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孫子兵法》思想體系中的目標管理


《孫子兵法》思想體系中的目標管理

《孫子兵法》思想體系中目標管理的思維導圖

劉伯承元帥說:“五行不定,輸得乾乾淨淨。”

這五行,就是任務、敵情、我情、時間、地點,他講任務作為第一要素放在這“五行”當中,要求指揮員們以此制定作戰計劃。

可見,任務就是指揮員的方向盤。

之前撰文講,《孫子兵法》中85個“勝”字的本質就是目標管理思想。本文旨在詳細論述《孫子兵法》思想中的目標管理思想。

一、目標選擇

在《孫子兵法》思想體系中,目標總體來講可以理解為兩個方面,要麼“全”,要麼“破”,底線是獲得勝利。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範圍角度,一是成果大小。

1、目標範圍

“謀攻篇”開篇說:“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所謂的“為上”、“次之”,本質上並無優劣之分,孫武子更多應該是從成本角度來劃分。但這從目標可選擇的範圍角度為我們提供了思路。

首先,哪個戰場以“全”作為目標,哪個戰場以“破”作為目標,這在指揮員計劃中要有充分的估計和準備,比如平津戰役,北平的目標是“全”,天津的目標是“破”,從現實效果上看,天津29小時快速的“破”,實現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其次,在目標具體對象上如何選擇,是國(春秋時很多國的目標並不是大),還是軍,還是旅,或是卒、伍,要針對具體的目標制定相應的作戰計劃和資源部署。

2、成果角度

從成果角度,《孫子兵法》將目標確定為四個層次,最底線的層次是“兵貴勝,不貴久”,是追求最基本勝利,哪怕是不計代價的勝利,失敗對一個組織的政治、經濟、士氣的打擊都很大,尤其是當時春秋戰國時代,故將領的使命是“勝”。

再上一個層次要“勝敵而益強”,勝利之後補充自己使自己作戰力量更強大,孫武子給出的方法是“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即繳獲對方的物資,以對方兵力補充我方兵力。

再高一個層次是“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要求獲得最大化的利益,己方損失小而獲得勝利。

最高層次,或理想層次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不用戰鬥就可以使對方屈服而獲得勝利。

這個層次的目標的實現,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湯、文武王的“王道”思想可以實現,另一種則是施子美所講的“戰而屈”,即在其他戰場上所向披靡,某個戰場上實現的“不戰而屈”。

二、判斷適合的目標

目標管理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適合的目標,目標太高無法實現,團隊缺少動力,目標定得太低,團隊缺乏積極性,只有適合的目標,才能調動團隊的行動力。

在《孫子兵法》思想體系中,也給出了評估目標、選擇目標的標準。

1、五事七計知勝負

“始計篇”講五事(道、天、地、將、法)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既是評估己之所處環境和能力,也是評估對方環境與能力,從彼我雙方的作戰力量對比上,可以為確定適合的目標提供一個參數。

2、未戰廟算

“始計篇”結尾講廟算,孫子曰“:夫未戰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

要多做預案,才能獲得更多的勝算,作為博弈雙方,大家都在行動,都想戰勝對方,故目標制定跟預案有很大關係。

3、知勝有五

“謀攻篇”曰:“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這“五知”可以作為評估目標的具體的標準。

4、四知之勝

“謀攻篇”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地形篇”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從這兩篇內容上看,知彼知己與知天知在孫武子的思想裡是有差異的,僅僅知彼知己,還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勝利,只有再加上知天知地才能獲得完全勝利的把握。

5、戰道必勝之知

“地形篇”曰:“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無戰可也。”

戰道,很多解釋說從戰爭規律角度判斷可以獲勝,我認為應該是指從敵我形勢上判斷出來的勝負,這種判斷更貼近現實。

第4、5條對目標的影響主要來自彼我戰場形勢的影響,雙方兵力配置、行動規律等都影響具體目標的制定與調整。

三、目標實現

實現目標,需要戰場上指揮員的指揮藝術,這個能力我認為是其戰術應用能力,即能夠將自己能夠掌控的力量充分發揮好。

在《孫子兵法》思想體系中,指揮藝術主要體現在軍形、兵勢、軍爭、虛實、九變幾篇。

1、形勝

“軍形篇”主要講的陣形,通過陣形創造靜態的“勢”,形成對對方的心理威懾。

其實,陣形也是“用平凡的人創造不平凡業績”的一種方式,士卒中普通人居多,用陣形這種方式可以讓普通人相互協同、相互配合創造強大的戰鬥力。

在快消品行業深度分銷模式,創造的就是這種效果,讓普通業務員通過“拜訪八步驟”、“客情四個循環”、“理貨的規定動作”等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陣形上,戚繼光的鴛鴦陣也是將普通的人組合起來,通過兵器的長處發揮其最大戰例,到了熱兵器時代,特殊環境下,紅軍將領葉飛還利用鴛鴦陣的方式打敗過匪軍。

當然,冷兵器時代普遍適用陣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指揮的方便,當時的指揮系統只能通過金鼓、旌旗來實現,陣形則可以實現高效的指揮。

因此,“軍形篇”提供了排兵佈陣的操作要點和具體工具方法。也是實現目標的一個繞不開的方法。

作為指揮員要基於目標進行資源組合和優化配置,創造適合自己資源、能力的戰法、模式。

2、勢勝

虛實論形,節險論勢。從軍形中察到其虛實之情,而後用勢險、節短之勢快速衝破對方的陣形,打破對方的平衡,實現目標。

節險之勢,為什麼可以打破對方的平衡,既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思想,也有實現切入點、突破口之意。

通常而言,我們認為,以實擊虛是在關鍵點上集中優勢兵力,但現實中,往往是先有突破口的出現,而後才會有所有資源快速向突破口聚集、集結,從而形成不可擋之勢,實現最終預期的目標。

3、變勝

我們始終講,你在讀《孫子兵法》,對方也在讀,你想佔主動,對方也想,你行動,他也沒閒著,你示形動敵,他也同樣在做。

因此,鄭友賢說,《孫子兵法》之用在於“變”,而其“變”在於用“勢”。

“始計篇”下半部分的“四詭八權”則充分體現了《孫子兵法》的變勝之法,既要有“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之詭道思想,迷惑對方,使對方無法判斷我之“形勢”;又要“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因敵的情況、特點而採取相應的行動。

所以,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分合之變調動對方創造虛實之形,以節險之勢破之,同時又要因敵、因地、因己而變,方能實現目標。

《孫子兵法》思想體系中的目標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