,停止北伐,他這一行動明顯表現出對諸葛亮的政策是極度不認同的。他作為一國之君,諸葛亮作為臣下,他不認同諸葛亮的政策,卻仍然放縱諸葛亮的一意孤行,並沒有撕破臉皮反對,可見他對諸葛亮的感情絕非一般,這其中有敬畏,有依賴,是後輩對尊長的一種感情。

所以說諸葛亮對劉禪是沒的說的,絕對對得起他的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禪對諸葛亮也沒的說,已經超越了君臣之間應有的關係。


秦曰漢雲


劉禪對諸葛亮不錯啊,都稱“相父”了。

出於對歷史的成見,人們對權力鬥爭是很敏感的,總覺得諸葛亮身為臣子,大權獨攬的,作為君主的劉禪肯定對他多加防範。

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

我們從君臣二人的相處和劉禪、諸葛亮的個性上來略作分析。

《三國志》有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有這麼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意思是說,我聽說諸葛亮對射援稱讚過低的氣度。劉備如此說給劉禪聽,是表明,劉禪在很早的時候就得到了諸葛亮的讚許。劉備不止一個兒子,諸葛亮的讚許是一種態度,是劉禪得登大位的有力保障。

從這個方面看,劉禪與諸葛亮的關係是不錯的。

劉禪坐位時只有12風,他聽從父親的叮囑,內外諸事皆賴丞相處置。封他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又領益州牧。

諸葛亮也兢兢業業,內理正事,外圖北伐。君臣二人相依相倚,甚為相得。

從劉禪的個性來看,他並非一個強勢的君主,彵很有自知之明,沒有強行集權,內外諸事,放權於丞相。

而諸葛亮,也深知避嫌,劉禪年漸長,丞相也就把精力放在北伐上,在輔佐劉禪的十餘間,諸葛亮只在朝中待了三年多,其餘時間一直待在漢中。對於諸葛的心思,劉禪也領會到了:“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就這樣,君臣二人一個在前面衝,一個 在後頭全力支持。在大的層面是勁往一處使的。

但是人就有私心,劉禪作為一個君主,在諸葛生前,是不太能恣意作主的,因為諸葛亮真的是苦口婆心,對他的大小事兒都管得全面,這讓青春期的劉禪以及成年後的帝王,肯定會引發一些情緒。這從蔣琬死後,劉禪不再設丞相一職略可看出一二。但劉禪作為一個君主,還是真切地感受到了相父的一片苦心,忍住了自己的不滿,保持了政局的平穩。


黃力歐啊


劉禪上位後,封諸葛亮武鄉侯,賦予了諸葛亮極高的地位,表面看劉禪對諸葛亮還是不錯的,並且可以開府自治,劉備在位的時候,丞相是沒有這個權利的,當然諸葛亮也用自己的忠誠,來回報劉禪。

但是更多時候,死後,才能看清問題。諸葛亮死後葬在定軍山後,不立廟,並且規定平民不能祭祀。不過這項決定很多人反對,但不論說什麼劉禪都不同意。據《三國志 後主傳》中記載:後主不從。從這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劉禪的態度是非常強硬的,甚至可以認為此時的劉禪是憎恨諸葛亮的。說到底,身為皇帝,誰想被壓一頭:被約束?當然對權利無比渴望。

劉備白帝託孤,蜀國國小勢微,魏吳虎視眈眈,若放任劉禪完全行皇帝之事,不切實際。諸葛亮對他足夠忠誠,也像嚴父一樣約束教導。

實話說,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劉禪也算明白人,死後沒有清算,算是歷史上少有的君臣關係。看看張居正吧。




一品帶刀方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劉備白帝城託孤是託給了諸葛亮和李嚴兩個人,也可以算上一個趙雲。

李嚴顯然後來並不能參與中樞決策。既然阿斗成為了孤兒,他不要李嚴的可能性是零,那麼也就一種可能,諸葛亮把李嚴排擠出去了。這樣阿斗少了一個人疼。

按著劉備的意思趙雲應該擔當後主的警衛工作。趙雲後來還是跟著諸葛亮南北征戰也沒能留在劉禪身邊。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一應大小事務事必躬親,公務都在相府辦理。劉禪的婚事也由諸葛亮操辦,去了張飛的女兒做皇后。

