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如此用筆傳神、引人入勝的美妙之辭,竟出自於窮究勝戰之道、極言詭詐之術,被譽為"百世兵經"的《孫子兵法》。
2500多年前,身處中國春秋末期大爭之世的曠世奇才孫武,以其超越時代的雄才大略,從勝戰止戰的至善境界立意立論,從"國之大事""兵者詭道""安國全軍"等本質要害處論道說法,"察幽微之理,吐珠玉之辭",著就《孫子兵法》這部極智極美的兵學奇書,為世界文化寶庫呈獻了一朵絢麗多彩、萬世流芳的兵學"奇葩"!
天下大美,莫過於智慧之光!天下大智,莫過於戰事之謀!《孫子兵法》便是這樣一部關於戰爭奇謀的智美之作!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流血的政治!《孫子兵法》對戰爭與政治本質關係的深刻認知,比近代歐洲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整整早了2200餘年。孫子論兵,主張以"五事(道、天、地、將、法)"和"七計(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為標準考察研究戰爭,探求制勝之理。同時,堅持以"道"為首,強調"修道保法",把國家政治是否清明,君主是否有道,國人是否能上下一心等政治因素,作為考究戰爭的首要標準,從政治和戰略的高度,探求戰爭勝負的根源,可謂撥雲見日,牢牢抓住了戰爭的深刻本質和制勝之道。唯其如此,才能在廣察政治的基礎上深察軍事,切實掌握戰爭的複雜規律和科學方略。在干戈盲動、肆意征伐的戰亂時代,能夠具有如此深廣的戰略思維和前瞻的政治智慧,先賢若雲,舍孫子其誰!難怪其一度被盛讚為"中國天才的戰略家"和"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更是被美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柯林斯斷言:今天沒有一個人,對戰略的相互關係、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
天下之戰,唯勝是求!孫子論戰,力主"全"勝、"先"勝、"謀"勝、"知"勝、"奇"勝、"氣"勝、"速"勝、"客"勝,這些先進的勝戰理念,體現了其近乎極致的戰爭效益觀。他主張用兵之法以"全"為上、"自保而全勝",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為"善之善者",強調"威加於敵"而非兵加於敵,強調"上兵伐謀"和以"謀"為攻,直言不諱地提出"兵者,詭道也""兵以詐立、以利動",提倡通過破壞敵人發動戰爭的政治企圖和施展自己的政治外交謀略,運用"詭道"和奇謀,達成"以'全'爭於天下,兵不頓而利可'全'"的戰略意圖;鮮明提出"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認為兵未相交而勝負先決,欲求勝則必須事先創造具備各種制勝的條件,"先至""先奪""先處""先居"重要地形,"先知"情報信息,及時搶爭先機以"立於不敗之地",以達成"勝於易勝者""勝已敗者"之戰爭目的;共用79個"知"字,反覆強調"知"而後勝,"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的軍事至理,並厲言嚴詞地指出,"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君命有所不受""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告誡為君者不可主觀臆斷、橫加干涉軍隊事務和軍事指揮,為戰者研判戰事不可依賴於祈禱占卜、旁事類比和星相推驗,而要通過活生生的人來獲得信息得出結論,顯示出極其可貴的唯物求實的科學態度;從紛繁複雜的戰爭亂象中,提出"形勢""奇正""虛實"三大軍事範疇,深刻揭示了以"正"備,以"奇"戰,以正道塑形造勢、防守拒敵,以奇巧運勢攻取、出奇制勝,避實擊虛、攻敵必救、並敵一向、千里殺將、無形無聲、無往不勝的用兵之道;鮮明提出"兵貴勝,不貴久""兵非益多",確立了"寧速毋久"、精兵制勝的先進作戰指導和治軍理念;強調進攻作戰,提倡出境作戰、深入敵國作戰、陷之死地作戰,主張拒戰火於國門之外,"因糧於敵",以戰養戰,以實現"勝敵而益強"的戰爭效益,勇者無敵、強者無敵之兵爭之道盡在其中。放眼當今世界,唯有超強獨霸之美利堅,其長期以來之軍事戰略,似乎深得此中要旨。在牛耕人犁的落後時代,在武力至上的紛爭時代,在星相占筮的矇昧時代,孫子應生民之願,循紛爭之道,得出如許深邃獨到的真知灼見,豈能不讓人由衷歎服、仰慕追思!英國空軍元帥約翰•斯萊瑟在《中國的軍事箴言》一文中這樣寫道:"孫子的引人入勝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麼驚人的'時新'——把一些詞句稍加變換,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剛寫出來的!"意大利學者克里斯朵夫•高利柯夫斯基更是聲稱:"《孫子兵法》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非宗教性論著!"
戰爭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孫子論戰,始終堅持一體兩面、一分為二的研判分析。在短短6千餘字的篇幅中,竟先後提出了諸如奇正、虛實、彼己、勝敗、死生、迂直、勇怯、文武、治亂、眾寡、分合、利害、剛柔、貴賤、深淺、輕重等數十組矛盾範疇,論"全"亦論"破",論"知"亦論"不知",論"君"亦論"將",論"將之五德"亦論"將之五危";講"攻"必講"守",講"進"必講"退",講"合"必講"分";言"生"先言"死",言"利"先言"害",言"勝"先言"敗";既重視"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的矛盾轉化規律,又重視從量變到質變的矛盾轉化過程,對寡眾、小大等兵力對比進行"十、五、倍、敵、少、不若"等不同情況量的分析;既強調"視卒如嬰兒,如愛子",又反對溺愛士卒"如驕子";既重視客觀條件,強調"勝可知而不可為",又重視主觀努力,強調"勝可為也";既重"水"之妙理,又重"火"之威力……如此精深的思辨和透闢的解析,穿越歷史星河,至今仍閃耀著無窮智慧和真理的光輝!孫子被尊為"百代論兵之祖,千古武學之聖",其兵法亦被譽為"韜略之神髓""武經之冠冕",自是當之無愧!
