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測血糖,靜脈血與手指血為何不一致,第一滴血能用於自測血糖嗎?

老劉上個月確診為2型糖尿病,最近他買了血糖儀,打算平時在家中監測血糖,免得常去醫院既麻煩又不安全。後來他做了對比,結果發現,在家所測的手指血血糖與到醫院抽靜脈血血糖,兩者不一致,感到不可理解。

測血糖,靜脈血與手指血為何不一致,第一滴血能用於自測血糖嗎?

一、在家測的血糖為什麼和在醫院測的血糖不一樣?

醫生從患者手指尖或耳垂採集的血是末梢血,採血量比較少,操作較簡單,無菌技術要求不是很高,但方便、快捷,常用於血常規、血型、快速血糖檢測。靜脈血則是從上肢靜脈(俗稱胳膊肘血管)採集的血,通常用來檢測血糖、血脂,肝、腎功能等化驗項目。

當下,許多糖尿病患者都自購有血糖儀。他們最關心的是血糖儀測得的末梢血血糖和靜脈血血糖是否一致。一般而言,空腹時末梢血中的毛細血管血糖與靜脈血差不多,餐後2小時毛細血管血糖略高於靜脈血血糖。這是因為血液是從毛細血管流到靜脈的,在到達靜脈之前,身體利用了一部分糖分,結果就使靜脈血血糖比末梢血糖低了。

測血糖,靜脈血與手指血為何不一致,第一滴血能用於自測血糖嗎?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靜脈血採用的是血漿或血清,不包括血細胞。而手指所採的是全血,包括血細胞和血漿,且血細胞中糖分比血漿或血清低,這又使手指血血糖低於靜脈血血糖。所以,從理論上講,如果兩者都測得準確,靜脈血血糖和手指血血糖應該是一致的。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目前市場上銷售的血糖儀既有國產的,又有進口的,可謂是種類繁多,型號不一,良莠不齊。加上試紙質量差異、操作熟練程度差別,因此,所測得的手指血血糖與靜脈血血糖就有所差別,也就不足為怪了。

目前醫學界主張:診斷糖尿病應該依據靜脈血的檢測結果更為準確,而不應以手指末梢血的血糖代替靜脈血血糖作為診斷糖尿病的依據。但用作血糖監測的指標,血糖儀或血糖試紙的準確度已足夠。

測血糖,靜脈血與手指血為何不一致,第一滴血能用於自測血糖嗎?

二、測血糖用第一滴血,還是第二滴血?

關於測血糖,老劉向認識的幾位糖友取經,結果每個人說法都不一樣。有人說測血糖時扎出來的第一滴血測不準,需要丟棄,用第二滴血來測;有人卻說沒有這回事。究竟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呢?

自測血糖,為什麼大家會持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大家接受的健康教育是不同的,全國各地、各級醫院所採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各臨床指南中對自我血糖監測的規範化操作,尤其是使用第一滴血還是第二滴血尚未統一。

自測血糖第一滴血可以用嗎?可以,但應使用洗手後或75%的酒精消毒待幹後的第一滴血。不洗手的情況下應避免接觸含糖物質或受壓力,應該使用第二滴血。

舉個例子,某位患者,平時餐後血糖都在10mmol/L(毫摩爾/升)左右,突然有一天測血糖高到了20mmol/L,怎麼也想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來醫院找醫生。醫生問她吃什麼東西了?她想了想,就剛剛吃了塊點心。問洗手了嗎?她說沒有洗。所以,這時候測出的血糖肯定是不能反映她平常血糖水平的。

測血糖,靜脈血與手指血為何不一致,第一滴血能用於自測血糖嗎?

三、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測出數值區別大嗎?

研究表明,血糖處於10~20mmol/L時,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與靜脈血糖值無明顯差別,而當血糖值較低和較高時,結果會出現偏差。在血糖值不太高的情況下,第二滴血測定值更為可信。兩次測血糖數值不一樣,是什麼原因呢?

在臨床上遇見過這樣的患者,護士測過血糖了,還要用自己的血糖儀測一下,或者是兩隻手都測,結果數值不一致。要麼懷疑血糖儀不準,要麼擔心自己的病情。

我們知道測量本身存在一定的誤差,而且血糖儀的種類五花八門,每個血糖儀都有自己的誤差範圍,應以所使用的血糖儀為準。血糖監測不僅受血糖儀影響,試紙貯存是否良好、有無受潮,是否在有效期內,也是影響測量結果的重要因素。

測血糖,靜脈血與手指血為何不一致,第一滴血能用於自測血糖嗎?

四、測血糖時扎針後未出血,可以局部擠壓嗎?

不可以。有的患者扎針後未出血,或血出得太少,不想再扎第二針,就在局部使勁擠壓,結果發現測出的血糖反而比以前低。這是因為擠出的不僅是血液,還有組織液,組織液將血液稀釋,測出的血糖就比平時低了,這肯定是不準確的。

五、測血糖的正確方法是什麼呢?

應該是選擇在指尖兩側皮膚較薄處採血。此處血管豐富,神經末梢分佈較少,採血時不僅不痛且出血充分,不會因出血量的不足影響測定結果。採血前可先將手臂下垂10~15秒,使指尖充血。扎針後,輕輕推壓手指兩側至指前端三分之一處,讓血慢慢溢出即可。

測血糖,靜脈血與手指血為何不一致,第一滴血能用於自測血糖嗎?

綜上所述,為保證血糖監測的準確性,應該選擇正規血糖儀,保存良好在有效期內的試紙。測血糖時,應洗淨雙手,手臂下垂10秒,酒精消毒待幹,選擇指尖兩側,扎針後輕推手指兩側,取第一滴血測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