總之,關係好不好只有他們兩個自己知道,從明面上看,諸葛亮確實勤勞,幾乎包辦了所有應該劉禪自己該乾的事兒。


中原一條蟲


公元223年,劉備病危,白帝城將劉禪兄弟三人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不久,李嚴因罪被諸葛亮罷官,丞相諸葛亮成為唯一一個託孤重臣。他大權在握,猶如東漢的曹操,曹魏的司馬昭。


劉禪以“父事丞相”,將諸葛亮當做父親來侍奉。劉備去世時,諸葛亮四十多歲,劉禪十七歲,他的兩個兄弟劉永和劉理歲數更小。論年齡,論輩分,諸葛亮完全可以當劉禪的“父親”。劉備自知不久於人世時,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魯王劉永、梁王劉理等星夜趕到白帝城永安宮接受遺命。雖然太子劉禪沒有來到永安宮,劉備仍然將其與兩位兄弟託付給諸葛亮。此後,劉禪以“父事丞相”,從未懈怠。

諸葛亮並不是白當“相父”的,不但關心劉禪的學習,衣食住行,就連他的終身大事,也是其一手操辦。當時,劉禪業已成年,選擇皇后,準備完婚。蜀漢美女琳琅滿目,把劉禪的眼睛都看花了。諸葛亮做主,原車騎將軍之女芳齡十七,非常賢惠,可以母儀天下,一錘定音。古代講究婚姻大事媒妁之言,一般是父輩做主,皇帝也不例外。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早逝,諸葛亮就是後主劉禪的父輩,自然為其操勞。

劉禪充分信“相父”任諸葛亮,放任其大展宏圖。劉備去世後,昔日蜀漢五虎上將僅剩下了趙雲一人,可謂人才凋零。面對百廢待興的蜀漢,劉禪充分信任“相父”諸葛亮,凡是朝廷選拔官員、徵收賦稅、訴訟之類的事,都是諸葛亮一個人裁決。這在其他朝廷是很難想象的,皇帝只管簡單的祭祀,丞相總攬大權,後主劉禪成了甩手掌櫃。

劉禪充分信任“相父”諸葛亮,讓其節制蜀漢大部分軍隊。軍權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誰掌握了槍桿子,誰就掌握了一切。雖然筆桿子很重要,能控制輿論,可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最終決定勝負的還是槍桿子。“勝者王侯敗者寇”,只有勝利者才有話語權,即使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也能逐步美化,矇蔽世人。

如漢獻帝曾多次實施政變,想擺脫曹操的控制,都失敗了。漢獻帝的董貴妃、毛皇后等人外戚勢力被一網打盡,許昌縱火案,朝廷官員被曹操屠戮殆盡。這些都是曹操血腥鎮壓的結果,在曹操輿論控制下,慢慢銷聲匿跡。曹操能穩坐漢朝丞相,靠的就是手裡的槍桿子。世人是很健忘的,忘卻所有血腥。還有,司馬懿曾發動高平陵之變,剪滅政敵曹爽,獨攬大權,靠的也是“陰養”的三千死士。

回到蜀漢劉禪和諸葛亮上面來,諸葛亮獨攬大權,這放在任何一個政權,都是大忌。你想,如果你是單位的一把手,而你的副職啥都包辦了,將你架空,你能忍受嗎?而劉禪和諸葛亮偏偏就是如此和諧。蜀漢的大部分軍隊只知有丞相諸葛亮,不知有後主劉禪。奇怪的是,劉禪從沒懷疑過諸葛亮有二心,將軍隊交給他。這樣,諸葛亮才能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禪和諸葛亮名為君臣,實為“父子”,君臣關係融洽,是歷代君臣的楷模。劉備死後,劉禪十分信任“相父”諸葛亮,蜀漢在他們的聯手治理下,偏安一隅的益州,最終和曹魏、東吳鼎足而立。


趙小三與戰神們


諸葛亮對劉禪當然會細心教導,因為託孤之時已經把自己的位置擺在那了,也是沒辦法,畢竟有很多忠心於劉備的文臣武將在看著,當然諸葛亮也有自己的私心,他把同樣是託孤大臣李嚴調到江州,自己可獨攬軍政大權,劉禪也不是傻子,諸葛亮在世時劉禪畢恭畢敬,同時也有畏懼之心,一旦諸葛亮死後,他的一系列措施就看出他對諸葛亮還是有厭煩之心。


幻境影射


劉備死後,諸葛亮盡心輔佐劉禪,劉禪把大小權力放給諸葛亮管理。劉禪稱諸葛殼為相父,他們君臣關係很好。沒有岀現權臣干戈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