自古知兵非好戰,正當孫子之謂也!孫子重戰研戰精戰而尤為慎戰,達到了戰爭藝術和戰爭理性、武力運用與武德修養的完美結合。《孫子兵法》開篇即閎言立論:"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從國家全局和生死存亡之處審視定位戰爭,鮮明昭示"兵兇戰危""不可不察"之理,猶如臨門示險,令人不寒而慄、警覺頓生!反覆強調"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深刻揭示戰爭為利為勝而不為功不為名不為殺的根本意義,告誡人們要慎戰巧戰限戰止戰,以最小的代價贏取勝利與和平,可見兵聖孫武名如其人,深得止戈為武、以武止戈的兵道精髓,體現了一代兵聖深沉的人道情懷和澤被萬世的人性光輝,令多少窮兵黷武、嗜殺成性的雄主武夫黯然失色、可鄙可憎。雖然,其在論述具體的戰術戰法之時,也曾毫不隱諱地主張"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若驅羊群,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登樓去梯""焚舟破釜""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最大限度地激發軍隊的戰心和勇氣,以此絕處求生、險中求勝,體現出不得已而為之的用兵之狠,正所謂"慈不掌兵""大仁不仁",孫子的這種態度和主張,不過是在兵言兵,遵循戰爭特性和制勝機理的切至之論,絲毫不能抹殺其"慎戰"和"全勝"理念所蘊含的仁善之美。
"文章之妙,絕出古今!"孫子匠心獨運,以其極簡極巧的構思和手筆,構建了一座宏偉而精美的兵學大廈。《孫子兵法》十三篇,以闡述戰略籌劃和戰爭預測的《計篇》為首,統領全書,然後由總而分、由戰略而戰術,按照戰爭本身的邏輯,次第展開論述軍事後勤等戰爭準備的《作戰篇》、謀劃進攻的《謀攻篇》、軍事力量積蓄與運用的《形篇》《勢篇》、攻守爭奪的《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佈陣和揮師出征地理運用的《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最後是以火佐攻的《火攻篇》和間諜運用的《用間篇》,全書篇次有序、立論有體,脈絡貫通、首尾呼應,如率然之蛇,渾然天成,極盡理論體系邏輯之美!各篇自成一體,大都分為前後兩部分,總是先講原則和常法,後講具體方法和注意事項,部分篇目兩部分中間還用一簡潔語句過渡銜接,文章條理清晰,內容緊湊明瞭。廣泛採用兩元對舉、雙軌並進的方式闡釋行文,如"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如此對仗鋪排,如駢如賦,奔流疊浪,具有極強的衝擊力和韻律美。同時,注重把相關問題集中一起進行模塊展示和分層界說,如《謀攻篇》中的五"全"、五"破"、五"知勝",《地形篇》中對各種地形特點及相應對策的分析,《九地篇》中對不同環境心理反應及控制的闡釋,情況詳實集中,觀點一目瞭然。正所謂"文章之奇不求,自有無窮之妙"!
"孫武兵經,辭如珠玉!"《孫子兵法》察理之深、想象之奇、用語之妙、出神入化!"兵者詭道""兵以詐立",一"詭"一"詐",揭示戰爭之奇險可怖,何其精準凝練!"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一"掛"一"支",描述易去難返如物懸高壁和誰先出擊誰則不利的兩種地形,其情其形,何其形象貼切!"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一"撓"一"驕",激怒易怒之敵、驕縱謹慎之敵的詭詐之術情態逼現,何其生動機趣!通篇廣用修辭、文采飛揚!"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諸如此類,數個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語句,一句一理,排比層遞,氣勢磅礴,雄辯有力!"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如此精妙絕倫的比喻、密切鮮明的對照傳神之至、美不勝收!"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首尾蟬聯、綿延遞進,既有擊鼓傳花之妙,更顯縝密流暢之美!"紛紛紜紜""渾渾沌沌""諄諄翕翕""正正之旗""堂堂之陣",疊詞疊字極盡描摹之能事,賦予戰場景象、將士情態以極強的現場感,讀來宛如親臨目睹。"微乎微乎""神乎神乎""微哉微哉",虛詞反覆,一唱三嘆,聲情並茂,言事論理極具感染力!
一部言兵論戰的椽筆鉅著,一卷錦心繡口的才情美文,讀《孫子兵法》,猶如隻身遊走在征戰殺伐的歷史長廊,孤舟漂泊于波瀾壯闊的江河湖海,金戈鐵馬、鴉起日落,智者之思、仁者之憂,山川破碎、生民流離,滄桑變幻盡在其中,令人好不感慨!"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兵聖已矣,其智不朽!兵經傳世,育人不絕!願天下有志之士、有德之人,能夠從這部兵學聖典中啟迪心智、濡染心靈,願這個紛紜世界終能夠化干戈為玉帛,由大爭而大同!
謹以此文,向聖賢和經典致敬!
10
閱讀更多 韻律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