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自然》丨研究揭示線粒體應激如何傳遞至胞質

作者丨小柯


《自然》:Online/在線發表


宿主利用外泌體抵抗細菌毒素


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Ken Cadwell和Victor J. Torres團隊合作的最新研究,揭示外泌體可作為誘餌來提供針對細菌毒素的保護作用。


3月4日,《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先前表明,自噬蛋白ATG16L1對於宿主抵抗編碼α-毒素的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是必需的,α-毒素是一種成孔毒素,其與多種靶細胞和組織表面上的金屬蛋白酶ADAM10結合。


自噬通常涉及將胞質物靶向溶酶體進行降解。


研究人員發現ATG16L1和其他ATG蛋白通過在外泌體(內體來源的細胞外囊泡)上釋放ADAM10介導了宿主針對α毒素的保護作用。


細菌DNA和CpG DNA誘導人細胞以及小鼠分泌帶有ADAM10的外泌體。


體外實驗表明轉移的外泌體通過作為結合多種毒素的清除劑來保護宿主細胞,並且體內實驗也證明其提高了感染MRSA小鼠的存活率。


這些發現表明,ATG蛋白在感染後介導了以前未知的防禦形式,即促進了外泌體的釋放作為細菌產生毒素的誘餌。


據悉,產生破壞宿主細胞質膜的成孔毒素是細菌病原體(如MRSA)的常見毒力來源。


但是,尚不清楚宿主是否具有能夠在感染過程中中和成孔毒素的先天免疫機制。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66-6

小柯報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20/3/20203513719155250.shtm


研究揭示線粒體應激如何傳遞至胞質


德國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Lucas T. Jae研究小組發現,線粒體應激通過DELE1協調途徑傳遞至細胞質。


相關論文3月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


研究人員將基因組工程和單倍體遺傳學結合起來,無偏倚地鑑定了影響C / EBP同源蛋白(CHOP)誘導的基因,C / EBP同源蛋白是線粒體綜合應激反應的關鍵蛋白。


該研究表明,線粒體蛋白酶OMA1和未知蛋白DELE1以及HRI,共同構成了由線粒體應激觸發的缺失途徑。


從機制上講,應力誘導的OMA1激活會導致DELE1被切割成短肽而聚集在細胞質中,並在胞質通過其C端與HRI結合並激活HRI。


根據線粒體紊亂的不同類型,阻斷該途徑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弊的。


除了核心途徑的組成成分,研究人員通過比較遺傳篩選還確定了一組其他調節劑。


總的來說,這些發現可用於指導人類在疾病背景下研究細胞對線粒體功能紊亂的響應。


研究人員表示,線粒體保真度與整個細胞內平衡緊密相關,並且在衰老和各種病理過程中受到損害。


線粒體功能紊亂需要傳遞到細胞質中。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整合應激反應是由真核翻譯起始因子2α(eIF2α)的磷酸化引發的。


eIF2α磷酸化由四種eIF2α激酶GCN2、HRI、PERK和PKR介導,它們被多種類型的細胞應激激活。


然而,將線粒體紊亂傳遞到細胞質以觸發綜合應激反應的機制仍然未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76-4

小柯報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20/3/20203512474716555252.sht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