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明軍的反擊——從沙窩之戰看明朝中期明軍的戰鬥力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舉國震驚的土木堡之變發生,明軍主力在長城外全軍覆沒,也先牧馬北京城下,幸得于謙力挽狂瀾,擊退瓦剌。

土木堡之變後,精銳盡喪的明軍戰鬥力究竟如何,隨著一大幫勳戚的陣亡,軍隊戰鬥力是否隨之下跌,本文從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五個多月的沙窩之戰來入手分析。

土木堡之變中明軍的戰鬥力

首先我們回看一下土木堡之變中兩軍的交鋒。

正統十年七月初,也先犯境,大同右參將吳浩領兵出擊,在貓兒莊迎戰也先,兵敗陣亡。

七月十五日,大同總督宋瑛、駙馬都尉井源、總兵官朱冕、右參將都督石亨各領兵一萬出陽和進行防禦作戰,又大敗,宋瑛、井源、朱冕皆戰死,石亨敗還大同。

八月十三日,英宗回師,也先尾追。英宗派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引兵萬人拒敵,結果大敗,吳家兄弟陣亡。

又派遣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四萬人馬至鷂兒嶺與也先交戰,結果中伏,全軍覆沒。

這是沒到土木堡前,明軍還沒有處於缺水狀態的戰績。

明軍的反擊——從沙窩之戰看明朝中期明軍的戰鬥力

沙窩之戰

也先在北京城下吃癟後,並不死心,他其時鋒芒正盛,獲得如此大勝,還俘虜了明朝皇帝,怎麼肯就此罷手。

瓦剌繼續不斷犯邊,也先也打算再出重拳,給明軍重大打擊,選來選去,瓦剌再次把目標選在了大同。此時距土木之變僅有五個月,距北京保衛戰只有兩個月。

景泰元年(1450年)剛過完年,瓦剌的數千精騎就從陽原縣東北的順聖川入寇,在沙窩紮下營寨,這一切早已被明軍哨探發現,報告給了大同守將郭登。

《明史》景泰元年春,偵知寇騎數千,自順聖川入營沙窩。

沙窩在哪呢,它就在現在大同市大同縣沙窩國家沙漠公園一帶,這裡距離大同城池不到百里。

明軍的反擊——從沙窩之戰看明朝中期明軍的戰鬥力

數千瓦剌騎兵戰鬥力不容小覷,並且這可能只是前鋒部隊,後面說不定還有大軍。

按照常規操作,大同守將郭登該做的是收緊兵力,加固城防,防備瓦剌攻城,同時偵騎四處,嚴密監視瓦剌軍的動向。

然而郭登並沒有這麼做,他親自率領八百精騎主動出擊,銜枚疾進,連夜到達瓦剌軍駐地沙窩附近。

同時,郭登撒出去的明軍哨探夜不收也帶回了瓦剌軍的確切情報,人數確實是十二營三千多人。

瓦剌軍人數是明軍的四倍左右,聯想到土木之變中前任大同總督宋瑛、總兵官朱冕等的慘敗,即使是主將郭登親自統兵,部下也有人動搖,有人提議退兵,郭登的答覆是“敢言退兵者,立斬”

入夜後,郭登親自帶頭衝鋒,直衝瓦剌營帳。黑暗中,瓦剌騎兵們搞不清楚明軍到底有多少,紛紛潰敗,郭登一直追殺到五十多里之外的栲栳山才收兵。

明軍的反擊——從沙窩之戰看明朝中期明軍的戰鬥力

栲栳山就是今天的大同閣老山

此戰斬首瓦剌二百餘級,奪回被搶走的人口和牲畜八百出頭。可別小看這二百餘級,這只是斬首的數量,根據比例推算,瓦剌的傷亡至少在千人以上,稱得上大勝。

此戰被稱為沙窩大捷,主將郭登由此晉封定襄伯。

再戰大同

不明不白遭到大敗,瓦剌怎麼肯善罷甘休。才過兩個月——當年四月份,數千瓦剌軍再次入寇大同,郭登率兵出東門迎戰。

《明史》四月,寇騎數千奄至,登出東門戰。

在土木堡之變中,吳克忠吳克勤和成國公朱勇都曾率軍阻擊也先,不幸都是中伏兵敗身死。

在大同,明軍同樣給瓦剌下好了套。

明軍詐敗,把瓦剌引入設好的圈套,敵人入彀,伏兵四起,瓦剌敗走。

《明史》佯北,誘之入士城。伏起,敵敗走。

擊退瓦剌,明軍接下來的操作,更是腦洞大開。

他們帶著酒肉紙錢,出城祭奠陣亡將士。瓦剌兵並沒有走多遠,看到有機可乘,掩殺而至,明軍丟下祭品,倉皇逃走。

看上去是不是正常反應?

瓦剌身處塞外,日子經常過得苦巴巴,看到滿地的酒肉,實在控制不住食慾,下馬爭搶,就地野餐。

這些酒肉才是關鍵,酒肉中早就被明軍下了毒,瓦剌兵填飽了肚子,卻丟了性命。

管不住自己的嘴,早晚要吃虧。

《明史》登度敵且復至,令軍士齎毒酒、羊豕、楮錢,偽為祭冢者,見寇即棄走。寇至,爭飲食之,死者甚眾。

連吃兩次虧,也先也坐不住了。六月份,他親自率領兩千騎兵入寇。這次,郭登更不客氣,直接率領明軍正面硬剛,把也先擊退。

《明實錄》六月,也先復以二千騎入寇,登再擊卻之。

明軍的反擊——從沙窩之戰看明朝中期明軍的戰鬥力

戰力未失的明軍

從二月到六月,短短四個月裡,瓦剌三次大舉進攻。一次被明軍突襲大敗,一次中伏慘敗,一次被正面擊敗。

可謂敗得明明白白,不摻一絲水份。

這樣的戰績,使得明軍士氣大振,瓦剌野戰無敵的神話再也不復存在。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只要將領得力,戰術正確,明軍的戰鬥力並沒有出現直線下降。

土木堡前野戰的慘敗,多半也是由於瓦剌兵力強大,也先狡黠狠辣,明將有勇無謀而導致,比如斷後的吳克忠吳克勤,“土木之變,克忠與其弟都督克勤子瑾為後拒。寇突至,驟戰不勝。敵兵據山上,飛矢石如雨,官軍死傷略盡。”

隨後出戰的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也是在鷂兒嶺中伏,全軍覆沒。

明軍的反擊——從沙窩之戰看明朝中期明軍的戰鬥力

從沙窩大捷到大同之戰,其實只是個縮影。

土木之變後,明朝西北邊境雖然直到隆慶年間達成和議後才基本實現和平,但蒙古部落們也只是小打小鬧,不管是瓦剌還是韃靼,除了一次偶然性極大的庚戌之變,蒙古再也沒有取得大的勝利。

反而連達延汗之妻,號稱蒙古傳奇女英雄的滿都海,也在太監汪直的貓兒莊夜襲中遭到慘敗,從此銷聲匿跡,很可能在戰鬥中重傷而死(滿都海的故事,詳見本人其他文章)。

反倒是明軍頗有斬獲,比如明朝三位因戰功封爵的文臣中的王越,就是憑藉在成化、弘治時期統帥西北,三次出塞的軍功晉封威寧伯。

如此對比看來,顯然明軍的戰鬥力,並未在土木之變後下降多少。遭受慘重損失的是明軍的京營,大明的邊軍,只要有優秀的將領統帥,還是頗能一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